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常见病变
常见眼眶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分析

【临床表现】
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其临床表现视病变累及部 位而不同,但多以眼眶肿物、无痛性眼球突出伴眼 球活动受限为主,单侧多见,双侧少见。
【影像特点】
①病变绝大多数位于肌锥外间隙的前方紧靠眶隔后方和( 或) 眶隔前区。
②病变累及单侧或双侧眼眶,以单侧多见;
③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 眼眶林巴瘤无包膜其生长方式为浸 润性生长,沿正常眶内结构蔓延,常累及肌锥内外间隙沿 肌锥内外脂肪间隙呈铸型样改变;包绕大部分眼环时呈星 芒样改变,而以上结构多无移位眼球内部结构常不受累;
视力减退,肿瘤较大时可引起眼球运动障碍。
【影像学表现】 CT:
■ 肿瘤多位于眼眶肌锥内,绝大多数为单
发,表 现为眶内肿块,呈圆形、椭圆形,边界光整, 密度 均匀,CT值平均为55HU;肿瘤钙化少见;
■ 可见眶尖“空虚”征,即眶内肿瘤不侵 及眶尖 脂肪,使眶尖脂肪存在,表现为低密度区。
MRI:
肿瘤呈略长或等T1信号,明显长T2信号,在多 回波序列中,随着TE时间的延长,肿瘤信号强度也
【MRI】
MRl显示神经鞘瘤内部特点最佳。
1、AntoniA型瘤细胞区呈等T1等T2信号,AntoniB型瘤细胞 区信号与黏液类似,呈长Tl,长T2信号;
2、增强后病变实性部分(AntoniA细胞分布区)明显强化, 囊变区(AntoniB细胞分布区)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3、肿瘤可向经眶上裂向颅内蔓延,形成颅眶沟通瘤。
变进展,常侵及肌锥内及隔前间隙。 2、肿瘤多为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多呈浸润性生长。体积 较大时浸润眶内结构周围,呈“铸型”样外观; 3、晚期可破坏眼眶骨质,经过眶上裂延伸到中颅窝,眶上壁
延伸到前颅窝,眶下壁达上颌窦,眶下裂进入颞下窝或翼 腭窝,。眼球通常不受侵犯,但可受压发生变形或移位。 3、CT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呈 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眼眶疼 怎么回事

眼眶疼怎么回事为什么眼眶疼1、角结膜病变角膜即俗称为黑眼珠的部分,球结膜则是俗称为白眼珠的表面。
角结膜因为微生物感染、理化因素刺激造成炎症反应时常有眼睛的刺痛、磨痛,急性期常伴有眼红、眼屎增多、怕光、眼泪增多等。
慢性炎症时可仅有轻度的眼刺痛或磨痛,眼睑结膜可有结石形成。
这种情况下仅需要针对炎症或并发的睑结石进行治疗即可。
2、视疲劳视疲劳一般在办公室人群里出现很多,因为他们要近距离工作时间较长,除此之外还会在学生、编辑、作家等人群里,这种痛表现为酸痛,睁不开眼睛、易流泪、但休息下又会好转。
视疲劳一般在办公室人群里出现很多。
如果病人伴有屈光不正或者是双眼去逛差别大,或者是老年性眼调节下降的话,则佩戴眼镜不适容易出现眼睛酸痛、疲劳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准确的验光,配一副合适的眼镜(特别是近距离阅读用的),并注意适当的休息,休息后眼睛的酸痛、疲劳就可以逐渐缓解。
