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农事
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关系

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关系节气是指地球公转一周所经过的24个不同时期,又称为二十四节气。
这些节气标志着天气、季节的变化,对于农事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农事活动是指农民在田间地头进行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种操作和管理活动。
节气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对于农民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农历的春季开始。
以立春为节点,农民可以根据当地气候情况,及时调整农事安排。
在立春后,农事活动逐渐增多。
此时春种大米的准备工作开始,农民开始准备土地、播种、施肥等活动。
同时,也是农民进行甘蔗剪植和收获的关键时期。
二、雨水雨水是立春后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进入了春季正式的雨季。
此时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农民要根据雨水情况进行农事活动的安排,及时进行水田的排水、清理、翻晒和施肥等操作。
同时,也是蔬菜种植的关键时期,农民要根据天气情况合理选择作物种植。
三、惊蛰惊蛰是雨水后的第一个节气,表示蛰伏在地底的动物将被惊醒。
此时气温逐渐升高,春天已经进一步来临。
对农民而言,意味着开始播种一些早熟的蔬菜和瓜果类作物。
同时,农民还要加强田间地头的管理,及时进行杂草清除、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四、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点,也是冬季与春季的分界线。
此时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气温逐渐升高。
农民可以根据春分节气进行农作物的更新换代,控制田间地头的温度,保护早熟作物的生长。
同时,也是果树的花芽分化期,农民需及时进行果树修剪和疏花工作。
五、清明清明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表示大地清爽、草木萌发。
此时气温进一步升高,是春季最适宜的时期。
农民可以开始播种夏季作物,如西瓜、南瓜等。
同时也是麦类作物的收获期,农民要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及时收割麦类作物,确保粮食质量。
六、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表示夏天正式开始。
此时气温升高,是农民进行夏季作物种植的关键时期。
农民要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并进行良好的灌溉和施肥工作。
(完整)二十四节气常识及农事

农耕文化历史区二十四节气景观墙展板一、二十四节气历史及二十四节气歌1、二十四节气总体介绍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指导农事活动的工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
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2、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从每年公历2月初的立春开始,循环一周到下一年1月中下旬之交的大寒结束,其次序列下:3、二十四节气特点分类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1)、描述季节起始一类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这是根据气候的变化定位,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的标准是地球运转到了黄道上的某一位置,说穿了就是以太阳光的入射角大小来界定季节之间的分野.比如一年开始的立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
(2)、描述天文现象一类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它们分别表示昼夜的长短,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太阳光线直射在赤道上,地面各处昼夜等长);夏至白天最长(太阳光线直射在北回归线即北纬23°26′上,接着就南移.此时北半球黑夜最短白昼最长);冬至黑夜最长(太阳光线直射在南回归线即南纬23°26′上,接着就北移。
此时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3)、描述物候特征一类的:惊蜇、清明。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24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24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农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根据太阳的位置而确定。
这些节气标志着不同季节的开始和结束,昭示着自然界的变化。
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象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立春:立春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2月4日或5日。
它标志着寒冬的结束,春天的开始。
立春之后,阳光逐渐变得明亮,气温开始回升,大地渐渐苏醒。
在中国农村,人们会举行祭祖和祀灶的仪式,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
雨水:雨水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2月18日或19日。
雨水意味着大地开始融化,雨水的频繁降落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这个节气里,人们开始准备田地耕种,晒粮食。
同时,雨水节气也是农村的重要节日,人们会祭祀天地,求得一个好的农业年景。
惊蛰: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在阳历3月5日或6日。
这个节气犹如一个跳动的脉搏,它宣告着春天真正的到来。
惊蛰时节,蛰伏的生物开始苏醒,植物开始发芽生长。
人们在这一天常常去祭拜龙神,抬龙舞龙,以求神龙附身,保佑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春分: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在阳历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时节,昼夜平分,白天渐长,夜晚逐渐缩短。
春分标志着阳气逐渐强盛,天地阴阳力量的平衡。
在这个节气里,人们会进行祭祖、踏青、放风筝等一系列的活动,展现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
清明: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4月4日或5日。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鲜花盛开,气候温暖宜人。
这个节气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祀祖先,尊重和怀念逝去的亲人。
谷雨: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4月19日或20日。
谷雨意味着农作物开始成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农事节气之一。
这时正值播种、护苗、丰收之时,谷雨节气对农民来说至关重要。
另外,在这一天人们还会举行龙舟竞渡活动,庆祝夏季的到来。
