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生百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结石等都是湿邪惹的祸,湿气重的小伙伴注意了

合集下载

体内湿气重,千万别乱喝祛湿茶!

体内湿气重,千万别乱喝祛湿茶!

体内湿气重,千万别乱喝祛湿茶!“湿气重”不仅是春天里最大的敌人,更是身体健康不可忽视的敌人。

祛湿最根本的是先找到产生湿气的原因。

导致身体里湿气重,除了生活环境潮湿外,还与生活习惯脱不了关系。

以下这些导致湿气加重的生活习惯,你是不是也占了几条?久坐不动长期待在办公室里久坐不动,没有体力的消耗,身体新陈代谢变慢,活力不足导致阳虚,湿气自然无法排出体外。

睡眠不足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

整天忙于工作应酬,加班加点,睡眠不足,活力不够,湿气堆积。

饮食口味过重常期在外面吃饭,想吃啥就吃啥,酸甜苦辣等重口味食物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

肠胃功能不好则营养及水分代谢也会出问题。

思虑过重才子才女整日埋头在电脑面前,灵感不断,文思泉涌,思虑过重就会损伤脾胃运化,脾一虚,无以运湿则湿气重。

过度饮酒现在人生活工作压力大,平日里为了应酬拼酒,即使不应酬也爱约上三两好友喝上几杯,都说酒助湿邪,湿气不重才怪了。

湿气重会出现什么问题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 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伤害关节湿气进入关节,与“寒”相遇,会形成寒湿,引发炎症,导致关节疼痛。

伤害脾胃湿气重会伤害身体的脾胃消化功能,影响食欲,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是腹泻水肿等病症。

肥胖+浮肿湿气会影响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导致肥胖,也会加重脾的负担,影响肾的利尿功能,严重的会全身浮肿。

女性月经不调经常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或者让身体受湿受潮,体质会变差,在经期前后会四肢疲倦,低热难退,痛经等症状。

引发多种疾病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千万别乱喝祛湿茶平日工作生活繁忙,最简洁方便的祛湿方式就是喝祛湿茶。

然而市面上标榜的祛湿茶那么多,但往往没有达到“祛湿”的效果,反而会因个人体质不同而伤了脾胃。

按中医的角度来说,一般性食物可以分为寒性、中性和温性这三种。

湿邪伤人危害大

湿邪伤人危害大

湿邪伤人危害大作者:徐志瑛来源:《家庭医学》2020年第04期“湿”字大家都知道,自然界中有天上的雨水、雾气、露水;地上有河水、湖水、溪泉;还有突发的;等,都带着“湿”。

这些自然界中的水,中医称它为“外湿”。

人的生存离不开水。

研究发现,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但3天不喝水就可能出现重度脱水甚至死亡。

但是,水过多也不行,尤其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外“湿”可从皮毛而入,或从足下而伤,中医谓之“湿邪”。

日复一日,湿邪深入肌肉、筋脉、骨节、血管、五脏六腑等,人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如肌肉酸胀、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皮肌炎、水肿等。

另外一种称“内湿”。

人体中80%的成分是水,水在体内不停地运化流转,维持着生命活动。

但如果脾肾阳虚,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就会引起体内水湿停滞之证。

内湿多因饮食不节,如恣食生冷酒醴肥甘之品,或饥饱失常,损伤脾胃功能,脾胃所产生津微、精血不能运化输转所致。

内湿在日复一日的过程中,影响了人体的内环境,使五脏六腑失于协调,特别肝脏疏泄失司,无法分解体内需要的精华;又因为湿粘滞容易停聚不走,郁而化火,火旺则把精津灼炼成脂、膏,沉积于肝,窜走于血管,影响气血的畅行,慢慢形成瘀血。

内湿可以热化和寒化。

热化后蕴结可以成脓,发生痈疽;寒化后成为积聚,使人体发生各系统病变,如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综合征、肾病、癌症等。

