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

合集下载

论析《古诗十九首》的情感表达

论析《古诗十九首》的情感表达

论析《古诗十九首》的情感表达摘要: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古诗十九首》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借写游子思妇,抒发了有家归不得的无奈,怀才不遇的愁苦,知音难寻的的寂寞,还有诗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这些情感至真至性,情贯古今,本文主要介绍了《古诗十九首》产生的社会背景,继而从三方面探究了《古诗十九首》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情感表达;游子;思妇《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朝刘勰曾给出“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的评价,表明了《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而另一位钟嵘则评价道:“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足以证明《古诗十九首》在遣词造句上的绝妙,以及诗歌整体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古诗十九首》作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最初是被收录在了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所编纂的《文选》中,十九首诗的作者都已经无从寻找,现在通常认为《古诗十九首》最迟不晚于东汉桓灵时期。

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古诗十九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东汉末年是政治腐败、群雄割据的一个混乱时代,百姓深受战乱之苦,这使得《古诗十九首》充满着浓重的悲情色彩,产生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与疑惑。

其次当时的选官制度以察举制为主,在官员腐败的情况下,士人只有依附权贵才可以获得出路,当世家大族操控了官场,便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怀才不遇的人,他们的愤慨之情也寄托在了诗歌里。

最后,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一直是汉朝的正统思想。

一方面深受儒家文化熏陶,读书人怀揣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时代大背景无法给予这群人施展抱负的机会。

《古诗十九首》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文化产物,不再局限于“诗言志”,也跳出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诗经》《古诗十九首》思妇诗之比较

《诗经》《古诗十九首》思妇诗之比较

《诗经》与《古诗十九首》思妇诗之比较摘要:思妇主题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型题材,滥觞于《诗经》,在《古诗十九首》中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神韵又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开始关注自我价值。

将两者的思妇诗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传承性,体会先秦与东汉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诗经》《古诗十九首》思妇诗《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题材丰富,从神坛祭歌到婚恋悲歌,记载着古代人民生活的点滴。

行役主题当列其中,而对于想念在外役夫的主体——思妇的描写,自然也成为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这组诗的吟唱以“游子”和“思妇”两个题材为主,其中塑造思妇形象的诗也几近半数。

所以将“思妇之辞”的初祖同以塑造思妇为主的《古诗十九首》做以比较是十分必要的。

《诗经》中的思妇诗共十二首,分别为《国风》中的《周南·卷耳》《周南·汝坟》《召南·草虫》《召南·殷其雷》《邶风·雄雉》《卫风·伯兮》《卫风·有狐》《王风·君子于役》《秦风·小戎》《秦风·晨风》和《小雅》中的《杕杜》《采绿》,虽然有的叙写采摘野菜,有的描写山林鸟兽,有的塑造征夫勇武形象,但都表现出”伤离别”、“盼夫归”的忧愁与迫切之情。

纵观《古诗十九首》,共有八首思妇诗,分别是《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和《明月何皎皎》,这些诗中塑造的思妇形象对其丈夫的思念之情同《诗经》一样震撼人心。

但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一、《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的特质《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系列独居于家的思妇,都情系在外的丈夫,忠贞不渝。

但也存在不同的特质。

现从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两方面加以阐述。

《诗经》中的思妇多是处于日常劳作的劳动妇女,勤劳朴实。

如《周南·卷耳》和《小雅·采绿》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在摘采植物,无论是卷耳为食用之物,抑或“绿”是一种染布之草,其功用都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气息浓郁。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思妇形象分析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思妇形象分析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思妇形象分析作者:万佳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11期内容摘要:《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复杂情感,塑造了丰满的思妇形象。

本文拟从表层意蕴和深层本质来探讨这首诗的思妇形象。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思妇形象表层意蕴深层本质《古诗十九首》是我国诗歌中的明珠,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它成诗于东汉中晚期,作者为中下层文人。

这一组诗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编者称其为《古诗十九首》。

它标志着我国五言诗已进入成熟阶段,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抒写的是游子思妇的痛苦与哀伤,其中“游子诗”十首,“思妇诗”九首。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也是其中“思妇诗”的第一首,它展现的是闺中思妇对他乡游子的深切思恋。

