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公振PPT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事业(ppt61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事业(ppt61张)

三、孙樵和“开元杂报” 学界研究唐代报纸,证明中国报纸出现的时间 常用孙樵和他所写《读开元杂报》一文。 有些学者认为“开元杂报”属于古代报纸的范 此文见于孙椎所著《经纬集》卷三,全文如下: 畴,是进奏院状报一类的早期报纸。它的存在说明 (请从书中扫描这段文字) 中国至少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就已有早期的报纸了。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的进奏院状
二、唐代“敦煌进奏院状” (1/3) ——世界上现存年份最早的原始报纸 证明唐代开始有报纸的物证是两份唐代的进奏院 状。(图片) 这两份进奏院状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 归义军节度史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 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都长期被 封存于敦煌莫高窟,所以被称为“敦煌进奏院状”。 现在这两份进奏院状分别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 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药,有一味药叫“龙骨”,他回家煎药时,发现“龙骨” 是有一些有意思的划痕、符号,便将这些龙骨片挑拣出 来,仔细研究。经过几十年,多少学者、考古学家研究 测定,最终确定这些符号原来是我们祖先的最早的文字。
第一节
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5/6)
时效性较强、影响较大的文字传播载体,主要 是竹、帛和露布。
竹子劈成片称为简,简以绳相穿,称为策。简 上面可以用笔书字,传之四方。 帛即绢绸。古时只有达官贵人和宫廷才用得起。 露布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 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古 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 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实效性、公开 性最强的传播媒介了。(配露布图)
第一节
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1/6) 造纸术未发明之前,古人们的新闻传播手段, 十分原始落后。 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口头传播。现代人玩的娱乐游戏“传话”可 与之比拟。第一个人告诉第二个人“我太太中午炒 了一盘鱼香肉丝给我吃”,传到最后,变成了“我 太太被炒了鱿鱼了”,“我太害怕下岗了”之类的 话,与原话之意相差万里。由此可见,口头传播难 以广涉千里,也更易因辗转相传而失实。

2023人民版选修4《千秋功过秦始皇》ppt

2023人民版选修4《千秋功过秦始皇》ppt
大地在我脚下 国计掌于手中 哪个再敢多说话 夷平六国是谁 哪个统一称霸 谁人战绩高过孤家 高高在上 诸君看吧 朕之江山美好如画 登山踏雾 指天笑骂 舍我谁堪夸 秦是始 人在此 夺了万世潇洒 顽石刻 存汗青 传颂我如何叱咤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我脚下……夷平六国 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描
写的是中国古代哪位帝王( ) A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汉武帝 D.康熙
2.秦始皇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 B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防止大臣专权
C.削弱地方权力
过: 推行暴政,激化阶级矛盾,秦短 命而亡
总评:功大于过,封建社会初期杰出的地 主阶级政治家
秦灭亡的原因: 1. 秦始皇的暴政:——根本原因
(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破坏了文化 (2)刑法严酷——轻罪重罚 (3)大兴土木——阿房宫、陵墓 (4)赋税沉重
2、秦末农民起义
——直接原因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秦始皇对中国历史做出的最重要贡献是( )
A.建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2010·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 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 思)。器械一量,书同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 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 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 如画。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评价要一分为二,全面客 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唐震寇准马周ppt

唐震寇准马周ppt

寇准
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景德元年, 以( )毕士安参知政事,逾月,并命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准以( )集贤殿大学士位士安下。 是时,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 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niǔ, 轻侮 ) 我也。请练师命将,简( )骁锐据要害以备 之。”是冬,契丹果大入。急书一夕凡( ) 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明日,同列以闻,帝 大骇,以问准。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 尔。”因请帝幸( )澶州。同列惧,欲退, 准止之,令候帝驾起。帝难之,欲还内。准曰: “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勿还而行。” 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
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查看 ) 军势。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 未慑,非所以( )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 中山以扼其亢(通吭,喉咙),李继隆、石保吉分大 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 进?”众议皆惧,准力争之,不决。出遇高琼于屏间, 谓曰:“太尉受国恩,今日有以报乎?”对曰:“琼 武人,愿效死。”准复入对,琼随立于庭下,准厉声 曰:“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琼即仰奏 曰:“寇准言是。”准曰:“机不可失,宜趣驾。” 琼即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 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 成列。 (节选自《宋史》)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 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 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 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 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 使者四辈敦趣( )。乃谒见,与语, 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 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 三百匹。
周善敷奏(陈奏,向君上报告 ),机辩明锐, 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 “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 “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 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 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 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 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官 阶 )。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 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 代 理 )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 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 寄,要在忠力。”