内湿、外湿虽有不同,但发病过程又是相互影响,两者都会造成脾运失健。

那么,什么是脾运失健的症状?这类病人因为湿重,常常感到头昏身重、容易乏力、思睡健忘、咽部多痰;慢慢会影响胃的功能,食后胃胀或痞闷,口腻、苦、干,或甜;体型开始发胖(肥人多湿),胸闷气短,皮肤瘙痒、湿疹、红斑;大便溏薄一日数次,便质粘腻不畅,甚至尿少,水肿、腹水;舌苔白厚、白腻、浊腻;等。

妇女湿重可以引起湿浊下注,出现月经不调,白带增多、色黄腥臭,外阴瘙痒,等。

如不注意及时治疗,病情慢慢加重,发生各种疾病。

湿气一除,大病皆无!国医大师70多年祛湿方,绝对值得珍藏!

湿气一除,大病皆无!国医大师70多年祛湿方,绝对值得珍藏!

湿气一除,大病皆无!国医大师70多年祛湿方,绝对值得珍藏!湿非一病、百病兼之。

比如说风湿性关节炎、湿疹、包括某些头痛、眩晕、失眠、高血脂、冠心病、中暑、带下、痛风、泄泻、中风、高血压等等都与湿邪有关。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一大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

只要湿邪少了,那些所谓的现代病就会离我们远了,恶性肿瘤、慢性疾病也会失去温床。

一般来说,胖大舌、齿痕舌、舌体有裂纹都是湿多的表现。

湿邪也有地域差异:南方、沿海地区多以外湿为主,而北方内湿相关。

湿气重:痛、臭、泻、堵国医大师教你对症祛湿湿邪的表现多种多样,大家可以对应症状选择适合自己的去湿良方。

湿邪停驻肾府肾着腰疼人一上了岁数,都会出现腰疼的症状,有的说“我年轻的时候受过伤”,有的说“我肾虚!”。

其实您的腰疼并不是腰椎损伤,也不是肾虚,而是肾着腰疼。

何为“肾着”呢?肾着说白了就是停留在腰部的湿邪,这里说的肾只是肾脏的反射区,并不是肾病。

重:犹如腰间缠绕五千铜钱般沉重。

困:转侧不利,长时间不动则病情加重。

酸:并非运动后的肌肉酸胀,活动后症状减轻。

凉:腰间冒凉气,热敷后症状减轻。

宣木瓜10克代茶饮。

湿邪停驻嘴巴口臭、口中痰多、异湿气表现在嘴巴里面就是痰,这痰不是呼吸道上来的。

轻的:口腔中的粘腻不爽的感觉,口角拉粘。

重的:吐出的所有和痰一样的粘稠物,都叫做痰。

比如一部分的脑部疾病,或者癫痫的患者。

发作时,口中吐出粘稠粘液。

脑中风发作时,喉中痰鸣如拉锯。

原料:茵陈蒿30克,红枣10枚。

制法:将红枣掰碎,与茵陈共入锅中,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

分1~2次食枣、喝汤。

湿邪停驻在脾腹泻、便秘湿邪在脾的表现可以为腹泻,也可以为便秘。

非感染性腹泻多半是湿邪引起的,对于湿邪在脾引起的腹泻,治疗时要健脾补气、渗湿止泻,中医古方里就有一种专门针对这种情况的方药参苓白术散。

普通人若脾有湿邪,可在药店里买参苓白术丸,用煮枣的热水送服。

此外,茯苓和白术都是参苓白术散里的中药,一个健脾,一个祛湿,二者煮水或泡茶喝也有健脾止泻的作用。

路志正:中医大师巧祛湿 有图有真相

路志正:中医大师巧祛湿 有图有真相

路志正:中医大师巧祛湿有图有真相脉脉养生导读“湿非一病、百病兼之”,国医大师路志正,著有《中医湿病证治学》,本文路老讲述痰湿致病的病机原理及常规调理方法,分清湿在肺脾肾,有的放矢,巧妙祛湿,有图有真相。

2011年5月23日,首次邀请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医大师路志正老先生及其子女、弟子做客养生堂节目现场。

