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诊治

1 . 3仔猪 的发 病 率与死 亡 率增 高
卧姿 势 , 咳嗽 , 不 同程 度 的呼 吸 困难 , 间情 期 延 长 或不 孕 。怀孕母 猪 早产 , 后期 流产 , 产 死胎 、 木乃 伊 胎、 弱仔 , 有 的产后 无 乳 。部 分新 生仔 猪表 现 呼 吸 困难 , 运 动 失 调及 轻度 瘫 痪 等 , 产后 一 周 内 的死 亡 率 明显 上 升 。少数母 猪 表现 暂时性 的体 温升 高 、 产 后无 乳 、 胎 衣滞 留或 阴道 分泌 物增 多 。少数 猪 出现 双耳 、 外 阴、 尾部 、 腹 部及 口部青 紫 发绀 . 故称 为 蓝 耳病 , 在个 别病 例 中 , 还 可 出现 四肢 坏死 。
2 . 2种 母 猪 的 临床 症 状
猪 原 发性 疾 病 。常 常是 特 异性 抗 体 与病 毒 血症 并
存, 其发 病 率为 5 %~ 7 5 %, 死 亡率 约 5 %一 6 5 %。
1 . 2隐性 感 染或亚健 康猪 病例 显 著增 多
持 续 感染 是 猪繁 殖 与 呼吸 障 碍综 合 征 的一 个 重 要 的生物 学 特征 。带 毒 母 猪 的血 液 、 淋 巴结 、 脾 脏 及 肺脏 等 组 织病 毒 可存 在很 长 时 间 。向外 排 毒 达 1 1 2天之 久 。病 毒 可通过 胎 盘和精 液传 播 , 带毒
的呼 吸道 病 症 状 , 发 病 死亡 率 高 达 2 0 %~ 5 0 % 。哺 乳 仔 猪发 病 多发 生 于 哺乳 期 2 0日龄 左 右 , 保 育猪
发 病 多发 于 3 O 一 6 0日龄 。而 且 多见 于发 生 在 春冬
两 个 季节 。
部、 乳 头 和 阴部 。此 病 已成 为 大 、 中 型养 猪 场 的主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概述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syndrome, 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又称“猪蓝耳病”,本病以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为特征。
本病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于养猪业发达国家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在世界各国引发了空前的“流产风暴”,给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已成为规模化猪场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疫病之一。
本病于1987年在美国首先发生,随后加拿大也报道了本病, 90年代初欧洲开始流行,在我国,本病首先于1995年底在华北地区规模化猪场发生,其后短短几年时问在我国大部分养猪地区流行。
本病曾称为“神秘猪病”、“新猪病”、“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征”、“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猪瘟疫”等。
1991年,欧洲学者提出将本病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1992年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研讨会正式采用该命名,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正式定名。
OIE将该病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
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ddae)、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us)。
呈球形,有囊膜,直径在40~60nm之间,表面有约5nm大小的突起。
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25~30nm。
无血凝活性,不凝集哺乳动物或禽类红细胞。
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对巨噬细胞有专嗜性。
病毒的增殖具有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即在亚中和抗体水平存在的情况下,在细胞上的复制能力反而得到增强。
病毒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13~1.19g/mL,在蔗糖梯度中的浮密度为1.18~1.23g/mL。
病毒的稳定性受pH和温度的影响比较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英文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猪蓝耳病。
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可发生,但以妊娠母猪和仔猪是为常见。
该病以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以及仔猪呼吸困难、高死亡率等为主要特征,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生产。
在2006年夏季,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高热综合征”在我国暴发,呈现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成为危害我国养猪业的新疫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列入一类动物疫病。
