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评课稿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伯牙绝弦及点评 1一、说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自制课件五、说教学方法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精选6篇)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精选6篇)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精选6篇)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精选6篇)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篇1今天,借我们学科组五环跟进之机,白树常老师和赵玉玲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

这两位老师风格不同,白老师沉稳老练,属于内热型,赵老师生动活泼,属于外热型。

他们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引导深入浅出,学生学得入情入境,课堂上异彩纷呈。

白老师的课:1、对文本解读深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情随着语调的变化而变化,或激昂,或低沉,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2、凸显了语用教学。

学习了新词新语法等,老师引导学生练习运用。

比如“善”字教学,引导学生说喜欢唱歌的叫“善歌”,喜欢跳舞的叫“善舞”。

“峨峨兮若泰山”,引导生练习说句子“皎皎兮若明月”,“依依兮若杨柳”等。

3、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动静搭配。

课堂上,有自学,有互动,有写话,有朗读,这种有动有静的节奏感很强,效果也很好。

赵老师的课:1、层次性体现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

这种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

比如在善鼓善听的句子中,先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练习表达,补充资料,体会知音难觅,再次感受相聚的欢乐,再去读,就有了提升。

2、语文味道浓烈。

赵老师引导学生抓汉字特点,体会语言之美,感受艺术之美,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琴”字处理,抓字形特点去理解绝弦的意思;“善”字的引导时,也是从字形特点出发,张大嘴巴,美极了,妙计了。

这些话说的合情合理,毫不矫揉造作,很自然得体。

3、整堂课淡化讲解,突出朗读,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朗朗的读书声。

两位老师共同的问题是“兮”字的朗读,这就是难点,是学生易犯错的地方,但老师没抓住,是不是应该在范读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老师是怎么读的,然后老师引导为了突出感情,要拖长音,放慢速度。

语文公开课评课《伯牙绝弦》评课稿

语文公开课评课《伯牙绝弦》评课稿

语文公开课评课《伯牙绝弦》评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邹红霞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

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走进邹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

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
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一开课,教师就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二、以读代讲回归自然
整堂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

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

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伯牙绝弦》评课稿

《伯牙绝弦》评课稿

《伯牙绝弦》评课稿今天我们学校的张xx老师上教研课《伯牙绝弦》。

我听过后颇有些感触,是呀,知音难觅,伯牙为失友人而悲痛绝弦,其实作为一名上课的老师,又何尝不想遇到心中的知音,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张老师的课,之所以给大家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她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她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练读文——抑扬顿挫展音韵对小学生来说,接触的文言文不多,文言词的拗口是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第一道障碍。

为了推开这个“拦路虎”,张老师让学生通过多形式的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

每次的朗读并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张老师这样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扎实实。

用心良苦,美哉!二、抓重点——细嚼慢咽品意境张老师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整堂课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如让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

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

再如,让想象:伯牙和子期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他们还会做什么?通过想象谈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遇到知音时xx快的心情以及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这一品味,让师生的情感都得到了升华:那就“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伯牙绝弦》评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评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评课]伯牙绝弦篇一:[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篇二:[伯牙绝弦]伯牙绝弦原文赏析及教案篇一:伯牙绝弦原文赏析及教案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俞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在欣赏。

(俞伯牙)正在用琴声描述泰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

”过了一会儿,(俞伯牙)又用琴声描述流水,钟子期又说:“妙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浩荡的江河。

”(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俞伯牙摔碎了古琴,扯断了琴弦,一辈子再没有弹琴,(他)认为再没有值得为他而弹琴的人了。

伯牙善鼓[2]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3],钟子期曰:“善哉(zāi)[4],峨峨[5]兮(某ī)[6]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7]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绝:断绝。

[2]鼓:弹。

[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5]峨峨:高。

[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7]洋洋:广大。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再鼓琴。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伯牙绝弦评课稿

伯牙绝弦评课稿

伯牙绝弦评课稿《伯牙绝弦》评课稿大家好!首先感谢为大家奉献了六节精彩的语文课的老师。

我个人从中受益匪浅。

谢谢你们。

今天我要评的是我们六年级的小宋老师昨天上的《伯牙绝弦》一课。

小宋老师年轻漂亮,温文尔雅,才学兼备。

我们六年级的老师,都见证了她的成长。

为了这节课,她花了很多的精力进行精心准备。

因此在课堂上呈现给我们的就是对教材的把握深入细致,对课堂的调控游刃有余,对学生的引领倾情投入。

老师的举手投足,无不体现出她的高素养、高能力。

整个一堂课,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美。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走进小宋老师的课堂,我们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

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小宋老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她的课巧设情境,精心构建。