90岁的路老,依然精神抖擞。

路老有一个独家小秘方,路老已经服用20多年的醋泡姜,把姜切片,用山西或镇江的米醋浸泡3天,每天服用一片,可缓解中老年人脾胃虚寒、呃逆、打嗝等症状。

路老花费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编著了一本书《中医湿病证治学》。

路老总结:湿非一病、百病兼之。

比如说风湿性关节炎、湿疹、包括某些头痛、眩晕、失眠、高血脂、冠心病、中暑、带下、痛风、泄泻、中风、高血压等等都与湿邪有关。

可见,水液代谢失常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和广泛性。

另外,湿又分为内湿、外湿。

外湿就是自然界中的水湿,如云、雨、雾、露,生活中的眼镜上的水汽,包括空气中的湿度。

外界的湿度增加了,也是个致病因素。

比如说雾露特别大的时候,空气流动的慢了,在空气中悬浮的微颗粒,粉尘就多。

呼吸后容易产生疾病。

房子里容易长霉,容易引起过敏,特别是夏天大家都能感受的到,闷热。

湿度大,出汗后不能很好的蒸发,大家都知道出汗是一种重要的散热方式,从而调节体温,但如果不能很好蒸发,就不能达到这一作用,所以夏天,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温度可能还没有达到那么高,但你都感觉很难受,甚至中暑。

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邪呢?一般来说,胖大舌、齿痕舌、舌体有裂纹都是湿多的表现。

湿邪也有地域差异:南方、沿海地区多以外湿为主,而北方内湿相关,路老研究表明,北方湿病发展呈上升趋势,影响北方湿邪发病的主要原因有:如果口舌生疮、上火了怎么办?如果腹泻、着凉了又该怎么办呢?中医讲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但是如果又有热还有寒,是该先祛热还是先驱寒呢?这里面第一:口腔上火就用清热药物不对。

老中医深度解读湿气致病原理!祛湿,教你一招制敌!

老中医深度解读湿气致病原理!祛湿,教你一招制敌!

老中医深度解读湿气致病原理!祛湿,教你一招制敌!患者自述:我一直觉得生病就得去医院看病吃药,但是工作几年之后,感觉身体完全不正常了,皮肤瘙痒,舌头边缘锯齿状,满脸油光,身体困乏,头脑也是昏昏沉沉的,大便不成形,经常便秘,阴雨天气关节还会疼痛,去了许多医院都没能找到根本原因,医生只建议注意饮食注意休息。

他这些症状对中医养生略懂的人,一下就能判断出是湿气太重导致的。

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中医认为,湿气会引发和恶化多种疾病,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发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过敏性鼻炎,咽炎,妇科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有关。

为什么湿气会引起这么多疾病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湿气的典型症状:1、大便糖稀,不成形,小便排泄不畅。

(肠胃排泄出了问题)2、胸口闷,喉咙有痰。

(肺弱)3、一吃饭就冒汗,稍微一热就浑身是汗,每天困乏的不行,怎么睡都睡不够。

头晕犯困。

(气虚,阳气不足)4、 体重逐年增加,肥胖水肿。

偏瘦的人也会有小肚腩。

(脾虚,因为脾虚是导致肥胖的主因)5、胃胀,胃难受,多吃点东西就成积食,大腹便便。

(胃弱)6、机能衰退,对房事不感兴趣,男性阳痿早泄。

(肾虚)湿气的症状还有很多,但是从上面6条可以看出,体内湿气重的症状正是一个人脾虚,气虚,胃弱,肾虚,肺弱,肠胃排泄都出了问题而表现出的症状。

身体的多个重要器官受到湿气的入侵,自然百病缠身。

穴位贴敷穴位贴敷乃一种中医外治的方法,不经消化道,不走肝肾,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祛湿散寒,补虚清热,改善亚健康。

在央视的《健康之路》栏目中也有过科普。

你可能听过,生姜能够祛湿,但是用发酵姜根粉做穴位贴敷疗法,效果最好。

《灵枢_经脉第十》(明刊影宋本)称:经脉可定生死,处百病,调虚实,取决于经脉是否通畅。

贴敷时对准穴位经络,以经络的传导疏通,向体内输入药力、热能与信息,从而激发起人体自身的各种反应机制,来调节体内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平衡,使之达到养生保健、防疗疾的作用。

