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经济形势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贸易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与印度贸易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一直都在探索贸易合作的机会和挑战。
这两个国家在人口、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潜力,但是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也存在一些合作上的障碍。
然而,只要双方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且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存在的问题,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合作前景将会非常广阔。
一、机遇:1.人口红利:中国和印度拥有超过20亿的人口,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双方可以通过贸易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满足人民对优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2.产业互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而印度则以信息技术和服务业为主导。
两国在产业结构上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可以通过贸易合作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加速经济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印度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金实力,可以帮助印度改善其基础设施,并提升交通和物流的便利性。
二、挑战:1.边境争端:中印边界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两国关系的敏感议题。
由于边境争端的存在,使得两国间的贸易合作受到一定的限制。
双方需要通过外交途径和对话解决边界问题,为贸易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2.贸易壁垒:目前中印之间的贸易壁垒仍然存在。
双方需要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放宽市场准入,为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相互机会。
3.文化差异:中国和印度在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会对双方的商业合作产生一定的困扰。
为了促进贸易合作,双方需要加强文化交流和理解,增进互信。
三、合作前景:1.扩大贸易规模: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规模正在逐年增长,双方都有意愿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
中国可加大对印度商品的进口,而印度则可提升对中国的出口,以实现贸易的均衡发展。
2.贸易多元化:目前中印之间的贸易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化工和农产品等领域。
双方可以进一步推动贸易多元化,扩大合作的领域,降低单一领域风险。
中印比较

中印比较近年来,随着中国,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逐渐吸引了世界各地媒体和学者的目光,关于两者之间的比较也是呼之欲出。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而且在人口结构,土地面积,经济发展速度方面都极为相似,因此也就有了两者比较的基础。
下面我就这一问题稍加分析,以便于分清时下中印两国的形势,以及找出中国存在的优势,以便于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人口面积方面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口13亿多,而印度则有11亿多;中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而印度大约有300万平方公里。
因此,中印两国都有比较好的人口优势,但未来的几十年后,中国可能步入老龄化社会,相反印度更显得要年轻一些。
二.经济方面1.经济总量从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与印度的gdp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同时也可以知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比印度要快,而且差距逐渐拉大。
最近中国的gdp 总量水平已经居世界第二,这是印度目前所无法达到的。
2.经济结构(单位%)中国与印度都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产业经济体系,但经济结构不同,因此两国经济发展有不同特点。
由图中可以看出,1970年这一期间印度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太小,第三产业比重两国接近。
1980年我国第一、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太小,印度第一产业比例太大,第二产业比例过小,第三产业比重比我国大,但比世界水平低,所以两国产业结构都存在不合理之处,都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1990-2000年期间中国从各产业发展速度看我国要快于印度,这是我国的比较优势。
中印差距的形成原因:(一)投资环境:中国的改革开放比印度要早12年,思想也比印度更加解放。
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强烈,文化传统相当保守、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外开放。
而且基础设施差、中央和地方政令不能统一、劳工法过严、罢工多、某些企业信用差等,这都影响了印度的投资。
(二)中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三)政局:中国政局保持了长期稳定,而印度政府更迭频繁,有反政府武装;地方权力较大,中央与地方不够协调,对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中印经济形势比较分析

中印对比看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和印度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在当代世界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巧的是地理上相邻,人口也相近,近代也同曾面临殖民主义的威胁又同为金砖国家.印度和中国人口加起来占全世界40%左右,所以印度和中国的崛起不仅代表着各自国家的崛起,也不仅代表亚洲的崛起,更是对解决贫困人口有着重要的世界意义.另外论了解程度的话,我们对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的了解比对印度的了解多,也许是因为同为或者说同曾为汉字文化圈的原因吧。
