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自体输血是指将病人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手术或治疗中再输回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可以减少外源性输血的需求,降低输血相关的风险,提高手术和治疗的成功率。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手术前准备、术中失血较多的病人、术后失血较多的病人等。
- 禁忌症:感染性疾病、肝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
2. 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 病人评估:评估病人是否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 血液采集:采集病人的血液,并进行标本处理和保存。
- 血液检测: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必要的检测,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 血液保存:按照规定的条件保存血液样本,确保血液的质量。
- 输血操作: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进行输血。
3. 自体输血的设备和材料- 采血器具:包括采血针、采血管、采血袋等。
- 血液保存设备:包括血液保存冰箱、冷冻设备等。
- 输血设备:包括输血管、输血泵等。
4. 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 血液检测: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必要的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 血液保存:按照规定的条件保存血液样本,确保血液的质量。
- 输血操作:在输血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技术人员的资质要求- 医生: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熟悉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
- 护士:具备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术,能熟练操作自体输血设备。
2. 自体输血技术培训和考核- 医院应定期组织自体输血技术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 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掌握了自体输血的技术要求。
3. 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操作前准备:包括设备和材料的准备、病人评估等。
- 操作过程: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进行自体输血,包括采血、血液保存、输血等。
- 操作后处理:对设备和材料进行清洁和消毒,做好相关记录。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采集的血液用于其自身的输血过程。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制定旨在确保自体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减少输血相关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标准。
二、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自体输血适用于以下情况:- 术前自体血液储备,以备手术期间或术后使用;- 患者有特殊输血需求,如罕见血型、免疫反应等;- 减少异体输血引起的感染和免疫反应。
2. 禁忌症自体输血禁忌于以下情况:- 患者无法耐受输血过程,如严重心脏病、肺病等;- 存在自身免疫性血液疾病;- 患者无法提供足够的自体血液。
三、自体输血的准备工作1. 患者评估在进行自体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自体输血。
2. 自体血液采集自体血液采集应在手术前进行,以确保足够的自体血液供应。
采集方法可以选择静脉穿刺或自体回收设备。
3. 自体血液保存采集的自体血液应按照规定的方法保存,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性。
保存期限一般为42天,但具体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四、自体输血的操作步骤1. 输血前准备- 检查自体血液的标签和相关信息,确保血液的正确性;- 核对患者的身份和输血需求,避免输错血;- 检查输血设备的完整性和清洁度。
2. 自体输血操作- 采用无菌操作,确保输血过程的无菌性;- 根据患者的输血需求,选择适当的输血速度和输血量;-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体温等;- 输血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输血后处理- 输血结束后,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量、输血时间等;- 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如发热、过敏反应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进一步的输血。
五、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自体输血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标准操作规程和质量评估指标,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
自体输血:原来可以用自己的血救自己!

自体输血:原来可以用自己的血救自己!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输血就是将别人的血输给自己,并不知道可以用自己的血救自己,所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自体输血吧。
1.自体输血的概念与优势1.1概念异体输血指的是采集他人的血液并将血液输入到另外一个人体内。
而自体输血指的是采集患者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并对血液或血液成分进行处理或储存,之后在手术过程中、手术结束后将血液输给患者。
1.2优势相比于其他输血方式,自体输血具有诸多优势且意义重大。
第一,有利于保护受血者的免疫功能。
与异体输血相比,进行自体输血可以降低出现溶血反应、抗宿主反应等问题的概率,有利于避免受血者的免疫功能下降。
第二,有利于减少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进行自体输血基本不会产生传播艾滋病、梅毒等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
第三,有利于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进行自体输血有利于减少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疾病的发生。
第四,有利于增强血液新鲜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自体输血所用的血液较为新鲜,具有良好的凝血功能与携氧功能,有利于减少对受血者的危害。
第五,有利于促进受血者的身体恢复。
进行自体输血需要反复抽受血者的血,有利于加快受血者的造血速度,继而促进受血者的身体康复。
第六,有利于降低治疗成本。
进行自体输血有利于增加血源,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2.自体输血的应用类型2.1贮存式自体输血贮存式自体输血是常用类型,指的是在手术前采集手术患者的血液并按照相关要求贮存血液,之后在围术期将血液输给患者。
这种应用类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以及优化患者造血功能、促进患者康复等方面。
因此,骨科、胸外科以及神经外科等科室都会采用这种方式为患者输血,有效解决了血源不足等问题。
此外,在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贮存式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不断发展,提高了治疗质量。
例如,一些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允许进行自体输血,一些医生便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使患者能够进行自体输血;一些医生会在大量采集患者血液前为患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以及铁剂,从而降低患者出现贫血等问题的概率;一些医生会对患者的血液进行相应的处理,以便维护血液的能力与活性。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储存并在需要时输回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它具有减少输血相关风险、提高手术效果的优势。