湿毒的症状有哪些 祛湿食疗方帮你排出体内湿毒

湿毒的症状有哪些 祛湿食疗方帮你排出体内湿毒

湿毒的症状有哪些祛湿食疗方帮你排出体内湿毒湿邪,可说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敌人之一,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有关。

一、湿毒的症状有哪些湿气的表现身体发沉无力,头脑昏沉,脸黄油腻,湿疹长痘,皮肤瘙痒等症状,这些都是湿气的表现。

湿邪入体,起初舌苔厚腻泛黄、皮肤起疹起痘,稍重时胸闷乏力、体态困乏、咽喉肿痛、大便不成形;进一步发展,会出现痤疮、关节疼痛,体型肥胖,头脸油腻,脸上长痘、长斑;久而久之还会导致肥胖,引发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

女性的一些妇科病如白带异常,瘙痒也与湿气有关。

湿毒的程度一级湿毒:在表皮症状:皮肤骚痒,长湿疹,头脸油腻、长痘。

二级湿毒:在肌肉症状:酸,困,累,乏,如肩颈肥厚,酸困,腰酸,乏力。

三级湿毒:在骨骼,即是骨寒湿,俗称风湿。

症状:肩周炎,肩痛,颈椎劳损,腰痛,风湿关节炎,变天关节就痛。

四级湿毒:在脏腑(子宫、卵巢、脾胃、肺)症状:脾胃虚弱,便秘,多痰,妇科炎症。

五级湿毒:在身上(肿瘤)切了又长,长了又切。

体内有湿气的13种表现1.头发爱出油、面部油亮2.睡觉留口水、口臭、身体有异味3.浑身无力,常感到疲倦,精力不集中4.睡觉打呼噜,痰多,咳嗽5.大便稀黏腥臭,粘稠(不易冲掉)6.感到累,连说话都懒得说,没劲儿7.眼袋下垂,肥胖,减肥后反弹8.脸色苍白,原本红润的脸颊不见了9.小肚子大(常有胀气),身体浮肿10.耳内湿(耳禅湿)毛发粗糙,易脱落11.舌头边缘有锯齿,俗称“裙边舌”12.女性阴部潮湿(瘙痒异味)菌类腐败,男性阴囊潮湿。

13.机能衰退,对房事不感兴趣质量不高,男性阳痿早泄。

如有以上1~2种症状,要引起注意了,说明体内有湿气。

祛湿食疗方健脾祛湿:山药、芡实、薏米、赤小豆养肤消水肿:茯苓、薏米、红豆润肠排湿毒:小麦胚芽、小米益肾化水:山药、芡实养肝疏水:葛根、红豆注意事项:煮粥时,需要将方中的食材用慢火炒15分钟,祛除原材料本身的寒气,再加水同煮,而且一定要搭配芡实和茯苓一起,才能达到好的祛湿效果。

祛湿的四个误区

祛湿的四个误区

龙源期刊网 祛湿的四个误区作者:张钟爱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9年第03期在中医门诊中,常遇到一些人认为自己的不适症状是由“湿气重”引起的。

以下一些关于“祛湿”的误区,希望引起您的关注。

误区一:湿气乃百病之源常有人根据网上的信息“自我诊断”,觉得自己湿气重,“湿邪”引起了身体沉重、疼痛,引发腰背痛或关节痛;而“内湿”则表现为脾胃不佳、口淡、食欲下降,胸腹部感到很闷,容易拉肚子。

中医解释:在中医看来,这些症状都不能单单用“湿”来解释。

湿邪从来都不会孤军奋战——“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其中不少都会“合作”。

现代人各种病症原因复杂,一味祛湿要不得。

在冬春季节,大部分人更容易被燥邪所伤,此时讲究滋阴润肺,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祛湿,那相当于“火上浇油”。

误区二:湿气和大便形状有关坊间传言,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稀溏,或大便很黏、难以擦净,这都是体内有湿。

如果便秘,但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更说明湿气太重,大便黏在肠子上无法排出。

中医解释:腹泻只是体内有湿气的一种表现。

脾喜燥恶湿。

如果体内的湿气太重,脾脏就会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脾的功能欠佳,消化吸收就不好,口中黏腻不爽、上腹胀满不舒服等问题就出现了。