我们和印度在近代历史上命运如此相似,也许是出于曾经上的领土纠纷,又或许是国情有些相似且地理相邻的缘故两个国家都在互相比较,既然我们在讨论一件事物是时候,就有必要去了解它,去了解这个陌生的邻居1947年印度独立,1949年新中国诞生,经济起点也相近。
印度从英国殖民体系中独立出来,继承英国遗留的工业体系和制度,中国这一边1945结束抗日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内战,百废待兴。
不光我们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印度也是如此,而201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GDP总量约为印度的5倍,而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其实除了总所周知的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外,印度1991年也实行了一次某种意义上的改革开放。
图1:2017年全球GDP前20强(来自世界经济信息网)1.印度的改革开放两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印度国内100多个民族,各种语言林立,也不像中国一样有主体民族和统一的文字,不同的邦的官方语言也不尽相同,联邦制度,且各邦的权利过高,宗教矛盾突出。
而且种姓制度的余毒的影响残留至今,即便印度政府也想要淡化种性观念。
这是内部矛盾,而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地理位置优于我国,不过也有印巴分治带来的边境冲突,和与中国的边界纠纷。
而在教育方面,1949年前后两国文盲率大致相当。
印度从独立到1986年为止,文盲率仍高达%63。
77,但辍学率也高达31%,毋庸置疑贫穷是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中印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中印经济条件发展分析摘要:关键字: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条件。
引言:当今世界两大人口大国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在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两个人口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深深的吸引着世界人们的目光。
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分析1.1地形地貌1.1.1印度地形地貌印度地形低缓平坦,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山地只占25%,其余为海拔不足1000 m的高原和丘陵:中部的印度河- 恒河平原,幅员3000 km2,是两条大河的冲积平原,冲击层厚度普遍达1300 m以上;南部的德干高原,总面积在200×104 km2,海拔一般在300~900 m,久经侵蚀,丘低坡缓,便于耕作;沿海地区还有40×104 km2的冲积平原。
1.1.2中国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河流自西向东,逐级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丰富。
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由于山区面积广大,平原较少,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1.2土壤1.2.1印度土壤印度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冲积土广泛分布于印度河-恒河平原和沿海冲积平原,总面积达77×104 km2;热带黑土以玄武岩为母质,富含矿物质,几种分布在德干高原,面积达52×104 km2,因适宜种植棉花,有“棉花黑土”之称。
此外,印度还有红壤、森林土、荒漠土等土壤分布。
1.2.2中国土壤中国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世界罕见。
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多种系列。
中印投资环境对比研究

中印两国投资环境比较分析外国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改善本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资,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腾飞。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的发展与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密切相关,中国和印度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FDI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从国际视角出发,通过对比中印两国的投资环境,发现两国各自的特点和优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期提高我国投资环境对吸引利用外资的国际竞争力。
投资环境,是指投资者进行投资与生产经营时所面临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是指:一国的投资者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时所面对的东道国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
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产业配套环境等。
本文主要从两国硬件基础设施,教育人才和创新能力,法律法规政策及产权保护,经济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为提高我国投资环境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做出理论基础铺垫。
一.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影响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道国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一程度上影响了FDI的走向。
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依赖于软件基础设施和硬件基础设施的水平和数量。
硬件基础设施指公路,机场,港口等。
中国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远远走在了印度与俄罗斯前面。
据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评估,中国的高速公路网的里程是印度的7倍。
印度在电力、公路铁路、电信、港口、机场、偏远地区交通等方面还远远达不到国外投资者的要求。
印度目前还没有一条国际标准的全封闭、全立交的高速公路;铁路设施陈旧,管理落后,效率低下。
电力不足是投资印度的一大障碍,即使在首都新德里,停电也是家常便饭,糟糕的电力状况也严重削弱了企业的赢利能力。
中国只有27%的制造公司需要自备发电机,印度则高达61%,中国的电力成本也比印度低39%,2002年的数据表明,印度制造业的电力成本是中国的2倍,其铁路运输成本是中国的三倍。
