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菌核病

合集下载

桑椹菌核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桑椹菌核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第57卷 第11期 广 东 蚕 业 V ol.57,No.11 2023年11月GUANGDONG CANYE Nov . 202322DOI :10.3969/j .issn .2095-1205.2023.11.06桑椹菌核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廖友新(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湖北武汉 430064)摘 要 桑椹菌核病又称桑椹白果病,在果桑主产区普遍发生,该病来势猛、发病快、发病率高、难防控,严重制约了果桑产业的发展。

文章对桑椹菌核病的发生及侵染规律进行综述,从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方法,以期为果桑生产中综合防治桑椹菌核病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桑椹;菌核病;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88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205(2023)11-22-03桑椹是桑科(Moraceae )桑属(Morus L .)植物的聚花果穗,是一种集营养、保健、药用于一体的优质浆果,具有抗氧化、促进造血细胞生长、降血糖、降血脂等药理作用。

目前,果桑在观光采摘、农旅结合及三产融合发展中备受欢迎,已经成为城郊农民致富增收的新兴产业。

然而,果桑产业也面临着严峻的病虫害挑战。

其中,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桑椹生产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具有来势猛、发病快、发病率高、难防控等特点。

现已明确,引发桑椹菌核病的病原真菌有桑实杯盘菌(Ciboria shiraiana )、肉阜状杯盘菌(C. carunculoides )和核地杖菌(Scleromitrula shiraiana )3种,表现出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和小粒性菌核病3种类型[1-2],其共同病征是:桑椹失去应有的红紫、滋润、光亮状态,变成或大或小、形状色泽怪异的病果,而且产生黑色菌核。

随着果桑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我国多数果桑种植区病害频繁暴发,轻者减产30%~50%,重者减产可达80%,甚至绝收,已成为严重制约果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3-4]。

果桑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果桑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果桑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朱敏华罗志芳吴其龙娄仲鹏来源:《现代园艺》2008年第07期果桑是近几年新兴的经济林新品种,果桑的果实称桑椹(桑果、桑乌等),因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保健效果好,鲜食和加工兼用,经济效益高,近年来,临海市果桑发展迅速。

但由于主栽“大十”果桑品种易感桑椹菌核病,严重影响产量和效益,通过几年来的防治技术研究,现总结如下:1 病果症状桑椹菌核病是果桑的主要病害,它是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统称,俗称“白果病”,因感病桑果病变后多呈灰白色而得名。

该病重发生时可造成毁灭性灾害,致使桑果无法正常成熟收获,严重影响桑果产量和品质。

三种桑椹菌核病皆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别由3种不同的病原真菌引起,病果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菌Ciboria shiraiana P.Henn亦称白杯盘菌(桑实杯盘菌)。

受害桑果肥大,其椹小粒的花被及子房肿胀,病果呈现乳白色或灰白色,捻破后可闻到带酒精味腐烂臭气,病果中心有一块黑色干硬的大菌核。

桑椹缩小性菌核病病菌Mitrula shiraiana(P.Henn)Ito etlmai亦称白井地杖菌。

受害桑果显著缩小,呈现灰白色,质地坚硬,表面有细皱纹,分布暗褐色小斑点,病果中心有黑色坚硬的菌核。

桑小粒性菌核病病菌Ciboria caruncu-loides Siegler et Jankins亦称肉阜状杯盘菌。

桑果的个别或多个椹小粒染病,感病椹小粒呈现灰褐色,其子房特别肥大而使之显得膨大突出,子房内有小形菌核。

根据对发病果桑园的观察,3种菌核病在同一地块同时有发生,但以肥大性菌核病占绝大部分,其次为小粒性菌核病,而缩小性菌核病仅为个别发生。

2 发生规律桑椹菌核病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到次年春季果桑开花期间,遇适宜条件时,土壤中的菌核萌发抽生出子囊盘,盘内子实体上的子囊释放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助风力传播到雌花上,引起初次侵染。