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农业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农业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特有的时间划分方式,对中国农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本文将从农事生产、农产品贮藏和农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农业的意义。
一、农事生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借助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根据不同的气候变化和天时地利,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养殖和收割。
每个节气都具有特定的农事活动,比如春分时要进行春耕,小满时要抓紧种植夏粮等。
这样的划分方式有助于农民正确选择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时间,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在立春这一节气,农民可以根据阳光的逐渐增加,开始准备春季种植工作。
立春后开始播种春小麦、黄豆等作物,为春季农作物的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农产品贮藏二十四节气的存在对于农产品的贮藏和加工也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不同的节气,农民可以抓住时机进行农产品的采摘、储存和加工,以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和食用安全。
例如,在白露节气到来之前,农民知道此时应该采摘和储存一些夏季庄稼,如葡萄、苹果、桃子等水果。
在霜降节气之后,农民可将农产品进行腌制和干燥,以便长期贮存。
这样的合理操作可以避免农产品浪费和损失,同时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物质食品。
三、农业文化传承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一种农事划分方式,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二十四节气,农民和社会大众可以了解农事活动的时机和规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国的农业文化。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活动。
如清明节气,人们会扫墓祭祖,体验传统的踏青习俗,同时也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敬意和祝福。
这些节气活动不仅仅是农事生产的一部分,更是农民与社会大众心灵沟通的纽带,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为农民提供了科学的农事指导,也有助于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食用安全。
同时,通过传承农业文化,二十四节气加深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事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事的关系中国农历历法中,标有二十四个固定节气,用以指导农事活动。
这些节气所反映的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所以它们与中国的农事活动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事之间的紧密关系,并对每个节气的特点和其对应的农事活动进行介绍。
立春:立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节气。
此时阳光温暖,寒潮减少,是春耕准备的开始。
农民们在这一节气会开始翻耕土地,准备播种。
雨水:雨水节气标志着降水增多,雨势逐渐加大。
农民们在这个时候开始整理水田,翻晒稻谷,并为春季的农作物提供充足水分。
惊蛰:惊蛰节气意味着春天即将到来,万物复苏。
这个时候适合进行播种、修剪果树和田地的饲养。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节气,此时正是春季种植的重要时期。
农民们要抓紧时间,进行大规模的春播。
清明:清明节气是农村中著名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时候,农民们会祭拜祖先,并进行春灌、晚播等一系列农事活动。
谷雨:谷雨节气意味着农田里的春播工作接近尾声。
此时农民会进行田间管理,注意田地的湿度和氧气供应。
立夏:立夏是农事活动的关键节点。
在这个时候,农民们会将暖季作物种植到田地中,如水稻、玉米等。
小满:小满节气表示五谷已满。
农民们要对田地进行合理的浇水和施肥,确保作物茁壮成长。
芒种:芒种节气是夏季农作物开始收获的时候。
此时的农事活动主要以收割、晾晒为主。
夏至:夏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节气。
农民们会抓紧时间进行夏季作物的灌溉和防虫工作,确保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小暑:小暑节气意味着夏季的正式来临。
此时农民们会进行连作的准备工作,防止土壤的虫害和病害。
大暑:大暑节气是夏季最炎热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农民们会进行收割和打谷等农事活动,确保农作物的质量。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
此时农作物开始成熟,农民们会进行大规模的秋收准备。
处暑:处暑节气意味着夏季即将结束,秋天即将开始。
农民们开始进行农作物的收获和储存。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收获季节的开始。
农民们会开始秋季的播种和粮食的收割。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

立春:立春俗称“打春”。
前一天叫“迎春”,民间以立春日为一年农事之始,是植物开始萌动生长,人们开始备耕之时。
史载,周武王曾责令地方官每年举行“迎春”仪式。
立春前一天,各地方官浴身素服步行郊外“迎春”,次日聚集乡民、焚香上供、叩头礼拜,使“芒神”举鞭抽打土牛,意在打去春牛惰性,迎来全年丰收,宣告春耕播种大忙开始。
后来,春牛用竹篾扎成牛状,以纸糊成,内装花生、核桃枣,于立春之日,用鞭击牛,击破之后,人们争食散出之果以庆贺春季之到来,也有内装五谷的,像征五谷丰登之意。
现在没有打春牛的活动了,但社旗周围仍把立春说成“打春”,并有“春雷动,阳气生”,“春打六九头,种上芝麻吃香油,春打五九尾,种上谷子也吃米”,“打罢春,阳气透,笑看富人穿得厚”的农谚。
立春日天气与年景有关,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
有民谣“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
”又有“晴则诸事吉,阴则万事愁”。
“立春晴一天,农夫好种田。
” “立春三日晴,今年好收成。
”“立春阴,一春阴,立春晴,一春晴,阴阴晴晴到清明”。
“立春有雨连清明”的说法。
对于一年两个“立春日”的年份,有“一年两个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农谚。
雨水: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
雨水过后,开始植树,并准备下红薯母、育红薯苗的牛粪。
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的农谚。
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的农谚。
惊蜇:像征气温上升,天气变暖,地下蜇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蠕动。
农事活动主要是埋红薯母、育种开始。
有“雨水早,春分迟,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蜇不过不下种”,“惊蜇点瓜,不开空花”之农谚。
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俗语云:“雷打惊蜇谷米贱”,“惊蜇闻雷米如泥”,“过了惊蜇节,耕地莫停歇”,“前晌惊蜇、后晌拿锄”,指天气连阴,“雷打惊蜇前,高岗能种田”、“不过惊蜇听雷声,四十五天雨难停”,“雷打惊蜇后,河湾能种豆”,预示雨水不多。
