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字子固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原文及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原文及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原文及译文赏析曾巩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

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③宦:出仕。

④工:擅长。

⑤行义:行为道义。

⑥杨雄:人名。

【试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奉继母益至()(2)一出其力()(3)鲜能过也()(4)遂与之异()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3.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1.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3.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

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文言文曾巩全文翻译

文言文曾巩全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号南丰,北宋文学家。

本文为其《墨池记》全文翻译,原文共计约500字。

原文:曾巩《墨池记》庆历四年春,余将从事于京师,过扬州。

予至,汝阴张君为余言:“幽州张氏藏石鼓文,洛人史君为予临摹,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余因得见之,叹曰:“此真善书者也!”因问:“何如?”张君曰:“此乃曾子固所作也。

”余曰:“曾子固何人?”张君曰:“曾子固,南丰人,字子固,南丰之曾氏也。

其人博学多才,善为文,工于书。

其书如古松,挺拔而秀雅;如老鹰,矫健而雄浑。

余尝观其作《墨池记》,字字珠玑,妙不可言。

”余因请张君为余读之。

张君读之,余听之。

其文曰:“余尝游南丰之墨池,见池中石鼓文,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池之水清,鱼跃而出。

余问池中之人,曰:‘此何池也?’曰:‘此墨池也。

’余曰:‘墨池者,何为而名?’曰:‘昔有曾子固者,善书,每至池中,必取池水洗手,然后濡笔而书。

池中水既尽,乃去。

故号其池为墨池。

’余因想:曾子固何人?其书何如?”余归而求之,得曾子固之文,读之,叹曰:“曾子固真善书者也!”其书如古松,挺拔而秀雅;如老鹰,矫健而雄浑。

余因想:曾子固之书,何故能如此?盖其心清而志坚,故能如此。

余又想:曾子固之书,虽善,然不传于世。

何也?盖其人太谦,不欲以己之才炫耀于人。

余因想:曾子固之书,虽不传于世,然其精神,永存于世。

故余作《墨池记》,以记曾子固之书,亦以自勉。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我将要到京师去从事工作,路过扬州。

我到了那里,汝阴的张君对我说:“幽州的张氏收藏着石鼓文,洛地的史君为我临摹,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我因此得以见到它们,感叹道:“这真是一位擅长书法的人啊!”于是问:“他的书法怎么样?”张君说:“这是曾子固的作品。

”我说:“曾子固是什么人?”张君说:“曾子固,南丰人,字子固,是南丰的曾氏。

他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精通书法。

他的书法就像古松,挺拔而秀雅;又像老鹰,矫健而雄浑。

我曾看过他写的《墨池记》,字字珠玑,妙不可言。

曾巩文言文答案及翻译

曾巩文言文答案及翻译

曾巩文言文答案及翻译【篇一:曾巩文言文答案及翻译】试题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4 b(偃蹇:不顺利,困顿。

)5 d(《论语》不是“六经”)6 a(名闻四方是弱冠之时。

强加因果。

)7(1)其他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急于敛财),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提前)筹划安排(分别处理)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暴诛亟敛、堪、区处、市里各1分,句意1分。

共5分)(2)曾巩让僧徒们互相选择、推荐担任主守的人,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照次序补缺。

(俾、推择、识、以次各1分,句意1分。

共5分)附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数百字文章他能脱口成诵。

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

考中嘉祐二年进士。

出京担任越州通判,当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来救济百姓,而分处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济。

于是他告诉下属各县,劝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按着比常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贫民。

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

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治理政务以痛恨邪恶、严打盗贼为根本。

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调配了31个人,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查看、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动都能将盗贼擒获。

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载着赏给他的钱财,让他四处夸耀。

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河北发派百姓疏通黄河,从其他各路征调民力,齐州应当出民夫两万人。

各县起初按照户籍,让三个男丁出一个夫役,曾巩搜括了隐瞒和遗漏的户口,使之达到了九人派出一个,从而节省了好几倍的费用。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翻译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翻译

《曾巩传》阅读答案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①常平:官仓名。

《曾巩传》阅读答案翻译【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

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翻译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翻译

《曾巩传》阅读答案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①常平:官仓名。

《曾巩传》阅读答案翻译【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

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初中文言文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初中文言文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自是外户不闭。

知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

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读书读几百字,就能脱口背诵。

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

宋史文言文翻译曾巩

宋史文言文翻译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也。

曾祖绍兴,仕唐为舒州录事参军。

祖易,仕汉为殿中丞。

父纯,仕宋为秘书省正字。

巩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年十二,能为文。

既长,益务学,通经史,善属文。

举进士,授太平州司法参军。

历官至集贤殿修撰、知制造。

巩为人正直,廉洁自守,不畏权势。

时宰相王安石用事,巩与安石不合,安石欲排挤之,巩不为所动。

后安石罢相,巩乃进言,请罢其新法。

帝纳其言,遂罢新法。

巩在朝,以直言敢谏著称。

尝因上疏,言帝失政,帝怒,欲加罪于巩。

时宰相富弼力救,乃免。

巩以直言敢谏,故人皆敬之。

巩好文学,尤工于诗。

所著《元丰类稿》数十卷,皆当时名士所传诵。

其诗以清丽著称,尤善写景。

有《南丰集》二十卷,亦为后世所重。

巩尝游历四方,所至必访求古迹,考究地理。

归而著《游宦记》一卷,记其所游之地,及所见之人、事。

此书虽简略,然足见其游历之广,学问之博。

巩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享年五十一岁。

哲宗闻丧,辍朝三日,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宋史称其:“文词清丽,议论正大,为一代之宗。