全诗如下: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思君令人老”,在那个时代,这样直接而真切地表达爱恋,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穿越两千年,诗中的思妇形象仍然让人心生爱怜,令人感慨震动。

表层意蕴:思妇的哀怨与执着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言说着与爱人分离之久远,不仅指空间上的,也指时间上的。

复沓迟缓,让人开篇便能感知闺中思妇的抑郁愁苦。

后文的“相去万余里”“ 相去日已远”更明了地表达了分离的愁怨:日复一日,山长水阔,归人何处?等待最是折磨人,而无望的等待更是煎熬,该诗接着用比兴的手法表达相思的苦楚:“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胡马在北风中嘶鸣,越鸟在朝南的枝头筑巢,鸟兽尚且渴望温情,爱人啊,你为何还未归来?“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离别日久,衣带渐宽,相思刻骨。

等待日复一日,彷徨、疑虑渐生。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莫不是外面有牵绊,否则他怎会不顾念家人,不返回呢?“白日”此处喻指未归的丈夫。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编撰的《文选》。

由于这些诗歌的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将它总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便以此名之。

这是一组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诗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钟嵘称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几乎一字千金”。

刘勰誉之:“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本文采用古诗产生于东汉末年这个说法。

将十九首置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关于十九首的内容,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

”包括游子远游思家,感叹生命短促,宣扬及时行乐,描写真挚友情。

以及占了很大篇幅的思妇之诗。

一、思妇形象的塑造在古诗里,有很大一部分诗都是思妇之诗: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之二《青青河畔草》、之八《冉冉孤生竹》、之九《庭中有奇树》、之十《迢迢牵牛星》、十六《凛凛岁云暮》、十七《孟冬寒气至》、十八《客从远方来》、十九《明月何皎皎》。

或有人谓其中的一些诗别有寄托,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古诗从整体上塑造了一批思妇形象,但表现了她们不同的侧面。

(一)侧重表现痴情《行行重行行》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痴情的形象,“与君生别离”,此句有用屈原“悲莫悲兮生别离”来解的,也有人把“生”解作“硬生生”,生生分开一对相爱的人。

从此,开始了游子相去日已远,闺中人衣带日已缓的相思苦等的日子。

此诗中,已经点明了“游子不顾返”,则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但她仍执著地思念着游子。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怎样跟这个忽忽流逝的时光相抗衡,女主公唯有劝自己努力加餐饭,这样才有可能等得到与外出的游子重聚的那一天。

整首诗用平淡如水的语气刻画出了一个痴情的女子形象。

(二)感叹青春易逝的悲哀《青青河畔草》诗连用六个叠词,“青青”、“郁郁”、“盈盈”、“皎皎”、“娥娥”、“纤纤”,刻画出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和一个美丽寂寞的少妇形象。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思妇形象分析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思妇形象分析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思妇形象表层意蕴深层本质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诗歌中 的明珠,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它 成诗于东汉中晚期,作者为中下 层文人。这一组诗最早见于萧统 的《文选》,编者称其为《古诗十九 首》。它标志着我国五言诗已进入 成熟阶段,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 冕”。《古诗十九首》抒写的是游子 思妇的痛苦与哀伤,其中“游子 诗”十首,“思妇诗”九首。
可这一切间接的表述都无法 表达浓重的相思,于是思妇直抒 胸臆的表达便无可阻挡:“思君令 人老,岁月忽已晚。”这里的“老” 当然并非实指年龄,而指容颜的 憔悴和心灵因饱受相思折磨而生 的哀伤。没有了少女时期的欢声 笑语和天真烂漫,当然是“老”了。 “晚”既指岁月如流,岁月已晚,又 指青春易逝,红颜易老。怎样明眸 皓齿,怎样容光迫人,都经不起岁 月的打磨,更何况忧伤相随。
诗中思妇哀怨却执着。纵然 诗歌无情,容颜易老,她依然坚守 等候。相思和等待是她生活的只 要内容,甚至成了她生命的意义。 如果连相思和等待都没有了,她 的生命还剩下些什么?显然不是 “努力加餐饭”,而“加餐饭”也只 是为了更坚定地相思和等待。
天下深情女子竟都如此!深 情相思,哀怨满心,执着守候!她 们的人生因相思而丰满,她们的 心灵因哀怨而丰富,她们的生命 因执着而灿烂。
中国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无 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被“三从四
德”束缚,只是男性的附庸。游子 四方奔走,为理想,为生计;被留 在家乡的女子则孤苦寂寞,既在 相思中日渐消瘦,又在挂念中忧 惧不安。《青青河畔草》中的“荡子 妇”便发出孤独痛苦的呐喊:“荡 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切
“行行重行行”,没有止歇,生 活总是在动荡混乱中,安定、安稳 成了奢望。生逢乱世,对于普通 人---- 包括游子和思妇---- 而 言,人生的底色便是悲凉。“与君 生别离”,动荡更兼离别,而这离 别又似乎无可避免,除了哀叹,还 能如何!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 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不 仅离别,且相隔万里,道阻且长, 哪里还有见面的可能,其实生离 便是死别了。诗中女子清醒地看 见了人生悲凉的底色,虽然哀怨、 无奈,仍然用爱和思念的来充盈 自己的生活。

