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演化历程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

两条纵行神经索合二为一;前3对神 经节合而为脑;食管下神经节也由头 部后3对神经节愈合而成
各环的神经节分段归并 神经节向前部集中,提高了‘头化’
程度
脑发达,分为:前脑,中脑,后脑
精品课件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较
精品课件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总结
在演化阶段上地位越高的动物,其神经系
精品课件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精品课件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历程
从
1. 神经系统的雏形
简
2.原始的神经系统
单
3.网状神经系统
到 复
4.. 索状神经系统
精品课件
1.神经系统的雏形
➢ 原生动物门纤毛纲中的草履虫,每一根纤
毛是由位于表膜下的一个基体发出来得, 每个基体发出一细纤维,向后伸展一段距 离与同排的纤毛小根联系起来,成为一束 纵行纤维,各种小纤维连接成网状,它们 有传导冲动和协调纤毛的活动的功能。
是动物界中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 。 神经细胞之间一般以突触相连接,也有非
突触的连接。
神经细胞与内、外胚层的感觉细胞、皮肌
细胞相连接。
感觉细胞与皮肌细胞形成神经肌肉体系。
腔肠动物没有神经中枢,其神经系统为扩 散神经系统。
精品课件
网状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
水螅的神经系统
1.最简单的网状神经系统 2.神经细胞体位于皮层和外层 的基部 3.神经细胞伸出纤维相互连接 (突触),形成神经网 4.无中枢和周围之分,即神经 细胞分散 5.口锥部神经细胞略多,但未 集中,无中枢作用
精品课件
2.原始的神经系统(海绵动物)
神经元之间没有真正的突触性联系, 也没有接受感觉和支配运动的技能。 (不是真正意义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的结构1.神经系统的演变(1)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最简单的神经系统是神经网,这种神经网是由神经细胞的神经纤维交织而成的,它在刺胞动物中广泛存在。
(2)神经网中的神经元的胞体逐步集中形成神经节,神经节在腔肠动物中已有发现,在更高水平的动物中普遍存在。
在有体节的无脊椎动物中,每一体节都有一个神经节。
(3)一系列的神经节通过神经纤维联系在一起形成神经索,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都有腹神经索。
(4)动物体头部的几个神经节趋向于融合在一起形成脑,这些融合在一起的神经节的结构更加复杂,而且对其他神经节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
2.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1)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来源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来源于胚胎背部外胚层内褶而成的神经管。
①在胚胎发育的早期神经管的前部膨大发育成脑,再分化为前脑、中脑、后脑三个脑泡。
a.前脑进一步分化为端脑和间脑。
端脑将发展成大脑,间脑将发展成丘脑、下丘脑和松果体;b.后脑(菱脑)进一步分化为脑桥、小脑和延髓。
②神经管的后部发育成脊髓,其中都保留着或大或小的管道。
(2)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①低等脊椎动物脑的功能还不突出;②现代鱼类大脑主要功能是嗅觉,协调作用不显著,大脑只是一对光滑的突起,和脊髓一样,灰质位于内部;③两栖动物从古代鱼发展而来,大脑中的灰质和突触数量增加。
从两柄动物开始,原来位于大脑内部的灰质逐渐向外转移,最后覆盖在大脑表面,形成大脑皮质。
两栖动物和许多爬行动物大脑的功能仍旧是以嗅觉为主;④鸟类是从原始的爬行动物发展来的,没有新脑皮质。
鸟大脑表面光滑,没有哺乳动物大脑皮质上的许多褶皱。
鸟的嗅觉退化,纹状体是鸟复杂的本能活动等高级功能的中枢;⑤在高等爬行动物的大脑部分出现了新脑皮质,哺乳动物是从这类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原脑皮、古脑皮缩小,新脑皮质有更大的发展;⑥人类的大脑皮质几乎都是新脑皮质,原来的脑皮被包到新脑皮质内部。
大脑皮质体积增大,表面出现沟、回,功能也越来越重要,成为动物体最高的调节、控制中心。
动物进化的神经系统演化智慧与行为

动物进化的神经系统演化智慧与行为动物进化的神经系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动物的智慧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过程以及它如何影响动物的智慧与行为。
一、动物神经系统的起源和演化动物的神经系统起源于原始多细胞生物,随着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环境的需求,神经系统逐渐演化成为现代动物神经系统的基础。
在进化过程中,神经细胞的复杂性和功能逐渐增加,形成了神经网络。
进化过程中,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原始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高级神经系统。