桑椹菌核病的发生及实用防病措施

桑椹菌核病的发生及实用防病措施
从而推动 了果桑 产业 的稳步 发展。以本镇 为例 , 2 0 1 3年结合 现代农 业 园 区的建 设 , 新 栽果 桑 园近百
统 优势 产业 , 必须要 走优 质 、 高效 、 特 色之 路 , 作 为其
中一项有效举措 , 就是加大对果桑资源的开发利用 ,
提高 蚕桑生 产 的附加值 。
强光 直 射 、 防雨 淋 、 防动 物 危 害 、 防农 药 中毒 等 “ 五 防” 。 当熟 蚕 人 孔 定 位 初 成 茧 形 时 , 将 方 格 蔟 移 至
采 茧按 上蔟先 后顺 序进 行 , 轻 采轻 放 , 减 少 出血
蛹 和 内印茧 , 同时分类 采摘 , 分类 堆放 , 分类 出售 , 不 采售 毛脚 茧 、 嫩 蛹茧 、 潮茧 , 努力 保全 茧质 , 增 加蚕 茧
产的实际情况 , 因地制宜地分析桑椹菌核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 以便能够采取针对性的防病措施 , 从而提高果桑生产 的稳定性及经济效益。
关键词
蚕桑
果桑
菌 核病 病
中图分类号 : ¥ 8 8 8 . 7 1
文献标 识码 : C
文章编号 : 2 0 1 5 — 0 6 一 l 1 — 0 0 2
随着 我 国 国民经济 的快速 发展 和农业科 技 的不
者青 睐 ; 也 因其 良好 的保健 效果 和药 用价值 , 已被 国
断进步 , 农业内部的行业竞争 日趋激烈 , 这在经济较 为 发达 的苏南 地 区尤为 突 出。蚕桑生 产一 直是 吴江
农 村传统 骨 干副业 , 目前 还 保 留着 苏 南 最 大规 模 的
之 首 。震 泽镇 的蚕 桑生产 同样 面临着 越来 越严 峻 的 挑战 , 要 想在 这样 一个 经 济 发 达 地 区稳 定 我们 的传

果桑春季菌核病的防控技术

果桑春季菌核病的防控技术

果桑春季菌核病的防控技术赵爱春;余茂德;胡文龙;蒋贵兵;余华献;赖春艳【期刊名称】《蚕学通讯》【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2页(P20,39)【作者】赵爱春;余茂德;胡文龙;蒋贵兵;余华献;赖春艳【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6;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6;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400020;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400020;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400020;【正文语种】中文随着蚕桑多元化的发展,全国果桑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果桑种植面积已达5.33万hm2 ,桑果产量已达79万t。

仅四川省已有30多个区县种植果桑,2017年种植面积已达8000hm2以上,产果7.5万t,收入4.5亿元。

尤其是四川省德昌县,2017年全县果桑面积达2000hm2,产出桑椹3.5万t,农民售果收入1.5亿元,桑椹亩均收入5000元以上。

而在果桑种植过程中,桑椹极易爆发的一种灾害性病害,即是“桑椹菌核病”。

1 桑椹菌核病的种类桑椹菌核病(Mulberry fruit sclerotiniosis)属真菌性病害,俗称白果病,已报道的桑椹菌核病病原菌有4种,目前公认且常见的病原菌有3种,即桑实杯盘菌[Ciboria shiraiana(P.Henn.) Wketz.]引起的桑椹肥大性菌核病(Hypertrophysorosis sclerotenisis),白井地杖菌[Mitrula shiraiana (P. Henn) Ito et Imai.]引起的桑椹缩小性菌核病(Reduced sorosis scleroteniosis),以及肉阜状杯盘菌[Ciboria carunculoides (Siegl. et Jenk.) Whetz. et Wolf.]引起的桑椹小粒性菌核病(Small particles sorosis scleroteniosis)。

桑葚菌核病(白果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桑葚菌核病(白果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桑葚菌核病(白果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桑葚菌核病又称白果病,是果桑的主要病害,危害严重时可造成桑果颗粒无收,其病原孢子随气流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侵染雌花、青果及早生桑的新梢和嫩芽,主要是侵染雌花,侵入雌花后,果肉肿胀,呈乳白色会灰褐色,捻破后可闻到腐烂臭气。