论《古诗十九首》中勾心摄魄的情爱

论《古诗十九首》中勾心摄魄的情爱

论《古诗十九首》中勾心摄魄的情爱摘要《古诗十九首》以其温文以丽、意悲而远的风格,被誉为“一字千金”和“五言之冠冕”。

在阅读了一些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评论后发现,许多人都做了关于《十九首》艺术特色、语言特色、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研究。

然而,《十九首》的内容多是写游子和思妇,在游子思妇题材中,呼喊了直白而热烈的相思。

在反映动荡的社会时,也倾诉了下层知识分子的失意、彷徨、痛苦和伤感,以及这个时代女子面对爱情的态度。

在这种社会特殊时期产生的爱情,最是值得体味与思考的,可以说是勾心摄魄。

这种爱包含了爱的忠贞与担忧、爱的专一与热烈、爱的难得与珍惜、爱的脆弱与无奈。

细细品读,定会令人掩卷遐思。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爱情游子思妇女性前言打开时代的诗篇,会发现在每个时代的诗页上都有着女人相思的泪珠与叹息,这也是思妇诗存在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思妇诗中作者往往是男性,他们揣摩女性的心理与痛苦,把她们的心声表露出来。

如果说,这些思妇诗的产生源于男性对女性集体犯罪之后的良心发现也不是不可以的。

《古诗十九首》既然作为一部游子思妇诗的经典,那其中的女性形象以及情爱便值得一提了。

在众多的女性形象中,她们对待爱情的心态也是复杂多样的。

她们盼望着自己外出的丈夫早日归来,然而盼归不归,思妇的反应便由此不同了。

细细品读可以发现,《古诗十九首》所产生的年代和它所描述的爱情与太平年代的爱情是不同的,这种特殊时期的爱情更能勾心摄魄,动人心弦。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中,作为一部抒情短诗,自它出现以后就一直受到诗论家的高度评价,它与《诗经》往往是相提并论的,流传甚广,影响更深。

关于它的作者和产生年代,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作者“或称枚叔(枚乘),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说时代“比类而推,两汉之作”①;钟嵘《诗品》说作者和时代“旧疑是建安中曹(曹植)、王(王粲)所制”②;萧统没有说时代,对作者也没有说明,只是统称为“古诗十九首”;徐陵《玉台新咏》以为作于两汉,有八首是枚乘的杂诗;李善为《文选》作注:“盖不知作者,或曰枚乘,疑不能明也”。

汉末士人心态与《古诗十九首》

汉末士人心态与《古诗十九首》

汉末士人心态与《古诗十九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汉末士人心态与《古诗十九首》之间的深层联系。

汉末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阶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和生活压力。

在这一背景下,《古诗十九首》应运而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士人心态以及《古诗十九首》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以及士人如何在动荡的社会中保持自我、追求理想。

本文首先概述汉末时期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动荡、经济萧条、文化繁荣等方面,为分析士人心态提供宏观背景。

接着,探讨汉末士人的心态特征,包括他们的焦虑、迷茫、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期待等。

