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地质图

合集下载

地质图的判读

地质图的判读

二、阅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 • • • • • 1.看图名和方位 2.看比例尺 3.读图例 4.读地层柱状图 5.读地质断面图 6.地质图的综合分析
1.看图名和解该图幅的地理位置和 图的类型。例 如,湖北省地质图,湖北省第四纪地质 和工程地质图等,图名列于图幅上方图框外正中部位, 经纬度标于图框边缘。一般地质图图幅是上北下南,左 西右东,特殊情况也有用箭头指示方位。一幅地质图一 般是选择图面所包含地区中最大居民点或主要河流、主 要山岭等命名的。 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 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方向、分水岭所在、最高点、 最低点、相对高差等。如不带等高线,可以根据水系的 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一般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 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
2.看比例尺
• 比例尺一般注在图框外上方图名之下或下方正中 位置。比例尺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数字比例 尺,它是表示地面实际距离被缩小的倍数,如1: 50000,即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上50000厘米或 500米或0.5公里;直线比例尺是把图上一定距离 相当于实际的距离用直线表示出来。比例尺反映 了图幅内实际地质情况的详细程度,比例尺愈大, 制图精度愈高,反映地质情况也愈详尽。此外, 图框的右下方注明编图单位或人员,编图日期及 资料来源,以了解资料的新旧和质量。
3.读图例
• 地质图上各种地层、岩层的性质和时代以及构造等都有 统一规定的颜色和符号。一幅地质图上,有其所表示的 地质内容和图例。图例通常放在图框外的右边,也放在 图框内的空白处。图例包括地层图例和构造图例两方面。 地层图例是把该图幅出露的地层由新到老,从上到下 顺序排列,用标有各种地层的相应符号和颜色的长方形 格子表示,长方格子的左边注明地层时代系统,右边注 明主要岩性;岩浆岩体的图例按酸性到基性的顺序排列 在地层图例之下。构造图例就是用不同线条、符号所表 达的地质构造的内容和意思,如岩层的产状要素,断层 的种类等,构造图例常放在地层图例之后。地形图例一 般不标在地质图上。

1,2-构造地质学-实习一-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图

1,2-构造地质学-实习一-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图

图名: 图名: 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图的类型。 一般采用 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图的类型 。 图内主要市镇、 居民点、 山岭等名称。 如果比 图内主要市镇 、 居民点 、 山岭等名称 。 例尺较大, 图幅面积较小, 地名不为人们所知, 例尺较大 , 图幅面积较小 , 地名不为人们所知 , 则在地名前要写上所属的省( 区 ) 、 市或县名, 则在地名前要写上所属的省 ( 市或县名 , 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地质图、 周口店第四纪地质 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地质图 、 图和湖北大冶黄荆山水文地质图等。 图和湖北大冶黄荆山水文地质图等。 比例尺: 比例尺: 用以表明图幅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详细程度。 用以表明图幅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详细程度。 地质图的比例尺与地形图或地图的比例尺一样, 地质图的比例尺与地形图或地图的比例尺一样, 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 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
*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水平岩层:没有经过构造变动, 水平岩层:没有经过构造变动,仍然保持成岩后 的原始水平状态的沉积岩。 的原始水平状态的沉积岩。 特征: 特征: 1)下老上新 2)地形地质图上:岩层顶底之间垂距=厚度 地形地质图上:岩层顶底之间垂距=
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岩层厚度是其顶底面的高差; 岩层厚度是其顶底面的高差; 岩层出露宽度是其顶底面的水平距,其大小 岩层出露宽度是其顶底面的水平距, 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有关. 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有关.
实验作业要求
请使用“长江大学实验报告”纸完成作业; 1 请使用“长江大学实验报告”纸完成作业; 写明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内容; 2 写明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内容; 如需要,请粘贴原始图件; 3 如需要,请粘贴原始图件; 如需要,对作图步骤请写相关说明; 4 如需要,对作图步骤请写相关说明; 剖面图用标准作图纸(米格纸)完成; 5 剖面图用标准作图纸(米格纸)完成; 学习委员按学号收齐所有学生作业,及时上交。 6 学习委员按学号收齐所有学生作业,及时上交。

读水文地质图

读水文地质图

实习V 读水文地质图一、实习目的1.了解水文地质图的基本内容,初步熟悉阅读水文地质图的方法。

2.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二、有关基本知识1.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下水情况及其与自然地理和地质因素相互关系的图件。