一、发生规律:1、侵染特征:桑葚菌核病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到次年春季桑树开花期间,若条件适宜,土壤中的菌核就会萌发而后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风传播到雌花上,引起侵染。

病原菌入侵雌花后,菌丝大量增殖并侵入子房内,最后由菌丝形成菌核,菌核随着病果落地,进入土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桑树萌芽时,随气温升高,再次成为侵染源。

2、发病因素a.气候:在开花期间,若雨水多,土壤湿润,气温高则有利于土壤中的病菌萌发,进而促使菌核病爆发。

b.施肥,偏施氮肥会导致树体虚旺,细胞不紧密,树体营养不足,抗病性差。

同时也会造成土壤板结、酸化、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活性降低,为病原菌的繁殖提供条件。

c.组织幼嫩:果桑不仅开花期感染菌核,在整个结果期都可感染,只是以开花前后感染最多,青果期感染相对较少,成熟果桑不感染。

可见幼嫩组织最易感病。

二、防治措施:1、物理方法:a.深耕:对发病严重的桑园,在果期结束后对桑园进行一次全面的深耕可使得部分病原菌被深埋土中,不利于其萌发。

b.地膜覆盖:若遇春季雨水多,在桑树开花前用农用薄膜覆盖地面,可有效隔离病原分生孢子,使之无法侵染花器。

2、使用药剂:施肥:奥农乐(中草药生物菌肥)+有机肥,生物菌不仅可固氮固碳为树体提供养分,还可以调节土壤的团粒结构、盐渍化、酸化等问题,同时还有“占位”拮抗病原菌的作用,直接降低发病率。

预防方案:a.桑芽萌动时:靓果安300倍+沃丰素600倍+大蒜油1500倍喷雾b.开花前:靓果安300倍+地力旺500倍+沃丰素600倍喷雾之后每间7天喷一次,喷3-5次,直至少量桑果转色时停喷。

(注:青果期时比较重要,此时若遇菌核病高发气候条件,将靓果安的浓度提升至100-150倍)注:花前和青果期喷药时:桑枝、干、叶、果和地表面全都要喷洒预防)治疗方案:靓果安100-150倍+大蒜油1000倍+化学药喷雾(如菌核净、戊唑醇),连续喷雾即:今天一遍明天一遍连续打2遍,其中一遍配着化学药。

桑椹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桑椹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江 莩套卫 20 年 期 07 第4
花前至 果实成熟 , 批 移 放 到上 一 年 度 感染 菌 核 病 分
4 4 耕 作 .
的大 1 0果桑 园 中, 1 感 病 ,6 09品 种 单 株 大 0均 4C 1 感 病果 数 以开 花前后 感染 最多 , 果期 较少 , 青 成熟 桑
椹 无感 病症状 。 果桑 4C 1 6 0 9品 种 一 年 中 具 有 多 次 结 果 能 力 , 夏、 秋季 结 出 的桑 椹 在 大 田环 境 下 , 有 白果 病 的 没
3 发 病 因素
3 1 品种 .
养不足, 除结 果 量低 外 , 抗病 性 也低 。若偏 施 氮肥 , 土 壤磷 、 含量 过低 , 病性 降低 。 钾 抗
35 气候与环境 .

不 同果桑 品种抗病 性有差 异 。 目前 栽植较 多 的
般 认为桑 树 开 花期 间 才感 染 本病 , 际上 整 实
维普资讯
27 0 年第4 江 暮套卫 0 期
桑 椹 茵 核 病 的 发 生 与 防 治
魏 晓军 徐 成 美
( 迁 市 宿 豫 区 蚕 桑 技术 指 导 站 宿 23 0 ) 2 80
摘 要
桑椹菌核病一般在春季发生 , 受核盘菌产生的孢子侵染所致 。发病原 因与品种 、 密度 、 气候 、 环境 、 耕耘和施肥 有关。防治关
发生。