亦可试用一些具有抗疲劳作用的眼药水促进症状的改善。
3、眶上神经痛为原因不明的神经痛,因为眶上神经支配上方眼眶及其周围的皮肤,故眼痛常为眼眶及其周围的刺痛,部分可能有眼球的疼痛。
怎么缓解眼眶疼一、轻压眼球当看电脑屏幕超过1小时,就要立刻闭上眼睛,让眼睛放松5秒后,开始用双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轻轻地放在眼皮上,轻轻按压眼球,按压20下之后就开始顺逆时针地按摩眼球。
20秒左右即可停止。
二、舒缓额头法很多时候眼睛痛都会引起额头痛。
因此就用双手的三个手指,分别从额头的中央向两侧太阳穴的方向滑推,然后再用指尖用力按摩太阳穴,如此一来,眼部也会感觉到放松和舒服。
连续做3-5次。
三、按摩眉间闭上眼睛,用一边手的拇指指腹放在两眼的眉毛中间,有凹下去感觉的部位,然后按压10下后变成轻轻的转动10次。
重复按摩3次。
接着睁开眼睛,眼球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分别转动,但是头部要保持稳定,不停地眨眼睛。
眼眶病

第一节概述一、应用解剖与生理眼眶是由骨性眼眶和眼眶内容物构成的。
(一)骨性眼眶骨性眼眶(bony orbit)是由额骨、蝶骨、颧骨、上颌骨、腭骨、泪骨和筛骨七块骨骼组成,位于颅顶骨和颅面骨之间的骨性空腔,分为左右两个眶腔且两侧基本对称(图18-1)。
骨性眼眶的形状大致呈锥形,底向前,尖朝后,前后最大平均经线为40~50mm;骨性眼眶前面开口大致呈四边形,眶缘稍圆钝;入口横经约40mm,竖经约35mm;而眶腔水平和垂直经的最大经线位于眶上缘后1cm处,这种形状结构利于对眼球的保护,同时有助于眼外肌解剖生理功能的执行。
眼眶壁分别由眶上壁、眶内壁、眶下壁和眶外壁组成,这些眶壁分别相邻于前颅窝、额窦、筛窦、上颌窦、颞窝、中颅窝等结构,眶壁尚存在骨孔、裂,有血管和神经通过,因此临床上眶内与相邻结构的病变可相互影响;同时这些骨性孔、裂是重要的生理解剖标志。
眼眶后部为眶尖,眶尖是指视神经孔与眶上裂之间骨桥的部位。
视神经管(optic canal)位于眶尖稍内侧,由蝶骨小翼和蝶骨体外侧组成;长4~9mm,宽4~6mm;有视神经、眼动脉和交感神经从管内通过,管的前端为视神经孔(optic foramen),视神经孔大于6mm或两侧明显不对称多提示病理性改变。
眶上裂(superior orbital fissure)是蝶骨大小翼之间的骨裂,呈三角形,长约22mm,位于眶后部眶上壁与眶外壁交界处;眶上裂通过第III、IV、V(眼支)、VI对颅神经、眼静脉及交感、副交感神经。
眶颅沟通性病变对于这些结构的影响可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眶下裂(inferior orbital fissure)是蝶骨大翼下缘与上颌骨、腭骨形成的骨裂,位于眶外壁和眶下壁之间,第五对颅神经的上颌支、颧神经以及眼下静脉至翼丛的交通支由此通过。
(二)眼眶内容物眶内容物包括眼球、视神经、眼外肌、血管、神经、筋膜和脂肪体等结构(图18-2)。
视神经的眶内段长约25~30mm,位于肌肉圆锥内,周围间隙被松软的脂肪填充,视神经表面的鞘膜与颅内同名脑膜延续;眶内段视神经的这种解剖特点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肌锥内弯曲的视神经利于眼球灵活转动,同时具有较好的抗震动能力。
眼眶疾病PPT精品医学课件

