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战国策目录序 翻译

战国策目录序 翻译

《战国策目录序》参考译文: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馆藏书阁总目录称(现在)缺失了一十一篇。

我在(许多)士大夫家里探访寻求,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订正其中的错误,并且对那些不能考据的篇章保留疑问,这以后《战国策》33篇可谓又完整了。

(我)写下序言道:刘向为这本书作序,说周朝祖先(叙曰:周室自文、武始兴),指导教育百姓,整顿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太平;等到春秋后期,(诸侯)采用权谋狡诈(的治国措施),并且(施行)仁义之政的途径堵塞,因而天下大乱;这种说法已经很好了。

(序言)最后告诉(我们)这本书提及的战国谋士,揣摩当时君王能够施行的(政策),不能不这样;可以说是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不能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

炎黄二帝、尧舜禹三王治理天下,他们遭遇的情形、法令制度本不相同,但是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心愿,处理事物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

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

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根本的,不能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

所以孔孟捍卫这个,哪里是喜欢发表不同见解呢?只是不肯无原则地附和、取悦世人的好感罢了。

(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战国时期那些四出活动宣扬自己主张的游士就不这样。

(他们)不明白王道可以崇奉,而甘愿接受轻易劝服他人的游说之术。

他们筹划的办法、集中的精神,把投机取巧当作一切谋略的核心罢了。

所以他们论述诈谋的便利却避而不谈不成功的方面,大谈交战的好处却隐瞒它的祸端。

那些一个跟着一个施行的,没有不是在诈谋中获利又难于承受它的祸害,在交战中得胜,又难于承受它的损失的人。

战国策序文言文翻译

战国策序文言文翻译

夫战国之际,诸侯并起,天下大乱,诸侯相争,各欲以强凌弱,以大吞小。

是时,智谋之士,纷纷出谋划策,以助其君,以定其国。

于是,各国史官,纪其事,载其言,汇编成册,是为《战国策》。

《战国策》者,记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之事,以其文辞华丽,辞藻丰富,故得此名。

其书成于战国末年,作者不详,或谓刘向所编,或谓汉武帝时所修。

然无论作者何人,其所记之事,皆当时之实,其所载之言,皆当时之声,故《战国策》为研究战国时期历史之重要文献。

《战国策》序,乃刘向所作,其文如下:盖闻战国之时,诸侯并争,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于是,智谋之士,纷然而起,各为其主,出谋划策,以定其国。

彼时,言辞锋芒,辩才无碍,智计百出,令敌国丧胆,本国强盛。

然而,岁月如梭,世事变迁,智谋之士,亦随时代而变迁,其所言所行,皆当时之需,后世难以效仿。

是以,吾辈后人,欲知战国之时,各国之政、军、经、文、外交,不得不读《战国策》。

夫《战国策》者,载战国之事,记战国之言,述战国之智,以其文辞之美,见战国之世。

观《战国策》,可以知当时之风俗,可以见当时之政治,可以识当时之人才,可以悟当时之智慧。

夫《战国策》之文,辞藻华美,语句隽永,读之令人陶醉。

然而,其中所言,皆当时之实,非虚言妄谈。

观其文,可以知战国之时,智谋之士,如何以智取胜,如何以谋治国。

是以,吾辈后人,读《战国策》,不仅可以增长见识,还可以启迪智慧,学习治国之道。

夫《战国策》之作,虽非一时之作,然其所记之事,皆当时之实。

自刘向编撰以来,历代学者,皆以此书为研究战国时期之重要依据。

然《战国策》之作,非为一国之史,亦非为一国之策,乃为一时之策,为一代之策。

是以,吾辈后人,读《战国策》,当以当时之背景,当时之风俗,当时之政治,当时之人才,当时之智慧,为参照,以理解其文,以悟其道。

总之,《战国策》者,战国时期之智谋之书,亦为后世之治国之书。

吾辈后人,读《战国策》,当以史为鉴,以智为舟,以谋为桨,以勇为帆,以德为舵,以达治国平天下之目标。

2021_2020学年高中语文书序战国策目录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2021_2020学年高中语文书序战国策目录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战国策目录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战国策目录序[宋]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

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

那么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

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此理之............,.不可不一..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那么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那么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那么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那么明。