然而,自体输血也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与有效性。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一、自体输血的适应症与禁忌症1.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自体输血适用于患有大量术前失血风险的患者,如拟行大手术的患者、产前准备手术的孕妇等。
此外,自体输血也适用于患有特殊输血需求的患者,如罕见血型、免疫相关疾病等。
1.2 自体输血的禁忌症自体输血有一些禁忌症需要注意,如严重贫血、严重心脏病、感染性疾病等。
此外,对于某些血液病患者或有恶性肿瘤的患者,自体输血可能会增加疾病的风险,因此需要慎重考虑。
二、自体输血的准备工作2.1 术前评估在进行自体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
这包括患者的血液学检查、疾病状况评估、输血风险评估等。
通过术前评估,可以确定自体输血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为后续的输血过程提供依据。
2.2 自体血液采集与保存自体输血需要提前采集患者的血液,并进行适当的保存。
血液采集需要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采集的血液质量符合输血要求。
保存血液时,需要采取适当的温度和时间控制措施,以确保血液的保存质量。
2.3 输血前准备在进行自体输血前,需要对采集的血液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准备工作。
这包括血液的筛查与检测,以排除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此外,还需要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试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三、自体输血的操作步骤与技术要点3.1 输血操作步骤自体输血的操作步骤包括血液的解冻与预热、输血设备的准备、输血管路的建立等。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输血过程的无菌与安全。
3.2 输血速度与监测在进行自体输血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输血速度。
输血速度过快可能会引起输血反应,而过慢则可能无法满足患者的输血需求。
同时,还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效果,及时调整输血速度和量。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需要时再次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它可以减少对外源性血液的依赖,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术前血液准备、术中血液回收、术后血液恢复等。
禁忌症: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贫血等。
2. 自体输血的程序(1)术前评估: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确定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血液采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方式和采血量。
(3)血液保存:将采集到的血液进行适当的处理和保存,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4)术中输血:在手术过程中,根据需要将自体血液输回患者体内。
(5)术后观察:对自体输血后的患者进行观察,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
3. 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1)血液采集和保存:采用无菌技术进行血液采集,确保血液的无菌性和完整性;采用适当的保存方法和设备,确保血液的保存质量。
(2)血液标本管理:对采集到的血液标本进行标记、记录和保存,确保血液的追溯性和准确性。
(3)血液质量检测: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4. 自体输血的安全控制(1)感染控制: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确保血液的无菌性;对采血器材进行适当的消毒和灭菌。
(2)输血反应监测:对自体输血后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
(3)风险评估和管理:对自体输血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人员要求(1)自体输血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熟悉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和安全控制要求。
(2)自体输血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2. 设备要求(1)自体输血设备应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包括采血器材、血液保存设备、输血装置等。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一种将病人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重新输回病人体内的方法。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流程。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要求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手术前准备、术中失血量大、术后恢复期等。
- 禁忌症: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与保存- 血液采集:采用无菌技术,遵循血液采集操作规范,确保采集的血液质量。
- 血液保存:采用专用的血液保存袋进行保存,确保血液的保存时间和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3. 自体输血的血液检测- 临床检验:对采集的自体血液进行常规检验,确保血液符合输血标准。
- 传染病筛查:对自体血液进行传染病筛查,如HIV、乙肝、丙肝等。
4. 自体输血的血液配型与交叉试验- 血液配型:采用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进行血液配型,确保输血的血液与受血者相匹配。
- 交叉试验:进行交叉试验,排除可能的输血反应。
5. 自体输血的血液质量控制- 血液质量控制:建立血液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血液采集、保存、检测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 质量评价:定期对血液质量进行评价,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符合要求。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的手术准备- 术前准备:与临床医生沟通,明确手术时间、输血需求等。
- 术前检查:对受血者进行术前检查,确保其适合接受自体输血。
2. 自体输血的手术操作- 输血操作: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输血操作,确保操作规范、无菌、安全。
- 输血监测:对受血者进行输血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
3. 自体输血的输血反应处理- 输血反应:对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进行及时处理,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 紧急处理:对输血反应严重的情况进行紧急处理,确保受血者的生命安全。
4. 自体输血的术后管理- 术后观察:对受血者进行术后观察,包括血液反应、感染等情况的观察。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病人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处理后再输回病人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它具有避免异体输血引起的免疫反应和传染病传播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管理机构(1)设立专门的自体输血管理机构,负责自体输血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