鹘眼凝睛的病因病机
• 长期情志失调,肝气郁结,郁久化火, 上炎于目,使目眶脉络涩滞所致。
• 素体阴虚,或劳心过度,耗伤阴血,心 阴亏虚,肝阴受损,以致阴虚阳亢,上 犯目窍而为。
鹘眼凝睛的临床表现
• 自觉症状 :
– 眼有异物感,羞明流泪,微痛,视一为二; 全身可伴有心跳加快,食欲亢进,消瘦多汗, 烦躁失眠等。
• 因头颅外伤,脉络受损,眶内血行异常, 迫珠外突。
珠突出眶的临床表现
• 自觉症状 :
– 眼部胀痛,球后疼痛,视力有不同程度的下 降,可有复视;全身可伴有头痛、眩晕、恶 心等。
珠突出眶的临床表现
• 眼部检查 多为单侧眼珠突出,时轻时重,在低头、 弯腰、俯卧时加重;眼珠突出可随脉搏 而搏动;发作时可有上睑肿胀下垂,白 睛红肿,瞳神散大;患眼可见视盘水肿, 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或有出血。
变时发作加重及目络瘀阻之全身症征。 – 治法:活血化瘀,疏通脉络。 – 方药:通血散加减。
珠突出眶的辨证论治
• 瘀血内阻证
– 症状 – 辨证要点:眼珠突出可呈搏动性及患侧头
痛,球后疼痛等症征。 – 治法:凉血止血为先,后宜活血化瘀。 – 方药:早期用十灰散加减。后期用复元活
血汤。
珠突出眶的外治
• 涂眼药膏 • 外伤所致者,早期可用生地黄捣烂外敷,
突起睛高的病因病机
• 风热邪毒侵袭,脏腑积热,外邪内热相 搏,循肝经上攻于目,致眶内脉络气血 郁阻而为。
• 头面疖肿、丹毒、鼻渊、漏睛疮等病灶 的毒邪,蔓延至眶,火毒腐损血肉所致。
突起睛高的临床表现
• 自觉症状 :
– 眼部疼痛,甚则跳痛难忍,泪热如汤,视力 下降或骤降。全身常伴有头痛发热,重者恶 心呕吐,甚则神志昏迷,烦躁谵语。
眼科疾病眼眶炎症诊疗规范

眼眶炎症诊疗规范一、眼眶急性炎症(一)急性眶骨膜炎【概述】眶骨膜炎是指在眶骨膜上发生的炎症。
其发病多因化脓性鼻窦炎荽延所致,成年人由筛窦炎所引起,婴儿化脓性上颌窦炎向上侵犯骨壁及骨膜;另外,猩红热、百日咳以及远处感染形成的脓毒性栓子,也可引起眶急性骨膜炎。
【临床表现】1.疼痛发生在眶缘部的骨膜炎有局部红肿热痛,后部眶骨膜炎有明显的眼眶区疼痛及压痛。
2.眼球位置异常眶缘骨膜炎时眼球向相反方向移位,后部骨膜炎引起眼球向前突出。
3.脓肿及窦道形成炎症区的脓液沿骨壁向前引流,在眶缘形成脓肿,可见波动性肿物,如未及时切开引流则破溃形成窦道,经常有脓液流出。
【诊断要点】1.典型的临床表现。
2.CT扫描显示局部眶骨膜增厚。
骨膜下脓肿形成后,可见该部梭形高密度影,往往同时发现鼻窦密度增高。
【治疗方案及原则】1.抗菌药物首先口服或静脉给予广谱抗菌药物。
待细菌培养进行药敏试验后,改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2.切开引流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
(二)眼球筋膜炎【概述】眼球筋膜后起自视神经周围,向前至角膜缘附近。
筋膜炎是发生在这层膜上的炎症。
眼外肌穿过筋膜,附着于巩膜表面,所以筋膜炎可有眼肌症状。
临床上把筋膜炎分为浆液性及化脓性两种。
浆液性筋膜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常伴发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炎、红斑狼疮等,可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化脓性筋膜炎是化脓菌感染的结果,常由邻近结构的炎症要延而来,如眼球脓炎,以及颜面部、牙根、腮腺、鼻窦等部位的化脓性病灶;眼睑穿通伤也可将细菌直接带入筋膜而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1.浆液性筋膜炎发病急,进展快,一般侵犯双眼。