中印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印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近年来,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合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印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虽然两国贸易进展平稳,贸易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中印经济贸易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中国印度两国国内,以及中印之间三方面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措施,进一步推动中印贸易合作的进程。
一、中印贸易现状(一)中印双边贸易现状中国和印度两国领土相接,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
近几年,中印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每年的贸易额均保持了两位数字的增长。
2007 年11 月底,中印双边贸易额已突破342亿美元,同比增长54%。
印度2007—2008 年第一季度统计表明,中国已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
而目前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中印贸易额虽然逐年都有较大的增长,并且在两国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也一直在增加,但双边贸易额在各自外贸中所占比重不高,同两国的人口、经济总量以及巨大的市场相比较而言,中印贸易规模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两国应该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二)中印贸易互补度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中印两国有着一定的差距。
从国内经济总产值、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等指标看来,中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处于优势地位,而印度则处于劣势。
中印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阶段.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互补的可能性。
目前中国己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中国的产业结构偏重于制造业,而总体上看来,印度依然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
中国的第二产业相对于印度有着比较大的优势,但是,印度的第三产业发展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走在了中国的前面。
两国产业发展的差异说明了中印经济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两国可以通过贸易的形式互相补充彼此的不足之处。
二、目前中印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国际上出口的商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虽然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经超过初级产品,但仍然以“杂项制品”和中低技术的“机械运输设备”为主。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印度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经济一直在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其宏大的潜力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多的瓶颈和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了彪炳史册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探究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异同。
一、政治和制度政治和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方面的对比上,中国在有关改革开放的初期采用了一系列基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从198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相比之下,印度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与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植根于一个多元文化、多种族、多语种的国家。
印度独立后采用西方式的自由市场和议会民主体制,但随着印度政府的过度干预和官僚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二、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主张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它着重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并在政策上大力吸纳外资以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中国单一的经济政策成果斐然,迅速深入发展了国内的企业,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劳工工资、技术标准、政治干VS.私营企业的政策。
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则更重视的是发展服务业和知识产业。
这样一来,印度的经济结构比较复杂,经济成长的步伐也不是那样平稳,容易出现错位发展和缺少产业支撑的问题。
随着印度经济的稳步发展,印度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优势越来越凸显,也成为了印度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技术投入技术投入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技术投入方面,中国做得比印度更多,针对技术竞争的压力,在国内外资企业兴起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加强该领域的自主发展。
中国政府资助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产生了一批在信息技术、通讯、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产业和新型职业。
中印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中印发展模式比较分析作者:周骁来源:《商情》2016年第27期【摘要】中印两国都在努力进行着国内经济改革,以期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中可以保证自己国家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两国虽互为邻国,但在经济上的相互学习借鉴并不密切,甚至开始相互竞争,但现在都出现了瓶颈。
