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实验
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步骤

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步骤
1. 先把实验器材准备好呀,像平面镜、蜡烛啥的,这可不能马虎,不然咋做实验呢!比如说,你要做饭,总不能连锅都没有吧,哈哈!
2. 把平面镜立在桌子上,这可得放稳当了,要不然等下倒了可就麻烦咯!就像建房子得把地基打牢一样重要。
3. 点燃一支蜡烛,哇,那小火苗多可爱呀!你想想,这蜡烛就像是个会发光的小精灵呢。
4. 把蜡烛放在平面镜前,调整好距离,嘿,这可得有耐心,不能着急哟!好比给小娃娃穿衣服,得慢慢整。
5. 然后呢,你就去看镜子里的蜡烛像,哇塞,是不是很神奇?这就跟你在镜子前看自己一样新奇呢。
6. 再试着移动蜡烛,瞧瞧,镜子里的像也跟着动呢,多有意思呀!就好像你带着小跟班似的。
7. 换支蜡烛试试,看看是不是一样的效果呀?这就跟换件衣服看看效果一样嘛。
8. 多做几次,感受感受,你会发现这个实验真的超级有趣!难道不是吗?
9. 嘿嘿,做完这个实验,你就会清楚地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啦!
我的观点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真的很有意思,通过这些简单的步骤可以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其奥秘,大家一定要好好尝试哦!。
平面镜成像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平面镜成像实验一、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包括玻璃板、蜡烛、光屏、刻度尺和白纸或坐标纸。
二、探究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验证平板玻璃是否能代替平面镜成像: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桌面上,然后在玻璃板的一侧点燃一支蜡烛,通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是否有蜡烛的像。
2.验证像的虚实: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3.验证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将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物体是否完全重合。
4.验证像与蜡烛到玻璃板距离关系: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三、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是对称的。
四、器材作用在实验中,刻度尺用于测量距离,白纸或坐标纸用于记录像的位置,而选择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我们选择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因为透明的玻璃板能够观察到像的位置和大小,而茶色玻璃板则能减少反射光的干扰。
我们选择较薄的玻璃板,是因为较薄的玻璃板能够减小像的畸变。
五、注意事项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实验,以便更好地观察像的位置和大小。
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在桌面上,会出现像的畸变。
我们需要记录物体与像的位置和大小,并且多次改变蜡烛位置进行多次实验,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物体与像的对应关系可以用字母“F”来表示。
六、题精练在实验中,我们选择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关系,而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在观察像时,我们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造成的。
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变大。
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
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如果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观察到B蜡烛的位置,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实验07 探究 平面镜成像规律(解析版)

实验07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1.【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2.【实验器材】(1)玻璃板、光屏、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量角器、支架等。
(2)主要器材作用:A、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两支完全相同蜡烛A、B: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确定像的位置。
C、刻度尺:测量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和像与平面镜的距离。
D、光屏: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
E、白纸:确定物、像和平面镜的位置。
3.【实验装置图】4.【成像原理】光的反射5.【实验步骤】(1)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蜡烛的像。
(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但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与像重合(观察到未点燃蜡烛的烛芯上好像也有了烛焰)。
比较像与蜡烛的大小、正倒等关系。
(4)在玻璃板下所铺的白纸上描绘出蜡烛、玻璃板和蜡烛像的位置。
(5)画出连接蜡烛和像的直线,量出直线与玻璃板的夹角,用刻度尺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6. 【实验表格】7.【实验结论】(1)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物大小相同。
(3)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1、如何放置玻璃板?把白纸平铺在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放在纸上。
2、如何才能看到蜡烛A的像?人在点燃蜡烛侧透过玻璃板看去。
3、如何探究像的实虚?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看光屏上有无像。
4、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物的大小关系?拿一支完全相同且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像与物完全重合。
(等效法)5、在白纸上描出物、像和平面镜的位置后,接着应该怎么办?连接对应的像点、物点,测出它们到镜面的距离。
看连线和镜面是否垂直。
6、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应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实验。
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要点和结果分析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要点和结果分析实验目的:通过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性,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介绍:平面镜成像实验是物理实验中常见的一个实验,通过将物体放置在一面平面镜前,观察镜像的形成情况,以及镜像相对于物体的位置、大小等属性,研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下面将详细介绍实验的操作要点和结果分析。
实验器材:1. 平面镜:选择高质量的平面镜,确保其表面光洁无瑕疵。