新闻学概论PPT课件

新闻学概论PPT课件

徐宝璜坚持,一个新闻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 的自由主义者。在他看来,只有当新闻从业人 员具备自由主义所要求的公共化和独立性职业 品格,才能保证报纸真正具有公共化和独立性。
徐宝璜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在我国新闻史和新闻学 史上享有盛誉,被称为“新闻界的开山 祖”。他第一个在大学里讲授 新闻学课程,第一个参与创办新闻学研究团体,第一个出版新闻专著。 其新闻思想囊括了新闻理论、新闻实践及新闻事业的经营等全部内容, 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还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上的巨大影响。
邵飘萍被人称为“新闻全才”。北京大官本讨厌见记者,邵飘萍却能使 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如他夜探总理 府,虚访美使馆,独家新闻总是被他抢到。邵飘萍风流倜傥,慷慨豪爽, 善于言辞,广泛交游,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靠得拢, 谈得来。
1916年袁世凯死后,上海《申报》社长史 量才聘请邵飘萍为驻京特派记者。两年间, 他为《申报》写了200篇22万字的《北京 特别通讯》。他的文章真实、生动,深刻、 犀利,分析在理,常常是一针见血,有其独 到之处,因此才脍炙人口,风靡大江南北。
• 郭松龄在日本关东军和张作霖的联合夹攻下,兵败被杀。 邵飘萍把事件的真相公诸于世,引起了北方民众的反日、 反张运动,张作霖他们这才对他恨之入骨,要枪毙邵飘萍。 • 在北京创办《京报》的同时,1918年,邵飘萍与北京大学 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 究会”,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他作为新 闻学会的导师,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包括毛泽东、邓 中夏。
• 邵飘萍从此走上一条自资独立办报的艰辛道路。其言论既不受外国 通讯社的左右,又不受军阀操纵,排除各种干扰,开创了20世纪中 国独立的新闻事业。他大书“铁肩辣手”四个大字(取自明朝因反 对奸臣严嵩被残杀的杨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将“妙”字改成了“辣”字)悬于报社墙上,勉励同人。他主张新 闻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是居于统 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报纸应该监督政府,还应该教育 民众、唤醒民众。80多年前,他就是在这些思想支配下,把《京报》 真正办成了人民大众自己的喉舌(当然,他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 价)。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第一单元 第1课 千秋功过秦始皇 课件(共42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第一单元 第1课 千秋功过秦始皇 课件(共42张PPT)

合作 探究
1、秦灭六国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假 如你是这位意气风发的皇帝,请在 你的称帝大典上发表一段讲话,谈 谈你能够兼并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 原因和意义。(1、2组)
2、假如你是秦时的一位史官,请整理出秦始皇自称帝 以来的丰功伟绩及其意义。(可从政治(6、7 组)、文化 (3组)、经济(4组)、交通(5组)、军事(8组)等方面总结)
1、中央: 功过五帝 (1)皇帝制: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2)三公九卿制度
燧人、神农、伏羲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公九卿制
职位名称
职权范围
丞相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 监察百官,协助丞相处理政事
中央设置
皇帝
三公 九卿
御史 丞 太 大夫 相 尉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1)群众基础: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2)社会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
使得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 (3)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
2、主观条件
(1)国家实力: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强劲
(2)个人因素:嬴政掌握政权,有雄才大略(广罗人才、 谋略正确)
(三)意义
郡县制 刺史制度
焚书坑儒 挟书律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宋元 明

参知政事,枢密院, 三司使(宋)
废丞相, 权分六部, 设内阁,太监牵制设 军机处
行省制 (元)
密折制
文字狱
措施:
(1)统一文字 “书同文”
文化方面
影响: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的进 一步形成