它是根据水文地质调查的结果绘制的。

通常由一张图(主图)或一套相同比例尺的辅助图件来表示含水层的性质和分布、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化学成分与涌水量等。

主图是为对区域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建立总的概念而编制的反映主要水文地质特征的综合性图件, 即综合水文地质图。

辅助图件则包括基础性图件(如地质图、地貌图、实际材料图等)、地下水单项特征性图件(如潜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图、承压水等水压线图、水化学类型分区图、地下水储量分区图等)以及专门性水文地质图(如供水水文地质图、矿区水文地质图、环境水文地质图、地下水开采条件分区图等), 一般是小面积大比例尺, 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项自然改造利用而编制的图件。

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由平面图、镶图和剖面图组成。

平面图为主图。

镶图是在条件复杂的地区, 为减轻主图负担弥补其不足而编制的, 其比例尺要比平面图小。

剖面图则是用以反映调查区主要方向的水文地质变化规律, 如含水层的结构特征。

其走向应选在穿过地貌变化最大、横切所有含水层的方向。

尽能和勘探钻孔控制性水点结合起来。

原则上水平比例尺与平面图相同, 垂直比例尺可适当放大, 但不能使地形严重失真。

2.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是指有关地下水形成、分布和变化等条件的概括。

一般包括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情况、水质、水量、补给、径流与排泄等条件。

这些条件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条件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变化。

因此, 实际上它包括了影响地下水各方面的因素的总和。

3.气候条件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

根据其年平均温度可分为:热带(>25℃)、亚热带(25℃—15℃)、温带(15℃—5℃)和寒带(< 5℃);根据其水份状况可分为:湿润(降水量>800mm)、半湿润(800—500mm)、半干旱(500—250mm)、干旱(<250mm)。

地质图阅读

地质图阅读

2. 三点法 前提条件:
三点位于同一层面上,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同面不同线) 已知三点的位置和标高,且三点相距不太远 三点范围内岩层面平整,产状无变化。
求等高点:从最高点向最底点连线AC上,根据点间 高差及B点高程,在AC上得到B点等高的D 点。 求倾向:连接DB即为某一高程的走向线,过C点做 其平行线,为另一高程的走向线。在BD线 上任选一点O,作垂线OF,即为倾向线, 由高走向线向低走向线的方位即为其倾斜 方向,用量角器量出。 求倾角:在B点所在的走向线上,根据BC之间的高 差,按比例尺取线段OE,联EF,则∠EFO 即为其倾角,量角器量出即可。
“图例”是一张地质图不可缺少的部 分。不同类型的地质图各有所表示的地质 现象的图例。 普通地质图的图例是用各种规定的 颜色和符号来表明地层、岩体时代和性质。 图例通常是放在图框外的右边或下边,也 可放在图框内足够安排图例的空白处。图 例要按一定顺序排列,一般按地层、岩石 和构造这样的顺序排列,并在它们前面写 上“图例”二字。
三、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1. 读图名、比例尺,了解图的位置、精度 2. 读图例,熟悉图幅所使用的各种地质符号,对图 中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建立初步概念。最好与 图幅地区的综合地层柱状图结合起来读,了解地 层时代顺序和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 3. 从等高线形态和水系可了解地形特征。分析河流 水系分布; 4. 阅读地层分布、新老关系、产状、及其与地形的 关系,分析地质构造 5. 综合分析各种地质现象之间的关系、规律性及其 地质发展简史。 6. 在上述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对图幅范围内的区域 地层岩性条件和地质构造特征,结合工程建设的 要求,进行初步分析评价。
大同相当地质界面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但地质界面的倾角小于地形的坡角时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但弯曲程度较等高小同相同当地质界面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一致但比等高线开阔

【22】如何判读地质剖面图

【22】如何判读地质剖面图

方法技巧:如何判读地质剖面图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判断方法(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根本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典型例题】(2016届雅安模拟)右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⑤⑥④③②① C.④③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2.若①为石灰岩,则在①与⑤接触部位最可能形成( )A.页岩 B.大理岩 C.花岗岩 D.砂岩思维过程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 1.C 2.B练习:1.下图是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 )A.岩层的形成顺序依次为①②③ B.甲地是背斜顶部被侵蚀而形成的谷地C.乙地貌是岩层受张力作用后被侵蚀形成 D.丙地貌的地质构造与泰山相同(2016·邯郸检测)翡翠玉石是矿物在高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浆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变质形成的。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技巧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技巧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技巧
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