原始神经系统是最早出现的简单神经元网络,主要由神经节和神经索组成。
它负责基本的生命维持功能,如呼吸、消化和生殖等,但对于复杂的行为和智慧无法做出大的贡献。
随着生物进化的进行,中枢神经系统开始形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具有更高级的信息处理能力。
脑通过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形成神经网络,可以接收和处理各种传感器信息。
中枢神经系统的出现为动物的行为和智慧提供了更丰富的基础。
高级神经系统是进一步进化的产物,它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在高级神经系统中,大脑的区域分化明显,神经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更加复杂。
这使得动物可以进行更高级的认知、学习和决策。
二、神经系统演化对智慧的影响神经系统的演化直接影响着动物的智慧发展。
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演化,动物的认知功能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首先,随着脑的演化,动物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加强。
神经系统通过感受器官接收外界的信息,并通过神经网络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和解读。
这使得动物可以感知到更丰富的环境信息,从而更好地适应和生存于复杂的生态环境。
其次,神经系统的演化使动物的智慧发展出更高级的认知能力。
高级神经系统中的大脑能够进行记忆、学习和思考。
动物通过学习和记忆,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
同时,大脑的发展也使得动物能够进行推理、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展现出更高级的智能。
最后,神经系统的演化促进了动物社会行为的发展。
动物的神经系统与动作调节

动物的神经系统与动作调节动物的神经系统是其体内协调各种生理功能和行为的关键组织之一。
神经系统由许多神经细胞组成,它们通过神经信号传递信息并调节动物的各种行为。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指挥中心。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纤维和神经节,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和感受外界刺激。
二、神经元和神经传递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每个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神经传递是指神经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
神经信号通过电化学方式传递,即神经脉冲通过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然后释放神经递质将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三、动物的感知与行为动物依靠神经系统的感知和行为调节来适应外界环境。
感知是指动物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如光、声音、味道等。
不同动物的感知器官各不相同,但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感知刺激后,神经信号会通过感觉神经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分析和加工。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神经信号的处理和整合,调节动物的行为。
例如,当动物感受到危险的刺激时,中枢神经系统会通过发送相应的神经信号,促使动物做出逃避或反击的行为。
这种行为调节需要复杂而精确的神经回路和通路来实现,包括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等。
四、运动的协调与调节动物的运动是神经系统调控的结果,神经系统通过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实现动物的机械运动。
当中枢神经系统下达运动指令时,神经信号将从大脑或脊髓传递到运动神经元,然后通过运动神经元传递到肌肉,引起肌肉的收缩。
动物的运动调节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姿势和动作调节。
姿势调节是指维持和调整动物身体的位置和姿势,以保持平衡和稳定。
动作调节是指控制动物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以完成各种复杂的运动任务。
这两种调节都需要神经系统精确的信号传递和回路反馈来实现。
五、神经系统的进化与多样性不同动物的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巨大的多样性。
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哺乳动物是地球上的一类高等动物,其中包括人类在内。
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是非常复杂的,通过对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类动物的行为和生活习性。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负责将信息传递到神经组织中。