[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猪是唯一感染本病并出现症状的自然宿主,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
2.传染源感染猪和康复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感染猪常可导致长期的病毒血症/持续感染而排毒;即使在临诊症状消失后8周还可向外排毒,导致病毒在猪群中反复传播而难以根除。
3.传播途径本病主要经呼吸道、精液水平传播和生殖道垂直传播。
隐性感染猪引入猪群时,在应激状态下,会排出病毒,并通过多种途径如口、鼻、眼、粪便等感染其他易感猪只。
公猪通过精液在同猪群间水平传播PRRSV,怀孕母猪感染病毒后,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繁殖障碍。
此外,某些禽(鸟)类带毒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4.季节性本病的发生多呈明显的季节性,尤以寒冷季节多发。
[症状及病理变化]1.临诊症状本病潜伏期可因地域、季节的不同而长短不一。
本病的病程通常为3~4周,最长可达6~12周。
临诊症状在不同的感染猪群中有很大的差异。
(1)母猪发病初期,出现食欲不振,发热等,尤其妊娠后期较为严重。
少数母猪可见耳朵、腹部、腿部发绀。
母猪出现早产,产奶量了降,少部分早产猪四肢末端、尾、乳头、阴户和耳尖发绀。
其中以耳尖发绀最为常见。
妊娠晚期发生流产、产弱仔、死胎、木乃伊胎。
配种前感染的母猪产仔率降低、推迟发情、屡配不孕或不发情等。
(2)仔猪如在28日龄前感染,体温达40~41度,表现为严重呼吸道症状,如呼吸迫促、咳嗽、腹式呼吸及眼睑水肿,腹泻,耳尖至耳根皮肤发绀;病猪也可出现神经症状,如肌肉震颤、呆立、前肢呈八字脚,或运动失调、后躯麻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 - 养猪技术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养猪技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疫病,呈地方流行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
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
1、临床症状急性型。
①母猪:是主要的受害猪群。
表现为精神不振、厌食、发热(40~41℃)、咳嗽,并有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
部分母猪双耳、腹部及其外阴部皮肤出现一过性青紫色血斑,所以有人称该病为蓝耳病。
还有部分母猪出现肢体麻痹性神经症状。
妊娠后期发生早产、流产(流产率可达50%~70%)、死胎(可达35%)、木乃伊胎(可达25%)和产出弱仔猪。
流产胎儿多发生在妊娠后期,而后出现重复发情、受胎率低(受胎率可降低5%)。
②仔猪:以1月龄内的仔猪最易感,感染后症状明显。
早产的仔猪,在出生后当时或几天内死亡。
大多数初生仔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达40℃以上,精神不振,呼吸困难,眼睑水肿,肌肉震颤,共济失调,后肢麻痹,打喷嚏,嗜睡。
有的仔猪耳尖、耳边、四肢末端和腹侧皮肤发绀,死亡率高达80%~100%,而耐过的仔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他疾病。
③生长猪和肥育猪:对该病的易感性较低,感染后仅表现轻度的临床症状。
④种公猪:发病率较低,一般为2%~5%。
公猪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一般性临床症状,但公猪精液品质下降、精子活力降低,配种受胎率下降,精液可带毒,4周后才能逐渐恢复。
慢性型。
此为该病的主要形式。
主要表现为猪群的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猪群的生产性能降低,生长缓慢;母猪群的繁殖性能下降。
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如传染性胸膜肺炎、附红细胞体病、支原体肺炎链球菌病等)发病率明显上升。
亚临床型。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PRRS,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猪流行性流产----呼吸综合征,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主要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仔猪肺炎和断奶前后仔猪的死亡率增高,自1987年在美国,1990年在欧洲被发现后传播蔓延速度十分惊人,病毒分离和血清检查表明,PRRS现已传遍世界主要养猪国家。
1995年,我国在北京郊区首次暴发了PRRS,1996年以来,国内一些单位进行的流行病学和血清学调查证明,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已有此病,且血清阳性率都很高,但呈地方性流行特征。
特别是2002年大有全国一片蓝的趋势。
针对PRRS的现状,各国都已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在流行病学,免疫学及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技术,综合防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PRRS的诊断与防制尤其成为当前兽医研究的一个热点。
(--)病原PRRSV为一有囊膜的病毒,直径50---65nm,表面相对平滑,立方形核衣壳,核心直径25—35nm。