1.看图例、比例尺: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看比例尺可以知道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
①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

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③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

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3.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
①褶皱——水平运动。

②断层——升降运动。

③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侵蚀作用。

④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

4.看岩层是否缺失。

方法技巧:如何判读地质剖面图

方法技巧:如何判读地质剖面图

方法技巧:如何判读地质剖面图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判断方法(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根本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典型例题】(2016届雅安模拟)右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A.①②③④⑤⑥B.⑤⑥④③②①C.④③②①⑤⑥D.④③②①⑥⑤2.若①为石灰岩,则在①与⑤接触部位最可能形成( )A.页岩B.大理岩C.花岗岩D.砂岩思维过程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 1.C 2.B练习:1.下图是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 )A.岩层的形成顺序依次为①②③B.甲地是背斜顶部被侵蚀而形成的谷地C.乙地貌是岩层受张力作用后被侵蚀形成D.丙地貌的地质构造与泰山相同(2016·邯郸检测)翡翠玉石是矿物在高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浆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变质形成的。

1实验一读地质图、求岩层产状和图切剖面图

1实验一读地质图、求岩层产状和图切剖面图
8
凌河地质图
9
(三)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水平岩层在地面和地形 地质图上的特征: 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界 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在沟谷呈尖牙状,其尖端 指向上游; 在孤立的山丘上呈圈闭的 曲线。 在近直立的陡崖处重合成 一条线。
10
凌河地质图
11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P219-220)
一、目的要求
1、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依据岩层产 状的概念,在有地形等高线的地质图上 完成)也可用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
2、掌握岩层产状概念。
12
二、说明
(一)在地形地质图上(依据产状原理)求岩层产状要素的方法 此法适用于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上,而且在测定范围内,岩层产 状稳定,无小褶皱或断层干扰,求解原理。作图步骤以图16-1 ( P219 )讲解。
14
三点法要点:如下图,最高点A和最低点C之间的连线上,
必有一点与B点等高的D点,作走向线DB,过C点或A点作出 另一走向线,余者就是(一)中所述的在地形地质图上求
岩层产状问题(略)。
作业: P 220
1、第1 、3题;详见附图1。 2、求出K1的地层厚度。 注意:作业均用A4型号纸来完成。
16
13
(二)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


适用于产状平缓,罗盘不易测量,或钻探得到岩面 标高资料求地下岩(矿)层产状。 三点法求岩层产状前提是: ①三点要位于同一层面上,但又不在一条直线上; ②三点的方位,相互水平距离和标高或高差为已知, 且三点相距不太远; ③在三点范围内岩层面平整,产状无变化,无褶皱 和断层;
5
月山~云山剖面图
6
4、地层柱状图至新、 由下而上地叠置起来的一个完整的地层柱子。 主要概括图幅内地层层序、岩性特征、化石、 厚度、接触关系及主要矿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要求一、目的要求学习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阅读地质图的方法。

二、实验用品实验用品长山地区1:25 000地质图(附图),长江三峡地区地质图(附图),铅笔等。

实验内容与方法三、实验内容与方法1. 地质图的一般知识①地质图的概念。

地质图是将各补不同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如沉积岩层、岩浆岩体、地质构造、矿产等)的分布和相互关系,用规定的图例和符号表示在某种比例尺地形图或平面图上的一种图件。

有时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着重表示某种地质现象的图件,称专门的地质图。

通过地质图我们可以判读该区的地层层序、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地质发展历史及成矿规律等。

是帮助我们预测矿产、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依据,因此,它是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图件,是国家资源和地质工作最重要的资料。

②地质图的一般规格。

一幅正式的地质图应有统一的规格,除图幅本身外,还包括图名、比例尺、图例、编图单位、编图年月及编图人等,并附有综合地层柱状图和地质剖面图。

图名:一般放在图框正上方,用来表明本图幅所在地区及图的类型。

为了进一步表明该图所在的地理位置,一般在图框右上方注明图幅的接合表(有些图在图名下方注明)、图幅和国际代号,以便查图之用。

比例尺:一般数字比例尺放在图名之下;线条比例尺放在图框外正下方。

图例:用各种规定的颜色、花纹、符号等表示地层时代、岩性和户状等。

通常放在图框的右侧或下方。

地质年代按从新到老、自上而下排列:当放在图幅下方时,则自左至右排列。

且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符号等顺序绘制。

综合地层柱状图:一般放在地质图框外左侧。

地质剖面图:一般放在地质图框外正下方。

2.地质图的读图步骤不同类型的地质图所表示的内容有所差别,但读图步骤却基本相同的。

(1)首先读图框外的附件通过图名、方位及比例尺,了解图幅类型,方向、位置、区域面积及地质图的精度;通过图例了解各种符号、花纹的念意;通过综合地层柱状图了解该区出露地层的层序、岩性特征、厚度及接触关系等;通过地质剖面图大致了解该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2)正式读图的步骤如下:首先了解地形特征,并结合等高线、水系和地形分布,了解该区自然地理概况。