然后,详细解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艺术手法以及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汉末士人心态与《古诗十九首》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这一时期的文学如何成为士人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本文将对汉末士人心态与《古诗十九首》的影响进行总结,指出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末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中的心灵困境提供启示和借鉴。

二、汉末士人的心态汉末时期,士人的心态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士人,面临着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等多重压力,他们的心态也随之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政治层面,汉末士人普遍感受到了政治腐败、权力更迭的动荡。

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斗争激烈,士人往往难以在政治舞台上找到稳定的立足之地。

他们或被迫害致死,或被迫隐居山林,或不得不委曲求全,以适应政治环境的变化。

这种政治环境的不稳定性,使得士人对于政治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和不满,他们的心态也因此变得悲观和消极。

在社会层面,汉末士人面临着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困境。

战争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秩序混乱,士人的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他们不仅要面对生活的艰辛,还要面对社会道德的沦丧和文化的衰落。

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

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

师学院(华文新小初号)本科生毕业论文(黑体1号)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黑体2号)院(系)文学院(宋体)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向)研究向古代文学学生姓名薛习(楷体4号)学号 6指导教师高政瑞指导教师职称讲师(黑体4号)2014年6月8日(封面不显示页码)学生采用四号楷体,加粗、居中。

其余各项均为四号宋体,数字用四号“Times New Roman”。

各项下划线末端对齐。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一座高峰,它被誉为“无言之冠冕”,锺嵘《诗品》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作为古代抒情诗的典,它以抒发游子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为基本容,其题材容相对局限狭窄,但却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在大多数展现深闺女子缠绵的离愁别绪的共同主题之下,却有着复杂多样、各具情态的思妇形象,使得深闺女子形象跃然纸上,鲜活饱满,栩栩如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诗Abstract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is the han literati WuYanShi one peak, it is known as \"the crown of silence\", 'China \"grades\" said its \"wen wen li, sadness and far, spectacular, is almost valueless. As a model of the ancient lyric poetry, it expresses some feelings and thoughts swept her best friend sorrow as the basic content, its relatively limited narrow subject matter and content, but it has a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 in the most show - women's lingering LiChou under the common theme of the sorrow of parting, there are complex and varied, with all kinds of modal women image, makes the purdah women's image from the page, fresh and full, lifelike.目录绪论《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汉代末年,非一人一时而作,是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是继《诗经》、《乐府诗》之后,从叙事诗成功过渡到抒情诗的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学院(华文新小初号)本科生毕业论文(黑体1号)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黑体2号)院(系)文学院(宋体)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向)研究向古代文学学生姓名薛习(楷体4号)学号 6指导教师高政瑞指导教师职称讲师(黑体4号)2014年6月8日(封面不显示页码)学生采用四号楷体,加粗、居中。

其余各项均为四号宋体,数字用四号“Times New Roman”。

各项下划线末端对齐。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一座高峰,它被誉为“无言之冠冕”,锺嵘《诗品》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作为古代抒情诗的典,它以抒发游子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为基本容,其题材容相对局限狭窄,但却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在大多数展现深闺女子缠绵的离愁别绪的共同主题之下,却有着复杂多样、各具情态的思妇形象,使得深闺女子形象跃然纸上,鲜活饱满,栩栩如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诗Abstract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is the han literati WuYanShi one peak, it is known as \"the crown of silence\", 'China \"grades\" said its \"wen wen li, sadness and far, spectacular, is almost valueless. As a model of the ancient lyric poetry, it expresses some feelings and thoughts swept her best friend sorrow as the basic content, its relatively limited narrow subject matter and content, but it has a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 in the most show - women's lingering LiChou under the common theme of the sorrow of parting, there are complex and varied, with all kinds of modal women image, makes the purdah women's image from the page, fresh and full, lifelike.目录绪论《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汉代末年,非一人一时而作,是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是继《诗经》、《乐府诗》之后,从叙事诗成功过渡到抒情诗的典之作。

产生《古诗十九首》的时代环境则动乱复杂,东汉恒帝、灵帝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把持朝政,垄断进仕之路,社会动荡不安,政局混乱。

