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毫米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毫米,理解毫米的大小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用毫米表示长度,能够准确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敏感度和准确度,提高数学运算以及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2.熟练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
三、教学难点1.理解毫米与厘米的不同之处。
2.正确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避免误差。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毫米尺、小黑板、贴图例、活动设计。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毫米1.引入: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毫米的概念,与学生互动,引起学生兴趣。
2.讲解:简要介绍毫米是长度单位中的最小单位,表示长度的细小。
3.操作:让学生用毫米尺测量几种不同长度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4.练习:教师设计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课时:使用毫米尺测长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毫米的理解。
2.演示: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注意技巧和方法。
3.实践:让学生分组互相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并相互核对。
4.拓展: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小结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掌握了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的基本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观念和实际运用能力。
七、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的练习题目。
2.自主观察和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记录下来。
八、教学反思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毫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上就是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内容,希朋友们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说课稿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认识和理解毫米是长度的计量单位之一。
2.能够准确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并写出正确的单位。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长度测量问题。
二、教学重点1.认识和掌握毫米作为长度计量单位之一。
2.学会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并写出正确的单位。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2.培养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敏感度,掌握换算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物品,来进行长度的比较。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毫米。
2. 讲解(10分钟)介绍什么是毫米,毫米是长度的计量单位之一。
同时,讲解常见的长度单位,并与毫米进行比较:1.1毫米=0.1厘米2.1厘米=10毫米3.1分米=10厘米=100毫米4.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3. 操作(20分钟)教师让学生动手使用尺子测长度,并让他们当场写出正确的单位。
教师还可以出些简单的长度测量题目,让学生互相配对,一起解决问题。
例:请测量下方图中各个部位的长度,并写出正确的单位。
image4. 扩展(10分钟)让学生认识到毫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规格书、比较物品的大小等。
5. 归纳(5分钟)在小黑板上列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和东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五、教学资源准备1.尺子2.学生作业本3.活动课件4.互动评价系统六、教学小结本节课主要是教学毫米的认识,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对长度单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毫米单位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 1 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案)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 通过实际测量,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2. 经历测量、比划、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预设: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师: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预设:1米=100厘米。
师:你能估一估你的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吗?试一试吧!设计意图要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建立的长度观念进行估测,目的在于回顾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为毫米的学习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1 认识毫米1. 估一估,量一量。
课件出示问题: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学生自由回答)师:同学们估得准确吗?用尺子量量看!注意测量时尺子的用法!全班交流:能说说你量的是多少吗?预设1:我量出的长是26厘米……预设2:我量出的宽不到19厘米……预设3:我量出的厚度不到1厘米……师:不到19厘米、不到1厘米这些长度具体是多少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毫米。
师:观察自己的刻度尺,我们还发现在每一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毫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探究点2 毫米和厘米的关系1. 课件出示直尺。
师: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预设:1厘米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10毫米。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件配合演示)师小结:1厘米=10毫米。
2. 感悟1毫米的长度。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预设1:身份证大约厚1毫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

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分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长度单位,但是你知道这两个单位的具体定义和区别吗?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毫米和分米,对于学习这两个单位的人以及对长度单位感兴趣的人来说,这篇文章将会非常有益。
毫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小的单位之一。
1毫米等于0.001米,也就是说,1米有1000毫米。
毫米通常用于测量非常小的东西,例如微观世界中的细胞和细菌。
我们使用的很多产品,例如针头、鱼钩、表针等等,它们的尺寸都是以毫米单位来计算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需要测量比较小的尺寸,比如说纸张的厚度、墙纸的宽度、手机和电脑屏幕的尺寸,我们也可以使用毫米来计算。
分米是长度单位中比毫米大一些的单位。
1分米等于0.1米,也就是说,1米有10分米。
分米通常用于测量比较大的东西,例如桌子、沙发、书桌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分米来表示一个较大的长度范围,比如说一个房间的宽度、一张沙发的长度、一张书桌的深度等等。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数量级,毫米是千分之一米,而分米是十分之一米。
当我们要测量的东西很小很精细的时候,比如说需要测量计算机的处理器大小,我们就需要使用毫米单位,而当我们需要对一些物品进行一般的测量,比如说桌子的尺寸,我们就可以使用分米单位。
了解各种长度单位的意义和正确使用方法非常重要。
在科学实验中,尺寸测量和数值计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工作中,尤其是在建筑、机械、电子等行业中,长度单位的选择和正确的计算是非常关键的。
尽管我们平时可能只需要测量比较简单的尺寸,但是了解毫米分米的意义和正确使用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毕竟,我们每一天都会接触到它们。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加注重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以及在工作学习中更加深入学习长度单位知识,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方便和高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1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毫米进行简单的长度计量。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但对毫米的认识较为模糊。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感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毫米的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毫米进行简单的长度计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毫米的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毫米进行长度计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长度单位,为新课学习毫米的认识奠定基础。
2.探究新知:(1)介绍毫米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毫米。
(2)演示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感受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3)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长度,运用毫米进行长度计量。
3.巩固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001毫米的认识