2. 物体:选择具有明确形状的实验物体,例如一支笔。
3. 光源:可以选择白炽灯、激光等光源。
实验步骤:1. 将平面镜放置在桌子上,并确保其平稳。
2. 将物体放置在平面镜的前方,与平面镜呈现一定的角度。
3. 调整光源的位置和角度,保证光线能够正常照射到物体上。
4. 观察物体的镜像,注意观察镜像的位置、大小和方向等特征。
5. 根据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并进行进一步的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1. 镜像位置: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物体与镜像之间的距离与物体与镜的距离相等,且镜像与物体在同一直线上。
2. 镜像大小:镜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 镜像方向: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观察到的镜像相对于物体来说是左右相反的,即称为“左右对称”。
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符合平面镜的成像特性,其中,镜像位置与物体与镜的距离相等,可以通过光线的路径来解释。
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光线从物体上的某一点出发,通过平面镜反射后,经过延长的光线与镜像相交,形成镜像位置。
镜像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由于光线的传播规律决定的,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因此,形成了与物体一一对应的像点。
而镜像的左右对称性,是由于平面镜不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而引起的。
这些结果都与光的直线传播和镜面反射规律相符。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环境要保持较暗,以确保能够清晰观察到镜像。
2. 注意保持光线方向的稳定,避免光源移动或光线角度发生较大变化。
3. 实验中尽量选择较大的物体,以获得更为明显的镜像效果。
4. 在观察镜像时,可以通过移动自己的位置来改变观察角度,以获取更多的观察结果。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方法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方法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 小孔成像法:将平面镜作为屏幕,通过其中一个小孔射入一束光线,观察光线经过反射后在平面镜上形成的影像。
通过调整光源距离平面镜的距离以及小孔的位置,可以观察到不同大小、位置的虚像。
2. 物体成像法:将一个物体放置在平面镜的前方,观察物体在平面镜上形成的影像。
通过移动物体的位置和调整观察点的位置,可以观察到物体和影像的关系,并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平行光成像法:将一束平行光线射入平面镜,观察光线经过反射后在平面镜上形成的影像。
通过调整光源的位置和观察点的位置,可以观察到不同平行光束在平面镜上形成的虚像。
4. 文字成像法:将一个带有文字的纸片放置在平面镜的前方,观察文字在平面镜上形成的影像。
通过调整纸片的位置和观察点的位置,可以观察到文字的正立或倒立等现象,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中需要注意安全,避免直接注视光源和直接照射眼睛。
同时,还可以利用丝线等辅助工具来测量和观察光线的路径和角度等参数。
平面镜成像四个实验稿

1、平面镜成像1、点器材(检查器材)、铺白纸、板画线、眼瞅线、2、点蜡烛、烛定点、低瞅像、另一只重合、确像位,再对比、再填表(相等)3、拿光屏(白纸),置后方,立看屏(不透板),再填“无”。
4、烛挪位,烛定点、低瞅像、另一只重合、确像位,再对比、再填表(相等)5、再拿光屏,置后方,立看屏(不透板),再填“无”。
烛挪位再重复4、5步,6、撤器材,尺连线,画垂足,量距离6次(填数据__________cm 6个) 7整理器材, 完成表格。
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4条)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_;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_______;4、平面镜中成的像为________像 铺的白纸的最后状态: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点器材(检查器材)234、点火苗,想f ,划区域,(5、由远始,填物距_____cm,填区域____,移光屏,填像态___、____、___,填像距___cm.(需填5次物距u ,3次像距v ,5次像的状态。
)(必须观察虚像) 6、最后,熄灭蜡烛,整理器材。
完善表格,总结结论。
1、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石块的密度1 点器材(检查器材)2、调节天平(搬天平、看铭牌、镊子分盘、镊子调零、手调螺母、天平平衡。
3、左物轻放、估测质量、由大到小镊加(轻放)砝码、镊拨游码,再次平衡,;小大取码,读加质量,算总质量,填入表格,取下物体,游码归零,盘子合并,扣起砝码,天平归位。
4、拿取量筒,观察量程,口口相对,倒入适水,趴下读数,记下体积V1;5、线拴牢物,轻放入水,趴下读数,记下体积V2;(不得视线倾斜、石块脱落、水花飞溅、量筒内水过少桌面有水、游码未归零、水未倒回、拼凑数据)6、线拉出物,解线擦物,放回原处。
水回烧杯,整理器材,抹布擦桌。
7、处理表格,算出密度。
镊子往前拿,垂直拨游码。
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 点器材(检查器材)2、组装,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自身平衡。
实验0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实验0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引言:平面镜是由一个平坦的反射表面组成的镜子。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实验装置来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实验的目的是了解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材料和装置:1.平面镜2.物体(例如钥匙、针等)3.实验底座4.实验屏幕5.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6.光源(例如手电筒等)实验步骤:1.将平面镜竖直放置于实验底座上,并将实验底座固定在平面桌面上。
确保平面镜的反射面整洁干净,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2.在实验桌上放置一张实验屏幕。
实验屏幕的位置应该与平面镜的反射面保持一定的距离,方便观察成像效果。
3.将光源放置在平面镜的一侧,并调整其位置和角度,使光线射向平面镜的反射面。
4.在反射光线射入平面镜之前的路径上放置一个物体(例如钥匙、针等),作为光线的源点。
5.观察实验屏幕上的成像效果。
注意观察成像的位置、方向和大小。
6.选取不同位置的源点,重复以上实验步骤。
记录并比较不同源点在实验屏幕上的成像效果。
实验原理和分析: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像位置:根据平面镜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镜面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光线沿着与入射光线相同的方向传播。
因此,平面镜的成像位置与源点的位置关系为镜面上的成像点与源点关于镜面的法线对称。
2.方向:平面镜成像的方向与实物相反,即左右关系保持不变,上下关系发生翻转。
3.大小: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实物的大小保持相等。
4.特殊性:平面镜成像是虚像,无法直接被观察到,只能通过实验屏幕等成像介质观察到。
通过搭建实验装置并观察实验屏幕上的成像效果,可以验证以上成像特点。
实验中,我们可以将光源放置在平面镜的一侧,通过调整光源的位置和角度来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
选择不同位置的源点,并观察实验屏幕上的成像效果。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否与理论分析一致。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成像效果,并记录实验结果。
