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常识判断之二十四节气

合集下载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的古老节令体系,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一年中按地球公转轨道上的特定位置,由太阳直射点移动到黄经0度的时刻,即黄道上每隔15度划分的24个时期。

二十四节气与四季交替,标志着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各种农事活动的规范和引导。

二十四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其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分别是春、夏、秋、冬四季之始,也就是一年的极点。

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节和中秋节都恰好是在春分、秋分之间和夏至、冬至之间举行。

一年中的节气时间点根据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确定,与时区没有关系,所以在全国范围内时间是一致的。

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各地民间流传,而且也在文学中得到广泛表现。

不少古时诗词歌曲中都充满了二十四节气的影子。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大雪》这首诗中写道:“瀚海沸腾风有声,铁马冰河入梦行。

5冰壶秋月霜满地,人静山青钟不鸣。

”诗人以“夜来大雪”描绘了寒冷冬季的荒凉景象,表达出自己对冬季的感受与思考。

还有唐代的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利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来形容咸阳城墙外的崤山,给人以清新感和欣悦之情。

这些诗句流落千年,至今仍能唤起人们对时光的回忆和感慨。

除了诗词,传统戏曲也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大量创作,其中以春节期间的“春节宫灯戏”最为著名。

这种戏曲以扮演魔怪和百姓的对抗为主要内容,极具娱乐性和表现力。

在各地方节日活动中,戏曲表演往往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总的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祭祀传统和节日习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财富之一,为我们今日生活中的许多文化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示。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常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常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常识总结一、“二十四节气”考点汇总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一年有十二个月,每隔15天一个节气,一年一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2、历史进程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

就现有文献来看,完整意义上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汉代道家经典《淮南子》中。

就历法而言,西汉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最早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审议,把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二十四节气内容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5、节气内涵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雨水:降水量逐渐增多了。

惊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春分: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

清明: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没有成熟,相当乳熟后期,叫小满。

芒种:“芒种”“忙着种”,正是散播播种的时候。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长。

小暑: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大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立秋:秋天开始之意。

处暑:处暑的“处”是指“出”,“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不管国考,还是省考,行测都举足轻重。

五大模块题目众多,疯狂刷题固然有效,但如果有一种适合你的复习方法,,更能事半功倍哦。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并且在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节气在上古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一、“二十四节气”核心考点总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订于历法。

“二十四节气”的完整提出,出自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淮南子》,这是第一次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二、经典考点再现1.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A.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B.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C.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D.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解析】B。

二十四节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第二类是反映太阳高度变化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讲解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讲解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之二十四节气——芒种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之二十四节气——芒种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之二十四节气——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日期是每年的6月5日至7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全国基本都进入夏季,降水大幅增加,气温显著升高。

《礼记·月令》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意思是说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时节,全国不分南北,都有可能出现高温天气(即最高气温达到35℃及以上)。

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了梅雨季节,这时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旺盛,对降水的需求比较高,适当的降水对农业生产有利,但如果降水过多则有可能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意思是大麦、小麦等有芒的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急需抢收。

而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所以称“芒种”。

“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管理,我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农谚指导农事,“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芒种下种大暑莳”、“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等等。

芒种时节,我国各地的习俗不同,流传最广的风俗之一是送花神。

此时百花凋零,民间在此时举行送花神的仪式,表示饯送花神归位,同时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到:“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

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

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在江南还有煮梅的风俗,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就来源于此。

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春秋时期,早期汉字中有“白虎”,“朱雀”,“玄武”,“青龙”这四种文字。

它们象征着四季变化,因此,人们有了记录四季节令。

以下就是24节气的常识。

一、24节气的定义
24节气又称为“二十四节气”,是指一年中日月几乎每月15日前后的两个月的中气的中气的合称。

它是从冬至(每年12月21日22日之间)开始,以每隔15天一个节气,共24个节气,直至下一年冬至,这样依次循环记录整个一年之中日月变化的一种节令,通常可用于节日纪念,庆祝节日。

二、24节气的起源
24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法学家,他们以每隔15°的角度为一个节气,它们在地球围绕太阳一圈的运行形成了一个圆圈,依次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节气的纪念
随着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24节气在农历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用来记录一年中的季节更迭,而且也是纪念中国古老节日的重要标志。

每个节气都伴随着祭祖,祈福,出行等一系列的活动,表达着人们期望祖先庇佑,恩德传承,家国安宁的崇敬之情。

四、总结
24节气是古代人们记录季节变化的一种节令,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是每年春夏秋冬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现如今这个城市化时代,24节气仍然是人们了解春夏秋冬,记录季节变化的重要标志,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历法,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为基础,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用来指导农事和人们的生活。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情况,把一年分成24个节气,用来划分季节、农事和生活。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名称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代表着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感悟。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农事生活的指导,还渗透到了文学艺术、文化习俗和民间传统中。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不少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歌谣和民谣,反映了人们对节气的重视和热爱。

在文学作品中,二十四节气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的景象,反映人们对自然的感悟和感情。

在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中,可以看到很多描写节气的诗句和歌谣,如"立春时,百花吐艳"、"清明时,柳绿花红"等。

这些诗句歌谣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还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除了文学作品,二十四节气还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节气的影子。