在 桑果 园建立早 期 除油菜 、 豆类外 , 少量 间作 可 些 低 干作物 , 问作 物收 获 后 , 速耕 耘 , 期 不 可 迅 后
间作任何作物 。采果结束后 , 结合施肥 , 对土壤进行
机 械深耕 , 在冬 季或 春季施 肥时 再深耕 一次 , 机械 达

桑椹菌核病防治试验初探

桑椹菌核病防治试验初探

孢子/g 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山东泰诺药业有限公 司)。
试验地设在宁波市鄞州区天宫庄园桑果大棚 内进行,栽培的桑果品种为“大十”,树龄 9 年,行距 1.5 m,株距 50 cm。2014~2017 年大棚桑椹菌核病 连续三年发生率达 90%以上。 1.2 试验设计
试 验 设 10 个 药 剂 处 理 :① 250 g/L 嘧 菌 酯 SC 1000 倍 ;② 25% 咪 鲜 胺 EC 500 倍 ;③ 40% 菌 核 净 WP 400 倍;④45%石硫合剂 JJF 100 倍;⑤4%井冈霉 素 AS 400 倍;⑥75%百菌清 WP 600 倍液;⑦50%腐 霉利 WP 500 倍液;⑧70%甲基硫菌灵 WP 500 倍液; ⑨0.15%四霉素 AS 500 倍液;⑩2 亿活孢子/g 木霉菌 WP 200 倍液。另设喷施清水的空白对照处理。每 个小区面积 10 m(2 15 株桑果),重复 3 次,试验采用 随机区组排列,小区之间用薄膜隔开。根据桑椹菌 核病菌的生长规律,分别于 2017 年 3 月 2 日、3 月 7 日、3 月 12 日将各处理药剂和清水分别使用 3WBD16 型的电动喷雾器喷洒露出地面的子实体,喷药量 40 kg/667 m2。 1.3 调查方法
表 2 10 种药剂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药剂名称 2 亿活孢子/g 木霉菌
浓度 200 倍液
防治效果% 97.8%aA
250g/L 嘧菌酯 25%咪鲜胺 40%菌核净
1000 倍液 500 倍液 400 倍液
94.1%bB 86.4%cC 82.6%dD
施药前田间病情基数为零。最后一次地面施 药后 3d 观察记录每个处理的病原菌子囊盘的颜色, 并于最后一次施药后 30d 调查统计各处理桑椹的发 病率,采用 5 点取样法,每点调查 1 株,记录每株病 果数。

