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悲怀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遣悲怀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遣悲怀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遣悲怀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遣悲怀三首》是唐代诗人元稹的组诗作品。
这三首诗重在伤悼作者已故的原配妻子韦丛。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遣悲怀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遣悲怀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1遣悲怀三首·其二朝代:唐代作者:元稹原文: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当年咱俩开玩笑讲着身后的事;今日都成沉痛的回忆每每飘来。
你生前穿的衣裳眼看施舍快完;只有针线活计还保存不忍打开。
我仍念旧情更加怜爱你的婢仆;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
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贫贱夫妻事事更觉悲哀。
注解1、施:施舍与人。
2、行看尽:眼看不多了。
行:快要。
3、怜婢仆:伸足“旧情”。
赏析:作者:佚名这首诗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
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
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
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
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
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
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
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
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
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
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
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
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遣悲怀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2遣悲怀三首【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元稹《遣悲怀》赏析

元稹《遣悲怀》赏析遣悲怀三首元稹之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沾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元稹发妻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幼女,二十岁嫁元稹,婚后二人感情极好,韦氏七年后即去世,诗人极为悲伤。
此诗便写于韦氏死后约一年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
追忆韦丛生前的艰苦处境和二人的恩爱感情。
首联是总写韦丛的身分和婚后的贫困生活。
韦丛是深得位居太子少保高位的父亲韦夏卿偏爱的幼女,这就极力描写了韦丛的高贵身分。
而自己呢?却是像黔娄一样穷困潦倒的落魄文人。
官场失意、经济拮据,使得婚后生活“百事乖”。
中间两联围绕一个“贫”字,具体描述婚后生活。
韦丛的家世门第与诗人的贫闲家境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诗中又明说“百事乖”,但写韦丛却处处从“顺”字着笔,表现她之贤淑。
“顾我”二句写夫妻情深,互文见义,是说韦氏搜寻自已衣物、卖掉首饰为丈夫添衣买酒。
亲昵无间之恩爱之情浸透字里行间。
“野蔬”二句着重写韦丛守苦安贫的精神。
以菜代粮,日子本不好过,韦氏却能从中体味出“甘”味来,实在难能可贵。
拿槐叶当柴烧,日子萧条冷落,为此,韦氏却能安而无怨。
这清贫日子的背后,正是他们和谐美满感情之所在。
尾联又回到现实,写诗人现在的生活和他报答妻子的行动。
“俸钱过十万”的今日富贵与昔日的“百事乖”对比鲜明,今日越富贵,越显往日之凄惨,越发思念那同心共命的妻子。
然而眼前富贵毕竟不能同享,只得用设斋祭奠来表示自己的悼念和对亡妻的报答。
全诗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运用反衬手法。
如首联以韦丛出身门第之高贵反衬她安贫乐苦的贤淑美德。
再如尾联极写今日之富贵以反衬过去的贫困,以突出诗人思念亡妻的无尽哀愁。
其次是平淡中见神韵,把有严格格律的律诗写得如此平易浅近,如话家常,确实是悼亡诗中的名篇。
《遣悲怀》全诗赏析