二十四节气的农事传统与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农事传统与习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事和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划分系统。
它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持续大约15天左右,与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紧密相关。
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农事传统和习俗,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传统和习俗。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开始,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的平安和丰收。
此时也是播种春季作物的好时机,如小麦、大豆等。
雨水:雨水时节,人们开始注重水的利用和储备。
在农业方面,会选择雨水充沛的时候灌溉农田,确保作物的生长。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初鸣,农民会根据惊蛰的到来,确定播种夏季作物的时间,比如玉米、黄瓜等。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节,此时人们会进行家族祭祀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健康、丰收。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还会踏青踢毽子等活动,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谷雨:谷雨是临近谷物成熟的时节,人们在这个时候会重视播种水稻、大豆等作物,同时也是进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关键时期。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人们会采摘鲜花和草药来制作饮品。
农业方面,此时会开始提前播种棉花、红薯等作物。
小满:小满时节,农田进入了水分最多的时期,这对稻米的生长十分有利。
人们也会采摘各种水果,如草莓、樱桃等。
芒种:芒种意味着麦类的成熟,农民会在这个时候收割麦子,大量储存饲料。
人们也会采摘蔬菜,如豆角、黄瓜等。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
人们会饮茶、晒太阳来庆祝夏至的到来。
此时也是收获草莓、葡萄等水果的时节。
小暑: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会注意防暑降温,比如喝冷饮、吃西瓜等。
农事方面,会刈割小麦和收割小米。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人们会进行各种避暑活动,如游泳、吃冷饮等。
农业方面,此时主要是水稻和菜类的收割和储存。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人们会进行祭拜活动,感谢上天给予的丰收。
农田方面,会开始播种秋季作物,如小麦、花生等。
处暑:处暑时节,天气开始凉爽,人们会注意秋季养生。
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农耕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二十四节气是农民生活中的重要指导。
随着季节的更替,不同的节气对应着不同的农事活动,这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下面将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与相应的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概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时长约两周。
这些节气既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也指导着农事活动,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寒露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大约在每年10月8日左右。
此时气温已经开始下降,但还未达到寒冷的程度。
正值秋季收获的季节,农民们将收割的庄稼晒干,准备储存。
同时,也是开始收获梨子、柿子等水果的时候。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在二十四节气中正好处于中间位置。
此时寒冷逐渐加重,民间有“立冬吃栗子”的习俗。
农民们开始为冬季储备足够的食物,同时也要开始修剪果树、修补温室,做好农田的冬季保护措施。
大雪大雪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预示着冬天正式来临。
这个时候正值麦苗长势凋零,为了保护冬季的庄稼,农民们开始在麦地上覆盖草蓆,给庄稼“穿上”一层“棉袄”。
同时还可以进行冬季小麦的插秧,为明年的丰收做准备。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开始,正值稻子成熟收割的时候。
这个时候农民们要开始忙碌起来,大规模收割稻谷。
同时,也是番茄、黄瓜、茄子等蔬菜的收获季节,农民们要及时采摘这些蔬菜,保证食物的新鲜。
入梅入梅是中国南方的主要节气,标志着梅雨季节的来临。
农民们要开始注意水稻的灌溉问题,避免水稻因为长时间受潮而枯萎。
此外,也是许多水果开始成熟的时候,比如桃子、荔枝等。
小暑小暑是夏季的一个节气,虽然已经入伏,但气温还不是最高的时候。
此时正值果树开始结果的时候,农民们要及时为果树施肥,保证果树的生长发育。
同时,也是为夏季庄稼防虫、防病的重要时期。
…(以上仅为部分内容,继续完善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农事————————————————————————————————作者:————————————————————————————————日期:ﻩ二十四节气及农事江苏省泗阳县李口中学沈正中(仅供参考)春孟春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20日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立春这个节气,表示着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将逐渐回暖,广阔的大地将呈现一片万象更新的景象,也标明一年的农事活动的开始。
俗话说:“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雨水这个节气,表示气候逐渐回暖,雨量开始增多,结束了冬天少雨的现象。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仲春惊蛰3月5~7日春分3月20~21日惊蛰: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春意渐浓,气温升高,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这个节气,表示春季日夜千分的意思。
在春分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都各为十二小时。
此后,白天逐渐增长,夜间逐渐缩短。
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季春清明4月4~6日谷雨4月19~21日清明:清明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本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此时气候清爽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谷雨这个节气,表示降雨量逐渐增多,更适宜农作物生长,所谓“雨生百谷”就是这个意思。
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夏孟夏立夏5月5~7日小满5月20~22日立夏:立夏这个节气,表示风和日丽的春天已经过去,夏季开始,炎热的大气即将来临,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
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
