《墨池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墨池记【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翻译】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
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
”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分析曾巩《墨池记》结构上记事与议论双线交错推进的特点。 答:《墨池记》一面记事,一面议论,在结构上有双线交错推进的特色。一条线索是叙事的转换,从墨池旧址写到当今墨池边上的学舍,这是从古到今;另一条线索是论点的推进,从缅怀先辈王羲之苦练书法推到勉励当今后学深造道德,这是从前贤推到后学。这样行文,显出严谨,而又不板滞。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结。作者由此进一步引申、推论:(一)学习书法是如此,“欲深造道德者”也是如此。从学习书法推及道德修养,强调都不是先验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二)从“人之有一能”尚且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将永远影响后世。也从书法推及风节品德,从具体的书法家推及更广泛的仁人志士,这是从他们对后人的影响来立论的。这两点推论都极为自然,并非外加,表现了曾巩思路的开阔,识见的高超。如果是低手写作这类碑板文字,往往就事论事,粘着题义,不知生发、开掘的。这是本文的第二层意思。沈德潜评本文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八)“题中”“题外”,即分别指上述两层意思。
赏析一
而《墨池记》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文字却很多。它不是在记叙之后再发议论,而是记事、议论错杂使用,浑然一体。尽管议多于记,却无断线风韵,游离意脉之弊,读来觉得自然天成。可以说《墨池记》脱尽了他人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
赏析二
本文在写作上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先记叙墨池的方位、形状、传闻,然后发表议论,接着记叙王羲之的轶闻,再议论后世之所以没有人能够比得上王羲之,是因为他们所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并由此联系到道德方面的深造修养。最后记叙学官王盛为推广王羲之的事迹而采取的—系列措施,并对其用意发表议论,从而揭示出文章深刻的主题。
09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状语后置。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墨池记【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翻译】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
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
”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文言文曾巩全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号南丰,北宋文学家。
本文为其《墨池记》全文翻译,原文共计约500字。
原文:曾巩《墨池记》庆历四年春,余将从事于京师,过扬州。
予至,汝阴张君为余言:“幽州张氏藏石鼓文,洛人史君为予临摹,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余因得见之,叹曰:“此真善书者也!”因问:“何如?”张君曰:“此乃曾子固所作也。
”余曰:“曾子固何人?”张君曰:“曾子固,南丰人,字子固,南丰之曾氏也。
其人博学多才,善为文,工于书。
其书如古松,挺拔而秀雅;如老鹰,矫健而雄浑。
余尝观其作《墨池记》,字字珠玑,妙不可言。
”余因请张君为余读之。
张君读之,余听之。
其文曰:“余尝游南丰之墨池,见池中石鼓文,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池之水清,鱼跃而出。
余问池中之人,曰:‘此何池也?’曰:‘此墨池也。
’余曰:‘墨池者,何为而名?’曰:‘昔有曾子固者,善书,每至池中,必取池水洗手,然后濡笔而书。
池中水既尽,乃去。
故号其池为墨池。
’余因想:曾子固何人?其书何如?”余归而求之,得曾子固之文,读之,叹曰:“曾子固真善书者也!”其书如古松,挺拔而秀雅;如老鹰,矫健而雄浑。
余因想:曾子固之书,何故能如此?盖其心清而志坚,故能如此。
余又想:曾子固之书,虽善,然不传于世。
何也?盖其人太谦,不欲以己之才炫耀于人。
余因想:曾子固之书,虽不传于世,然其精神,永存于世。
故余作《墨池记》,以记曾子固之书,亦以自勉。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我将要到京师去从事工作,路过扬州。
我到了那里,汝阴的张君对我说:“幽州的张氏收藏着石鼓文,洛地的史君为我临摹,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我因此得以见到它们,感叹道:“这真是一位擅长书法的人啊!”于是问:“他的书法怎么样?”张君说:“这是曾子固的作品。
”我说:“曾子固是什么人?”张君说:“曾子固,南丰人,字子固,是南丰的曾氏。
他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精通书法。
他的书法就像古松,挺拔而秀雅;又像老鹰,矫健而雄浑。
我曾看过他写的《墨池记》,字字珠玑,妙不可言。
墨池记文言文翻译注释

【原文】墨池记,晋太康二年,惠帝下诏书,以惠帝之命,征召右军将军王羲之,书此石壁,以记其事。
【译文】《墨池记》是关于晋代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的一篇文章。
当时,晋惠帝下诏书,根据惠帝的命令,征召右军将军王羲之在石壁上书写,以此来记录这件事情。
【注释】1. 墨池记:古代文献,记载了王羲之在石壁上书写的故事。
2. 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晋朝惠帝时期的年份。
3. 惠帝:晋朝的第二位皇帝,名司马衷,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混乱。
4. 下诏书:皇帝下达的命令文书。
5. 征召:召唤,指惠帝召唤王羲之。