PRRSV对热敏感,这种敏感性提示用于病毒分离的血清和组织样品应保存在-20C下或4C条件下,以保护样品的感染性,用脂溶剂氯仿和乙醚处理以后,PRRSV失去活性。
北美和欧洲PRRSV分离株虽然不能凝集进行实验的各种红细胞,但最近的研究发现,部分毒株及用去污剂预处理的毒株可以表现出对一定动物红细胞的凝集性。
PRRSV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最初是用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及其它组织的巨噬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的,在体外培养中,PRRSV可以在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和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及其衍生的细胞系如MARC—145,CL——2621中生长。
在肺泡巨噬细胞的培养物种加入PRRSV抗体后,可使病毒的复制增强,同样在病毒中加入PRRSV抗体后,其在妊娠期胎儿体内的复制也大为增强,这种现象称为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其原因可能是病毒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借助细胞表面Fc受体与PAM结合,从而促进了病毒进入细胞。
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

10 医学PPT
11 医学PPT
3.3以往历史
• 1996年在国内猪抗体中检测到 • 2006年致病性提高
12 医学PPT
3.4剖检病变
• 经典型: • 病变不典型,野外条件下PRRSV感染常有多种病
原(PRRSV→巨噬系统→影响免疫)混合。 • 高致病性: • 整个肺部充血出血、尖叶更明显 • 肺门淋巴结肿大、颌下、腹股沟、肠系膜等淋巴结
(不同临床表现)。 • 高致病性 PRRSV比经典株基因缺失90bp
31 医学PPT
病原学
32 医学PPT
3.7 防制措施
• 引种到无病猪场时,常规隔离和检疫是很重要的。 • 接种疫苗: • 弱毒苗、灭活苗有效,对感染猪群发挥一定作
用使用弱毒活苗 2. 灭活苗用于母猪(产后6天和配种后60天) 3.人工授精的猪场,公猪在入群后接种1头份灭
新近感染用双份血清,但不能区别经典与高致性 • 病毒检测: • RT-PCR:取肺和血清为材料,提取核酸,扩
增获得PRRSV特异DNA片段。区别经典与高致性 病毒分离:
血清、肺接种Marc-145细胞 ,观察病变,荧 光抗体鉴定。
28 医学PPT
• M:DNA Marker DL 2000;1:PRRS经典弱毒疫苗株;2、3:高致 病性;4:PRRSV阴性血清
37 医学PPT
活疫苗,以后每季度加强 免疫一次
34 医学PPT
3.8小结
•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的猪传染病 • 经典型其特征: 流产、死胎、弱胎,仔猪(吮乳)
断奶仔猪呼吸困难 • 高致病性的出现高热、病程短,死亡率高 • 本病已造成世界养猪业严重经济损失
35 医学PPT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经典蓝耳病毒的危害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诊治

在 1 0 以 上 的母 猪 .表 现 为 突然 出 0天 现 厌食 . 部分 母 猪 可 能 出现 n 一 乎吸道 症状如喷嚏 、 咳嗽 等 . 部 分 母 猪 可 一 能 体 温 稍 高 .但 通 常不 出 现 高 热 稽 留 严重 的病 例 可 出现 精神 沉 郁 、 呼 吸 困 难 , 尖 、 边 呈 现 蓝 紫 色 。 的 耳 耳 有 四 肢末 端 、 腹侧 有 水 肿 ; 的皮 肤 有 有 红 斑 、 面 积 梗 死 和 大 的 疹 块 . 部 大 阴 肿 胀 母 猪 出现 大 批 流产 或 早产 , 产 出死 胎 、 胎 或 木 乃 伊 胎 . 猪 死 亡 弱 仔 率 高 达 8 %~ 0 % 0 10 3 .空怀 母 猪 和 种 公 猪 感 染 后 也 出现 厌食 、 吸 网难 、 嗽 、 热 等 呼 咳 发 症状。 配种 时 , 见配 种 率 、 精 率 下 可 受 降 . 公 猪 还 可 出 现 暂 时 性 精 液 减 少 种 和 精液 质量 下 降 4育 肥 猪 体 温 突 然 升 高 至 4 ℃ . 1 左右. 食 . 厌 多数 全 身皮 肤 发 红 。 呼吸 加快 . 嗽 . 的病 猪流 粘 鼻液 . 少 咳 有 极 数 病 猪 双 耳 发 蓝 或 发 紫 无 并 发 症 的 病 猪 很少 死 亡 .个 别 的 发 热 在 1 周左 右康 复 出现 继 发 感 染 . 使 症 状 若 可 加 剧 . 长 不 良 或 死 亡 生 四 、 断 诊 根 据流 行 病学 、 临床 症状 和病 理 变 化 . 做 出 初 步 诊 断 临床 上 要 与 可 猪 圆环 病毒 病 、猪 副 嗜 m杆 菌 病 、 猪
鼗
全 首 网 数 化 场 —江 镇 丹 开心 场 月6 开 。 国 家 络 字 农 — 苏 江 徒区 t 于7 日 业 农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殖
公猪偶有发病,症状较轻,仅引起短暂的体温升高
与
呼
保育猪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打喷嚏,精神不振,皮肤充血,
吸
综
日增重减少等
合
育肥猪,偶有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暂时性呼吸症状,精神不振及厌食
征
等
临床 症状
高
母猪除了经典症状外,怀孕母猪几乎全部流产
致
病
性 猪
仔猪初期感染体温升高,随病情恶化,站立不稳,肌肉震颤,抽搐,后躯
2.野猪(自然感染宿主)
3.精液(公猪感染后,会通过精液长期排毒)
传播途径
14
接触.
节肢动物传播
垂直传播.
传播途径
人工授精
空气传播.