这些中下层的仕子为建功立业、步入仕途,只能背井离乡,心怀故土及家中父母妻儿,离家游宦,渴望早日实现自己仕途愿望,扬名后世,与妻子团聚。

因此,它以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为基本容,围绕着“离”和“思”这一共同主题,表现出深闺女子因丈夫离别而思念,心苦闷孤独,因离别时间之“长”和相隔距离之“远”进而产生怀疑、怨怼、悲哀各种复杂且难以名状的思想感情,突出表现形象鲜活、各具形态的思妇形象,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共同性和典型性。

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一、思妇诗产生的时代背景(1.时代环境2.表现容及男性以女子口吻写诗的原因)(一)时代环境《故事十九首》是出一群无名作家的作品,它是在汉代民歌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是完整且成熟的文人五言诗。

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诗歌的典。

正如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1](《说诗碎语》)他对于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是准确精当的,认清了作品产生的时代性和作者的群众性,道出了因“离”而“思”的基本容,它所说的“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是极言它高超娴熟的艺术特色和平浅质朴的文句中却具有精准生动的高度概括能力。

《古诗十九首》产生时代环境复杂混乱,汉代末年,宦官外戚外勾结,垄断仕宦道路,朝廷部矛盾激化,朝政动荡不安,社会经济凋敝,民间百姓生活贫苦,穷困潦倒。

在此情况下,中下层失意士子纷纷游走他乡,他们怀着积极用世的精[1]《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上卷神渴望能够进入仕途,早日建功立业,在取得仕途上飞黄腾达的同时最求自身的生命价值,早日荣归家园与妻儿父母团聚的人生理想。

然而,社会时代混乱复杂,游宦的成功率通常很低,宦游士子在仕途上屡次受挫,远离他乡抑郁而不得志。

由此,在《古诗十九首》中产生了以“游子游学仕宦”“离别”为创作主题的诗歌,旨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在仕途上大展宏图的人生理想和个人生命价值的追求,游宦失败、仕途的长期失意抒发自己在他乡漂泊无依的羁旅情怀和政治上不得志而产生的心苦闷、无法排遣的悲哀。

(二)男性借女性口吻代言的原因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借男女以喻君臣”,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极其普遍的文学技巧。

如:早在《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歌中就有以男女爱情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诗句,知识表现的朦胧隐晦,在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便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等诗句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也符合中国古典诗词含蓄委婉的思维习惯,通过自拟弃妇形象而抒发仕途失意之苦,并以“香草”“美人”意象丰富形象,基调哀婉动人。

正是这种含蓄婉约的诗歌表现手法,符合中国古代诗人的思维习惯,在后代的诗歌中“借男女以喻君臣”的文学技巧在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

如:晋文人植的《七哀诗》中“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依”其七言诗代表作《燕歌行》中“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这种以思君女子的渴盼远游丈夫早日归来的思念之情来比喻建功立业的仕宦游子渴望早日得到君的重用而苦苦等待的心孤独、痛苦的情绪。

由于长期处在社会底层,心空有一番理想抱负却不得施展的苦闷、孤独、彷徨等生不逢时的心理与受尊卑等级、封建观念格的深闺女子自怨自艾、孤独等心理长生共鸣。

在《故事十九首》中有大部分的思妇诗是出自男性之手,借女性口吻和女性心理来寄托理想。

古诗十九首使得这一思妇形象更加圆润丰满、从多角度、多色调、多层次来展现思妇心深处隐微的不易被人察觉的情感,这些含蓄蕴藉的文学表现技巧,成就了古诗十九首浑融的境界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

思妇文本的形成除去与汉末混乱的社会环境有关,更与传统社会中妇女的婚姻观念、贞节顺从的性别规与约束和女性的社会处境有很大的关系。

被历朝历代奉为至上思想的儒家经典,他们主“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这一观念早已经在中华民族的思维中根深蒂固,汉代向编订的《列女传》,班昭编订的《女诫》等更是对女性的言行作为进行了限制,因此,女性从一出生开始变处于从属、卑弱地位,从而也更加凸显了“男权社会”中男人的地位、男人与妇女的关系及女性处境,所谓“思妇诗”就是丈夫因最求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而远离家乡,游学游宦,而女子独处幽居,盛装打扮,怅望楼头,日日夜夜思念夫君早日归来,因时间空间阻隔长久不得相见,女子在思念期盼、等待中心生忧惧、疑虑,害怕男子移情别恋遂成为女子心纠结的隐痛。