每个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突触等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其中含有大量的细胞器和核酸,负责维持和调节神经元的生理功能。
树突和轴突分别是神经元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部分。
树突是短小的分支,主要负责接受突触传来的信号。
轴突则是长而细的管状结构,负责将信息从神经元传输至其他神经元或肌肉细胞。
突触是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关键部位,负责将神经元传递的信号传到接收神经元。
突触由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与突触后膜组成,其功能依靠突触释放的传递物质(神经递质)实现。
二、认知和情感的神经结构哺乳动物的认知和情感的神经结构远比其他动物要发达。
人类大脑中具有大量特化结构,包括海马体、前额叶皮层、杏仁核、下丘脑和下坳皮层等,这些区域都与认知和情感有关。
海马体重要的作用是将短期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并为记忆提供空间和时间的意识感。
前额叶皮层是大脑中最高级的智力中枢之一,负责思维、决策和行为控制。
杏仁核则是负责情感处理和焦虑的中枢。
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
下坳皮层是负责内在感觉处理和运动控制的脑区。
三、感官神经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享有的感官神经,如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
这些感觉通过神经元的传递在大脑中得到加工,形成我们对外界的感觉和认知。
视觉神经是哺乳动物中比较重要的神经之一,主要由视网膜、视神经、侧脑室、视觉皮层等组成。
视网膜是感光的器官,视神经则将感光信号传到大脑中的视觉皮层。
听觉神经由听觉器官、听神经和听觉皮层等组成,嗅觉神经由嗅觉器官、嗅神经和嗅觉系统等构成,味觉神经则由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和味觉皮层等组成。
四、脊髓和大脑的神经控制脊髓是负责接收来自四肢和身体其他部位神经信号的控制中枢。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

02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雏形
原始的神经系统
网状神经系统
梯式神经系统
链状神经系统
索状神经系统 从简单到复杂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历程
1.神经系统的雏形
原生动物门纤毛纲中的草履虫,每一根纤 毛是由位于表膜下的一个基体发出来得,每个基体发出一细纤维,向后伸展一段距离与同排的纤毛小根联系起来,成为一束纵行纤维,各种小纤维连接成网状,它们有传导冲动和协调纤毛的活动的功能。
鸟类神经系统
鸟类具有较发达的神经系统。鸟类有12对脑神经。其主要的特点是:1、纹状体高度发达。2、小脑很发达。3、视叶发达。4、嗅叶退化。
鸟类的中脑接受来自视觉以及一些低级中枢传入的冲动,构成比较发达的视叶。小脑比爬行类发达得多,为运动的协调和平衡中枢。
鸟类神经系统
鸟类脑的体积较大,在脊椎动物中仅次于哺乳类。脑的弯曲度大,特别是延脑的颈弯曲甚为明显。大脑很膨大,向后遮盖了间脑及中脑前部。大脑的增大主要是由于纹状体的增大(新增加上纹状体)。鸟的大脑皮层仍是以原脑皮为主,新脑皮虽已出现,但还是停留在爬行类的发展水平,高级中枢仍在中脑。鸟的嗅叶不发达,与鸟的嗅觉不发达相关。鸟的眼大,视觉敏锐,飞翔时必须有精确的协调运动,由此导致中脑视叶与小脑的发达。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进化演化研究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进化演化研究神经系统是人类和动物体内一种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它能够解释和掌控大量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人类对于神经系统的研究已经持续了数百年,现在,研究者们已经通过分子、细胞、和行为水平等各种方法获得了大量有关神经系统的知识。
一、神经系统的起源神经系统早在动物演化中就已出现了。
在最早的多细胞动物中,神经系统主要是由一个简单的神经网格构成的,它能够解决一些基本的生理问题,比如感受刺激、消化食物等。
但这样的神经网格缺乏对于环境的演变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因为它缺乏复杂的学习和记忆功能。
在后来的进化过程中,随着物种逐渐变得复杂,神经系统也逐渐发展起来,不同物种的神经系统适应了它的生态环境和生活形式,演化出了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元和突触二者组成。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的基本单位,它们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经过一系列生物学反应才能将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或是其他靶细胞。