发展模式的不同与两国的改革的时间和世界经济的大环境有着重大的联系。
时至今日,两国只有分析自身发展模式的不足,借鉴相互的发展经验,才能在世界经济下行的环境下,走出一条更为广阔的经济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印度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一、绪论中国在1978年邓小平执政时期开始了改革开放;印度在1990在拉奥执政时期开始放弃计划经济开始了改革。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还是缓慢上升或者停滞,但80年代之后就开始了突飞猛进地增长,一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印度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和英迪拉·甘地以计划为主导的执政领导人之后,迎来了纳拉辛哈·拉奥,一位提倡市场改革的领导人,学习中国80年代放松对经济的管制,激发全民的创造力,在1991之后,经济增长开始换档,经济也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成为继中国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星。
中国在1980年之后,经济增长率一度达到10%以上,而印度在经历了改革之后,经济增长率也从也从原来的3-4%一度达到7-9%。
2015年在世界经济下行,印度经济发展率达到7%以上,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所以对于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谁能走的更好更久的讨论又在学界兴起。
二、中国发展模式分析1978年之后,以邓小平为领导,中国政府展开了一场深入的经济改革。
对内,政府不断在各个经济领域行业中退出,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外,不断引进外资,给外企以超国民待遇。
通过自身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不断将欧盟、美国、日本的低级制造业引入国内。
19世界80年代,中国开始对外招商引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印对比看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和印度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在当代世界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巧的是地理上相邻,人口也相近,近代也同曾面临殖民主义的威胁又同为金砖国家。
印度和中国人口加起来占全世界40%左右,所以印度和中国的崛起不仅代表着各自国家的崛起,也不仅代表亚洲的崛起,更是对解决贫困人口有着重要的世界意义。
另外论了解程度的话,我们对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的了解比对印度的了解多,也许是因为同为或者说同曾为汉字文化圈的原因吧。
我们和印度在近代历史上命运如此相似,也许是出于曾经上的领土纠纷,又或许是国情有些相似且地理相邻的缘故两个国家都在互相比较,既然我们在讨论一件事物是时候,就有必要去了解它,去了解这个陌生的邻居1947年印度独立,1949年新中国诞生,经济起点也相近。
印度从英国殖民体系中独立出来,继承英国遗留的工业体系和制度,中国这一边1945结束抗日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内战,百废待兴。
不光我们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印度也是如此,而201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GDP S、量约为印度的5 倍,而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其实除了总所周知的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外,印度1991年也实行了一次某种意义上的改革开放。
图1: 2017年全球GDF前20强(来自世界经济信息网)1.印度的改革开放两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印度国内100 多个民族,各种语言林立,也不像中国一样有主体民族和统一的文字,不同的邦的官方语言也不尽相同,联邦制度,且各邦的权利过高,宗教矛盾突出。
而且种姓制度的余毒的影响残留至今,即便印度政府也想要淡化种性观念。
这是内部矛盾,而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地理位置优于我国,不过也有印巴分治带来的边境冲突,和与中国的边界纠纷。
而在教育方面,1949 年前后两国文盲率大致相当。
印度从独立到1 986年为止,文盲率仍高达%63.77,但辍学率也高达31%,毋庸置疑贫穷是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其中由于种姓文化的影响,低种姓的人接收到的教育更为落后,还有男女性别歧视,女性的文盲率也于男性。
印度在从小学开始推广信息技术教育,曾不幸沦为殖民地,但也因此有了英语的优势,又有人口红利带来的充足的劳动力,软件外包行业做得出色。
印度自独立以后继承了英国留下来的政体,却选择了一条计划经济的道路,和中国一样都接受过苏联的工业化援助。
不过在1991 年的时候印度经济改革转型走向市场经济,当时由于货币大幅贬值和严重的经常账目赤字,造成对外支付危机,再加上受海湾战争的影响,原油进口价格提高,危机被进一步被加剧,而出口下降,投资者撤出等复杂事宜导致财政赤字大幅上升,最终导致这场危机危机,当时的印度政府抵押67吨的黄金储备向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不过根据IMF的条件,印度必须进行经济改革,所以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此前的经济战略的失败。
这次改革的结果据今观之其实是很成功的,1991 年的这次改革可以作为印度经济的一个分水岭。
在时任财政部长曼莫汉・辛格和时任印度总理纳拉辛哈・拉奥的主导下印度进行了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改革,打破印度经济增长的束缚,使印度经济高速增长。
推行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私有化”为特色的、被称之为“四化”的新经济政策。
涉及取消许可证制度、降低关税和利率、减少公共部门垄断,对外资开放本国市场和产业等。
印度在改革开放前就有很多的私人企业,其走上市场化就只需要放松政府的管制,在曼莫汉•辛格和纳拉辛哈•拉奥之前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就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不过真正的自由化改革在1992年才开始,1991年时印度平均关税为83%,但到了1998年印度平均关税已经降低了30%以上,市场自由便提高了市场竞争,除了国内本土企业的相互竞争以外,还有来自国际社会的竞争,从而大幅度的提高生产效率。
以“外包”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服务业的发展为印度外向型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所以印度以发展软件产业进入国际市场,在当时除了语言优势外,高素质人才上印度也比起中国占优势,比较当时印度的教育资源集中在了高种姓的少数人身上,这样就位印度发展软件外包业创造了条件。
在1990年时,印度农业占GDP的比重为31 % 工业占GDP勺比重为28% 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17%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则高达41%。