这节课的设计共有五大版块:音乐导入、理解题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纵情读文,熟读成诵,理解故事,感受情谊,配乐吟诵、传诵经典。

学习文言文的立足点是什么?是吟诵。

通过诵读达到知其义,明其理,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习得方法。

我们看到,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吟诵。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古诗文的教学目标做了这样的阐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品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在昨天小宋老师的课堂中纵情吟诵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从课题的导入,到初读课文,从“词”、“句”、“文”的理解,到感情的升华,从一般的读到配乐朗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兼朴实与灵性并重的吟诵。

小宋老师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巧妙地融合在朗读中,以读感知,以读求解,从易到难,再从难到易,使学习的难点一一化解。

整堂课,书声琅琅,入情入境、拨人心弦。

伯牙绝弦优秀评课稿

伯牙绝弦优秀评课稿

伯牙绝弦优秀评课稿
伯牙绝弦优秀评课稿
《伯牙绝弦》是一篇古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这堂课是鱼利明老师执教的,整堂课行云流水,紧紧吸引住了我们听课者的视线。

对这堂课印象较深的有这几点:一、在课前的师生交流中,鱼老师出示了一组四字词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乡,这不仅唤起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还拉进了陌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奠定了课堂教学中师生融洽交流的基础。

更让人佩服的是在感悟绝弦时,鱼老师又用到了这些词语,另人眼前一亮。

二、认认真真地读。

整节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十遍以上。

读的形式上做到自由读、范读、指名读、男女生角色读、配乐朗读、全班齐读;读的要求上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悟。

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牵引,那就是伯牙与子期的琴心相融、心心相通。

老师肯花大力气去引导学生诵读古文,但就是这个读,我们觉得有一个地方值得商榷,就是“善哉”的朗读。

学生为什么读了那么多遍还是读得不到位呢?我们想是在感悟“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不到位引起的。

音乐表现出山怎样的巍峨;水怎样的澎湃。

也许在感悟时让图、音乐来帮助学生理解,效果会更好。

由于是第一次听古文教学,还摸不到门道,以上只是我们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伯牙绝弦评课

伯牙绝弦评课

伯牙绝弦评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伯牙绝弦》这篇课文的含义和内容,掌握相关的文言文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习《伯牙绝弦》,学生能够分析文言文的结构和特点,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技巧。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伯牙绝弦》,学生能够体会到古人的情感世界和人性的美好,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课本内容:《伯牙绝弦》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讲述了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和音乐之缘。

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拓展内容:介绍《高山流水》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和演奏技巧,让学生了解古代音乐和音乐文化的特点,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高山流水》这首曲子,让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韵味和魅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课文,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和特点。

深入探讨: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拓展阅读:介绍一些与《伯牙绝弦》相关的文献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古代音乐和音乐文化的知识。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情境式教学:通过播放音乐、图片等形式,营造古代文学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互动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和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生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认真思考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与同学一起讨论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教师素质教师具备良好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准确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题。

教学效果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巧。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到古人的情感世界和人性的美好,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评课稿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

仅仅只有77个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
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
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的魅力所在。

一、课前词语练习,做好铺垫
一开课,教师出示词语“皎皎明月”,并引导学生打开思维,调
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说出这种形式的词语,让学生以轻松的节奏
走进课堂,在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并巧妙的给课文接下来的学
习环节做好铺垫。

二、以读代讲,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这堂课从开始到最后都充满着琅琅的
读书声。

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大声朗读,争取读流利”、接着继续
接触课文“找出停顿,读出节奏”将文言文的陌生和晦涩化解、到“再将文章读一遍,借助注释,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和穿插在理解中的一次次“引读”,以及在“善哉”处的对读使理解
水到渠成,最后的课外拓展“伯牙在钟子期墓前写下的词”的配乐读
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知音难觅等。

每一次朗读并不是一味地简单机械
的重复,而是层层递进,步步提高。

教师意在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
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点燃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紧抓“知音”,品出意境。

整节课,教师引着学生静下心来,在这短短的77个字中品读、想象、感悟。

让学生品味“善”字的不同意思,以现代人的角度解读“善哉”;查找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并在
此处对“善鼓琴”“善听”进行了拓展,使学生个性化得到体现,由而使“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

再让学生想象:伯
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这一品
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

四、课外拓展。

教师在教学中,为升华“知音难觅”以及伯牙珍惜“知音”的情感,在教学末尾进行了拓展。

教师饱含热情地介绍了伯牙与钟子期相识相知的始末,让学生了解到他们相识的难得,以及更深刻地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再在结尾处引出的伯牙祭奠钟子期的词“忆昔去年春,江边鲁会君。

……”对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难舍知音”的感情再不能抑制。

整堂课,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