然后读地质、构造等内容。

大致了解地层分布的总规律,如走向、倾向,新老地层分布状况等;判别有无褶皱构造的存在,逐个分析褶皱的性质及形成时代:判别有无断层的存在,逐个分析断层的性质及其形成时代;了解岩浆岩及岩浆活动特征,如岩性、产状、规模及其形成时代;分析各地质体的相互关系,如褶皱、断层、岩浆岩体、变质岩等的相互关系。

(3)综合与概括在了解全区范围内地层的发育、空间分布、岩性、厚度、古生物、接触关系、褶皱、断裂构造及岩浆岩体等的特征、形成的时代及其相互关系等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本区构造运动性质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规律,地质发展简史及各种矿产的生成与分布等,从而对该区的总体地质概况有较全面的认识。

3.读地质图要点(1)读地形图的要点图1 不同产状岩层露头形态与等高线的关系I—水平岩层;II—直立岩层;III—倾斜岩层地形是地质构造、岩性等特征在地表上的反映,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

所以掌握地形的特征对了解地质构造起着一定的作用。

① 读地形应从水系特征着手,结合等高线的高程,分析区内山区、丘陵和平原的分布。

了解它们的相对高程与绝对高程;根据等高线的形态特征了解山头、鞍部、洼地、山谷和山脊等的分布;根据等高线平距和等高线稀密分布特征,了解地形的陡、缓;再结合地貌,地物符号了解该区水系类型、居民点的分布、交通情况等,从而掌握全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概况。

② 注意地层(或断层等)布图上的露头形态,露头形态与地层产状有关,而且受当地地形的影响。

从图1可见,对水平岩层而言,其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图1 I);垂直岩以的露头线割地形等高线、成为一条与岩层走向一致的直线(图1 II);而倾斜岩层的露头线是与等高线斜交,并随等高线弯曲而弯曲成U形曲线(图1 III),其弯曲程度与岩小倾角大小成反比,而U形顶点的指向则孔岩层的倾向、倾角与山坡的坡向、坡角及其间的相互关系有关,因此,可通过露头线的形态,大致判别岩层产状。

以上对露头形态与地形关系的分析,不仅适用于层状、似层状地质体,同时亦适用于岩浆岩侵入体、矿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断层面及不整合接触面等等。

③ 注意地形对地层露头宽度的影响。

地层的厚度是指上下层面间的垂直距离。

同一厚度、同一产状的地层,在不同地形坡度上的出露宽度是不同的,坡度越缓出露越宽;坡度越陡出露越窄(图2)。

(2)判读地质图中的倾斜岩层① 倾斜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斜交,它的地质界线的弯曲程度与倾角有关,岩层的倾角愈小,地质界线愈弯曲。

相反,倾角愈大,则弯曲愈小。

如直立岩层的地质界线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图2 岩层厚度及倾角不变时露头宽度决定于地形坡度和坡向。

② 倾斜岩层由于地形坡度及岩层产状的不同,在地质图上的弯曲尖端方向也不同,并且具一定的规律,称为倾斜岩层的V字形法则。

简述如下:a) 当岩层倾向与山坡坡向相反时,在河谷处,岩层露头线所成的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在山脊处,V 字形尖端指向下游(图3a)。

b) 当岩层倾向与山坡坡向一致,如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时,则在河谷处,V字形的尖端指向下游;在山脊处,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图35b)。

c)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但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在河谷处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图]35c)。