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至于此书之作,那么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曾巩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曾巩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范公贯之之奏议,凡若干篇,其子世京集为十卷,而属予序之。

盖自至和已后十余年间,公常以言事任职。

自天子、大臣至于群下,自掖庭至于四方幽隐,一有得失善恶,关于政理,公无不极意反复,为上力言。

或矫拂情欲。

或切劘计虑,或辨别忠佞而处其进退。

章有一再或至于十余上,事有阴争独陈,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

仁宗常虚心采纳,为之变命令,更废举,近或立从,远或越月逾时,或至于其后,卒皆听用。

盖当是时,仁宗在位岁久,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方以仁厚清静休养元元【注】,至于是非与夺,则一归之公议,而不自用也。

其所引拔以言为职者,如公皆一时之选。

而公与同时之士,亦皆乐得其言,不曲从苟止。

故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而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

至于奇衺恣睢,有为之者,亦辄败悔。

故当此之时,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无大阙失,群臣奏法遵职,海内乂安。

夫因人而不自用者,天也。

仁宗之所以其仁如天,至于享国四十余年,能承太平之业者,繇是而已。

后世得公之遗文,而论其本,见其上下之际相成如此,必将低回感慕,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其时之难得。

则公言之不没,岂独见其志,所以明先帝之盛德于无穷也。

公为人温良慈恕,其从政宽易爱人。

及在朝廷,危言正色,人有所不能及也。

凡同时与公有言责者,后多至大官,而公独早卒。

公讳师道,其世次、州里、历官、行事,有今资政殿学士赵抃公为公之墓铭云。

(选自《曾巩集》,有删改)【注】元元:百姓。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属予序之属:嘱托。

B. 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引:召集。

C. 则公言之不没没:采纳。

D. 危言正色危:端正。

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范贯之奏议的“功效”的一组是(3分)①矫拂情欲②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③为之变命令,更废举④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⑤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⑥其从政宽易爱人A.②③⑤B.①③⑥C.①④⑤D.②④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贯之官至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去世后资政殿学士赵抃为他写墓志铭,曾巩为他的奏议集作序。

高中语文书序战国策目录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高中语文书序战国策目录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高中语文书序战国策目录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战国策目录序[宋]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

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

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

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不可不一....,此理之...,.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适变也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

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曾巩文言文翻译全文

曾巩文言文翻译全文

原文:赠黎安石曾巩黎公安石,字君平,蜀人也。

幼而聪颖,长而博学。

为文辞华而实,议论深而远。

尝游京师,与余相从。

余奇其才,敬而友之。

岁月既久,交情日深。

不幸遇世变,吾辈皆避地江南。

黎公独留京师,历尽艰辛,困厄不得志。

余每念及此,未尝不感慨系之。

今黎公年逾四十,白发盈颠。

虽身受憔悴,而志气不衰。

余因赠之以诗,以见余之敬爱也。

嗟乎!人生如梦,世事如烟。

嗟乎!黎公之才,岂宜久困于此?嗟乎!吾辈虽不得志,亦当勉力前行。

嗟乎!黎公之行,其如鸿毛之轻,风中之叶乎?昔者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终不得志。

然孔子志在道,行在仁,虽困于贫贱,而心无怨言。

今黎公虽困,然其心志未尝变。

吾故赠之以诗,望其勿以一时之困,而废千古之志。

黎公其听之,余之赠也,非余之情,乃天下之公论也。

愿黎公勿以吾言为不足道,而勉力前行,以成其大业。

吾虽不才,亦当与君共勉,以图天下之太平。

译文:赠黎安石曾巩黎公安石,字君平,蜀地之人。

自幼聪颖,长大后博学多才。

作文辞藻华丽而内涵丰富,议论深刻而远见。

曾游历京师,与我一同学习。

我对其才华深感惊奇,敬重并且与他结为朋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交情日益深厚。

不幸的是,我们遇到了世道变迁,我们都避难到了江南。

而黎公却独自留在京师,历经艰辛,困顿不得志。

每当我想到这些,都不禁感慨万分。

如今,黎公已年过四十,白发苍苍。

虽然身体憔悴,但志气不减。

我因此作诗赠他,以表达我的敬爱和同情。

唉!人生如梦,世事如烟。

唉!黎公的才华,难道应该长久被困在这吗?唉!我们虽然不得志,也应当努力前行。

唉!黎公的处境,难道就像鸿毛之轻,风中落叶一般吗?昔日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始终不得志。

