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的全面详解及口诀

三候,雉雊;雊,句姤二音,雉鸣也。雉火畜,感于阳而后有声。
大寒,十二月中。解见前。
大寒:初候,鸡乳,鸡,水畜也,得阳气而卵育,故云乳。二候,征鸟厉疾;征鸟,鹰隼之属,杀气盛极,故猛厉迅疾而善于击也。三候,水泽腹坚。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
置闰法,为了调整符头与节气的差距,在芒种、大雪之时,把一个节气中的上中下三元,再重复用一遍。这其实完全违背了历法的常识,因为我们知道,节气是太阳在天上运行的二十四个节点而已。
比如,我们在芒种置闰,芒种节气中的 Nhomakorabea元用完后,就是夏至。芒种到夏至这十五天,其实,就是太阳在天上从芒种这一节点走到夏至这一个节点。
立夏: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小满: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
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五月
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三月
清明,叁月节。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叁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不管国考,还是省考,行测都举足轻重。
五大模块题目众多,疯狂刷题固然有效,但如果有一种适合你的复习方法,,更能事半功倍哦。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并且在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节气在上古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一、“二十四节气”核心考点总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订于历法。
“二十四节气”的完整提出,出自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淮南子》,这是第一次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二、经典考点再现1.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A.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B.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C.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D.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解析】B。
二十四节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第二类是反映太阳高度变化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文化常识(选择题 含答案)

2019届古代文化常识强化一、天文历法专项训练1.我国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从晚上7时开始起更,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个时展,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那古时候”五更三点”“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时间是:()A.早晨6时12分、凌晨2时36分B.早晨5时又12分钟、1时又36分钟C.早晨6时12分、1时又36分钟D.早晨5时又12分钟、凌晨2时36分2.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其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3.干支纪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纪年方法。
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顺序,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计算方法:(公元年份一3) ÷60,得余数R;再求R÷10的余数是X,R÷12的余数是Y。
并根据下表,就可以很简单7(X),(R)17÷12=1……5(Y)。
因此,公元2000年是干支纪年的庚辰年(农历)。
现在,计算公元2015年的干支纪年,应该是哪一年:()A.甲午年B.丙申年C.乙未年D.丁酉年4.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②“庆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5.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
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_二十四节气小雪的寓意整理

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_二十四节气小雪的寓意整理(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冬季的其次个节气,进入小雪之后天气会越来越冷,南方大部分地区也开头御寒了,那你知道小雪节气的含义吗?。
我整理了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_二十四节气小雪的寓意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小雪节气的含义是天气慢慢的变的寒冷,西北风开头成为常客,气温下降到零摄氏度,只不过这个时候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头降雪,但雪量不大,落在地上也不会积累。
小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其次十个节气,每年的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初雪的到来,提示人们该御寒保暖了。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候渐冷,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所以肯定要保证心情的舒服,这样才能防止抑郁症的发生。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小雪节气也是有许多的风俗,腌腊肉、吃糍粑、吃刨汤、晒鱼干等等,这个时候人们已经不外出工作了,有充分的时间可以体验传统风俗的魅力。
小雪节气资料“小雪”节气间,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相当钟面上的10点钟)。
每晚20:00以后,您若到户外观星,可见北斗星西沉,而“W”形的仙后座升入高空,她代替北斗星担当起查找北极星的坐标任务,为观星的人们导航。
四边形的飞马座正临空,冬季星空的标识——猎户座已在东方地平线探头儿了。
进入该节气,中国广阔地区西北风开头成为常客,气温下降,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头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气,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
黄河以北地区会消失初雪,提示人们该御寒保暖了。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
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
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头进入冬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由于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华南“冬暖”显着。
二十四节气的解释说明

二十四节气的解释说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一种重要的时间标志系统,在中国的农业活动和
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含义。
比如,立春代表着春天的开始,是万物
复苏的时刻;而清明则是表示要注意清明节的传统时间节点,也代表着要尊重先人的意思。
各个节气之间的顺序和间隔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气候和自然变化的认知和研究。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部分。
通过对每个节气的仔细观察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和体验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生活和时间的敏感和洞察。
在当今社会,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但二十四节气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和了解二十四节气,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和传承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公考常识】考前速记知识点梳理(三大模块)

【公考常识】考前速记知识点梳理(三大模块)一、高频率考类(科技)1. 科技成就(1)神舟系列:(2)天宫空间站:2. 物理化学(1)公式及定性分析:①重力:G=mg(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常数,一般g=9.8N/kg)。
②滑动摩擦力: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FN表示接触面所受的压力,μ表示摩擦力系数,为常数,不同物质的摩擦力系数不同)。
③压强:p=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物体的受力面积)。
④浮力:F浮=G排=ρ液gV排。
(2)声音: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③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④音色可以区分不同发声体。
(3)光现象与原理:(4)物态变化:3. 生物医学(1)光合作用:①含义: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利用太阳的光能与自身的光合色素,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②场所:一般在细胞的叶绿体进行,但不一定都在叶绿体中进行。
(2)呼吸作用:①含义: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有氧气参与时的呼吸作用,称之为有氧呼吸;没氧气参与的反应,则称为无氧呼吸。
②无氧呼吸主要产物:乙醇(酒精)和二氧化碳及少量能量。
③无氧呼吸特殊产物:乳酸及少量能量。
④场所: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但不一定都在线粒体中进行。
(3)输血原则: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A型血的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
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
(4)营养物质:①七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矿物质)、膳食纤维(去掉膳食纤维则为六大营养素)。
②三大产能营养素:碳水化合物(糖类)、油脂、蛋白质(三者在体内新陈代谢后产生能量)。
2020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含答案解析]
![2020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a0bba7daef5ef7ba0d3c8d.png)
2020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含答案解析]立春: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北时为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对应十二地支寅月,月建寅为一年之首。
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
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
就现有文献来看,二十四节气正式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成书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3、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采用土圭测日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
4、二十四节气内容春季日期夏季日期秋季日期冬季日期立春2月3-5日立夏5月5-7日立秋8月7-9日立冬11月7-8日雨水2月18-20日小满5月20-22日处暑8月22-24日小雪11月22-23日惊蛰3月5-7日芒种6月5-7日白露9月7-9日大雪12月6-8日春分3月20-22日夏至6月21-22日秋分9月22-24日冬至12月21-23日清明4月4-6日小暑7月6-8日寒露10月8-9日小寒1月5-7日谷雨4月19-21日大暑7月22日-24日霜降10月23-24日大寒1月20-21日5、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6、节气涵义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雨水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太阳历范畴。
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立春: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北时为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对应十二地支寅月,月建寅为一年之首。
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
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
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
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
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
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夏至: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黑夜开始逐渐变长。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我国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夏至避暑北池》中也曾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小暑: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
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
暑气就要散了。
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
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
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
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
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冬季的开始。
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立冬,我国大部分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小雪前后,开始降雪,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岭南地区一般只有粤北的韶关、清远等地方降雪。
南方有的地区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大雪前后,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变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
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
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
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