但不是所有的腹泻,都和体内湿气重有关。

湿气引发便秘确实存在,但便秘的情况很复杂,由燥邪引发的便秘更常见,而处理的方法截然相反。

误区三:辛辣祛湿法很多人认为四川、湖南、重庆等地的人之所以喜欢吃麻辣火锅,是因为一出汗,湿就被祛除了。

中医解释:中医认为湿气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与出汗关系不大,所以强调先健脾再利湿。

健脾最简单的食疗可选择冬瓜皮、茯苓、生姜皮、陈皮、红枣等,这些都是温补的食材,适合大多数人;平时易多汗、反复感冒的气虚者,可吃些山药、红枣;胃口不佳的人,可适当吃山楂等开胃食物。

误区四:天天红豆薏仁水。

湿气重全怪自己不听话,夏天也要“热”着过

湿气重全怪自己不听话,夏天也要“热”着过

湿气重全怪自己不听话,夏天也要“热”着过夏季养生关于“祛湿驱寒”的话题不少,特别是坐办公室的一些小年轻们,各个都是资深“大湿”,不过,小草今天专门咨询了中医养生专家丁世平医师,来跟大家讲讲如何有效祛湿驱寒~与很多人聊天,常听到大家反映自己最近经常感觉头被湿毛巾裹住了一样,很难受,还经常疲乏。

其实,这只是体内湿气重的一种表现而已。

湿气重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 头胀而痛,胸闷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四肢懈怠,关节酸痛、遍体不舒……夏季到来,人们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热,总想吃些凉东西才能降降火气。

把空调开到最大,风扇整天整夜的吹,这么做会直接导致人“伤阳败胃”。

我们所处的季节是一个湿、热的大环境,所在的办公室是一个开着空调,寒、冷的小环境,人体内部又是一个根据四季变化的小宇宙,所以,养生保健要“顺四时,应节气”,春夏养阳,阳气足则正气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夏季也是需要热着过的。

湿气的形成原来分为两种~上面我们提到了湿气的形成与我们的环境和身体本身有关,所以湿气又分为内湿和外湿,具体表现为寒湿和阳热。

形成寒湿的主要原因,一种是外部环境过于潮湿,如梅雨季节,居住环境太潮、受雨淋、雾气侵染等,一种是人吃的寒凉食物集聚体内形成的湿气。

主要变现为身体关节疼痛、阳气不足、腹泻和一些肠胃症状等。

而形成阳热的原因,主要是暑气,夏季高温,人容易中暑,出现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气短、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呕吐等症状……为什么夏天就该“热”着过?老百姓有这么一句话,“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作病”。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冬天不能很好的储藏阴精,春天就容易得热性病。

冬天冷的时候毛孔鼻塞有助气血内收,夏天热的时候有助于气血外走,这时常吹空调,就很容易代谢不畅,得病。

所以,夏天我们空调房里呆久了,冰冷食物吃多了,就容易损耗阳气。

感觉特别热的时候,一杯冰水下去,瞬间凉快了,但容易闹肚子,相反,热的时候吃一碗热汤热粥,除了汗之后会感到特别清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生百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结石等都是湿邪惹的祸,
湿气重的小伙伴注意了
湿气过盛,在现代人身上太普遍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这个问题,脾虚生湿,所以祛湿的根本是健脾,脾胃运化功能健运了,湿邪无处而生。

——72物候健康生活
中医中有话,叫做“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可见人体排湿工程的难度,简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湿气过盛,在现代人身上太普遍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这个问题,去看中医时,伸出舌头一看,几乎都是舌体胖大,有齿痕,这些都是体内水湿过盛的表现。

关于湿邪,我国首届国医大师、著名脾胃病大家路志正老先生曾经说过,“行医70余年,我接诊过不少病人,我发现很多病人的体内都有湿邪作怪”。

由此可见,湿邪已经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最大敌人。

那么湿邪能导致哪些疾病呢?
一、湿邪可以导致头晕、头痛、高血压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每天的状态应该神清气爽的,但是体内湿气重的人多会感到身体沉重、困乏、睡不醒,甚至头晕、头痛,尤其是血压高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

