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哲学]早期中印哲学比较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是世界上三大主要的哲学传统。
虽然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下面将分别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它们进行比较。
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派。
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和礼仪,提倡和谐的社会关系,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内心的宁静。
墨家则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倡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中国哲学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哲学思想。
西方哲学注重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强调理念世界和精神的超越,将理性和理想紧密结合。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则注重实证和经验,提出了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理论。
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现代哲学等不同的时期和学派。
现代哲学主要集中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领域,包括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尼采等思想家的思想。
印度哲学起源于古印度,包括吠陀哲学、耆那教、佛教和各种哲学学派。
印度哲学注重灵性和超越,强调解脱和涅槃。
吠陀哲学强调神秘的宇宙和神圣的存在,耆那教和佛教则强调生命的苦难和解脱的道路。
印度哲学也有不同的学派,包括尼亚亚伊卡哲学、瑜伽哲学、异象学派等。
印度哲学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和修行,强调人与宇宙的统一和平衡。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在一些方面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哲学注重社会和道德伦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个体的自由权利;印度哲学注重灵性和解脱。
中国哲学着重于实践和现实生活,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西方哲学注重理论和逻辑思维,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印度哲学注重内心体验和修行,强调灵性的觉醒和解脱。
中西印哲学中的“出世”与“入世”观念比较

第4卷第3期2021年5月深圳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Vo4. No.3May. 2021中西印哲学中的“出世”与“入世”观念比较姚卫群(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871)[摘 要] “出世”与“入世”观念是中西印哲学中涉及的重要问题。
中西印哲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从一个特定角度展示了他们理论的特色。
三地哲人在发展中都在不同程度上追求超越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理想的思想境界或超凡脱俗的状态,但在发展中也最终都给世俗社会留有空间。
古印度哲学中对“出世”与“入世”问题的探索基本上贯穿其各主要派别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各派普遍关注的问题。
古代中国哲学相对古代印度哲学而言,对此问题的关注没有那么大。
中国佛教较为重视这个问题,但其中有印度佛教影响的成分。
古代欧洲哲学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也不如古代印度哲学。
在古代中国,“入世”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儒家的主导思想是如此,道教和佛教中的“入世”思想后来也很突出。
在古代欧洲,“入世”的观念没有古代中国的影响大,“出世”的观念则没有古代印度的影响大。
古代中国文化中对“出世”与“入世”观念的处理较为恰当,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明显。
古代印度虽也讨论这一组概念,但相对来说“出世”的观念较为突出,这虽然对于抑制人的贪欲有一定作用,但缺乏鼓励民众积极进取,所以也有一些负面作用。
三地哲人有关“出世”与“入世”的观念与他们的基本理论倾向有较大关联。
梳理和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我们了解东西方哲学的主要形态和基本发展脉络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出世” “入世” 东方哲学 西方哲学 东西方哲学比较[中图分类号] B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983X (2021)03-0136-09收稿日期: 2020-10-08作者简介 :姚卫群,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宗教学系佛道教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从事佛教、东方哲学、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
古代中国和印度文化的比较研究

古代中国和印度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亚洲大国,两国文化的深刻影响甚至超越了世界。
虽然两国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又有许多令人惊异的巨大差异。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和印度文化的比较研究。
一、宗教的差异宗教是两国文化差异最为显著的方面。
尽管中国和印度都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但二者宗教性质和气质却迥异。
中国尊崇儒教、道教、佛教、天主教等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并不占据很大比重。
相比之下,南亚印度次大陆则是宗教多元化的天堂。
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等宗教交织,层出不穷。
印度的宗教处地位极高,在印度的日常生活中,宗教习俗是不可或缺的。
印度的宗教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宗教庙宇中,各种阶层的人都可以进入祭拜,而中国的庙宇则一般限制祭拜者的阶层。
二、文化思想的不同中国和印度的文化思想方面也有很明显的差异。
中国注重“礼”和“义”,讲究“和为贵”,崇尚“中庸之道”,在道德品质方面,中国的人文主义风格也处于主导地位。
在文化思想方面,中国认为自己处于“中心地位”,习惯以视角的中心和标准来看待世界。
印度则向内求,注重心灵、艺术、心理学、哲学等方面的发展。
印度的人文主义则注重“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精神”,追求自我超越的自由和平衡。
同时,印度文化也注重“瑜伽”的运行,这也是一种在中国并不常见的文化现象。
三、家庭观念的异同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和印度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观念,尤其强调家庭中长辈的尊重和敬重。
同时,“儒家格物致知”的思想使得中国的家庭中,一般会灌输科学知识和尊重知识和智慧的思想。
在印度,家庭观念同样重要,但印度的信仰、宗教和文化,更倾向于强化“家族”概念的重要性。
在印度文化中,单个人的家庭价值不如家族的价值来的高。
四、艺术的对比艺术在两国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的书法、绘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声誉。
印度的辅佐性艺术中,卡玛·若尔——印度舞的创始人——和尊·乌达勒托均为世界顶尖的芭蕾舞和尼地舞表演者。
从人类思想的演进看“哲学”的命名(“从哲学到思想:中西印思想的不同命名及其意义”之二