6. 右军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7.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8. 书此石壁:在石壁上书写。
9. 以记其事:为了记录这件事情。
【原文】王羲之既至,见石壁,顾而乐之,乃援笔挥洒,笔走龙蛇,势若奔雷,顷刻而成。
【译文】王羲之来到石壁前,看到石壁,回头一看便感到非常愉悦,于是拿起笔来挥洒自如,笔势如同龙蛇般灵活,如同奔雷一般迅猛,片刻之间便完成了书写。
【注释】1. 既至:已经到达。
2. 顾:回头看。
3. 乐:高兴,愉悦。
4. 援笔:拿起笔。
5. 挥洒:挥动笔杆,书写。
6.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如龙蛇般生动。
7. 势若奔雷:形容书法笔势如同奔雷一般迅猛。
8. 顷刻:片刻,很短的时间。
【原文】时人见之,皆曰:“此王右军之笔也,天下第一。
”自是之后,凡有书者,必至其处,观其遗迹,以为楷模。
【译文】当时的人们看到王羲之的书法,都说:“这是王右军的书法,天下第一。
”从那时起,凡是学习书法的人,都会来到这个地方,观看他的书法遗迹,将其作为学习的楷模。
【注释】1. 时人:当时的人。
2. 天下第一:形容书法水平非常高。
3. 自是之后:从那时起。
4. 凡有书者:所有学习书法的人。
5. 观其遗迹:观看他的书法遗迹。
6. 以为楷模:将其作为学习的榜样。
【原文】今墨池尚存,石壁之上,字迹历历可见,虽风雨剥蚀,而其神采犹存。
《墨池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言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①池水尽黑。——名词活用作动词,变成黑色。 ②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③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长处。 特殊句式 ①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判断句。 ②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介宾结构后置句。 ③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介宾结构 后置。 ④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状语后置。 ⑤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宾语前置句
赏析一
在宋代以“记”为体裁的说理散文中,象《墨池 记》这样以记为附,以议为主的写法还是不多见的。 《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但这种”意“,不是靠发”议” 表达出来的,而是随着山水相映、朝暮变比、四季 变幻的自然景物描写透露出来的;《岳阳楼记》的 重心不在记楼,在于敞露个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在抒情方式上,作者采 用的是触景生情的方法,因而文章铺排笔墨,以较 多的篇幅写了岳阳楼变幻莫测的景色.
【作者简介】
如《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
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 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 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 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四百余首,以七绝 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著 作今传《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 影印刊本。
【赏析一】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 之洗笔砚处。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 (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 (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 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 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 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 者勤奋学习。文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 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确是难得之 佳作。
墨池记曾巩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曾巩《墨池记》云:“晋代王羲之,字逸少,少时好学,尤善书法。
尝游会稽,见山川之胜,心向往之。
因访道士,求其书迹,道士云:‘吾昔与王右军同游此山,见此池,因书其上,名之墨池。
’王羲之因遂名其居曰‘墨池’。
”译文:曾巩在《墨池记》中写道:“晋朝的王羲之,字逸少,年轻时热爱学习,尤其擅长书法。
他曾游览会稽,见到山川之美,心中向往。
于是拜访道士,寻求他的书法作品,道士说:‘我昔日与王右军一同游览此山,见到这个池塘,便在上面书写,取名为墨池。
’王羲之于是便以‘墨池’命名自己的住所。
”原文:“羲之归,欲以书名后世,遂发愤练书,日夜不懈。
积年累月,池水皆墨。
人或讥之,羲之曰:‘吾自幼好学,老而弥笃,虽遇困难,亦不以为意。
吾今所作,虽未能尽善尽美,然已竭尽所能。
岂可因人言而自惭形秽,自暴自弃哉?’”译文:“王羲之回到家中,想要以书法闻名后世,于是发愤练书,日夜不懈。
经过年复一年的努力,池塘里的水都变成了墨色。
有人嘲笑他,王羲之说:‘我自幼热爱学习,年老时更加坚定,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以为意。
我现在所写的书法,虽然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我已经竭尽所能。
怎么能因为别人的言论而自惭形秽,自暴自弃呢?’”原文:“于是王羲之更加努力,书艺日进。
晚年所书,尤以《兰亭序》为最。