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

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

落叶果树㊀2020ꎬ52(5):61-62DeciduousFruits㊀㊀病虫害防治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DOI:㊀10.13855/j.cnki.lygs.2020.05.020㊀㊀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韩世玉ꎬ周光萍ꎬ杨胜特ꎬ张芳(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ꎬ贵州贵阳550006)㊀㊀摘㊀要:近年来果桑已发展成为贵州新的果树产业ꎬ针对果桑易受桑椹菌核病危害的实际ꎬ总结提出了综合防控桑椹菌核病的措施:选择适宜地势栽植㊁选栽抗病品种㊁早春深耕㊁果园覆盖㊁疏枝摘叶㊁清除病果的农业防控措施ꎬ配合地面杀灭病原㊁花果期施药的化学防治措施ꎮ㊀㊀关键词:贵州ꎻ果桑ꎻ菌核病ꎻ综合防控㊀㊀中图分类号:㊀S663.9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2910(2020)05-0061-02收稿日期:2019-09-20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18-SY21)ꎮ作者简介:韩世玉(1965-)ꎬ男ꎬ贵州道真人ꎬ高级农艺师ꎬ从事桑树育种及栽培研究工作ꎮE-mail:gzhanshiyu923@126.com㊀㊀桑椹ꎬ也称桑果ꎬ营养价值高ꎬ口感好ꎬ备受消费者青睐ꎬ既可鲜食ꎬ又可加工成桑椹饮料㊁桑椹酒㊁桑椹醋等ꎬ满足消费者对桑椹不同产品的需求[1]ꎮ在贵州ꎬ桑椹一般5月上旬成熟ꎬ相比其他水果具有上市早的优势ꎬ已逐渐成为贵州发展水果产业的选择类型ꎮ但桑葚容易受桑椹菌核病的危害ꎬ桑椹菌核病一旦发生ꎬ蔓延速度极快ꎬ几乎无药可救ꎬ给果桑产业带来毁灭性灾难ꎮ2019年ꎬ贵州惠水㊁清镇㊁七星关等区县的桑椹菌核病发生严重ꎬ部分园区的桑椹颗粒无收ꎮ为了减少桑椹菌核病的发生ꎬ现对桑椹菌核病的综合防控技术进行系统总结ꎮ1㊀桑椹菌核病症状桑椹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㊁缩小性菌核病㊁小粒性菌核病的统称ꎬ其病菌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ꎮ肥大性菌核病桑椹花被厚而肿大ꎬ呈乳白色或灰白色ꎬ病椹膨大ꎬ中心有一块黑色较硬的菌核ꎬ病椹弄破后散出臭气ꎮ缩小性菌核病桑椹显著缩小ꎬ灰白色ꎬ病椹坚硬ꎬ表面有暗褐色细斑ꎬ病椹内形成黑色坚硬菌核ꎮ小粒性菌核病桑椹各小果染病后ꎬ病小果膨大突出ꎬ内生小粒形菌核ꎬ病椹灰黑色ꎬ容易脱落而残留果轴ꎮ贵州果桑发生较普遍的是肥大性菌核病(图1)ꎮ小粒性菌核病㊁缩小性菌核主要发生在花溪区ꎮ2㊀发病规律桑椹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桑树雌花开放时ꎬ土壤中的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ꎬ盘上子实体上生出子囊并释放出子囊孢子ꎬ子囊孢子借风力传播到雌花花器引起初次侵染ꎮ菌丝在雌花花器内大量增殖ꎬ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ꎬ进而形成菌核[2]ꎮ5月上中旬整个桑椹呈白果发病状态ꎬ最后菌核随桑椹落入土中越冬ꎮ一般3月至4月温暖多雨㊁土壤潮湿利于土壤中菌核萌发ꎬ产生子囊盘多ꎬ发病重ꎻ桑园密闭通风透光差ꎬ低洼桑园排水不畅ꎬ发病重ꎮ图1㊀桑椹菌核病危害桑果状3㊀防控技术3.1㊀农业防控3.1.1㊀选择适宜的栽植地㊀桑椹菌核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ꎬ温度高㊁湿度大ꎬ病原菌发生量大ꎬ侵染危害严重ꎮ当3月平均气温在13ʃ2ħꎬ相对湿度16落㊀叶㊀果㊀树第52卷在80%ʃ7%时ꎬ土壤中的越冬菌核萌发率高ꎬ形成较多的子囊孢子ꎬ侵染桑椹发病ꎬ病果白椹4月下旬出现ꎬ5~7天后就达到盛期[2]ꎮ果桑栽植地的选择特别重要ꎬ适宜栽植在高燥㊁迎风㊁向阳的地表含水量低的缓坡地ꎬ平地栽植以透水性较强的砂壤土为宜ꎬ易积水的低洼地不宜栽植ꎮ果桑园内不宜套种其他作物ꎬ尤其是高秆作物ꎬ以降低果园内相对湿度ꎬ减少桑椹菌核病的发生机率ꎮ园地周边要开阔ꎬ不能有影响通风透气的高大树木ꎮ3.1.2㊀选栽抗病品种㊀根据贵州蚕业研究所对10多个果桑品种的调查发现ꎬ在不实施其他防病处理的自然条件下ꎬ大十果桑㊁红果2号品种的发