《遣悲怀》全诗赏析遣悲怀三首赏析唐元稹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①,自嫁黔娄百事乖②。
顾我无衣搜荩箧③,泥他沽酒拔金钗④。
野蔬充膳甘长藿⑤,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⑥,潘岳悼亡犹费词⑦。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⑧。
注释:①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
此以谢安最偏爱侄女谢道韫之事为喻。
②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
此自喻。
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
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③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④泥:软缠,央求。
⑤藿huò:豆叶。
⑥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
《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⑦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
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⑧同穴四句:希望死后与妻同葬一处。
又希望来世再为夫妻。
但这些希望都难以实现。
现在能做到的,只是彻夜难眠,以刻骨铭心的苦苦思念来弥补她生前所经受的艰难困苦。
窅yǎo冥:幽暗貌。
译文:其一:她如同谢公最小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了我这样的贫士百事都不顺遂。
见我身上没有替换的衣衫,她到处搜寻翻箱倒柜。
我款款地缠着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的金钗将酒换回。
用豆叶一类的野蔬充饥,她却吃得十分甘美;没有柴薪,她就靠古槐的落叶作炊。
今天我的俸钱已超过十万,独自享受着荣华富贵;却只能常请僧道来超度亡妻,多献丰厚祭品聊表我一片情意。
她是岳丈最宠爱的幼女,但自从嫁给我这样一个穷书生以后,诸事不顺,受尽了苦难。
看到我没有替换的衣服,她便翻箱倒柜到处寻找,我没钱买酒喝时,她便拔下金钗充作换酒的钱。
她甘于用野菜豆叶充作菜饭,用那些落了叶的老槐枯枝当作薪柴。
如今我的俸禄已经超过十万,可是妻子却离我而去,我只能置办斋品来祭奠再祭奠。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元稹《遣悲怀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元稹《遣悲怀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遣悲怀三首元稹【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释】⑴谢公东晋宰相谢安,他最偏爱侄女谢道韫。
⑵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
此自喻。
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
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⑶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⑷泥:软缠,央求。
⑸藿:豆叶,嫩时可食。
⑹奠:祭奠,设酒食而祭。
⑺戏言:开玩笑的话。
身后意:关于死后的设想。
⑻行看尽:眼看快要完了。
⑼怜:怜爱,痛惜。
⑽诚知:确实知道。
⑾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
《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⑿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
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⒀窅冥:深暗的样子。
【译文】【其一】你如同谢公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我这个贫士事事不顺利。
你见我没有衣衫就在箱子找,你拔下金钗因我相求而买酒。
你用野蔬充饥却说食物甘美,你用落叶作薪你用枯枝做炊。
如今我高官厚禄你却离人间,为你寄点延请僧道超度士灵。
【其二】往昔曾经戏言我们身后的安排,如今都按你所说的展现在眼前。
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你的针线盒我珍存着不忍打开。
因怀念你我对婢仆也格外恋爱,多次梦到你我便为你焚纸烧钱。
谁不知夫妻永诀人人都会伤怀,想起许多往事令人极度地伤悲。
【其三】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
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
元稹《遣悲怀·闲坐悲君亦自悲》翻译赏析

元稹《遣悲怀·闲坐悲君亦自悲》翻译赏析《遣悲怀·闲坐悲君亦自悲》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
古诗全文如下: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前言】《遣悲怀三首·其三》是唐代诗人元稹怀念原配妻子韦丛的作品。
此三诗重在伤悼,作者取“报恩”为切入点,先回顾与韦丛婚后的艰苦生活,以明“贫贱夫妻”间深厚的感情,从而引出对妻子的愧疚之情,再托出报答之意而反复咏叹之。
作者着意强调的是人类生命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悲剧*——愿望与可能之间的时空错位。
这组诗以浅近通俗的语言,娓娓动人的描绘,成为元稹悼亡诗中最为世人所传诵的三首。
【注释】⑴*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
《晋书·*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⑵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
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⑶?冥:深暗的样子。
【翻译】闲坐为你悲伤自己也悲伤,就是活百年又有多少时光。
*攸没儿子时人感叹天命,潘岳悼亡妻用词颇费思量。
夫妇同穴的夙愿多么渺茫,来世再结夫妻尤其难设想。
只有以此长夜不眠的思念,来报答你一生的愁苦奔忙。
【赏析】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
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
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
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
诗中引用了*攸、潘岳两个典故。
*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
诗人以*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
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
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遣悲怀三首·元稹》原文与赏析

《遣悲怀三首·元稹》原文与赏析元稹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元稹登科授校书郎职,并与韦丛完婚。
宪宗元和四年(809),元稹任监察御史,妻韦丛亡故,时元稹年三十一,韦丛年二十七。
元稹对此甚感悲痛,曾先后写过三十七首悼亡诗。
这三首七言律诗便是其中的佳构。
第一首回忆妻子生前的作为,缅怀妻子在艰难家境中安贫劳作、恩爱贤惠的品行。
首联借典言事,写妻子屈身下嫁。
韦家是大族,时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韦丛父亲韦夏卿嫁女前后又官至京兆尹、太子少保。
所以诗中以最得东晋宰相谢安袒护、宠爱的小侄女谢道韫喻指韦丛。
元稹另据元稹文集所载,元稹的两个姐姐,一嫁普通人,一出家为尼姑,可见当时家境确实困窘。
所以诗以春秋末年齐国穷士黔娄喻指自己。
两个典故,用得颇为贴切。
以名门贵嫒下嫁寒门穷士,自然是百事乖违。
但颔、颈二联,诗人却以四个行动细节——我无衣她搜箧典当;我要喝酒她拔金钗沽买;家无粮米,她以豆叶充饥;家无柴薪,她扫古槐落叶,生动地刻划了妻子对自己的体贴,对家庭的辛勤操持,表现了妻子安于贫贱、以苦作甘的精神,寄托了自己对亡妻、对往昔夫妻恩爱生活的深深怀恋。
而“搜”、“泥”两字写活了夫妻间感情的深挚和细密。
尾联转中作结,祭奠建斋,明知无补,聊作报答,平淡的语言中充满着无限的辛酸和遗憾。
第二首追念妻子生前的戏言竟成遗嘱,来表达自己的哀痛和痴情。
少年夫妻,戏言后事,毫无顾忌,原以为笑话一时,想不到终成谶语。
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颔、颈二联,既写“戏言”,又写自己把“戏言”作遗嘱来践行的痴情:你生前说“好女*** 嫁时衣”,留待将来作布施,现在我一件件已布施将尽;你说针线包要留作纪念,我珍存着它不忍开;你要我厚待随嫁婢仆,我见仆念主,特别加以照顾;在梦中见到你,我频频营奠营斋。
唐诗鉴赏 遣悲怀三首 元稹