头晕、头昏沉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湿邪太多,阻碍清阳上升头脑导致的。

如果湿邪进入血管,那么我们的血液就会粘稠,心脏运送血液的阻力增大,为了保证正常的血液输送,心脏只好增大压力,结果导致血压升高,造成了高血压。

二、湿邪可以导致肥胖、高血脂肥胖、赘肉已经成为全民健康、美丽的头号公敌。

肥胖是怎么产生的呢?根本的原因就是脾虚湿停。

脾主运化,会将吃进身体内的食物转化成精微物质,然后输送至各个脏腑器官,如果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受损,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变成精微物质,而会变成痰湿堆积体内,堆积越多就成了赘肉。

高血脂也是因为痰湿过多,堆积在血管内造成的。

三、湿邪可以导致心慌、胸闷、心脏病
在三四十年以前,心脏病大多是因为气滞血瘀导致的,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效如桴鼓。

但是近二十年以来,临床发现单纯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心脏病不好使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痰湿体质的人太多了,就是痰浊阻遏心阳,心阳不振导致的心慌、胸闷、心脏病。

中医认为,心脏的阳气是让心脏保持收缩的动力,可是由于痰湿太盛,痰湿本身是一种阴邪,痰湿阻遏了心的阳气,就会导致心脏跳动受阻。

因此对于之类的心脏病,必须要化痰浊。

四、湿邪可以导致胃胀、胃痛、胃酸、腹泻等胃肠病几十年前中国人的胃病几乎都是饿得,现在中国人的胃病都是撑得。

现在各种外卖、宵夜、烤串、火锅,这些辛辣刺激的食物让我们的脾胃疲惫不堪。

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湿邪堆积,阻碍胃气下降,导致胃痛、胃胀,湿邪化热,导致胃酸。

湿邪阻滞肠胃,还会导致腹泻。

五、湿邪可以导致淋病、结石淋病其实就是指小便的问题,就是西医讲的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淋漓不通。

因为湿邪重浊,所以习惯往下走,湿邪下注,蕴结膀胱,就导致小便出问题,湿
邪阻滞膀胱气化,影响小便排出,所以会尿频、尿急。

尿路结石也是因为湿与热相结合形成,阻塞尿道,就导致腰痛、排尿困难、尿血等症状。

尤其是夏季结石多发,湿热体质的人尤其注意,应当注意清热利湿。

六、湿邪可以导致湿疹、带状疱疹、脚气等皮肤病一到夏天,医院里哪个科室的门诊比较忙碌呢?
皮肤科绝对能排到前几名,冬天时几乎没病号,夏天诊室简直火爆,这就是皮肤科的现状。

什么夏天病号多?夏季得湿疹、带状疱疹、脚气的人太多了。

中医认为这些皮肤病都是因为湿邪导致的,真菌也好细菌也好病毒也好,这些微生物最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下生存,湿生虫。

七、湿邪可以导致带下异常女子的带下具有润泽阴户,防御外邪的作用,排卵期的时候会稍多一点,这是正常的。

可是,当白带过多,甚至颜色、气味都发生变异的时候,这多半是提示您患上盆腔炎、宫颈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之类的了,这在中医中叫做带下病。

中医妇科第一人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中写道:带下俱是湿症。

可见治疗带下,必须祛湿。

八、湿邪可以导致痛风
喝啤酒,吃海鲜,不运动,造成了现代人最痛苦的痛风症。

痛风,在古代叫做“白虎病”,形容疼痛的部位就像被老虎咬住一样疼不可忍,经常在半夜被疼醒。

中医认为,痛风是湿热下注,湿热邪气阻塞经络(主要是足太阴脾经),经络不通则痛,导致脚部关节剧痛。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当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缓解患者的肿痛。

上述罗列的病症,只不过是湿邪治病的冰山一角,可见湿邪对健康的危害。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吃中药以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彻底祛湿呀?
当然有了,可以用食疗的方法。