戈公振资料

戈公振资料

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像戈公振这样的在新闻 战线的各个领域都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全才, 在中国新闻史上罕见。 戈公振刻苦自学的精神在上海新闻界有口皆 碑。l920年前后,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到青年 宫补习英语,因为他的年龄已30岁,比老师
戈公振资料

还大,同学们嘲笑他是“八十岁学吹鼓 手——不自量力”。但他毫不气馁,终于顺 利完成了英语学业。后来他到欧美日本各国 考察访问时,又自学法语、德语和日语,甚 至在40多岁访问苏联期间还学习俄语。几种 外语都达到了能阅读和会话的程度。他曾说: “房子是一块砖头、一块砖头造成的,学问 是一本书、一本书读成的。”
戈公振资料
戈公振,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学家、中国新闻史学拓 荒者。 1932年初,以记者身份参加国联调查团到上海和 东北调查日本侵略真相。 三进沈阳城,亲临九一八 发生地北大营,调查第一手材料,曾遭日伪警宪的 逮捕。后经营救,得以获释。

戈公振资料
戈公振是一位在新闻事业各个方面,都有过
突出贡献的、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是一位 杰出的编辑,优秀的记者,同时又是一位学 识渊博的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家,他利用业 余时间从事新闻学理论和历史的研究,所著 《新问学撮要》、《新闻学》、《中国报学 史》等书,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学著作, 为新闻学这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作了
戈公振资料
戈公振故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砖木结构,3进12间, “寿”字图案花墙,六面 壁板,格扇门窗, 占地面积247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90平方 米。由周巍峙题匾的“戈公振纪念馆”即设 立在故居内。故居内,由吴志超雕塑的戈公
戈公振资料

振汉白玉半身像在馆厅正中,陈列有《戈 公振生平业绩展览》。展出了戈公振学习、 写作、出国考察以及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的历 史照片120余张,还有戈公振与孙中山、蔡元 培、黄炎培、胡适、郑振铎等人的往来书信 和他办报时留下的遗物,以及戈公振撰写 《中国报学史》的手稿等。