探究1毫米的长度
1、数一数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小格?1小格就是1(),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得出1厘米=()毫米。
2、体验1毫米的长度
(1)拿出1张IC卡,估一估,厚度大约为。
(2)量一量,IC卡的厚度是
(3)比一比,先用食指和拇指捏住IC卡,然后抽出。(食指和拇指间的宽度就是1毫米)。
(5)课桌高70()(6)粉笔长75()
※3、怎样比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
四、达标检测
在○里填上>、<或=
6厘米○60毫米50千米○400厘米
五、堂清检测
选一选,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一本书高约()。A、10毫米B、10厘米
(2) 的高约10()。A、毫米B、厘米
(3)书的厚度用()作单位
难点
培养估测方法。
教
材
及
学
情
分
析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产生一些感性认识。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第1学时(总第1学时)教案
一、预习导引
你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吗?我们有时测量4、我知道生活中这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1毫米分米的认识

在“0 刻度线”处画左端点,找到 最后,不要忘记标注线段长度哦! 在左右端点中间画出线段。 3厘米7毫米处画右端点。 直尺水平放在要画线的地方。
探究新知
毫米的认识
1
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画一条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请你自己再画一遍。
巩固练习
毫米的认识
完成第24-25面第1、2、5、6题。
测 量
毫米、分米的认识
复习旧知
1、说一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用字母怎样表示? 米(m) 厘米(cm)
2、比划出1米、1厘米的长度。
3、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
1米=100厘米
探究新知
1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数学书的长是26厘米, 宽是18厘米多6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
1分硬币的厚度 大约是1毫米。
身份证的厚度 大约是1毫米。
小钥匙的厚度 大约是1毫米。
探究新知
毫米的认识
1
用毫米来测量和表示物体的长度。
完成做一做第1题。
2 厘米 8
毫米
4 厘米 2
毫米
探究新知
毫米的认识
1
用毫米来测量和表示物体的长度。
完成做一做第2题。
8
毫米
13
毫米
25 毫米
探究新知
毫米的认识
怎样表示不到1厘米的长度呢?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
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字母表示为mm。
探究新知
1
毫米的认识
请仔细看一段动画和介绍。
探究新知
毫米的认识
1
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1 毫米的认识(一等奖创新教案)

1 毫米的认识(一等奖创新教案)毫米的认识教材分析《毫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用直尺测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后面还要学习“分米”、“千米”以及“长度单位换算”等知识。
因此,这节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编排是通过具体的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体会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通过直观地在直尺上数小格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要通过多种感官来感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同时让学生能比划出大约是1毫米的距离,并学会运用毫米这一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同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更要注重学生对1毫米的几何直觉、空间几何想象和测量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缺乏,部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估测淡薄和肤浅。
从前测分析1题看学生在学习米和厘米后对长度单位存在的意义有了大致的理解,在此进一步扩充长度单位体系。
2题测量结果中看出,仅有12%的学生能用毫米来标志线段的长度,而对错误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错误的原因是认为这天线段最接近几厘米就填几厘米,也有个别学生不能确定的情况下,选择不写“大约”两字。
3题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估测能力比较弱,显然对厘米的表象已经比较模糊了。
并在前两次试课中得到证实。
从总的结果看,学生对长度单位的适用有了基本的了解,对测量方法已经掌握,也有一定的测量能力,但估测能力比较弱,究其原因是头脑中的表象不够深刻。
所以本节课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对1毫米的“单位量感”,重视动手操作,通过多种活动,多重体验丰满1毫米在学生脑海中的标准。
再逐渐发展把1毫米表象出来,提升学生的估测能力,实现数学概念教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摸一摸、比一比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米的认识》自学导读单
一、温故知新
1.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
2.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和()。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
3. 1米=()厘米 100厘米=()米
二、新课先知
阅读课本第21、22页,完成以下问题。
通过测量,我们发现课本的厚不足1厘米,宽不是整厘米数,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要比较精确时,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用字母表示是()。
阅读课本第22页,完成以下问题。
1. 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2.在直尺上数一数,1厘米里有()个小格,就是()毫米。
所以1厘米=()毫米。
3.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写出2个()()。
4.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写出2个()
()。
三、自学检测
1. 填一填。
2. 量一量。
3. 4厘米 =( )毫米 60毫米=( )厘米
《毫米的认识》学案
四、分层训练
1.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作单位)
2.按要求画线段。
画一条长5厘米8毫米的线段。
画一条比9毫米长6毫米的线段。
3.填空。
3厘米=()毫米 40毫米=()厘米
4.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蚂蚁身长6()直尺厚()毫米
牙刷长16()一角硬币厚2()
五.拓展延伸
把3张长5厘米的纸条粘到一起,粘合的部分长5毫米,粘成的纸条长多少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