有一个方子能够祛湿健脾,彻底祛除身体的湿邪。

古方伏湿茶:茯苓12克、炒薏米12克、炒扁豆12克、炒赤小豆12克、怀山药9克、陈皮9克、玉米须9克、荷叶9克、冬瓜皮 9克、新会砂仁6克、肉桂6克、莱菔子6克这个方子具体怎么发挥作用的?我们来看一下药物组成。

首先,脾虚生湿,所以祛湿的根本是健脾,脾胃运化功能健运了,湿邪无处而生。

健脾用什么呢?:茯苓、炒薏米、炒扁豆、怀山药
茯苓是寄生在松根上的真菌。

《神农本草经》中有这样的记载:“茯苓,味甘、平,一名伏菟,生太山山谷大松下。

”茯苓作为九大仙草之一,药效平和,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安神,茯苓能够健运脾胃,脾胃的功能恢复,就能促进水液的代谢。

民国大医张锡纯认为茯苓可以通过将脾胃之中的痰饮化成水液,使其加入到人体的循环系统之中,以达到祛湿健脾的效果。

茯苓有利水的功能,茯苓是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

薏苡仁,生性滑利,最擅长利湿,可以使湿从下焦而去,薏苡仁性寒凉,生用可能会损伤脾阳,所以需要把它炒一下,焦香入脾,既能健脾,也能祛湿,一举两得。

白扁豆这个药很平和,不带任何偏性,最大的作用就是补益脾胃,同时也能祛湿,很多有慢性腹泻的小伙伴平时可以多吃白扁豆。

山药这味药更厉害了,能同时补脾、肺、肾三脏,尤其擅长补脾止泻,非常平和,老少皆宜。

在清代医宗张锡纯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很多关于山药治病的记载,可见山药的补脾之功效。

除了健脾祛湿,祛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湿,让湿从小便中排出,直接减少体内的湿气。

利湿用什么呢?炒赤小豆、荷叶、冬瓜皮。

炒薏米、荷叶,赤小豆,直接把我们的湿气从小便排出去,简单爽快。

除了健脾、利湿,还有燥湿,多用气味芳香的药,用什么呢?
陈皮和砂仁都可以理气,把补进去的气理得顺顺当当的,从而避免气滞。

砂仁和陈皮有一股特殊的芳香,我们知道脾有一个特点,特别喜欢芳香,芳香可以醒脾,把慵懒的脾胃叫醒,让脾胃精神抖擞。

脾胃功能强健,湿气自然顺利排出。

痰湿不分家,除了祛湿以外,也不要忘了祛痰,用什么祛痰呢?
莱菔子,就是萝卜的种子,莱菔子不仅能够祛痰止咳,还能够消食化积,帮助脾胃把积食化掉,从根本上解决生痰问题。

莱菔子还有下气作用,增强胃肠蠕动,排出浊气,对人体的气机调节有好处。

为什么用肉桂呢?
肉桂可以温阳,可以暖脾胃,给脾胃增加阳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肉桂还可以促进毛孔开方,是湿邪通过皮肤以排汗的形式出
来。

整个方子有补有泻,还温阳、行气,既能从出汗、小便等方式直接排出湿邪,又能健运脾胃,解决湿邪再生的问题,可谓是完美。

方子用的都是药食同源的食材,非常安全,药不可以天天吃,食疗是可以长久的。

无论你是寒湿还是湿热都可以用。

物候团队亲测反馈,有的小伙伴用了后脸上不油腻了,头发也不油了,口气也清新了一些,有的小伙伴用了后大便清爽了,不再粘马桶,有的小伙伴的胃胀问题解决了,有的小伙伴的肚子明显减小。

现在物候团队把古方伏湿茶做成了代茶饮,不用自己煎煮,每天泡两包轻松祛湿,真的很方便。

今天下单祛湿茶,物候老师加赠祛湿香囊一个,纯中药配方,里面有艾叶,白芷,薄荷叶,陈皮,金银花,菖蒲,柠檬草,苏叶,丁香,佩兰,藿香,闻着这股子中药香就像长期地吸收“正能量”,从
内里滋养身体,把藏在体内的邪湿气赶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