戈公振PPT

戈公振PPT
戈公振
主要内容
• 戈公振的生平 • 戈公振的新闻思想 • 戈公振的主要的新闻业绩及对于中国新闻 传播史的意义 • 资料索引
生 平
1890年11月27日, 戈公振诞生于分司厅东的石头巷卢宅, 后迁 居分司厅西的兰香巷。 他6 岁时入家塾读书, 后又入东台高等小学学习, 1 9 04 年毕 业 。后由伯父戈铭袱将公振接到县署学习。 辛亥革命后,戈公振随伯父由江西经上海, 逗留了一段时间, 回 到家乡, 在东台小有名气, 曾被清翰林院编修夏虎臣(寅官)慕名 聘为家庭教师, 教授族中子弟, 并在业余到夏虎臣创办的淮南法 政学校学习西方的司法知识。其时, 乡贤陈星南首办《东台日 报》聘他参加编辑工作, 戈遂辞去家庭教师, 专职办报, 任美术 编辑。 同时戈公振每天租阅《申报》、《时报》二报,还有了投身报界 的抱负。 1913年冬,戈公振带着夏虎臣的推荐信独自去沪。 狄楚青安排戈公振先到他的书局做图画部习业生。因其工作出 色大受狄楚青赏识, 后将他提升为出版部主任。1914年, 狄楚青 又调他到《时报》馆工作, 从助编、编辑, 升任总主笔(总编), 不仅编审文稿, 还善写“ 时评” , 文笔犀利流畅, 指点江山, 激 浊扬清, 分析时局, 颇有见地, 为时人所推崇。他在《时报》服 务了15年, 为报纸的改革创新做了大量的贡献。
生 平
从1930 年开始, 《申报》由戈公振任主编, 出版了一 种《星期画刊》, 随报赠送, 采用外国先进影写技术, 铜版纸套色, 极为精美, 比《图画时报)更胜一筹。它 将新闻时事与图画摄影有机结合, 图文并茂。 这期间, 他修订和再版了《新闻学撮要》。 1932 年初, 戈公振还完成了为商务印书馆“ 万有文 库” 丛书撰写的《新闻学》。这是一本介绍中外新 闻发展史和当今报业情况的通俗读物。 1929 年5 月, 戈公振参加了上海日报公会组织的 “ 上海记者考察团” , 乘轮北上, 受到张学良将军 的接见, 并接受采访, 在东北的见闻都作了报道。 在此期间他与邹韬奋、胡愈之、杜重远、李公朴等 人士积极策划, 拟筹办一份《生活日报》, 要把这份 报纸办成全国宣传抗日救国的典论阵地。因国民党 反动派的胆挠, 终未能问世。 1932年戈公振还参加了上海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 与陈望道、丁玲等129 人联合发表了《中国著作者 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戈公振摒弃了新闻学通识教育,提出了适应行业需求的专业 课程设置,这不仅是对当时新闻学的一种前瞻性谋划,也是 基于长期新闻实践工作衍生出的思索。他明白,记者一旦进 入报馆工作后,必然进入专业口,只有娴熟的专业知识才能 在所属的“口子”里游刃有余地采访与写作,这样的知识素 养不能等到报馆耗费资本和时间来培养,而必须纳人预先的 专业教育中,唯有这样。报馆用人才能得心应手。理论加实 践,就是记者应该在接受理论课程教育的同时,注重新闻专 业实践。长期活跃在报界第一线的戈公振懂得,新闻是一项 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学问与经验,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 翼。缺一不可。新闻专业的学生,已经经过高等教育的熏陶, 但必须要经过实践的锤炼,才能最终成为可用的新闻人才。 这种希望中国新闻学要将新闻职业教育和新闻职业训练都涵 盖在内的设想,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生 平
从1930 年开始, 《申报》由戈公振任主编, 出版了一 种《星期画刊》, 随报赠送, 采用外国先进影写技术, 铜版纸套色, 极为精美, 比《图画时报)更胜一筹。它 将新闻时事与图画摄影有机结合, 图文并茂。 这期间, 他修订和再版了《新闻学撮要》。 1932 年初, 戈公振还完成了为商务印书馆“ 万有文 库” 丛书撰写的《新闻学》。这是一本介绍中外新 闻发展史和当今报业情况的通俗读物。 1929 年5 月, 戈公振参加了上海日报公会组织的 “ 上海记者考察团” , 乘轮北上, 受到张学良将军 的接见, 并接受采访, 在东北的见闻都作了报道。 在此期间他与邹韬奋、胡愈之、杜重远、李公朴等 人士积极策划, 拟筹办一份《生活日报》, 要把这份 报纸办成全பைடு நூலகம்宣传抗日救国的典论阵地。因国民党 反动派的胆挠, 终未能问世。 1932年戈公振还参加了上海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 与陈望道、丁玲等129 人联合发表了《中国著作者 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