从⼈类思想的演进看“哲学”的命名(“从哲学到思想:中西印思想的不同命名及其意义”之⼆⼆,从⼈类思想的演进看“哲学”的命名由今天回望过去,⼈类的思想经历了五个⼤的阶段,形成了五⼤基本类型。
第⼀阶段,原始时代的图腾-玛那型灵体思想。
从200多万年前⽯器制造开始的⼈类观念的萌⽣,到旧⽯器时代后期原始仪式的出现,以及围绕着原始仪式⽽产⽣的岩画、雕塑、⼈体⽂⾝,特别是新⽯器时代的陶器、⽊器、⽟器制造,⼈类的观念以⼀基本内容,即⼈将⼈之外的动物、植物、⼭岳、河海、⽓象,看成⽐⼈更伟⼤的灵体(spirit-mana-靈),⽽且看成⼈类的⾎缘祖先(totem-图腾),形成原始类型。
各地的原始⽂化⽤不同的词汇来表达为⼀⼈与万物⼀体的思想类型,不妨把美洲原始⽂化中的totem(图腾)和美拉尼西亚原始⽂化中的mana(玛那),构成原始思想的基本结构。
把图腾与玛那两词⼀体但突出的重点不同,图腾重在外在形象,这种形象以是⾮⼈形象为主(如动物之鹰和植物之树),以突出⼈通过与⼈之外的⼜⾼于⼈的灵体结成⾎缘⼀体。
玛那强调内在灵体,由此⽽⼈与宇宙中各种⾮⼈因素有了互换互渗的根据。
图腾与玛那互为表⾥,原始时代的观念体系以之为核⼼建⽴起来。
图腾突出了形象的怪异性以及各⽂化中不同怪异形象的共有原则,玛那彰显原始灵体的虚灵性和变易性,且是原始宇宙的统⼀性的最⾼灵体。
由此可⽤图腾-玛那为原始思想类型的普遍性名称。
图腾-玛那思想,以万物⼀体(主要由“图腾”⼀词体现出来)和变易不居(主要由“玛那”⼀词透露出来)的灵体为主要特⾊,这⼀阶段的思想可以命名为灵学思想(spirit-ology)。
虽然以后⼈类思想不断升级,但凡还停留在灵学思想阶段的族群,都属此⼀思想类型。
第⼆阶段,早期⽂明以神庙为中⼼的神灵型思想。
⾃6000年前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印度的哈拉帕,中国的夏商周,美洲的奥尔梅特,以及后来⾮洲的约鲁巴,出现了早期⽂明。
城市-神庙-青铜-⽂字,为早期⽂明的基本因⼦。
东西方哲学思想起源的差异与联系

东西方哲学思想起源的差异与联系哲学的体系大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西方哲学、东方哲学中的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
当然,也有学者将佛教哲学单独分离出来或是将中国古代的儒道哲学分开而论。
下面简单介绍这几大哲学体系的特点和起源。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对于欧洲文明而言哲学产生的标志,即为思想从神话思维(mythos)进步到逻辑思维(logos)。
打破神话传统事实上也打破了与直接感觉印象的短视的联系。
然而,这种转化并不只是历史上的某一时刻所发生的不可逆转的事件,无论在历史中还是现实生活中,神话和逻辑的东西总是连续交织在一起的。
在许多方面,从神话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转化是每个时代、每个人都要不断重复面临的任务。
从这种角度来说,神话不仅仅代表着一种必须被克服的所谓原始的思维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真正的理解形式”。
(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2000年修订本)在西方哲学史上,公元前5世纪希腊奴隶社会经济比较发到且受到埃及和巴比伦的影响,文化发展迅速。
从神话中发展而来的古希腊哲学注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生活在希腊殖民地米利都的泰勒斯被称为第一位哲学家,他主张“万物是水”。
这种观点表面上看起来荒谬,但事实上透露出他对宇宙中不变的元素,即世界由以构成的“原料”的思索。
泰勒斯假定发生着变化而在所有的变化中存在着一种不变的元素。
他认为的水即为宇宙的始基意味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像水一样是可以被人类所理解的。
同时,泰勒斯是由看到许多事物产生于水又在水中消失的现象得出这一结论的,这样一种思维过程也是具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也是逻辑的。
因此,泰勒斯时代开始,由古希腊的第一批哲学家们完成了西方文明从神话到逻辑思维的最初转变,也标志了哲学在欧洲的起源。
“哲学”这个词来自希腊,表示一种产生于古希腊的思想活动。
故而东方哲学,包括印度和古代中国的哲学起源不能简单的用从神话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来回答。
首先,印度哲学并不能按照习惯分清哲学与宗教,而中国古代哲学则是在乱世之中求得社会秩序的规范而演变而来的,相对更加侧重于实践和实用的取向。
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和学派