禽类粪便
流行特点
15
1.无明显季节性 2.初发地区呈爆发式,发生过的地区则流行缓和,多为散发 3.呈现“三高一低”的流行特点
危险因素
引种 1
购猪 3
16
毗邻感染猪群 5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wanying
2021/8/14
1
目录
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免疫致 病机理
临床症状 诊断防控
概述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 PRRSV引起的猪的繁殖障碍和呼 吸道症状的一种危害养猪业的 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繁殖与 呼吸综合征传染性强,流行范 围广,对养猪业可造成持久的 危害。
病原学
PRRSV为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为一 种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呈球形,直径约45-65nm,表面有 细小纤突。
病原学
非糖基化蛋白M,M蛋白
的大小为18-19KD,由
M
ORF6基因编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2009年08月24日来源:本站原创我要评论(0)作者:猪场动力概述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syndrome, 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又称“猪蓝耳病”,本病以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为特征。
本病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于养猪业发达国家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在世界各国引发了空前的“流产风暴”,给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已成为规模化猪场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疫病之一。
本病于1987年在美国首先发生,随后加拿大也报道了本病,90年代初欧洲开始流行,在我国,本病首先于1995年底在华北地区规模化猪场发生,其后短短几年时问在我国大部分养猪地区流行。
本病曾称为“神秘猪病”、“新猪病”、“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征”、“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猪瘟疫”等。
1991年,欧洲学者提出将本病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1992年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研讨会正式采用该命名,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正式定名。
OIE将该病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
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ddae)、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us)。
呈球形,有囊膜,直径在40~60nm之间,表面有约5nm大小的突起。
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25~30nm。
无血凝活性,不凝集哺乳动物或禽类红细胞。
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对巨噬细胞有专嗜性。
病毒的增殖具有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即在亚中和抗体水平存在的情况下,在细胞上的复制能力反而得到增强。
病毒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13~1.19g/mL,在蔗糖梯度中的浮密度为1.18~1.23g/mL。
病毒的稳定性受pH和温度的影响比较大。
在pH小于5或大于7的条件下,其感染力降低95%以上。
在pH7.5的培养液中可于-20℃和-70℃长期保存,在4℃则缓慢失去感染性。
干燥可很快使病毒失活。
对有机溶剂十分敏感,经氯仿处理后,其感染性可下降99.99%。
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组长约15kb,含有9个开放阅读框,基因之间有部分重叠。
可在猪原代肺泡巨噬细胞上增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为两个型,即以ATCCVR-2332毒株为代表的美洲型和以Lelystad virus(LV株)为代表的欧洲型。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具有变异性,欧洲和美洲分离毒株之间存在显著的抗原差异性,两者只有很少的交叉反应。
序列分析表明北美两地区的分离株存在广泛的基因组变异,而欧洲毒株之间则呈较为保守性。
不同毒株之间在毒力和致病力上有明显的差异。
我国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毒株均属美洲型,迄今还没有发现欧洲型毒株,同时我国的分离毒株也存在变异现象,现已发现有缺失变异毒株的存在。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可在猪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如猪肺泡巨噬细胞、外周单核细胞、肺间质巨噬细胞中复制,其中猪肺泡巨噬细胞最为敏感。
目前认为病毒的初级复制部位是鼻黏膜或上呼吸道系统中的巨噬细胞,然后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其他器官,并在其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增殖。
流行病学本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流行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
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了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猪。
从病猪的鼻腔、粪便拭子及尿中均可检测到病毒。
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
感染猪的流动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
持续性感染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流行病学的重要特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可在感染猪体内存在很长时间。
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差异较大,引入感染猪后易感猪群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的潜伏期,最短为3天,最长为37天。
本病的临诊症状变化很大,且受病毒株、免疫状态及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低毒株可引起猪群无临诊症状的流行,而强毒株能够引起严重的临诊疾病。
临诊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临诊型等。
1.急性型发病母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发热,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妊娠后期(105~107天)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胎儿木乃伊化,产弱仔。
母猪流产率可达50%~70%,死产率可达35%以上,木乃伊可达25%,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增高(40%~80%)。
少数母猪表现为产后无乳、胎衣停滞及阴道分泌物增多。