唐诗鉴赏遣悲怀三首元稹【原作再现】遣悲怀三首·其三元稹〔唐代〕我独自坐在这里,为我们俩哀悼,我现在的七十岁还缺多少年?.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只是徒然哀悼他死去的妻子。
即使可以埋葬也说不出一种激情,来世的羁绊是多么虚幻的希望。
然而我睁开的眼睛能看到整个夜晚,你眉宇间的终身烦恼。
【译文及注释】译文无所事事,为你哀悼,为我叹息。
人生短短一百年有多长!邓佑无子是命中注定的,潘岳对亡妻的哀悼只是徒劳的哭泣。
就算能葬在一起,也不能互相倾诉。
与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希望。
我只能整夜睁着眼睛想你,报答你一辈子伸不开的眉头。
注释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
《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
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窅( yǎo)冥:深暗的样子。
【简要赏析】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
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
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
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
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
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
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
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
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
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创作背景】这是这组三首诗中的第三首。
写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左右,元稹负责监察御史,在东台任职。
据说这组诗写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
悼亡诗: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悼亡诗因情感⼈,以实动⼈。
悼亡诗有四⼤艺术特⾊:触景⽣情、意向⽣活化、借⽤典故、虚实相⽣,以虚衬实。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悼亡诗:元稹《遣悲怀三⾸·其三》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遣悲怀三⾸·其三唐代:元稹闲坐悲君亦⾃悲,百年都是⼏多时。
邓攸⽆⼦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窅冥何所望,他⽣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未展眉。
译⽂闲坐⽆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短暂百年时间⼜多长呢!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
即使能合葬也⽆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
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平⽣不得伸展的双眉。
注释邓攸:西晋⼈,字伯道,官河西太守。
《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保侄,后终⽆⼦。
潘岳:西晋⼈,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
这两句写⼈⽣的⼀切⾃有命定,暗伤⾃⼰⽆妻⽆⼦的命运。
窅冥:深暗的样⼦。
创作背景 这组诗宫三⾸,约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年)。
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作的。
赏析 ⾸句“闲坐悲君亦⾃悲”,承上启下。
以“悲君”总括上两⾸,以“⾃悲”引出下⽂。
由妻⼦的早逝,想到了⼈寿的有限。
⼈⽣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
诗中引⽤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
邓攸⼼地如此善良,却终⾝⽆⼦,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费笔墨。
诗⼈以邓攸、潘岳⾃喻,故作达观⽆谓之词,却透露出⽆⼦、丧妻的深沉悲哀。
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再作夫妻。
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种虚⽆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切永远⽆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已,最后逼出⼀个⽆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未展眉。
”诗⼈仿佛在对妻⼦表⽩⾃⼰的⼼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未展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遣悲怀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三首约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
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
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
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
过了七年,即公元809年(元和四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
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文学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
泥,软缠。
长藿,长长的豆叶。
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
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
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
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
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
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
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
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
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
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
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
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
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
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
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
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
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
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
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
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
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
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
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
人生百年,
也没有多长时间。
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
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
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
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
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
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名家评论
《余编》云:第一首生时,第二首亡后,第三首自悲,层次即章法。
末篇末句未展眉即回绕首篇之百事乖,天然关锁。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
勿以浅近忽之。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夫微之悼亡诗中其最为世所传诵者,莫若《三遣悲怀》之七律三首。
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实之故。
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云:微之诗云潘岳悼亡犹费词,安仁《悼亡》诗诚不高洁,然未至如微之之隔陋也。
自嫁黔娄百事乖,
元九岂黔娄哉?也曾因梦送钱财,直可配村笛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