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步骤:
1、在纸上竖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
2、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结论::1.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2.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液体密度的测量
步骤: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游码一定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
2.把适量盐水倒进烧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用镊子将砝码从大到小放入右托盘中)。
3.把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进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v1,记录数据。
4.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记录数据
5.计算出盐水的密度,,记入表格中
表达式:ρ=m1-m2/v1
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步骤:
1.画出电路图,检查无误后开始连接电路。
2.将两只小灯泡并联接入电路(开关是断开的)。
3.将电流表与灯泡1串联,然后闭合开关,读出灯泡1的电流大小,记录电流表示数。
5.断开开关,将灯泡2与电流表串联(灯泡1不与电流表串联)
6.闭合开关,读出灯泡2的电流大小,记录
电流表的示数。
6.重复几次实验,确保结论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镜成像实验一、实验装置二、探究过程1.验证玻璃杯是否代替平面镜成像:将玻璃板垂直置于桌面,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是否有蜡烛的像。
2.验证像的虚实: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验证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将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物体是否完全重回。
4.验证像与蜡烛到玻璃板距离关系: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三、实验结论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是对称的。
四、器材作用1.刻度尺的作用:;2.白纸或坐标纸作用:;3.为何选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4.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的原因:;5.为何选择茶色玻璃板:;6.为何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五、注意事项1.为什么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2.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在桌面上,出现什么现象:;3.记录物体与像的方法:;4.多次改变蜡烛位置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5.物体与像的对应关系:;6.字母“F”相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六、习题精练1.某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在此实验中:(1)应选择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填“平面镜”或“平板玻璃”);(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关系;(3)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4)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造成的;(5)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
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
(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
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8)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9)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晓兰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10)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11)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12)图乙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
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丙中的(填序号)。
(13)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理由是:_。
(14)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相同的操作2.小文同学通过以下的实验过程,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提出问题】光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设计与进行实验】(1)如图甲所示,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作光屏)竖立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2)当一束光贴着左侧纸板沿AO方向射到O点时,在右侧纸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实验时,在纸板前不同方位都能看到光的传播途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了反射.(3)让光线逆着BO的方向射向镜面O点,会发现反射想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具有性.由(2)、(3)能发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4)若将右侧纸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右侧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5)再如图乙所示,若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则右侧纸板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3.小明想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老师给小明提供如下器材:①刻度尺一把②厚玻璃一块③薄玻璃一块④规格相同的蜡烛1对⑤大蜡烛1支⑥火柴一盒⑦光屏一面⑧固定支架一副;(1)请你写出该实验不需要的器材序号:;(2)在实验中,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3)组装好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竖直放在玻璃板后面并不断地调整位置,直到看上去根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是:;(4)小明将实验数据填表:小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不一定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你认可小明的结论吗?