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常常描绘节气和自然景象,如"春之景"、"夏之韵"等。

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也常常以节气为主题,如"清明上河图"、"夏至点灯"等。

二十四节气还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与节气相关的习俗和活动。

春节时,人们吃春节美食,放爆竹、舞龙舞狮,欢度节日。

清明时,人们扫墓祭祖,祭祀先人,纪念故人。

端午时,人们吃粽子、赛龙舟,庆祝节日。

这些传统习俗和活动都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人对节气的重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十四节气题库

二十四节气题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题库篇一:二十四节气知识问答题二十四节气知识问答题1.2.3.4.5.6.7.8.9.10.11.12.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6.37.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个地方?(黄河流域)“种瓜点豆”是在哪个节气前后?(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哪一个节气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立春,这个习俗也叫“咬春”)农历新年通常是在哪个节气前后?(立春)哪个节气到了,迎春花开?(立春)鱼儿在池塘里度过一整个冬天,要被憋坏了,它在哪个节气时,感觉到春天的召唤,开始向上游,像要把冰面顶破一样?(立春)哪个节气开始,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雨水)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春捂”指的的哪个节气后的事情?(雨水,因为雨水后天气回暖,但是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秋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哪个节气柳树开始发芽?(雨水)哪个节气杏花开放?(雨水)冰化了,鱼儿终于可以跃出水面了,这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农历的元宵节与哪个节气相近?(雨水)哪一个节气里,开始打雷?(惊蛰)古人在哪一个节气祭拜“雷公”?(惊蛰)哪一个节气桃花开?(惊蛰)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这是在哪个节气?(惊蛰)哪一个节气里会有二月二,龙抬头?(惊蛰)“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描写的是哪一个节气?(惊蛰,早春耙地,保证春播的顺利进行)哪个季节表明春季已经过了一半?(春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春分这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过了这一天,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会越来越短,所以会有这种说法)到,海棠花开得热热闹闹。

(春分)哪个节气不仅是节气,也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哪个季节过后,雨水渐渐增多,雨滴变大,太阳光照在上面,形成七色彩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
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

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通过审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也是继京剧、珠算等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1.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

A、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
B、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
C、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D、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
【答案】B
【解析】
二十四节气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
(1)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第二类是反映太阳高度变化的:
(1)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第三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
(1)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变化和热量状况,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2)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3)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第四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
(1)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2)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惊蛰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清明反映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

故本题选B。

2.下列属于二十四节气中最热的节气是( )。

A、立夏
B、夏至
C、小暑
D、大暑
【答案】D
【解析】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故本题选D。

3.下列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先后排序,有误的一项是( )。

A.立春一谷雨一惊蛰一清明
B.立夏一小满一夏至一小暑
C.立秋一处暑一白露一寒露
D.立冬一大雪一冬至一大寒
【答案】A
【解析】
根据第二部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得知,二十四节气的排序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故本题选A。

4.判断题:
二十四节气是按阳历推算的,春分和秋分分别是春季、秋季的一半。

【解析】
√。

二十四节气是按阳历推算的,是一年中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的总称,其中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为四季的一半。

5.下列说法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小满时节,我国东部由低温导致呼吸疾病明显增多
B、芒种时节,我国南方居民发现春困的感觉有所加剧
C、处暑时节,我国北方医院中暑病人相对有所减少
D、雨水过后,我国西部蚊蝇所传播的疾病开始明显增多
【解析】
A项错误,小满过后,我国各地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温度升高,降水进一步增多,呼吸疾病减少;
B项错误,芒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升高,接近夏季,春困的感觉应该减少;
C项正确,处暑天气由热转凉,北方尤为明显,中暑人数减少;
D项错误,雨水时节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但仍处于初春低温时期,蚊蝇较少。

故正确答案为C
6.下列诗句描写的情景和季节对应错误的一组是( )
A、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季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春季
C、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秋季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季
【解析】
根据诗句描写的情景对应季节、根据节气对应季节是近两年常考的方式。

C项错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七言绝句《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并非秋季。

本题为选非题,股正确答案是C。

立春:春饼和春卷(咬春),迎春花开
雨水: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
雨水后天气回暖,但是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秋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柳树发芽,杏花开放,鱼跃水面
惊蛰:祭拜“雷公”;桃花开;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二月二,龙抬头;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
春分:海棠花开
清明:雨水渐渐增多,雨滴变大,太阳光照在上面,形成七色彩虹;踏青
谷雨: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水开始变暖,鱼虾开始在暖海区活动,渔民们开始下海捕鱼;气候温暖,多雨潮湿,雨水大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浮萍茂盛生长;牡丹花开,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
立夏:芍药花开
小满:谷物颗粒已经开始饱满,但是还没有成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苦菜花开
芒种:小麦成熟,谷黍播种;南方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合欢树开花;螳螂破壳出生;端午节
夏至:鹿角脱落
小暑:小暑和大暑指热的程度;西瓜成熟;荷花开
大暑:气温最高;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萤火虫飞舞
立秋:早晚开始变得凉爽,但是白天依然炎热;天气不会立即凉爽,会有短期的回热现象,俗称秋老虎
处暑:“处”是“躲藏,终止”;
白露:桂花飘香
秋分:动物开始准备冬眠,建造自己的住所;中秋节
寒露:重阳节
霜降:木芙蓉开花;一场霜降,不耐寒的植物停止了生长,霜降一过百草枯
立冬: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
小雪:
大雪: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冬至: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北方;九九歌:从冬至当天开始数,每九天为一个九,数完一九数二九,一直到九九。

小寒:
大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