病率25%左右ꎻ四季果桑㊁白玉王㊁日本甜椹等品种的发病率75%以上ꎻ台湾长果桑㊁贵州长果桑系列品种几乎没有桑椹菌核病发生ꎮ大十果桑㊁红果2号对桑椹菌核病有一定的抗性ꎬ若再辅以其他防病技术措施ꎬ可有效控制桑椹菌核病发生ꎮ台湾长果桑㊁贵州长果桑系列品种对桑椹菌核病的抗性强[3]ꎬ不用作特殊的防病处理ꎬ桑椹的品质好ꎬ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ꎬ但其落果较重ꎬ经济产量较低ꎬ不建议大面积栽植ꎬ可作庭院㊁农旅等休闲观光的优选栽植品种ꎮ生产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栽适宜的果桑品种ꎮ3.1.3㊀早春深耕㊀早春深耕可起到深埋菌核的作用ꎬ防止子实体萌发出地面后产生子囊孢子侵害桑椹ꎮ深耕前ꎬ要把果桑园内残存的病果㊁枯枝败叶㊁杂草等彻底清理出园作无害化处理ꎬ减少园区内病原菌的存量ꎮ2月中旬及以前ꎬ深耕园地15cm以上ꎬ把地表土翻耕在下层ꎬ以防春季温度回升ꎬ春雨来临后子实体在地面萌发或子囊孢子飞出地面ꎮ3.1.4㊀果园覆盖㊀果桑园土覆盖可将子实体及萌发的子囊孢子控制在覆盖物之下ꎬ防止散发侵染桑椹ꎬ还能减少杂草生长ꎮ覆盖物可选用黑色薄膜或地布[4]ꎮ将园土耙平后ꎬ全园覆盖ꎬ盖严压实ꎮ若早春干旱ꎬ因薄膜不渗雨水ꎬ覆膜前应先行全园灌溉ꎬ以满足果桑正常发育生长的水分需求ꎮ3.1.5㊀疏枝摘叶㊀高湿度有利桑椹菌核病的发生ꎬ特别是桑椹即将成熟期ꎬ气温回升ꎬ更是发生桑椹菌核病的高危期ꎬ应尽量降低果桑园内的空气湿度ꎬ做到通风透光ꎮ对果桑的营养枝㊁无效果枝应全部剪除ꎬ同时疏剪部分下垂枝㊁内膛枝ꎬ降低果园密闭度ꎮ桑椹成熟中后期ꎬ对新梢进行摘心处理ꎬ控制营养生长ꎬ摘除果枝上遮盖桑椹过多的叶片ꎬ一般以保留枝条上的叶片数60%~70%为宜ꎮ3.1.6㊀清除病果㊀发生菌核病的桑椹应及时清除干净ꎮ处于青果期的桑椹受菌核病侵染后开始发白ꎬ症状明显ꎬ容易识别ꎮ要加强对果桑园的巡查ꎬ要勤走勤看ꎬ一旦发现病果要立即摘下并集中深埋销毁ꎬ切忌将病果乱丢乱弃成为新的病源ꎮ3.2㊀化学防控3.2.1㊀地面防控灭病原㊀一般在3月上中旬ꎬ桑椹菌核的子实体开始萌发ꎬ此时要对桑园地面进行消毒杀灭病源ꎬ可用高锰酸钾1500倍液对地面和果桑枝条进行全面喷洒ꎬ以杀灭春季菌核萌发产生的子实体和子囊孢子ꎮ进行地面覆盖的要先喷药后覆盖ꎮ据西南大学余茂德等试验ꎬ用95%草甘膦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地面ꎬ即可杀灭子实体及子囊孢子ꎬ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好ꎬ同时还可防除杂草ꎮ该药不直接喷于桑椹ꎬ不会使桑椹受到农药污染[5]ꎮ3.2.2㊀花果期药剂防治㊀果桑花果期进行3次化学防治ꎬ花期2次㊁青果期1次ꎮ第1次在雌花初开期ꎬ第2次在雌花盛开期ꎬ第3次在桑椹青果初期ꎮ药剂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1000倍㊁70%甲托可湿性粉剂1000倍㊁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㊁50%速克灵1200倍或56%嘧菌 百菌清水乳剂800倍液等ꎮ化防应注意:喷药应在晴天或阴天进行ꎬ如喷药后12小时内下雨ꎬ应补喷ꎻ喷药要均匀ꎬ枝叶花果的上下左右㊁树冠内外ꎬ甚至周边杂草处都要喷布周到ꎬ不留死角ꎻ严格配药浓度ꎬ不得随意增减浓度ꎻ喷药量以花果见药滴为度ꎻ药剂交替使用ꎬ以降低菌核病菌的抗药性ꎻ药剂来源正规ꎬ有质量保证ꎻ青果膨大期后ꎬ即桑椹成熟采摘20天前严禁施用农药ꎬ以保证桑椹及产品的食用安全ꎮ参考文献:[1]㊀韩世玉.桑树资源概况及其多元化利用[J].贵州农业科学ꎬ2006ꎬ34(3):118-121.[2]㊀黄尔田.实用桑树保护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ꎬ1992:114-117.[3]㊀韩世玉ꎬ王晓红ꎬ周光萍ꎬ等.22份野生桑材料的物候期及果实主要性状[J].贵州农业科学ꎬ2018ꎬ46(9):7-10. [4]㊀邓真华ꎬ杜贤明ꎬ彭晓虹ꎬ等.果桑地布覆盖栽培试验效果研究[J].中国蚕业ꎬ2017ꎬ38(4):6-10.[5]㊀余茂德ꎬ赵爱春.2016年春季重庆市果桑菌核病的防控技术[J].蚕学通讯ꎬ2016ꎬ36(1):29-30.2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葚菌核病
——中国知网、百度文献
【发病时间】
桑枝枯菌核病在春季4-5月发病, 主要危害春季一年生枝条已萌发的桑芽, 常造成桑芽枯萎及病芽上方的枝条干枯死亡, 偶尔也为害春季萌发的新梢及叶片,造成新梢折断和叶片出现褐色枯斑。