到了2003年时,印度的产业结构相应地变化为22% 27% 16唏口51%由此可见,在1990年到2003年间,印度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是服务业,而且与服务业的快速增长相比,工业和制造业甚至有相对萎缩的趋势。
2.中国的改革开放经过数次战争的洗礼,新中国成立时的工业底子比起民国和北洋时期还要落后,这点跟印度独立时英国殖民时期留给他的工业体系和政治体系没得比。
但好在我们虽然也是个多民族国家,但数量上汉族是主体,占了绝大多数,自然而然没有那么大的语言困扰。
而且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没有像印度那样各邦权利过大某些情况下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
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在于我们比起邻居印度更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2,勢万忆(3, 35fi?E?l T000,000)1|-“1 万■亿Jia wn)2 1fcvm73 TO. 08(2: (TBT.MS, 55Q 360)3注国(Fffr. las, isq. 5F+)433EB.89{己(<35.8& 3, C(2&- V21)5畝洲MW- 19f^ C3L4,O19,OTB,35fl)62166. 33(3 (21fi b432i aTi4n)w巴西黄汕辽<4600,网1営1601.03亿0^,13 3, <8J,072)9IS J SJ.(1!: 3,570, 4t?2, 41M M中国亚擠 1 血曲(149, E«,7S2 8»)Ll亚汕1354. 782,810)12大洋洲1184.0d{^ CJ18, 400,031 伽13Oil102y. (I1-.' 2,飯缶 TbZ,昵i)LA■西哥黄瀏1)25. (103t S17,491 754>艾阳1IQ 17, aa{^ 17f Ofifl)Ifl冈带网竝伯Ml80 2.6QE OO, 205r C19,创亚瀏加亂日4亿(77,^4, 31-.,& JI)ifltt/Hl19阳1020L52£ <也,05兔2亦』94$23图2:佃78年世界GDP前20强(来自快易数据)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当时全国有1.4亿人平均口粮低于300 斤以下处于半饥饿状态,“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中文化教育受到冲击,经济建设也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意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我们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对内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离。
对外开放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开展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渐发展的格局,意图转型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978年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设立经济特区,1982年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 年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1986年启动全民所有制改革,1987年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战略,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1993年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1993年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1992、1994年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1996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1997年“十五大”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年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等等。
我们对外开放采取生产出口产品和引进外资来带动本国经济,我们采取人民币贬值和出口退税的方式积极鼓励出口,解决内需不足而造成产能过剩的问题。
引进外资带来外部竞争,私营企业纷纷出现,激活市场竞争。
出于当时农村居民数量多,劳动力几乎无限供给,我们选择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带来大量就业岗位,让人民温饱。
1990年时,中国农业占GDP的比重为27 %工业(包括制造业和采掘业等)占GDP的比重为42 %,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33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1%。
到了2003年,以上这些数据相应地变化为15 %、52 %、39 %和33 %。
可见,中国工业的年均增长率是最高的,除了农业之外,增长率最慢的就是服务业了,这恰恰与印度相反。
3.总结图3:中印两国人均收入与GDP之比来自论文《中印经济发展阶段比较研究-赵江林》由图3我们知道中国GDP回增的阶段在1982年前后,而印度则是1991年前后,两个同样古老庞大的国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纷纷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中印两国的发展是世界性的,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问题解决方法,还为世界创建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让世界分享中印崛起的成果。
我们从图二GDF排名和图一GDF排名可知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对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成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仅次于美国,而印度的经济增长速率也在加速赶超了中国速度。
比起所谓的龙象之争,老百姓们更关注自家生活的起色,改革开放带来的科技发展和生活条件提升如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等给中国人民交了份满意的答卷。
惟愿世界能够接受中国和印度的和平崛起,惟愿西方能够接受亚洲的和平崛起!年皿中国时鶴3&嘲\ll1i201拜6,953,011201^201弃臨幽301眸 5.4M20 □年6^6412D[阵in3L4M200详14.斑% 201200眸11. <93004^10.11*L921200絆10.04*200坪9,1^200坪7饰7.84^也1凸[参考文献][1]赵江林•中印经济发展阶段比较研究[J].南亚研究,2011年02期.华民.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相似的原理与不同的方法[J].复旦[2]学报,200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