每个神经元具有一个轴突,通过它将信号传递到其他神经元或者肌肉细胞上。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构成,是神经系统中最复杂的部分。
大脑包括两个半球,其外表由大量脑回,脑沟和脑室组成,掌握着人体的核心功能。
大脑负责人类复杂的思维活动、情感、意识和运动控制等高级功能。
三、神经系统的进化神经系统的进化与物种的进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自然选择和遗传学影响下,神经系统会慢慢地演化成更高效,更复杂的形态和功能。
比如,在原螯虾这样的底栖无脊椎动物中,其神经系统只有简单的一对神经节,而在进化到高等无脊椎动物如昆虫时,神经系统会进一步增加神经节,与此同时也会增强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在哺乳动物中,中枢神经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它们拥有更多的神经元和更多的神经节,因此具有了更高级的知觉和认知能力。
四、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有许多不同的功能,其中包括感觉、运动、智力、情感和回应等。
人类的神经系统具有非常高级的智力和情感能力,这也是与其他动物最明显的差异。
脊椎动物的神经类型和演化特征

脊椎动物的神经类型和演化特征脊椎动物是拥有脊骨的动物,它们的神经类型和演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从神经类型方面来了解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
神经类型分为无神经系统、散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三种。
无神经系统指的是没有神经元这样的专门的神经细胞,例如海绵动物;散神经系统指的是分散在身体各个部分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例如刺胞动物;而中枢神经系统则是通过神经元密集堆积形成大脑和脊髓的神经系统,例如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演化历程可以追溯到古生代,最早的脊椎动物是海生生物,它们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展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阶段。
后来,这些海生生物逐渐进化为陆地上的爬行动物,如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
这些动物的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相对复杂的大脑和脊髓。
最终,早期哺乳动物逐渐进化为今天的类人猿和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也不断进化,获得更高级的认知能力和智慧。
此外,脊椎动物的演化特征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方面。
例如,脊椎动物特有的神经干和脊髓,这些器官可以将信息从周围神经
系统传送到大脑和反过来,从而实现信息处理和反应;还有脊椎动物特有的远红外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可以帮助蛇类在夜间狩猎探测食物,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适应性进化。
总的来说,脊椎动物的神经类型和演化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通过对脊椎动物神经演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时,对于我们认知神经系统和脊椎动物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演化历程陈章(学号:201421191529)摘要:神经系统是动物有机体重要的机能调节系统。
大多数动物, 特别是脊椎动物,神经系统调节和控制着机体的绝大部分重要的生命活动。
在动物的器官系统中,与演化历程联系最紧密的是神经系统。
在演化阶段上地位越高的动物,其神经系统的发达和复杂程度就越高,其机能行为也越复杂,致使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本文主要讨论了从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演化过程,阐述了神经系统在动物与环境的适应性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动物进化趋势的理解。
关键词:神经系统;结构;机能;神经元;脑神经系统是随着动物进化而不断进化发展的,可以说动物的进化程度越高,神经系统的分化程度就越高。
在不同阶段神经系统都有不同的特点,在进化过程中有几次飞跃,最终进化为哺乳动物的高级神经系统。
人脑是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
从没有神经系统的单细胞动物,到脊椎动物复杂的神经系统,再到高度复杂的人脑,经过了上亿年的发展。
1、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无脊椎动物总的演化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分散到集中。