【病原】
该病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cS le or int ias e l e or iot 川m (L i be rt ) d e Bayr ] 寄生所致。

病原菌于早春通过花芽侵入树体,4月底5月初为发病高峰, 至5月份在病芽基部能产生黑色菌核。

菌核随桑树采叶、伐条等桑园管理工作而掉入土中越冬越夏, 次年春季在菌核上产生子囊盘和子囊抱子,并通过风雨或昆虫传带引起初次侵染,从而造成病害的暴发。

虽然在发病的桑芽表面和桑花上也能产生菌丝体引起再次侵染, 但在整个病害侵染循环中的重要性不大。

该菌的寄主范围极广, 除桑树外, 还能有油菜蚕豆、大豆、蕃茄等64 科3% 种植物。

不合理的桑园间作和邻作是造成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油菜、蚕豆等作物是菌核病的高发寄主, 往往造成交叉感染。

【预防措施】
因此, 对于该病的防治, 可采取选栽湖桑32 等抗病品种; 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枝病芽集中处理; 减少间作,尽量避免间作或邻作油菜、蚕豆等易感病作物, 防止交互感染; 早春桑树开花期喷洒50%多菌灵100 倍液等综合防治措施。

【病原简介】
桑葚菌核病俗称白果病,病原物为核盘菌,菌核病的侵染源主要是混有菌核的土壤、染病残枝落叶和堆肥。

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子囊盘,子囊盘散发出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侵染雌花、青果及早生桑的新梢和嫩芽。

孢子侵入雌花,寄生于桑果内,产生大量菌丝,果肉肿胀,呈乳白色。

【症状】
桑葚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统称。

肥大性菌核病花被厚肿,灰白色,病葚膨大,中心有一黑色菌核,病葚弄破后散出臭气;缩小性菌核病椹显著缩小,灰白色,质地坚硬,表面有暗褐色细斑,病葚内形成黑色坚硬菌核;小粒性菌核病桑葚各小果染病后,膨大,内生小粒形菌核,病葚灰黑色,容易脱落而残留果轴。