他认为, 在报馆工作可以取得经验, 但“ 由道麟上理想上造 就报业人才,则报馆不如学校, 学问与经验, 两不宜偏废 也” 。他本人就曾在多所大学任教。19 2 7 年他第一次出 国, 考察了西欧各国和美国、日本, 加深了对新闻教育的认 识。他认为, 不要把新闻教育简单地作为职业教育, 而应该 让学生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他说: “新闻教育, 应该包括这 几种: (一) 理想的政治记者, 应该研究的是历史、地理、法 律、国民经济及统计学和外国语, (二) 理想的商业记者, 应 该研究的是国民经济及统计学、私营经济、地理、重要的 法律和英语; (三) 理想的省报或地方报的记者, 应该研究的 是历史、地理、国际公法、国民经济及统计学和特殊的法 律, (四) 理想的文艺记者,应该研究的是哲学、历史和本国 文学。” 关于新闻学, 他认为不能只讲报纸的过去和现在, 而要讲“ 报纸的标谁和规律” 。归根到底, 新闻教育的主 要目的是, 要给学生—未来的记者以“一种精神上的立脚 点, 指明他能够站而应该站的地方” 。他还主张在广大青 年中普及新闻学知识。这些看法, 至今仍给我国新闻教育 工作者以深刻的启迪
生 平
19 2 6 年冬, 戈公振离开了《时报》馆,19 27 年搭法轮到欧洲 去旅行考察, 主要是为了到国外考察报业,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 家发展新闻事业的先进经验, 为中国所用。他抵达瑞士日内瓦 后,以中国记者身份, 参加国际联盟的有关会议。通过他的实际 考察, 访问法国外长白理安、德国外长史特莱斯曼、英国外相 张伯伦等, 听其言, 观其行, 对所谓“ 国联” 的本质有了进一 步的认识。他在国内外的报刊上, 发表了不少文章, 呼吁国际 联盟应重视远东问题, 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主权地位和大国参 加国际事务的权益。8 月, 他应国际联盟的邀请, 在日内瓦参 加了国际新闻专家会议, 在会上作了《新闻电费率与新闻检查 法》的发言。吁请大会讨论“ 中国与欧美两洲间之新闻电费, 较欧美两洲相互间,高过二倍有半” 的极不正常不合理状况, 提请国联要减少中国报纸的国外新闻费用, 为我国新闻界争取 平等的合法收费。在24 日大会讨论议案时, 戈公振第一个登 台发表演说,介绍中国的国民运动和北伐战争情况, 希望各国新 闻界的朋友消除偏见, 多多了解中国, 宣传中国, 为维护远东和 平而努力。在欧洲, 他遍访英、法、德、意、比、瑞诸国, 每 到一国, 先考察该国的新闻事业, 参观大的报社和通讯社。 19 2 8 年3 月, 国际作家组织“ 国际笔会” 吸收戈公振为会 员。他是最早加入国际作家组织的中国作家。
生 平
1916 年, 戈公振从上海请假回乡与翟蕴玉小姐结婚,生一子 后因故离异。戈公振终生未再娶, 把全部精力用在事业上。 1920 年,他又首创《图画时报》, 图文并茂,开我国画报之先 河。 为了适应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日益需要, 他采取拿来主义, 先将美国著名新闻学家开乐凯的著作编译为《新闻摄要》, 于1925 年2 月由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出版。 19 2 7 年1 1 月, 28.5万字的《中国报学史》由上海商务印书 馆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研究撰写的报刊史研 究专著, 戈公振因此成为中国新闻学和新闻事业史研究的莫 基人。 (戈公振为了填补中国报学史的空白, 经常到徐家汇天主教 堂的藏书楼去阅读和查找有关报刊资料。该图书馆馆主是徐 宗泽修士,他对图书报刊素有研究, 搜罗了很多中外书籍报刊, 尤其是收集了一批早期外国人在华办的报刊, 戈公振如获至 宝。他还在《时报》上刊登“ 访求旧报” 的广告, 高价征集 他所需要的各种中外报刊; 还致函马相 伯、丁福保、郑振铎等人士, 虚心请教, 得到他们的热情支持。 经过多年的艰苦笔耕, 终于完成了2 8 .5 万字的专著—《中 国报学史》。19 23年后, 在上海国民大学、大夏大学、南方 大学、复旦大学的报学系或新闻系讲授.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 见, 以期臻于完善。)
• 于1 9 2 5年2 月由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出版。他在初版 的序中说:“ 我国关于新闻事业的著作和译述,近来虽有 几本书印出来, 但是可算极少数了; 而且偏重理论的多, 注意事实的少。我常想将自己在新闻界十余年中的经 验,一一写出来, 供给有新闻记者志愿的人们参考。但是 担任的事务多, 至今未能如愿。这本美国开乐凯氏的 《新闻学撮要》书中所说, 句句先得我心, 是一本很有 价值的著作。开氏服务新闻界很久, 他的阅历, 当然是 很丰富, 所以我将它先译出来,或者于我国新闻界不无小 补。其中有与我国情形不同的地方, 由译者酌量删节或 附加注释, 使此书便于我国人实用。” • 这本书出版后, 立即受到新闻界人士的欢迎, 很快就要 再版出书, 但因他出国, 暂时就被搁置起来了。这本书 虽称为“ 撮要” , 但其中谈到一些重要的问题, 即如新闻 记者要有新闻嗅觉的“新闻鼻”的问题, 就是在这本书里 提出的。