对这个总的趋势,起柱石作用的是无脊椎动物各大系统的演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各大系统的演化趋势虽然在某些个别阶段上出现了螺旋式变化的现象,但总的方向还是遵循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集中的进化原则的。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是这个原则的具体体现。
无脊椎动物二十多个门,从进化树上来看,越高等一点的类群,其神经系统越发达,越低级一点的类群,其神经系统就越简单。
动物要维持个体生存,必须具备寻找食物和逃避敌害的能力。
要保证物种的延续,还必须具备寻找配偶,进行生殖的能力,这些行为的完成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
机体内各器官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具备统一的生理功能,也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
在生物体不断适应体内外环境变化的过程中,神经系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一般认为,神经系统的发达和复杂程度越高,那么该物种在演化阶段上的地位就愈高,其机能就愈复杂,适应环境生存竞争的能力也就越强。
即神经系统的结构发育水平直接决定着其机能。
1.1 原生动物作为单细胞动物,具有了最初的对外界的刺激感应。
原生动物尚未形成神经系统,但可以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可趋向有力的刺激而避开有害的刺激,如草履虫的刺丝泡遇到刺激时可以释放刺丝。
因此,原生动物作为单细胞生物,不存在完整的神经系统结构,个体机能只具有应激性。
1.2 多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的出现,使动物体由单细胞动物水平进入到了多细胞动物水平。
多细胞动物(多孔动物)虽未分化形成神经细胞,但已经具备了多细胞动物的构成方式。
从而把原生动物个体所具有的应激能力转移到了一些细胞上,使这些细胞(如腺细胞和皮肌细胞),在局部的范围内具备了局部的反应能力。
当然,这要比只有一个细胞的原生动物要高级得多。
例如,使用电子显微镜和组织化学的观察表明,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海绵,就已经存在一个原始的神经系统,其神经系统内存在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之间没有真正的突触性联系,也没有接受感觉和支配运动的机能,这与海绵动物营固着生活有密切关系,另外,在海绵体中胶层里有芒状细胞,有些学者认为它具有神经传导的功能。
近年来,我国学者通过实验也证明它是原始的神经细胞。
1.3腔肠动物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是由纤维较短的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以及来自感觉细胞的纤维组成的。
神经网又称网状神经系统,神经网的主要机能特点是,它们能够让兴奋有限进行弥漫性传播,同时这些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外胚层中的感觉细胞和皮肌细胞相联系,便形成了感觉和动作的体系。
可见,神经网是用来整合动物行为的神经系统中一种原始的结构。
例如,在腔肠动物钵水母中已观察到集结性神经元。
可以认为,在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中开始出现神经成分趋向集中的某些特征。
再如水螅,它的神经细胞连接成弥散型的最原始的神经网,机体的反应仍然是“全反应”型,即神经冲动的传导没有一定的方向性,没有中枢和外周的极性之分,任何一点的刺激可引发全身性反应。
1.4扁形动物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较腔肠动物有了显著的进步,这种动物的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节以及由此而分出的几条纵走的神经索,在神经索之间有横向神经相连构成梯型神经系统。
这种神经系统已经具有传入与传出通路和起协调作用的中间神经元构成的脑神经节。
可见,在扁形动物中,神经系统的中枢整合险和协调性机构已经形成, 并沿着向中集中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表现为纵向的神经索和横向的连接神经减少,使中枢内的通路缩短,加强脑神经节与感觉器官的联系。
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能动性,保证了复杂性行为的实现。
1.5 环节动物绝大多数环节动物具有较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它们是由咽部神经节和腹神经节组成的链状神经系统,即它们的腹神经索相互靠近,引起两条神经靠近和神经节一定程度的合并,每对神经节发出神经到体壁,支配肌肉收缩活动。
环节动物由梯型神经系统过渡到链状神经系统,这种神经链的出现是神经系统集中化的又一体现,其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的分化很明显,一般由咽上神经节和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及腹神经索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可见,在演化过程中出现由许多神经节纵贯而成的神经链是神经系统的进化性表现。
1.6 节肢动物节肢动物也是链状神经系统。
只是神经节多有前后愈合的现象。
这样一来,神经系统也就更趋于集中。
绝大多数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与其身体的异律分节相适应,神经节相对集中。