眼部疼痛,结膜水肿、充血。
如累及眼外肌,则眼球向病变方向运动受限.且疼痛加剧。
视力一般不受影响。
2.化脓性筋膜炎临床表现同浆液性筋膜炎,但较严重。
多能查到原发化脓灶。
炎症向后部眶组织篁延,引起眼球突出、视力下降。
脓液向前引流,积存于结膜下,可见黄白色脓点。
【诊断要点】1.浆液性筋膜炎多为双侧,化脓性筋膜炎为单侧。
眼眶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综述

现代 实用医 学
2 0 1 5年 9月 第 2 7卷 第 9期
困难 , 无论是 x线片 、 超声探查、 C T扫 术 后疤 痕 不 明显 。
. 2 骨膜 切开 描及 MR I 检查等均不易明确 诊断, 仅能 2
进一步确诊 。 现 将 常 见 的眼 眶 占位 性 病 界 不清 , 低头 时肿 物 增 大 , 局 部压 迫 可 使 腺 窝扩 大 和 骨 质 吸 收 , C T 扫 描 可 见 泪 腺 变 的 诊 断 要 点 介 绍 下 : 1 . 1 海 绵状血 管瘤 边 界 清 楚 或 肿物缩小, 肿物不能推动 。 ( 3 ) 肿物位于 窝 内类 圆形 或椭 圆形 肿 物 ,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1 - 0 8 0 0 . 2 0 1 5 . 0 9 . 0 8 0
【 中图分类号】 R 7 7 7 . 5
【 文献标 志码】 C
【 文章编号】 1 6 7 1 - 0 8 0 0 ( 2 0 1 5 ) 0 9 . 1 2 5 4 . 0 2
2 治 疗
上 l ~2 mm 处 , 下 方 骨 切 口平 行 于 眶 作结膜切 口, 均能顺 利完成 。
3 小 结
以上 所述 的眼 眶肿物 除炎 性假瘤 底 , 以咬骨钳折断 眶侧壁 , 并拉 向颞窝 ,
以 外, 均应采取手术治疗 , 对 良性肿瘤最好 必 要 时 还 可 去 除 一 些 底 部 残 余 骨壁 ,
是 成 人 最 常 见 的 表 浅 者可 见 眼 睑 前 隆 , 呈紫 兰 色 , 结 膜 可 不 均 质 的 高 密度 影块 , 并 可 见 泪 腺 窝 有
眼眶常见病变

泪腺型
肿块型
4.视神经束炎型:视神经增粗,边缘模糊; 5.眶隔前炎型:隔前眼睑组织肿胀增厚; 6.巩膜周围炎型:眼球壁增厚;
.
• 7.眼外肌型:表现为眼外肌增粗,一条或数条眼外肌 弥漫性肥大,眼外肌受累频率以内、外、上、下 之顺序排列,本病肌腱与肌腹都肿大;
.
• 眼外肌型鉴别Graves病:CT表现以眼外肌肌腹增粗为主, 常累及下直肌,其次为内、上及上睑提肌。
.
性别:男,年龄:2岁,主因 “左眼球外凸、斜视半年 入院”
.
•3.MRI表现:为眼眶外上象限的椭圆形或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多 数信号均匀, 与眼外肌等信号,较大的肿瘤内常有囊变或坏死表 现,信号不均匀,内有高T2信号,少数肿瘤内有钙化。增强后肿 块轻至中度强化。眶骨改变为受压性改变或由于骨质吸收而呈现 眶骨凹陷但无骨质破坏.
.
MRI表现 • 炎性细胞浸润期呈等低T1、长T2信号,纤维化期T2
呈低信号,增强后中度至明显强化。
.