后世传颂,成为千古绝唱。
今观墨池,犹见当年书迹之盛。
”译文:“于是王羲之更加努力,书法技艺日益精进。
晚年所书,尤其是《兰亭序》,成为千古绝唱。
后世传颂,至今墨池仍可见当年书法之盛。
”注释:1. 王羲之:晋朝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2. 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古称会稽山。
3. 王右军:王羲之的字。
4. 墨池:王羲之在会稽山所见的池塘,因王羲之在此池中练书而得名。
5. 兰亭序:王羲之晚年所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本文通过对曾巩《墨池记》的翻译,展现了王羲之勤奋练书、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曾巩《墨池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曾巩《墨池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曾巩《墨池记》原文、译文及赏析《墨池记》是曾巩的一篇文言文章。
这是一篇劝学是的文章。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墨池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墨池记》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在溪水的旁边,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
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难道果真是这个样子吗?当王羲之决心不再做官的时候,他曾游遍东方各地名胜古迹,出游东海的时候,在游山玩水的时候愉悦身心。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完善精妙,看来他之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后世没有能赶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池记》原文注释及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墨池记》原文注释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品。
文章从记叙墨池遗迹人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这就使得这篇短文超出了记叙古迹的范畴,成为一篇寓意深长的“劝学篇”。
墨池记朝代:宋代作者:曾巩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
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
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
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
”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墨池记》注释(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
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
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
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
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
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
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晋书·王羲之传》)(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吗,同“耶”。
(10)方:当……时。
(11)强以仕:勉强要(他)作官。
王羲之原与王述齐名,但他轻视王述,两人感情不好。
后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朝廷任王述为扬州刺史,管辖会稽郡。
羲之深以为耻,称病去职,誓不再仕,从此“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12)极东方:游遍东方。
极,穷尽。
(13)出沧海:出游东海。
沧海,指东海。
(14)娱其意:使他的心情快乐。
(15)岂有:莫非。
(16)徜徉肆恣:尽情游览。
徜徉,徘徊,漫游。
肆恣,任意,尽情。
(17)休:停留。
(18)书:书法。
(19)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别好。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不及)庾翼、郄愔(xìyìn),及其暮年方妙。
尝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叹伏。
”所能:能够达到这步。
(20)盖:大概,副词。
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
(21)致,取得。
天成:天然生成。
(22)及:赶上。
(23)岂其学不如彼邪:是不是他们学习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岂,是不是,表示揣测,副词。
学,指勤学苦练。
(24)则学固岂可以少哉: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则,那么,连词。
固,原来,本。
岂,难道,表示反问,副词。
(25)深造道德:在道德修养上深造,指在道德修养上有很高的成就。
(26)州学舍:指抚州州学的校舍。
(27)教授:官名。
宋朝在路学、府学、州学都置教授,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28)其:指代墨池。
(29)章:通“彰”,显著。
(30)楹间:指两柱子之间的上方一般挂匾额的地方。
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31)揭:挂起,标出。
(32)推:推测。
(33)一能:一技之长,指王羲之的书法。