为什么?(5)如果小明还想探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他该怎么操作?(6)如果蜡烛A位置不动,竖直向上提起平面镜,蜡烛A的像将(填“向上移”或“向下移”或“不移动”).次数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第1次10.00 10.00第2次15.20 15.234.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况如图所示,回答:(1)图1中A是玻璃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2)在记录数据表中发现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几组不相等,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3)根据该同学在白纸上留下的实验记录,如图2所示,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为什么?.(4)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5.如图是小周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根据相关知识帮她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甲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2)步骤A的实验目的是;(3)步骤D的选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目的是;(4)步骤C选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5)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观察到清晰不重合的两个像,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厘米,则玻璃板的厚度为cm.6.如题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l)实验步骤a、b、c、d的合理顺序是(填写步骤前字母)a.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b.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后方,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发现该蜡烛与被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1'.c.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A2、A2';A3、A3'(如题图乙所示).d.点燃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在纸上记录蜡烛的位置A1.(2)实验时应选(较厚/较薄)的茶色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面上,而用茶色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目的是.(3)选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说明像和物的大小.(4)如果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一光屏,无论怎样,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5)通过实验可以得知像与物大小相同;用刻度尺和笔将A、B所在的位置连接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7.小丽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造成的;(2)小丽将蜡烛A逐渐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将逐渐向(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要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小丽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使其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4)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小丽重新做实验,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小丽移去蜡烛B,并在蜡烛B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此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像(填“实”或“虚”).平面镜成像实验答案四、器材作用1.刻度尺的作用:比较物体与像到玻璃板距离的关系;2.白纸或坐标纸作用:标注平面镜、物、像的位置;3.为何选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比较物体与像大小的关系;4.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的原因:玻璃板透光,便于确定像的位置;5.为何选择茶色玻璃板:茶色玻璃板反光效果好,使像更清晰;为何选择较薄的玻璃板: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同时发生反射,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可以避免重影对实验的影响;五、注意事项1.为什么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让实验现象更明显;2.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在桌面上,出现什么现象: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使像与物完全重合;3.记录物体与像的方法:在白纸上分别标出物体和像,每次成像的位置,并标出不同序号(A、A1,B、B1),方便识别;4.多次改变蜡烛位置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5.物体与像的对应关系:物体与像是对称的,左右对称;6.字母“F”相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六、习题精练1.平板玻璃;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大小;平板玻璃的两个反射面成像;不变;不能;虚;较黑暗;蜡烛B;完全重合;相等;垂直;相等;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1;A;A;不合理;只有一次实验数据,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B;2.(2)漫;(3)可逆;(4)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5)不能.3.(1)②⑤;(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确定像的位置、比较物像大小关系;(4)不认可;测量过程中,允许误差的存在;(5)在像的位置放一张白纸,观察白纸是否能接到像;(6)不移动.4.(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像与蜡烛没有完全重合(或没有考虑到玻璃板的厚度);(3)不能;因为实际测量的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4)玻璃板的两个表面都发生了光的反射现象而成像.5.(1)CDBA;(2)进行多次实验来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3)便于确定像的位置;(4)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5)0.4.6.(1)adbc;(2)较薄;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像,确定像的位置;(3)相等;(4)不能;虚;(5)垂直;相等.7.(1)反射;玻璃板较厚;(2)靠近;不变;(3)玻璃板跟水平台不垂直;(4)不能;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