【病原】
桑葚肥大性菌核病病菌CiboriashiraianaP.Henn.称白杯盘菌(桑实杯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子囊盘肉质,碗形或漏斗形,盘部褐色,直径5~10mm,分生孢子梗丛生,基部粗顶端细小,上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单胞,卵形,无色。

菌核萌发产生1~5个子囊盘,盘内生子囊,侧丝细长,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具隔膜1~2个。

桑葚缩小性菌核病病菌Mitrulashiraiana (P.Henn.)Itoetlmai.称白井地杖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梗细丝状,具分枝,端生卵形至椭圆形分生孢子,单胞,无色。

从菌核上产生子实体,单生或丛生。

子实体有长柄,柄部扁平,有的稍扭曲,灰褐色,生有茸毛。

子实体头部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上端圆形,具数条纵向皱纹,浅褐色,子囊生在头部外侧子实层里,内生子囊孢子8个。

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

桑葚小粒性菌核病病菌CiboriacarunculoidesSiegleretJankins称肉阜状杯盘菌,属于囊苗亚门
真菌。

1个菌核能生出1至数个子囊盘。

子囊盘碗形,直径4~12mm,有长柄,长15~2mm。

子囊圆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肾脏形,有半球形小体附着。

侧丝有分枝,有隔或无隔。

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核盘攻属菌核菌
[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

菌核病表面黑色,内部白色,鼠粪状。

菌丝不耐干燥,相对湿度在85%以上才能生长。

对温度要求不严,在0~30℃之间都能生长,以20℃为最适宜,是一种适合低温高湿条件发生的病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

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子实体,子实体上子囊盘生子囊释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雌花上,菌丝侵入子房内纠结成一团形成菌核,菌核随桑葚落入土中越冬。

春季温暖、多雨、土壤潮湿利于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多,病害发生重。

通风透光差,低洼多湿的桑园发病重。

不同的栽培品种与病害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化学防治】
重点是准确把握防治时机。

在果桑开花前后,主要用70%甲基托布津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树体。

用药时一定要周到、细致,做到顶上枝条与下部枝条、叶片与桑花、叶片正面与反面、树上与地面都要均匀喷洒。

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交替使用。

每隔7天1次,共喷2~3次。

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务必购买正厂正品药物,保证药品质量。

菌核真菌分离纯化的问题
我做桑葚菌核病菌核真菌的纯化分离,可培养基(PDA)中一直长不出菌丝
我把菌核切成片,在升汞半分钟,75%酒精差不多半分钟灭菌,然后接在PDA培养基上,可
做了几次都是没有菌丝长出来
主要试剂及配方
真菌DNA提取试剂盒、胶回收试剂盒、DL2000DNA Maker、10*PCR buffer、MaCl2、dNTP、TaqDNA聚合酶、溴酚蓝、葡萄糖、酵母粉、蛋白胨、琼脂、Tris、冰乙酸、青链霉素、无水乙醇等
PDA培养基:去皮土豆200g,加入去离子1000ml,持续煮沸30min后加入葡萄糖20g,琼脂18g,并补足水分,121℃高压灭菌30min。

待培养基冷却到室温后,加入相应剂量的除菌后的青链霉素即可。

萨氏液体培养基:葡萄糖40g,蛋白胨10g,酵母粉10g,去离子水1000ml,121℃高压灭菌30min。

50×TAE缓冲液:冰乙酸5.7ml,Na2-EDTA3.72g,Tris24.2g,去离子水1000ml,溶解完全后放入棕色瓶中,4℃冰箱保存。

菌株XX菌的分离\纯化\培养
先用灭菌后的蒸馏水将白果表面冲洗干净,然后用75%的乙醇对其表面消毒30s,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取出后放于滤纸上自然风干30min。

然后用无菌镊子和刀片,在超净台中去除小核果表皮,从中间横切,将横切面朝下放于PDA培养基中,将其转接入含有0.03%青链霉素的PDA培养基中进行菌种纯化。

将纯化后的菌种再转接于含有液体PDA培养基的冷存管中,并放于-80℃冰箱中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