2.海绵状血管瘤
• 1.临床表现:成人眶内常见的良性眼眶肿瘤之一。女 性好发,年龄30~50岁,大多数单发。临床特点 为慢性、进行性生长,造成眶内结构移位或受压。 常有眼球突出。
• 2.CT表现:多位于肌锥内,卵圆形或圆形、边界清 楚。大部分肿瘤与眼外肌等密度,少数肿瘤内可见 小圆形高密度钙化,静脉石。强化明显并有延迟强 化的肿块,少数肿瘤可生. 长在肌锥外间隙。
•3.MRI表现:T1WI信号均匀,信号强度高于肌肉和眼球, 明显低于脂肪;T2WI信号较高,信号明显高于其他组织。 如肿瘤有流空的血管或钙化影,可表现为条状的低信号影。 动态增强扫描,肿块呈“渐进性强化”。小片状强化—逐 渐扩大—整个肿瘤明显均匀强化(特异征象)。
眼眶病

混合型表现介于二者之间
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史、症状(占位+炎症)、超声、CT、MRI
CT显示
•占位性病变或正常结构的改变 •眼外肌肥厚的典型特征可与TAO相鉴别
超声检查
•淋巴细胞浸润型→内回声低
•纤维组织增生型→声衰减明显
须与恶性肿瘤鉴别: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治疗—— 病变的组织类型与疗效关系密切
病史及一般情况
发病年龄、性别、眶别和发病位臵、病变的发生发展、 症状和体征
眼部检查
•眼睑及结膜 •眼球突出度(体位性眼球突出、搏动感或移位) •眶区扪诊 肿块的位臵、大小、质地、边界、活动度、表面情况、 是否压痛、波动感或搏动、眶压等 •视力和视野检查 •眼球运动 •眼底
什么是眼球突出?国人正常眼球突出度为 多少?如何测量? 用Hertel眼球突出计测量 正常值:12~14mm,两眼突出度相差应<2mm
眶下裂
第V颅神经上颌支、颧神经、眼下静脉至翼丛的交通支通过
二窝:泪囊窝、泪腺窝
眼眶应用解剖
眼眶内容
• 眼球、视神经、眼外肌、血管、神经、筋膜、韧带、骨膜、 腺体、脂肪体等
眼眶眶腔容积与内容物体积改变 • 眼球突出
•眼眶内容增加(眶内肿瘤、眼外肌肥大、眶内出血、炎症、水肿) •眶腔容积缩小(骨性肿瘤)
•点抗生素眼药或涂眼膏 •严重者湿房镜,必要时睑裂缝合
治疗(二)
放射治疗
• 药物无效、有禁忌症者 • 双颞侧投照,总量约20Gy
物理治疗
• 已产生纤维化,眶压增高,眼球运动明显受限者 • 碘化钾离子透入→软化瘢痕
手术治疗
• 病情稳定的眼睑、眼外肌病变;高眶压经药物治疗无效, 而出现视神经病变或严重的角膜病变;美容要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眼眶肿胀不适20年,加重1月
右眼眶外侧壁可见哑铃状向前突出眼眶的肿物
增强后常见特点
• • • • • • 视神经胶质瘤轻度强化,其内可见无强化低密度区 炎性假瘤肿块呈轻至中度强化 淋巴瘤轻、中度增强,强化均匀 神经鞘瘤中度强化 泪腺多形性腺瘤明显强化 血管瘤渐进性强化
CT表现
• 1.弥漫型:可为双侧性,病变范围广,可出现眼外肌 增粗,泪腺增大和视神经受累,眶内脂肪被硬纤维 组织代替,形成所谓“冰冻眼眶”; • 2.肿块型:除上述弥漫型表现外,还可见到密度均匀 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肿块呈轻至中度 强化; • 3.泪腺型:表现为泪腺增大,与泪腺肿瘤相似,可超 出眼眶之外,眼球向内下轻度移位;