”后世学者,咸以巩为楷模。

曾巩之文,清丽脱俗,辞藻华美,而义理深邃。

其诗以写景见长,清新自然,颇具画意。

巩虽为宋代文学家,然其作品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今将《宋史·曾巩传》译为白话文如下:曾巩,字子固,是建昌南丰人。

曾祖父曾绍兴,在唐朝担任舒州录事参军。

祖父曾易,在汉朝担任殿中丞。

父亲曾纯,在宋朝担任秘书省正字。

曾巩自幼聪明,好学不倦。

十二岁时,就能写文章。

长大后,更加努力学习,通晓经史,擅长写文章。

参加进士考试,被授予太平州司法参军。

历任官职至集贤殿修撰、知制造。

曾巩为人正直,廉洁自守,不畏权势。

当时宰相王安石当权,曾巩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王安石想要排挤他,但曾巩不为所动。

后来王安石罢相,曾巩进言,请求废除新法。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废除了新法。

曾巩在朝中,以直言敢谏著称。

他曾因上疏,直言皇帝失政,皇帝大怒,想要加罪于曾巩。

当时宰相富弼竭力救助,才得以免罪。

曾巩文言文及注释翻译

曾巩文言文及注释翻译

曾巩曰:夫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之道,不可得而见也。

得道之人,必能以道自任,而后能以道教人。

是以师道之立,必先有得道之人,而后有从道之人。

从道之人,必能以道自守,而后能以道传人。

此师道之所以尊,而道之所以行也。

深父子,好学之士也。

闻吾言,而问于吾曰:“子之所谓道者,果何道哉?”吾应之曰:“道者,圣人之道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以其能知天命,尽人道也。

知天命,则能立乎天地之间,而不失其正;尽人道,则能正己以正人,而不失其仁。

此道之大体也。

”深父子曰:“然则道果不可得而见耶?”吾应之曰:“道非目见也,心悟而已。

圣人之所以为圣,以其能心悟道也。

心悟道,则能体道之用,而行道之行。

体道之用,则能以道济世;行道之行,则能以道正俗。

此心悟道之效也。

”深父子又问:“道之在世,果谁主之?”吾应之曰:“道之在世,圣贤主之。

圣贤之所以主道,以其能以道自任,而以道教人也。

是以圣贤之道,必能感化天下,而使天下归仁。

此圣贤之道之所以为尊也。

”深父子曰:“吾闻子言,未尝不欲求道,然吾之未能求道者,以吾未能得师也。

子能为我求师乎?”吾应之曰:“师道之求,非一日之功也。

必先自求其心,而后求其师。

求心者,求所以为心之正也;求师者,求所以为师之道也。

心正则师道可求,师道得则道可得。

此求师之道也。

”深父子闻吾言,再拜而退。

吾因叹曰:世之学者,多欲求道,而未知求道之方。

夫求道之方,必先求其心,而后求其师。

心不正则道不真,师不贤则道不明。

此学者之所以难得真师,而道之所以难行也。

【注释】1. 曾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号南丰先生。

2. 深父:人名,不详。

3. 子固:曾巩的字。

4. 天命:指天地间自然的法则和规律。

5. 人道:指人的道德和伦理。

6. 仁:儒家伦理观念之一,指仁爱、善良。

7. 体道之用:体验道的应用。

8. 行道之行:按照道的原则行事。

9. 感化:感召和教化。

10. 求道之方:寻求道的途径。

【翻译】曾巩说:学者之所以学习,是为了寻求道。

道的本质是不可见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巩字子固文言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文言文翻译
导语: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巩字子固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曾巩字子固文言文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自是外户不闭。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

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

知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
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曾巩字子固文言文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数百字文章他能脱口成诵。

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

考中嘉祐二年进士。

出京担任越州通判,当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来救济百姓,而分处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济。

于是他告诉下属各县,劝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按着比常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贫民。

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

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治理政务以痛恨邪恶、严打盗贼为根本。

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调配了31个人,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查看、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动都能将盗贼擒获。

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载着赏给他的钱财,让他四处夸耀。

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河北发派百姓疏通黄河,从其他各路征调民力,齐州应当出民夫两万人。

各县起初按照户籍,让三个男丁出一个夫役,曾巩搜括了隐瞒和遗漏的户口,使之达到了九人派出一个,从而节省了好几倍的费用。

调到洪州。

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驿站,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把他们医治的效果记载下来,以多寡分出成绩的优劣。

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

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提前)分别处理(筹划安排)
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

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

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

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

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

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

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

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

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

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

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

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