1月龄仔猪表现出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至40℃以上,腹泻。
被毛粗乱,共济失调,渐进性消瘦,眼睑水肿。
少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
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死亡率升高(10%~25%)。
耐过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他疾病。
生长猪和育肥猪仅表现出轻度的临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
少数病例可表现出咳嗽及双耳背面、边缘、腹部及尾部皮肤出现一过性的深紫色。
感染猪易发生继发感染,并出现相应症状。
种公猪的发病率较低,主要表现为一般性的临诊症状,但公猪的精液品质下降,精子出现畸形,精液可带毒。
2.慢性型这是目前在规模化猪场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表现的主要形式。
主要表现为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母猪群的繁殖性能下降,猪群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
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发病率上升。
3.亚临诊型感染猪不发病,表现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猪群的血清学抗体阳性,阳性率一般在10%~88%。
病理变化1.大体病变不伴发继发感染的病例除有淋巴结轻度或中度水肿外,肉眼变化不明显。
呼吸道的病理变化为温和到严重的间质型肺炎,有时有卡他性肺炎。
若有继发感染,则可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如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及脑膜炎等。
2.病理组织学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繁殖障碍所致的死产仔猪和胎儿很少有特征性病变,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致死的胎儿病变是子宫内无菌性自溶的结果,没有特异性;流产的胎儿血管周围出现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动脉炎、心肌炎和脑炎。
脐带发生出血性扩张和坏死性动脉炎。
生长猪较成年猪更常见特征性组织性病理变化,肺的组织学病变具有普遍性,有诊断意义。
单纯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以间质性肺炎伴随正常的呼吸道上皮为特征。
其特点为肺泡间隔增厚,单核细胞浸润及肺Ⅱ型上皮细胞增生,肺泡腔内有坏死细胞碎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合并细菌、病毒感染时,病变依合并感染的细菌/病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合并感染细菌性病原常引起复杂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肺炎,间质性肺炎常混合化脓性纤维素性支气管肺炎或被化脓性纤维索性支气管肺炎所掩盖。
有些感染病例还可见胸膜炎。
鼻甲部黏膜的病变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感染后期的特征,其上皮细胞纤毛脱落,上皮内空泡形成和黏膜下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淋巴结、胸腺和脾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发生中心肥大和增生、生发中心坏死、淋巴窦内有多核巨细胞浸润为特征,病早期可见脾脏白髓、胸腺皮质核、扁桃体滤泡淋巴细胞坏死,后期脾核淋巴结细胞增生;另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血管、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的病变也主要表现为淋巴、巨噬细胞、浆细胞的增生和浸润。
诊断鉴别仅根据临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点难于对本病做出确切诊断,需要与其他有关繁殖与呼吸道疾病进行鉴别后,方能怀疑本病。
确切诊断需依赖实验室诊断技术,包括病原检测、分离与鉴定,血清学诊断等。
1.临诊诊断妊娠后期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胎儿木乃伊化,出现呼吸困难;新生仔猪出现呼吸道症状,高死亡率(80%~100%)。
2.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分离的首选材料是肺、扁桃体、脾、淋巴结和血清,死产和流产胎儿的脾肺血清和胸水是适宜的检验材料,弱胎猪和有呼吸道症状的急性感染猪的检出率最高。
可用于病毒分离的有原代细胞PAM和传代细胞CL2621、MAl04、Marcl45等细胞系。
但就临诊分离率而言,PAM的敏感性要高于传代细胞,一般来说日龄小的猪对病毒的敏感性更高些。
首次传代有时可能无CPE,需盲传2~3代。
不同的毒株可能适应不同的细胞系,有些毒株仅能在PAM或仅能在CL2621细胞中生长,欧洲株在PAM上的复制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而CL2621更有利于北美毒株的分离。
可用于病毒鉴定的技术有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和单层过氧化物酶试验,RT-PCR技术以及电镜技术。
3.抗体检测技术采用血清学抗体检测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目前有4种不同的方法用于检测血清中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包括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 FA)、间接ELISA和血清中和试验(SN)。
4.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许多分子生物学方法用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检测,可采用RT-PCR、巢式PCR、原位PCR、RT-PCR-RFLP以及核酸探针技术直接检测病料组织中的病毒。
5.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其他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应与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瘟、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病、猪脑心肌炎、猪血凝性脑脊髓炎以及其他细菌性疾病进行区分。
防治措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控制已是世界养猪业的一大难题。
即使在美国这样养猪业和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目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主要以持续感染、亚临诊感染、免疫抑制和易继发感染为流行特点,给本病的防制带来困难。
(1)坚持自养自繁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引种。
如必须引种,首先要搞清所引猪场的疫情,此外,还应进行血清学检测,阴性猪方可引入,坚决禁止引入阳性带毒猪。
引入后必须建立适当的隔离区,做好监测工作,一般需隔离检疫3~4周,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
(2)规模化猪场应彻底实现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
(3)建立健全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定期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猪舍、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