7.皮样囊肿
• • • • • 儿童多见,先天性良性肿瘤 眼睑肿胀,眼球突出,生长缓慢 含内、中、外胚层组织,混有脂肪 眶上区或眶外侧区 CT脂肪密度,囊肿壁密度稍高,贴近眶壁,引起眶壁局限 性凹陷 • MRI混杂信号肿物,脂肪呈短T1长T2信号,软组织与固态 胆固醇呈长T1长T2信号,有时见脂肪界面
5.视神经胶质瘤
• 1.临床表现:发生于视神经内神经胶质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几乎 均为星形细胞瘤,主要见于学龄前儿童,成人者恶性较高,女性 多于男性,最早症状为视野内出现盲点,常见症状为眼球突出, 眼底检查为视盘水肿或萎缩。病理上视神经增粗,表面光滑,硬 脑膜完整,瘤细胞延视神经纵轴蔓延。 • 2.CT表现:视神经条带状或梭形增粗,边界光滑清楚,肿瘤累及眶 尖时致其脂肪消失。轻度强化,其内可见无强化低密度区。侵及 视神经管内段引起视神经管扩大,颅内段及视交叉则在鞍上池内 形成肿块,粗,边缘模糊; 5.眶隔前炎型:隔前眼睑组织肿胀增厚; 6.巩膜周围炎型:眼球壁增厚;
• 7.眼外肌型:表现为眼外肌增粗,一条或数条眼外肌 弥漫性肥大,眼外肌受累频率以内、外、上、下 之顺序排列,本病肌腱与肌腹都肿大;
• 眼外肌型鉴别Graves病:CT表现以眼外肌肌腹增粗为主, 常累及下直肌,其次为内、上及上睑提肌。
4.泪腺良性混合瘤
• 1.临床表现:又称泪腺多形性腺瘤,绝大多数起源于泪腺 眶部。典型症状为泪腺区无痛性包块,缓慢长大,病程 较长。
• 2.CT表现:泪腺窝区肿块,边界光整,软组织密度,多数 均匀,少见钙化,泪腺窝扩大,骨皮质呈受压改变,无 骨质破坏征象,增强后有明显强化,邻近眼球、眼外肌 及视神经受压移位。
6.淋巴瘤
• 1.临床表现:是一种发生于全身淋巴系统的病变,仅少部 分发生在眼部.病理上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 瘤。眼眶淋巴瘤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多 发生于40~70岁男性,男女之比约为2:1。根据临床发病 过程,以原发性多见,但各种临床类型眼部表现大致相同。 • 2.CT表现:①平扫:眶内不规则高密度肿块影,边界清楚, 密度均匀,常沿眼球或邻近眶骨塑形生长,骨破坏少见。 但位于眶周围间隙、泪腺窝或继发性的病变,可见骨侵蚀。
MRI表现 • 炎性细胞浸润期呈等低T1、长T2信号,纤维化期T2 呈低信号,增强后中度至明显强化。
2.海绵状血管瘤
• 1.临床表现:成人眶内常见的良性眼眶肿瘤之一。女 性好发,年龄30~50岁,大多数单发。临床特点 为慢性、进行性生长,造成眶内结构移位或受压。 常有眼球突出。 • 2.CT表现:多位于肌锥内,卵圆形或圆形、边界清 楚。大部分肿瘤与眼外肌等密度,少数肿瘤内可见 小圆形高密度钙化,静脉石。强化明显并有延迟强 化的肿块,少数肿瘤可生长在肌锥外间隙。
性别:男,年龄:2岁,主因 “左眼球外凸、斜视半年 入院”
• 3.MRI表现:为眼眶外上象限的椭圆形或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多 数信号均匀, 与眼外肌等信号,较大的肿瘤内常有囊变或坏死表 现,信号不均匀,内有高T2信号,少数肿瘤内有钙化。增强后肿 块轻至中度强化。眶骨改变为受压性改变或由于骨质吸收而呈现 眶骨凹陷但无骨质破坏.