而因时空阻隔不得相见相闻相问的的相思逐渐丰富演变成思妇—怨妇—弃妇等多样妇女形象。

这种以描写空守深闺的已婚失意妇女的相思情怨为主题,通过细微的人物形态、平淡朴实的语言、浑融的境界,来挖掘和探索并试图展现幽居深闺女子心的敏感多思和幽怨之情。

这种哀婉幽怨、贞顺自守、温柔敦厚的思妇形象正与当时紧、高压的险恶政治环境下,苦苦等待却谋不到仕途之路,得不到君赏识重用但仍旧就忧国忧民,对忠贞不二的广大中下层臣子的处境恰恰相似。

一面说,失意女子的遭遇,仿佛成为仕途失志臣子的一面镜子,并从中看到自己政治生涯的不幸和最终的政治宿命;从另一面说,不幸的政治生涯,也可由此作为思妇、怨妇、弃妇之所以“思”“怨”的原由,失意女子和失志的仕宦臣子二者在情感上相互相映、相互渗透。

因此,古诗十九首部分的思妇诗中男性以女性身份、借女性声音发言,并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态度试图揣摩女性心理、境遇、形态等成为普遍现象。

二、思妇形象的多元风貌在《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思妇形象,表达思妇的相思幽怨之情的诗歌大约有九首,其中以第一人称口吻而写的有《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凛凛岁寒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来》《明月皎皎》这七首,而以第三人称口吻来表达思妇情感的有《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共两首。

这些诗中以男子拟代,发自于女子之口,有表现未婚女子对所倾慕男子的呼唤与表白以及到适婚年龄却仍待字闺中的忧虑、已婚妇女对远游夫君的深深思念和被遗弃女子的幽怨悲愤,通过对上述几类情感的表达,塑造了复杂多样、格局形态的思妇形象,展现纠结、幽微发杂且难以捉摸的心世界,这也使得诗歌风格哀婉缠绵、意境圆润浑厚。

(一)孤独与等待中,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思妇形象《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来》这首诗是代表作品。

这两首诗都表现丈夫出行远游,久久未归,妻子在孤独与等待中苦苦思念中更加坚定对爱情的专一和坚贞。

《孟冬寒气至》是一篇写因丈夫久别、女子凄然独处的思念和孤独的诗。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其对于季节的迁移和气候的变化是异常敏感的,首句“孟冬寒气至”中的“孟冬”是冬季的十月,可见妻子在这一年中在思念丈夫的孤独等待的愁苦中已渡过了春、夏、秋三季。

寒冬长夜,孤枕难眠,思妇仰望星空,怀念远人,想起三年前客从远捎来丈夫的寄来的书信,“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信中没有提及自己身在处、情况如、时回家,仅此两句简短之语,主人公却将它“置书怀袖中”紧贴身心,随时取出观看,可见女子对书信的珍重异常;“三岁字不灭”更体现出女子保护书信的珍爱、小心翼翼以及对丈夫急切的思念、浓厚而深沉的爱意。

在漫漫长夜,独处难眠的凄冷夜晚,女子的戚戚孤独、等待与盼望正因为有怀袖中的书信而更加坚定,她相信丈夫也和自己一样对彼此的爱情坚定如磐,虽相隔两地,但心仍为彼此守候的坚贞、深沉之爱。

《客从远来》从主题、抒情主体和叙述时间来说都非常相似,可以说是《孟冬寒气至》的姊妹篇。

同样此诗抒写一位思妇收到“一端绮”的意外喜悦和痴情浮想。

“客从远来,遗我一端绮”客人的突然造访,并带来夫君从远特地寄来的采绮,虽算不得珍贵,但却深含这丈夫对自己的关切和思念之情!后句“故人心尚尔”的悲喜交集、声泪俱下的场景,更是将过去近乎绝望等待的委屈、长久压抑的凄苦和哀伤一并发泄,此前的疑虑以一并烟消云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