戈公振
主要内容
• 戈公振的生平 • 戈公振的新闻思想 • 戈公振的主要的新闻业绩及对于中国新闻 传播史的意义 • 资料索引
生 平
1890年11月27日, 戈公振诞生于分司厅东的石头巷卢宅, 后迁 居分司厅西的兰香巷。 他6 岁时入家塾读书, 后又入东台高等小学学习, 1 9 04 年毕 业 。后由伯父戈铭袱将公振接到县署学习。 辛亥革命后,戈公振随伯父由江西经上海, 逗留了一段时间, 回 到家乡, 在东台小有名气, 曾被清翰林院编修夏虎臣(寅官)慕名 聘为家庭教师, 教授族中子弟, 并在业余到夏虎臣创办的淮南法 政学校学习西方的司法知识。其时, 乡贤陈星南首办《东台日 报》聘他参加编辑工作, 戈遂辞去家庭教师, 专职办报, 任美术 编辑。 同时戈公振每天租阅《申报》、《时报》二报,还有了投身报界 的抱负。 1913年冬,戈公振带着夏虎臣的推荐信独自去沪。 狄楚青安排戈公振先到他的书局做图画部习业生。因其工作出 色大受狄楚青赏识, 后将他提升为出版部主任。1914年, 狄楚青 又调他到《时报》馆工作, 从助编、编辑, 升任总主笔(总编), 不仅编审文稿, 还善写“ 时评” , 文笔犀利流畅, 指点江山, 激 浊扬清, 分析时局, 颇有见地, 为时人所推崇。他在《时报》服 务了15年, 为报纸的改革创新做了大量的贡献。
生 平
1928年6月他, 来到美国, 访问了华盛顿、又横渡大西洋纽 约、芝加哥、旧金山等城市, 参观了《纽约时报》、 《芝 加哥论坛报》等报社和联合通讯社。7月下旬, 他又去加拿 大, 访问了温哥华等城市。8 月初, 横渡太平洋,前往日本, 访问了东京、京都、大阪、神户等地, 参观了大阪的《每日 新闻》和福冈的《日日新闻》。 1 9 28 年底离开日本, 回到上海。(1929年他将这次考察心 得写成《世界报业考察记》, 因“ 一二八” 淞沪战役商务 印书馆毁于火而未能出版) 回国后,戈公振到《申报》, 任总管处设计处副主任, 主任 是黄炎培, 顾问陶行知, 三人志同道合, 都想干一番事业。戈 公振根据他在国外考察的心得, 结合实际, 连续写信给史量 才, 就《申报》的新闻内容、推广梢路、建立资料室、创办 画刊、科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但未被采纳。 戈公振进入《申报》, 也未能伸其抱负, 得展其所长。这期 间, 他为《申报》筹办了一个“ 参考资料部” , 充实图书资 料, 订阅重要报刊, 亲自动手分门别类剪贴报纸和各类新闻, 还把剪报装订成册。国际国内发生什么大事, 记者和编辑都 可从剪报资料上查阅到有关背景材料。《申报》的资料工 作是旧中国的报纸中最完备的。
主要新闻业绩及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意义
《中国报学史》
新闻教育
《新问学撮要》
创《图画周刊》
上海报学社
戈公振对申报馆的资料 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报学史》
《中国报学史》第一次系统全面介绍和论述了中国新闻 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全书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用丰富翔实的材料、严谨的考证将从汉唐到五四运动前 中国报刊的历史进行了概括总结,勾勒出了中国新闻事 业产生发展的清晰脉络,确定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内容。 它作为第一本由中国人编写的研究中国报刊史的研究专 著,其出版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代表了 旧中国报刊史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为中国新闻事业史 的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此前,还没有一个学者能 够像戈公振这样明确地提出将报业史作为研究对象,而 《中国报学史》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确定了报刊 史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科,新闻学的学科框架体系才宣 告建构完成,新闻学教育的三大分支才最终都找到了自 己的学术源头。在这层意义上,正是由于戈公振的关键 一步,中国新闻学教育发展才有了名正言顺的学科框架 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