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和学派古代印度是一个丰富多彩、哲学思想发展大背景下的国度,有着众多的学派和哲学思想。
这些哲学思想和学派对印度文化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和学派,分析他们的思想内涵和发展历程。
印度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吠陀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熟。
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包括了吠陀哲学、耆那教、佛教、达摩尔塔哲学、耳陀哲学、吠舍五学派等。
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几个哲学学派为耆那教、佛教和吠舍五学派。
耆那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之一,趋向于提倡世俗的生活,重视正义、捐赠和纯洁。
耆那教分布广泛,集中在印度北部和西部的吉卜赛人部落等地。
该教派的学说以比丘尼玛哈维拉为代表,强调生命的重要性,对于生命尊严持有极高标准。
耆那教的思想体系通常被分成三个部分:实相、逾越和解脱。
实相主张“实无常,无我,无命”,即尘世中的一切都是短暂的、临时的和无实体的;逾越则是耆那教由这些实相牢笼中逃离出来的方法和工具,以达到真正的解脱:从轮回中抽身而出,实现涅槃。
解脱是一种状态,它代表了真正的自由,不受任何束缚的情感和欲望的束缚,从而使人获得永恒的幸福、内在的平静和祥和。
佛教是印度一流的哲学思想,源于摩揭陀地区的释迦牟尼。
佛教以四大部分为基础,涵盖了因果报应、六趣轮回、无常、无我、四圣谛、八正道等一系列重要概念,是充满哲学和实际指导意义的综合学说体系。
佛教的基本原则是四谛: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这四谛代表了追求菩提(证悟)意义上的重要性,并指导比如生、老、病、死、爱、贪、嗔、痴等各个方面的日常生活。
佛教主张自相矛盾的概念,这意味着佛教教义不止一种解释规律,因而只有对于形成计相反思考,积极寻求解决问题之道,才能更好地理解己方富有深意的哲学思想。
吠舍五学派是印度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之一,它是印度哲学史上主要的知识派别,形成于公元前500年左右。
吠舍五学派有五种,分别是尼亚亚学派、瑜伽学派、桥梁学派、一切有部学派和本体论学派,其中尼亚亚学派和瑜伽学派最为著名。
印度哲学思想

印度哲学思想印度哲学思想自古以来就是这个古老文明国度的瑰宝之一。
印度承载着丰富多元的哲学传统,涵盖了各种思想流派和学派。
这些哲学思想与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对印度社会和个体的认知、行为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梵谛冈学派梵谛冈学派是印度哲学思想的核心,它源自梵书和奥义书——吠陀。
这一学派的核心理念是“梵谛冈”,即“至高神”。
梵谛冈学派认为,通过实践和思考,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灵魂与至高神合而为一,从而实现解脱和超越。
2. 尤达派尤达派是一种早期的原始哲学思想,它强调心灵的清净和自我控制。
尤达派的核心教义是“苦”,即人类存在中的痛苦。
该派主张通过修行和舍弃欲望来摆脱痛苦,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3. 瑜伽学派瑜伽学派是印度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它通过身体、心灵和意识的训练,追求身心灵的和谐和超越。
瑜伽学派认为,通过冥思和冥想,人们可以超越对物质世界的依赖,实现内心的平静和静心。
4. 尼伽尔巴塔学派尼伽尔巴塔学派是印度哲学思想中的逻辑学派,主张通过逻辑推理和论证来认识世界和真理。
该学派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精确性,强调对概念和命题的分析和推理。
5. 梵我一体学派梵我一体学派是印度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它试图回答关于自我和宇宙本质的问题。
梵我一体学派认为,梵(至高神)和我(个体灵魂)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宇宙存在是梵的自我表达。
6. 非暴力学派非暴力学派是印度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分支,其核心理念是非暴力和和平。
该学派认为,通过非暴力和爱的力量,人类可以实现和平、和谐和普遍的幸福。
非暴力学派对印度独立运动的影响深远,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印度哲学思想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全面的观念和智慧的指导,使人们对自身和宇宙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些思想流派不仅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和理解印度哲学思想,我们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边界,增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论中西印哲学的差异