图3 V字形法则图解(3) 在地质图上确定岩层的产状要素在带有等高线的地质图上可以用图解法求得岩层的产状要素。

如图16是一幅倾斜岩层的地质图,图中有点子的条带代表某一岩层。

按照岩层产状的定义,同一岩层层面的出露线与同一条等高线相交的两点连线即是该层面的走向线。

图中岩层底面线与500m等高线相交于A、B两点,与400m等高线相交于C、D两点,AB与CD分别为岩层底面的500m与400m两条走向线。

作EF上AB(或CD),此线即代表岩层面的倾向。

在AB线上截取EG等于符合地质图比例尺的两条等高线间距的长度;连FG,则/EFG即为该岩层的倾角。

(4)判读地质图中的褶皱① 根据地段产状和地质界线的分布,了解区内地层的分布情况。

② 垂直地质界线、从老地层出露处着手,沿其倾向或反其倾向穿越,了解不同时代地层的分布规律;从新、老地层的相对位置,确定向斜和背斜的核部、翼部的所在位置和组成地层及全区褶皱的数目。

③ 根据各褶皱构造两翼地层倾角大小、出露宽度,并参考地质剖面图,判别轴面位置、轴向及单个与组合的横剖面形态。

④ 根据两翼地层平面分布形态,判别各褶皱枢纽的产状及倾伏向;再按各褶皱轴的位置,判别褶皱的平面组合方式。

⑤ 综合上述内容,给褶皱命名并分析其形成时代。

地质图上的地质构造与空间位置有密切联系,故命名时应以地名+褶皱类型,如黄陵背斜等等。

⑥ 观察褶皱与其它地质体间的关系,如果发现地层被岩体、断层所切断或被不整合面所覆盖,应沿地层走向追索,推断被切断或被覆盖地层的归属,以便恢复褶皱的原来面貌,(5) 判读地质图中断层断层存在的依据是:不同时代地层的非对称重复或缺失;或沿地层走向突然中断。

而在地质图上,一般以特殊符号表示断层的存在及共性质。

如以红色实线表示实测(虚线表示推测)断层的位置与长度;在大、中比例尺地质图还用特定的符号表示断层类型及其产状。

当图上未标明断层性质时,可通过以下观察加以判断:① 观察断层线与褶皱轴线(或地层界线)间的关系。

如果两者分别近于垂直、平行或斜交时,应分别属于横(倾向)断层、纵(走向)断层或斜向断层。

② 观察断层线的形态及其与地形等高线的关系。

确定断层面陡、缓及倾斜方向,其方法与前面介绍相同(见图4)。

图4 图解法求岩层产状③ 判断断层两盘运动方向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断层发生位置的地质条件(是在单斜地层还是在褶皱构造中,是背斜还是向斜,是在翼部还是在核部);断层性质属纵断层或横断层,地层产状属正常还是倒转;以及断层面与地层产状的关系等等。

可从如下方面考虑:在一般情况下走向断层不论发生在单斜地层、背斜或向斜中,其老地层出露的一盘为 上升盘;但当断层面倾向与地层倾向一致、且断层倾角小于地层倾角或地层倒转时,则相 反。

当横断层切断褶皱时,如果断层两盘核部出露同一时代的地层,则背斜核部变宽(或向斜核邻变窄)的断盘为上升盘;但当断层两盘褶皱的核部,出露不同时代的地层时,则无论是背斜或向斜,其核部是老地层的一盘为上升盘。

当地质界线被横断层或斜断层切断并位移时,如断层面两侧地层出露宽度一致,则为平移断层。

此外,还应参考地质剖面图上断层的表现,借以判别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

④ 综合上述内容,根据断层命名原则,分别给各断层命名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和形成时代。

(6)区别地质图上不同类型的地层接触关系①整合、假整合接触。

二者在地质图上均表现为接触界而上、下的地层界线相互平行,如果上、下地层间是连续渐变的为整合;若其间有间断面(即有地层缺失)者为假整合。

②不整合接触。

在地质图上明显表现是在不整合界线两边的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在剖面图上表现为上覆地层的底界切断其下伏一个或若干个较老地层的地质界线,两者呈明显的角度相交。

在平面图上常用 ﹏﹏ 符号表示不整合接触。

③ 岩体的侵入接触。

当规模较大的岩体侵入围岩时,在地质图和剖面图上的岩体边界线均可切断一条或数条地质界线;但当岩体出露较小时,在地质图上岩体界线可呈封闭曲线被包围在某一层围岩内。

④ 岩体的沉积接触。

在地质图上表现为岩体的边界,被晚于其形成时期的地层界线所切割,在剖面图上则可见晚期地层覆于其上。

⑤ 断层接触。

在地质图上表现为地层不对称式重复、缺失或地层界线、岩休界线或不整合接触界线等被切断并发生位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