常有一些前后相连的神经节愈合成一个较大的神经节,或组成一个神经团。
一般来说,头、胸和腹部末端的神经节较发达,特别是头部的脑量较大,且分为前、中、后脑三部分,出现了前脑的视觉中心,中脑的触觉中心等。
从而使脑成为节肢动物感觉和统一协调活动的主要神经中枢。
1.7软体动物从软体动物的高等种类开始, 神经系统出现了中枢部分和外周部分的分化,中枢部分是由几对神经细胞体聚集组成的神经节和彼此之间的联络神经纤维共同组成。
神经细胞已初步分化出树突和轴突。
高等软体动物的神经节主要有四对:脑神经节一对,位于食道背侧,发出神经到头部和身体的前端,司感觉;足神经节一对,位于足的前部,发出神经至足部,司足的运动和感觉;侧神经节一对,发出神经至外套膜和鳃;脏神经节一对,发出神经至消化管和其它内胜器官。
通常,这些神经节有集中到一处的倾向, 这使神经系统在集中化中更前进一步。
在头足类,主要的神经节位于食道的周围并有软骨包围, 形成了高级的神经中枢。
在这一类群中,各神经节发出到身体各处的神经形成了外周系统。
因此,软体动物为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型。
1.8棘皮动物棘皮动物无神经节或神经中枢系,神经位于体表或体壁中,与上皮细胞紧密相连。
主要由口神经系、下神经系和反口神经系等3个神经系组成。
其中口神经系由外胚层发育而来,由神经环和辐神经组成,位于围血系统之下,司感觉功能,是棘皮动物最重要的神经结构。
下神经系和反口神经系由中胚层发育而来,这两个神经系司运动功能。
下神经系位于围血系统的管壁上,与口神经平行;反口神经位于反口面壁上内。
综上所述,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结构经历了从原始的感觉神经到具有初步应激反应的网状神经,再到如环节动物呈链状串联神经,构成链状神经系统,再进一步进化形成神经管,脊神经,神经系统结构出现了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的分化。
因此,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四大阶段: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于腹部,从腹部转到背部,直至最后形成神经管。
这样一步步的发展,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集中的进化规律。
2、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脊索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神经管发展而成的。
在发育的早期,神经管的前端膨大形成三个原始脑泡:前脑、中脑和菱脑(图1)。
最后,前脑再分化成端脑, 即大脑和间脑。
中脑不再分化。
菱脑分化为后脑,即小脑和髓脑。
神经管的其余部分发育成脊髓。
从神经管发育分化出的神经系统各主要部分见表1。
下面简要说明不同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发育特点表1 从神经管衍生出的神经系统主要成分原始区分再区分主要衍生成分腔室前脑端脑嗅脑基底节大脑皮层侧脑室间脑丘脑下丘脑视神经神经垂体松果体第三脑室中脑中脑中脑中脑水管菱脑后脑小脑脑桥第四脑室髓脑延脑原始神经管神经管脊髓中央管神经嵴外周神经节无2.1头索动物文昌鱼是接近脊椎动物原始形态的低等脊索动物。
其神经元集中在背部形成神经管,前端膨大形成脑泡。
由神经索按节段排列形成脊神经,可以说是脊索动物神经系统分为脑与脊髓的雏形。
因此,文昌鱼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分化程度很低,尚未具备机能专门化的特征,只能形成总合性或者感应性的类似条件反射,而不是真正的条件反射。
2.2圆口类圆口类的脑已经分化成端脑、间脑、中脑和髓脑,但还处于同一个平面,从结构与机能上来看,圆口类脑后部较为完善,其前部尚处于萌芽状态,主要表现在脑皮的原始性。
这种萌芽状态的脑皮在脊索动物演化的往后阶段中发展成古脑皮、旧脑皮、新脑皮。
初级神经中枢是圆口类动物神经协调与整合的主要装置。
较为原始的背部丘脑和原始的脑皮结构则成为以后发展过程中脑结构的进一步专一化的基础,以便保证脑的调节与整合性机能的更加完善。
2.3鱼类鱼类的脑可分为明显的五部,与圆口类相比,已具有进一步的发展。
但大脑所占的比例还很小,而且硬骨鱼类的大脑背面还只是上皮组织,没有神经细胞,所以叫原脑皮,这表现在小脑与脑干,中脑和间脑各部分产生许多中枢间的联系。
同时下丘脑和丘脑的神经核结构也较为发达。
因而鱼类脑的机能达到更加复杂和完善的程度。
2.4 两栖类两栖类的脑由前向后明显地分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五部分。
与鱼类相比,两栖类的端脑表皮(脑皮)更加发展,形成三个原始的皮层萌芽。
并具有三种形式的神经元。
原始的大脑皮层主要司嗅觉作用,但已是机体机能协调和整合活动的原始中枢。
在两栖类中首先更加明显地分出丘脑的核结构,下丘脑和基底神经节结构,大脑皮三个基本结构—古脑皮、旧脑皮和新脑皮分开的倾向初步形成;其次是丘脑和下丘脑的核结构中以及脑皮结构之间在形态学上建立了联系,这些联系的建立使体感和视觉的机能更加发展。
2.5 爬行类爬行纲动物的神经系统已经完全适应陆上生活。
如鳄类,脑和脊髓比两栖类进一步发达,脑曲趋于明显。
大脑半球增大,始现新皮层和锥体细胞。
古皮层成为梨状叶,旧皮层成为海马组织。
爬行动物始现新纹状体。
中脑仍然是脑内最重要的感觉中枢。
延脑进一步发达,出现了“颈曲”。
脑神经有12对,增加了副神经和舌神经。
所有这些进化性改造,使爬行类动物的脑己接近于哺乳类。
2.6 鸟类鸟纲的脑曲更加明显。
大脑发达,但大脑皮层中多没有新皮层。
鸟类是由没有新皮层的爬行类进化而来的。
鸟类的大脑是复杂的本能活动及其学习、认知和语言的中枢,主要由大脑皮层和纹状体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