3.神经鞘瘤
• 1.临床表现:是Schwann细胞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主要 起源于感 觉神经(眼神经及其分支),多见于21~50岁, 无性别差异,典型表现为慢性进展性眼球突出,常发生 复视和斜视。 • 2.CT表现:形状多为长圆形,与颅内沟通时形成哑铃状形, 边界清楚光整,肿瘤实质密度较低,CT值约35HU左右, 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可有眶骨吸收、眶腔或眶上 裂扩大,视神经及眼外肌受压征象。增强检查呈中度强化。 • 3.MRI表现:肿瘤呈不均匀呈长T1长T2信号。
眼眶各间隙常见疾病
肌锥内 海绵状血管瘤 肌锥外 毛细血管瘤 骨膜下 皮样囊肿
视神经脑膜瘤 视神经胶质瘤 静脉曲张 淋巴瘤 静脉血管瘤 炎性假瘤 颈动脉海绵窦瘘 转移瘤
泪腺病变 淋巴管瘤 神经鞘瘤 横纹肌肉瘤 转移瘤 炎性假瘤
骨膜脑膜瘤 淋巴瘤 血肿 骨瘤 转移瘤 脓肿 骨纤维异常增殖 肉芽肿
1.炎性假瘤
眼眶常见病变
蒲军辉
• 一、肌锥内间隙:四条直肌及肌间膜围成,内包括 有视神 经、眼球运动、感觉、交感副交感神 经、血管及其分支、球后脂肪; • 二、周围间隙:肌锥内间隙与骨膜之间的间隙,内 含有脂肪、血管神经通过; • 三、骨膜下间隙:骨膜与骨壁间的潜在腔隙,系皮 样囊肿、鼻窦粘液囊肿、筛窦炎形成骨膜下脓 肿以及肿瘤侵犯的好发部位; • 四、巩膜表面间隙:眼球筋膜和巩膜之间一潜在间 隙;
• 3.MRI表现:T1WI信号均匀,信号强度高于肌肉和眼球, 明显低于脂肪;T2WI信号较高,信号明显高于其他组织。 如肿瘤有流空的血管或钙化影,可表现为条状的低信号影。 动态增强扫描,肿块呈“渐进性强化”。小片状强化—逐 渐扩大—整个肿瘤明显均匀强化(特异征象)。
左眼视力下 降,疼痛2年, 病理提示血 管瘤
两眼肿胀,睁眼困难1月余,病理提示淋巴瘤
②增强:注射对比剂后病变轻、中度增强,强化均匀,绝大多 数位于眶脂肪内。
• 3.MRI表现:眼眶内肿块无包膜, 呈浸润性生长,可侵犯邻 近周围组织,与邻近结构交界不清。肿瘤信号具有相对 特征性,无论是局限型还是弥漫型,病变信号均匀, T1WI信号等于肌肉,T2WI信号高于肌肉,增强扫描病灶 明显强化;肿瘤常沿肌锥外间隙、眼球或其邻近眶骨而 呈塑形性生长,较具特征性,较少有骨质破坏,肿块体 积较大而占位效应不明显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特征性表 现之一。
• 3.MRI表现:T1WI中等偏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肿瘤 累及视神经管内段时,多引起眶内段蛛网膜下腔脑脊液 循环受限,引起蛛网膜下腔明显增宽,显示为病变周 围长T1长T2信号,于脑脊液信号一致,增强后肿瘤呈较 明显强化。
• 4.鉴别视神经脑膜瘤:主要见于成人,肿瘤沿视神经生长, CT上为高密度,可钙化,边界清;MRI,T1WI和T2WI 均呈低或等信号,肿瘤强化明显,而视神经无强化,形 成较具特征性的“轨道”征或“袖管”征。
• ①一种特发的非特异性肉芽肿(临床症状体征类似肿瘤,实为炎症) 病因不清,多认为自身免疫疾病,以鼻窦源性多见; • ②眼眶常见疾病,几乎可以累积眶内所有结构;中青年多 见,老人儿童少,男女无差别;单眼多见,约1/4累及双眼; • ③最主要症状:疼痛,眼突出移位(和眶内组织炎症水肿、细胞侵 润有关);发病早期出现眼痛、眼球突出和结膜水肿;后期症状加 重,出现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有时眼眶内可触及包块,常伴 有全身不适; • ④经激素治疗有明显效果,但易复发,此可与肿瘤鉴别; • ⑤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血沉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