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小满这个节气,表示农作物欣欣向荣,长得丰满可爱。
由于暴雨已开始,江河易满。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仲夏芒种6月5~7日夏至6月21日~22日芒种:“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
芒种这个节气,北方表示收割麦类作物和播种稻谷。
有人把芒种说忙种,由于这时候是耕种最忙的季节,意思也是可相通的。
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
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
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夏至:夏至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天到来了。
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这个时期日长夜短。
“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
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季夏小暑7月6~8日大暑7月22~24日小暑:小暑这个节气,表示已进入暑天,炎热逼人。
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大暑这个节气,表示夏季最炎热的署天来临了。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天气。
要作好防暑降工作。
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秋孟秋立秋8月7~9日处暑8月22~24日立秋:立秋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
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此后,气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
处署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暑天已过去,天气渐渐转凉。
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
暑气就要散了。
它是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
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仲秋白露9月7~9日秋分9月22~24日白露:白露这个节气,表示天气更凉,空气中的水汽,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
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秋分这个节气,同春分一样,表示秋季日夜平分的意思。
在秋分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都各为十二小时。
此后,黑夜逐渐增长,白天逐渐缩短。
秋分这一天同春人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季秋寒露10月8~9日霜降10月23~24日寒露:寒露这个节气,表示露水更浓,天气逐渐由凉转寒。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更低了。
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
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霜降这个节气,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冬孟冬立冬11月7~8日小雪11月22~23日立冬:立冬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
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
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小雪这个节气,表示到了冬季,北方开始降雪。
气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仲冬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1~23日大雪:大雪这个节气和小雪一样,但表示降雪要来得大些。
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冬至这个节气,表示最冷的冬天要来了。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季冬小寒1月5~7日大寒1月20~21日小寒:小寒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
会出现霜冻。
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
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大寒这个节气,同小寒一样表示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季节。
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
谚云:“三九四九不出手”。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
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在了一个循环。
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开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粮抢时间,米中耕地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太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及时预测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立秋:立秋即将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翻深耕土变黄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稻晒田野收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
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脱粒穗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
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藏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
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冻日消后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
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农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
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幼树葡萄快埋好,抓紧冬闲积肥料,庄稼没肥瞎胡闹。
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种经营创高产,及时耙耘保好墒,积肥必须找肥源。
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积极参加夜技校,增产丰收科研靠。
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季季参加培训班,不断总结新经验。
大寒:大寒虽冷农户欢,富民政策夸不完,产量承包继续干,欢欢喜喜过个年。
二十四节气歌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