然而孔子志在道,行在仁,尽管困于贫贱,心中却没有怨言。

如今黎公虽然困顿,但他的心志未曾改变。

因此我作诗赠他,希望他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顿而废弃千古之志。

黎公啊,请听我说,我赠你的诗,非我之情,乃是天下之公论。

愿黎公不要认为我的话微不足道,而要努力前行,成就大业。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本文仅摘选部分章节展示秦一·卫鞅亡魏入秦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傅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卫鞅从魏国选往秦国,秦孝公让他做相国,封给他商地,称为商君。

商君治理秦国,法令大行,正直无私,惩罚违法者不避强宗大族,奖赏有功者不偏袒亲属近臣,法纪涉及太子,连太子的老师也要受刑。

商君的法令施行一年之后,路上丢失的东西没有人去捡拾,老百姓不敢乱取非分之财,国家兵力强大,各诸侯因此而害怕秦国。

但是,商君执法过于苛刻严峻,只是用强制手段迫使群臣百姓服从而已。

秦孝公用商君法令治国八年后,大病不超,想把王位传给商君,商君辞谢不接受。

后来,孝公去世,他的儿子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害怕惠王陷害自己,想要回到魏国去。

有人对惠王说:“大臣声望过重,将危及国家,左右辅佐的人员过分亲近,将危及君王自身。

如今,连秦国的妇女孩童都在谈论商君的法令,却没有人谈论您大玉法令的。

这是商君反臣为主,而大王您倒变为人臣了。

那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敌啊!希望大王对他采取措施。

曾巩《梁书目录序》译文

曾巩《梁书目录序》译文

他所适应的外在事物没有不与他人相同的,所以个人之道就成 为天底下普遍的大道。所以为天下百姓制备衣冠饮食、成人、 婚嫁、丧葬、祭祀等礼仪的各种规章制度,并由此去教导百姓, 对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礼的制定没有不是出于人情的 考虑,与百姓同吉凶而杜绝忧患,没有不是出于人理的考虑。 故百姓的生活就会平安和乐,不会发生危险与动乱。为百姓制 定的各种制度就是如此恰当,教化百姓的道德又是那样,这样 能不说是圣人吗?既已是达到了圣人的境地,则不会盲目地思虑, 而是自然而然地循理而思;不会妄为乱作,而是自然而然地应 物而动。由此而养育万物,鼓舞群众,没有谁能够窥探说出其 中的奥秘,能不说这很神妙吗?如此的神妙就在于达到了至妙的 境地又能生生不息,这就是圣人的内在精神。
佛教徒自以为自己所掌握的是内在的真理,而世俗讨论佛 的人(所得到的)是外在的皮毛,所以(他们认为自己的道理) 是不可改变的。虽说如此,然而他们哪里懂得圣人思想的真谛 所在呢?《尚书·周书·洪范》说“认真思索必当通于精微之 处”“于事无所不晓就可以成为圣人”,深思熟虑者可以把他 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这样的人就能够明察天、地、人三才之道,辨识万物之理,小、 大、精、粗各种事物没有不尽知其理的。这就是穷尽事理,这 就是把智慧发挥到了极致。这样,我们所拥有的就显得弥足珍 贵,而由此智慧去考察别的事物,不需研究了,世间万物没有 什么是不能考察清楚的。能够将之了解清楚却不喜欢,这是不 好的,所以要用真诚之心来喜爱它。有喜爱之心但不能以此为 乐,也是不好的,所以就要用最真诚的心意来感到快乐。能够 快乐就能够心安理得。如此,外在的万物怎能够影响到我的内 心?万物不能影响我,所以我能够洞晓万物的本性。能洞晓万 物的本性,就会心诚。诚就是成就、成功,如此就不被迷惑。 内心真诚就会充满光明正大之气。而正大之气又会推广开来教 化天下。如此,作为众物之灵长的人类,以至天地万物,都有 待于我去成全他们的本性,我的作用(如此重大),(于是我) 可与天地成三才,一个人的德行能如此就可以说达到了极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
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害正(),宜放()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