摘要: 中西印哲学有其相同之处,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共文化总体背景的不问,三者的哲学表 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分析它们的差别。第一、中西印哲学在本体论方面的差异 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封建时期中西印三大哲学的看法是不完全相同的。在本体与现象 方面,中国哲学认为体用一原,即现象见本体,认为现象亦实,本体亦现,把本体与现象统一起来;西方 哲学认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中印哲学比较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印度思想史因诞生了两部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与《摩罗衍耶》,而被称为史诗时代。
《薄伽梵歌》(以下简称《梵歌》便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第六篇毗湿摩篇中的一部分,后来逐渐演化成印度教的一部独立的经典。
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缈,中国的思想界也呈现极大的繁荣,并且因先秦诸子思想竞相争鸣而被称为百家争鸣拍寸代。
在早期中印哲学中,尽管它们的产生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相去甚远,但就其思想内容与义理来看不乏相似之处。
如《梵歌》的梵(B rahm ark与老子的道,《梵歌》证悟之道与道家的境界说,《梵歌》的无执之行与老子的无为等,笔者将分别就以上三点剖析早期中印哲学义理之异同。
一、梵与道
梵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吠陀经典,彼时梵的概念主要集中在对多神的崇拜与祭祀中,表现为一种原始宗教性质的崇拜。
《奥义书》在继承了吠陀时代梵的概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神以及宗教祭祀的地位,使梵的意义有了些新变化,梵成为更加抽象的绝对精神,并且成为一元论的世界本体。
大体而言,此时的梵已经蜕变为唯一的至高无上、甚至不再成为外部世界的假象所限制的存在。
如《歌者奥义书》:这整个世界都是梵。
《白骡奥义书》:高于这世界的是梵。
二、智解与境界说
在印度哲学中,凭一般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理解梵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奥义书》时期的印度神学家们提出了宗教实践的途径以获得证悟与解脱:业解、智解、信解。
业解是通过吠陀的宗教祭祀取悦神明,利用神明的力量使个人得到解脱;信解是通过苦修以净化灵魂,与自然合一,通过自然的神秘力量观证真实;智解贝}J是通过理性直观证得神与人的合一。
《梵歌》对以吠陀祭祀为主要手段的业解进行了批驳,同时抬高智解的地位,认为证得梵的关键在于智慧。
根据《奥义书》的智解传统,《梵歌》认为,真实是分层次的,对于不同的认识主体来说,认识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
诸有若处黑暗,圣者适获光明,诸有若处白昼,圣者适见黑夜,大家看到的是黑暗,圣者贝}J看到了光明,大家看到的是白昼,那么圣者看到的贝}J是黑夜。
这种认识层次说暗示了主体性的透显作用,是一种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依境界的方式讲的形而上学,其中义理直接影射出道家的境界说。
首先,道家按照其义理,可以分为实有层和境界层,这两层(由于玄的作用)不能明确分开实有层,主要是指牵涉到是什么的问题,如儒家的仁就是实有层上的肯定,而道家却没有单独实有层的提法,道家是实有层与境界层结合在一起谈的。
所谓境界层就是指如何做的问题,比如,道家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就是境界层上的否定。
而通过否定这些东西抽象出一个无的概念,从反面透显出实有层的位置。
三、无执之行与无为
有许多学者认为,《梵歌》中明确指出反对无为的思想,并且带有鲜明的行动主义思想。
他们所依据的原文是《梵歌》中黑天对因生怜悯之心而想放弃战争的阿周那王子说的话:由于有为胜于无为,所以您一定要为之!然而实际上,《梵歌》中黑天所拒斥的无为并不是老子的那种无为。
接下来笔者首先说明《梵歌》中推崇的行为与明确摒弃的行为,接着说明老子的无为,最后对二者进行比较。
综上,老子之无为是一种方便说法,是既为又不为,既不为又为,为与无为在心境上的调和就是所谓的道。
因此,老子之无为并不是《梵歌》中所摒弃的什么都不做、甚至放弃世俗职责的纯粹的无为,不仅如此,老子之无为在一定程度上还与《梵歌》中所提倡的无执之行相类似。
首先,无执之行和无为都摒弃什么都不做的挂空式无为。
老子的无为是一种不执着的心态,指心境不勃着于任何具体的方向上。
虽然无为的另一面有有为作激向性的支撑,但是作为道之本体的仍是无为,这里有为只是在用的层面上说的。
其次,达至无执之行与无为的途径均讲究个人实践的工夫,或者说,印度哲学(《梵歌》哲学)与中国哲学(老子哲学都是讲究工夫论的。
老子所谓无为的境界是要在个人的实践、修养中体现的。
如《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虚静便是道家的工夫,也是主观透显的无的境界。
不光道家如此,儒家精神也提倡实践中的工夫。
事实上,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基于工夫论的实践的形而上学,印度哲学亦是如此。
《梵歌》中关于无执之行的达成途经亦有工夫的体现,如四瑜伽说,便是通过瑜伽修行使个人境界得到提升,从而证悟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