(2)自体输血管理机构应具备相应的人员和设备,确保自体输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2. 自体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1)明确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适应症包括:手术前自体血回输、术中自体血回输、术后自体血回输等。
(3)禁忌症包括:感染性疾病、重度贫血、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
3.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与保存(1)血液采集应在手术前进行,采用无菌技术,确保采集的血液质量。
(2)采集后的血液应保存在适当的温度下,避免血液的变质和感染。
4. 自体输血的血液处理与检测(1)采用适当的方法对采集的血液进行处理,如洗涤、过滤等,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对处理后的血液进行必要的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确保血液符合自体输血的要求。
5. 自体输血的血液储存与输注(1)血液储存应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避免血液的变质和感染。
(2)血液输注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避免血液的失效和感染。
6. 自体输血的不良反应处理与报告(1)对于自体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护病人的安全。
(2)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理。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技术人员(1)自体输血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相关工作。
(2)自体输血技术人员应定期进行继续教育,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 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1)自体输血技术操作应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采集、储存并在需要时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自体输血适合于血液减少或者需要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禁忌症包括感染性疾病、严重心血管疾病等。
2.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与储存(1) 血液采集:应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采用合适的采血器具,如采血袋、针头等。
(2) 血液储存:采集的血液应储存在特定的冰箱或者冷库中,确保温度控制在2-6摄氏度。
3. 自体输血的血液检测与筛查(1) 血型鉴定:采集的血液样本需进行血型鉴定,确保输血时的血型匹配。
(2) 传染病筛查:采集的血液样本应进行乙肝、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的筛查,确保输血安全。
4. 自体输血的血液保存与追溯(1) 血液保存:采集的血液应标注相关信息,如采血时间、采血者等,并储存在特定的容器中。
(2) 血液追溯:对于储存的血液,应建立完善的追溯系统,记录血液的流向和使用情况。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1. 自体输血的准备工作(1)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自体输血的相关信息,并取得患者的允许。
(2) 术前检查:对于需要自体输血的患者,应进行相关的术前检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2. 自体输血的操作技术(1) 输血前操作:医务人员应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准备好输血所需的器具和血液,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2) 输血操作: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速度和输血方式,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
3. 自体输血的不良反应处理(1) 输血反应的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2) 输血反应的处理:对于浮现输血反应的患者,应即将住手输血,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体输血
[编辑本段]
【概念】
自体输血就是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
[编辑本段]
【优点】
1、可以避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
2、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可避免同种异体输血产生的抗体抗原免疫反应所致的溶血、发热和过敏反应;
3、可避免同种异体输血引起的差错事故;
4、反复放血,可刺激红细胞再生,使病人术后造血速度比术前加快;
5、自体输血可以缓解血源紧张的矛盾。
[编辑本段]
【方式】
(一)回收式自体输血方式。
常采用自体输血装置,抗凝和过滤后再回输给病人。
可分为外伤时回收式自体输血、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和术后回收式自体输血。
在下列情况可采用:①腹腔或胸腔内出血,如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
②估计出血量在100 ml以上的大手术,如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肝叶切除术等。
③手术后引流血液回输,是近几年开展的新技术,回输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一般仅能回输术后6小时内的引流血液。
自体失血回输的总量最好限制在3500ml内,大量回输时适当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或多血小板血浆。
(二)稀释式自体输血。
临手术前自体采血,用血浆增量剂去交换失血,因而病人的血容量保持不变,而血液处于稀释状态。
所采取的血,可在手术中或手术后补给。
适量的血液稀释不会影响组织供氧和血凝机制,而有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只要没有禁忌证,血液稀释回输对预计术中失血达1-2L的大多数手术都适用,具体方法是在麻醉后,手术开始前,开放二条静脉通路。
一条静脉采血,采血量取决于病人状况和术中可能的失血量,一般为病人血容量的20%-30%,以红细胞不低于25%,白蛋白30g/L以上,血红蛋白100g/L左右为限,采血速度约为5分钟200ml.在采血同时,经另一条静脉滴注血浆增量剂,如电解质平衡代浆、羟乙基淀粉氯化钠代血浆和右旋糖酐氯化钠代血浆。
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病人的血容量正常。
采集的血液可保存于40C冰箱内,如果手术时间短,也可保存于室温条件下。
当手术中失血量超过300ml时,可开始输给自体血。
先输最后采取的血,因为最先采取的血液,最富于红细胞和凝血因子,宜留在最后输入。
(三)保存式自体输血。
1、概念及操作
也叫预存式自体库血。
选择符合条件的择期手术病人,于手术前若干日内,定期反复采血贮存,然后在手术时或急需时输还病人。
对病人选择条件的标准与血液稀释回输的要求相同。
手术前采取自体血,一次采血量不超过总量的12%;采血量为总血量10%时,相等于血库同种血供血者的采血量。
如病人无脱水,不需补充任何液体;如一次采血量达到12%时,最好能适当补充晶体液。
采取的血液可预存于血库内,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0日。
如果去除血浆,将余下的压积红细胞保存在-800C冰箱内,则冰冻的红细胞可保存数月至数年之久。
在采血期间口服硫酸亚铁200-300mg,每天3次,对红细胞再生和防止贫血有一定作用。
、2、适合人群
(1)身体状况好,准备择期手术,而预期术中出血多,需要输血者;
(2)孕妇和计划怀孕者(避免生孩子或剖腹产时输异体血);
(3)有过严重输血反应病史者;
(4)稀有血型或曾经配血发生困难者等。
3、不适合人群
(1)可能患有脓毒血症或菌血症或正在使用抗生素的病人;
(2)肝肾功能不良者;
(3)有严重心脏疾患者;
(4)贫血、出血及血压偏低者;
(5)有献血史并发生过迟发性昏厥者;
(6)采血可能诱发疾病发作或加重的病人;
(7)血液受胃肠道内容物、消化液或尿液等污染者;
(8)血液可能受恶性肿瘤细胞玷污者;
(9)胸、腹腔开放性损伤,超过4小时以上者;
(10)凝血因子缺乏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