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笃:执着
B.《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阙:损伤
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偷:苟且
D.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强:强迫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邪说()害正(),宜放()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
A.而者以焉B.者也而乎
C.以者而焉D.之也而乎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B.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C.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D.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

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

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参考答案
5.B(“阙”应为“缺少、缺失”意。


6.D(“之”,助词,取消主谓之间的独立性;“也”,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和停顿;“而”,连词,表递进;“其…乎”,固定结构,表反问。


7.C(战国之游士则不然。

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8.C(作者认为应该“明其说于天下”,从思想上明辨是非,而且它又是史籍著述,所以不赞同废弃禁绝《战国策》。


9.(1)(孔子、孟子)能够不苟且随便罢了。

这就可以说是不受流行习俗迷惑,而对自己的见解有坚定的信念。

(4分)
(2)他们给后代造成的大祸已经很清楚了,可是一般俗人还对此执迷不悟。

(3分)
(3)废弃并禁绝邪说(的办法),没有比这更好的。

(3分)
参考译文
刘向编定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说有十一篇缺失了。

我到士大夫家访求,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校正了其中错误的地方,对不可考据的地方暂时存疑,此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就完整了。

我说:刘向给此书作序,说周朝初期,实行了教育感化,修整了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得到大治;到了后来,计谋欺诈盛行,仁义的道路被阻塞了,所以天下大乱。

他的说法是很正确的。

但在文章最后他却认为这部书中,战国的谋士是揣测当时的国君所能实行的,才不得不这样去做,这样可以说,他是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却不能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孔子、孟子的时代,距离周朝初期已经好几百年,那些旧的法令已经消失,旧的习俗已经消亡很久了。

孔子、孟子却偏偏阐明先王治国的原则,认为是不能改变的,难道是要强迫当时天下的国君去做后世所不能办到的事吗?他们只不过是要根据他们所碰上的时代,所遭遇的变化,而提出当时应当实行的主张,使那些主张不背离先王们的用意罢了。

二帝三王治理天下,他们之间的变革本来各不相同,他们的办法本来就有差别,但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用意,以什么为根本,以什么为末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未尝不相同。

孔孟之道,也不过如此罢了。

法,只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道,是用来确立根本的原则,不能够不统一。

这是不可改变的道理。

所以孔子、孟子坚持这个原则,难道是喜欢提出不同的言论主张吗?只是能够做到不苟且罢了。

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而且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

他们不懂得道是可信的,却喜欢他们的言论容易与国君的想法相符合;他们的居心用意,只是苟且地提出一时权宜的策略罢了。

所以他们谈论欺诈的好处,而讳言欺诈的
失败;夸说战争的好处,而隐瞒战争带来的祸患。

他们争相奔走去做的事,不是没有好处,但是不会超过它的害处;不是没有所得,但是不能超过所失。

最后到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因此而失去了他们的身躯;而任用他们的诸侯和秦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到灭亡。

游说之士的那套办法,是社会的大灾祸,这一点再明白不过了。

但世俗之人对它还没有觉悟过来。

只有先王之道,根据时代,适应变法,做法不同,对它加以考察若没有缺点,用它治理国家就不会发生弊病。

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用先王的原则去与游士之说做交换的。

有人说:“邪伪之说对正确的原则是有害的,应当废弃并进绝它。

那么《战国策》这部书不销毁,行吗?”我回答说:“君子要禁止邪说的话,本来要向天下的人说明那些邪说,使当时的人都知道邪说不能信从,然后加以禁止才能统一认识;使后代的人都懂得邪说不能照着办,然后加以告诫才能使人明白。

难道一定要毁灭这本书吗?要废弃禁绝邪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因此《孟子》这部书里,有农家的学说,墨家的言论,都被记载下来并加以驳斥。

至于《战国策》的写作,往上紧接着《春秋》,往下到楚、汉的兴起,共二百四十五年,记载了期间的历史事迹,本来就不可能废弃。


这本书东汉高诱注解的有二十一篇,有人说是三十二篇,《崇文总目》中记有八篇,现在存在的共十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