(34)不以废:不让它埋没。
(35)因以及乎其迹:因此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
(36)推:推广。
(37)学者:求学的人。
(38)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39)尚之如此:像这样尊重他。
尚,尊重,崇尚。
(40)仁人庄士:指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
(41)遗风余思: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
余思,指后人的怀念。
余,也是“遗”的意思。
(42)被于来世:对于后世的影响。
被,影响。
(43)何如哉:会怎么样呢?这里是“那就更不用说了”的意思。
《墨池记》赏析《墨池记》是作者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而写的,是作者的'一篇流传很广的作品。
文章从传说中王羲之墨池遗迹入笔,寥寥数语,就将墨池的地理位置及来历,交代得清楚明白,饶有生趣。
王盛题“晋王右军墨池”六字,并盛情邀约曾巩作记,就是为了借助贤人名声和遗迹,来显扬本土人文景观,宏扬本土文化意蕴。
但是,曾巩巧妙机智地借题发挥,撇下“墨池”之真假不着一言,而是重点论及王羲之本人,说明王羲之的成功取决于其后天的不懈努力,从而顺理成章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技艺尚且如此,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应如此。
文章思想并无新颖之处;但文中所说“深造道德”“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等等,体现了作者注意儒家道统的思想。
文章也体现了作者讲求行文布局,叙事条理清楚的特点。
首段叙述墨池的处所、形状和来历,可谓简而明。
接着发为议论,先用揣测语气含糊认可“故迹”,他略记墨池的处所、形状以后,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从“羲之之书晚乃善”的事实,说明一种技能的成功,是“以精力自致”的,并进而提出“深造道德”,更须努力。
最后说明写作缘由,并借“推王君之心”,提出“勉其学者”学习“仁人庄士”的写作目的。
谈书法是“题中”之意,而谈“道德”,谈“仁人庄士之遗风”永垂后世,则属“题外”之意。
全篇因物引人,由人喻理,又据理诲人,逐层深入,说理透辟而态度温和,颇见长者开导后生的儒雅气度。
文章一面叙事,一面议论。
借事立论,因小见大,言近旨远,十分切题。
文中用了不少设问句,而实际意思是在肯定,因此话说得委婉含蓄,能引人深思。
全文仅有三段,第一段的开头,不求单刀直人,起笔扣题,而是着眼于整体,落墨于大处,表面上写的全是新城,没有一个字提到墨池,其实却为我们粗线条地勾勒出墨池四周的地理环境,就像电影中的一个“全景镜头”。
接着,作者收拢视线,缩小范围,由大及小,最后才突现出墨池。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日王羲之之墨池者,苟伯子《临川记》云也。
”写到这里,题中“墨池”两字方才正式写出,又用“洼然而方以长”六个宁,勾勒出墨池的外形特征,读者眼前顿时出现了墨池本身的“特写镜头”。
这里应该提出的是:“日王羲之之墨池者”这一判断,是借古人苟伯子的口说出的,作者并不亲自道破,写法巧妙而富有情趣。
传说中的王羲之的墨池,除了临川城东一处,此外还有多处,对于临川墨池的传说是否真实可靠,作者也仅仅是转述苟伯子的《临川记》的说法。
之后用了“岂信然邪”这样一个设问句:难道这是真的吗?未加深论,这是作者写法的又一巧妙之处。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段。
从地理位置、外形特点、得名缘由三个方面,扼要介绍了临川墨池的有关情况,给人留下了清晰的整体形象。
行文曲折有致,构思精巧缜密,读来引人人胜。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宁,说明了王羲之平时学书的刻苦专一,“费尽精力”,这就为下文的即事立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
写到这里,文章似乎可以顺势发展,进人议论了。
可是作者并不急于要发表议论,而是在第二段的前半部分插进了一段回忆性的文字,追叙了王羲之的一段经历。
前四句通过王羲之不愿为官而“极东方,出沧海”,到处游览的具体行动,刻画出他厌恶浑浊官场,喜爱山水名胜,追求自在闲适生活的清高品格,同时又为引出“自休于此”作好准备;后两句“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用设问推测的语气,指出他曾到过临川一带,也就是间接解释了临川城东为什么会留下墨池遗迹的原因,补充说明了临川墨池的来历。
经过对墨池位置、形状、来历等的简要介绍,完成层层铺垫之后,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从墨池遗迹而生发出一番富有哲理的精辟论述:“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制者,非天成也。
”这几句意思是:王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达到精妙绝伦的程度。
这才能是勤学苦练得来的,决不是天生就有的。
王羲之是杰出书法家,素有“书圣”美名。
但据《晋书·王羲之传》所载,他的书法起初不比同时的书法家庾翼、郗喑高明,直到晚年才臻于精善,进人妙境。
有一次庾翼见到他用草书写的一封信,不由得大为惊叹,认为可与“草圣”张芝争胜。
这里所谓“羲之之书晚乃善”,指的就是这一历史事实。
作者紧紧抓住“晚乃善”三字,作为立论的重要依据,这就抓到了问题的根本,因而无须旁征博引,多费笔墨,只用三言两语,就顺理成章地作出了“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制者,非天成也”的正确论断,语气委婉但又十分坚定。
其论证之精警,文笔之简洁,在古代散文中也算得上乘。
为使文意进一步向纵深开阔,作者接着又用“然”字引出下文:“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后来的人没有能赶得上王羲之的,莫非他们在学习方面所下的苦功不够吗?这样看来,在学习上下的苦功是不能少的呵!更何况要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的成就呢?这一段是全文的中心,重点突出了一个“学”字。
然而作者写作的最终目的,又并非是单纯强调学习,在他看来,提高道德修养,尤其重要。
于是段末又用“深造道德”的学习尤不可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