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字句中的动词重叠
[转载]动词重叠
![[转载]动词重叠](https://img.taocdn.com/s3/m/d26e4ac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4.png)
[转载]动词重叠原⽂地址:动词重叠作者:sandy第⼀章汉语部分词类及其教学⼆.动词重叠: 动词重叠是汉语很有特⾊的⼀个语法现象,也是外国留学⽣学习汉语的难点。
学⽣关于动词重叠的偏误主要涉及重叠后的语法意义,重叠后充当的句法成分,也涉及到动词的重叠形式。
下⾯就这些问题分别进⾏分析: (⼀)动词重叠的形式: 1.单⾳节动词重叠的形式主要有两种:AA式,如:看看、说说、想想、问问、催催等。
A⼀A式,如:看⼀看、说⼀说、想⼀想、问⼀问、催⼀催、敲⼀敲等。
单⾳节动词重叠形式表⽰过去发⽣的事情时,⼀般在中间加上“了”。
如: 他看了看表,发现⾃⼰还是来早了。
他敲了⼀敲门,⾥⾯没⼈应,他就⾛了。
2.双⾳节动词的重叠形式只有⼀种,即ABAB式,如学习学习、休息休息、讨论讨论等。
双⾳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所表⽰的动作⾏为多不发⽣在过去,如果表⽰过去,在中间加上“了”。
另外,我们还应该告诉学⽣,还有⼀种重叠形式,即离合词只能重叠前⾯的动词性语素。
如:见见⾯、洗洗澡、睡睡觉、散散步、理理发、帮帮忙、跳跳舞、唱唱歌等。
这种重叠形式如表⽰已经发⽣的动作,只能在第⼀个⾳节后⾯加上“了”。
如: 我们只是见了见⾯,并没有多说。
昨天他给我帮了帮忙就⾛了。
(⼆)动词重叠的范围: 我们只告诉他们汉语中的动词可以重叠,单⾳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是AA,双⾳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是ABAB。
学⽣把握起来还是很难。
到底哪些可以重叠?哪些不可以。
也是对外汉语教材和⽼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的。
汉语中⼤部分动作动词和⼩部分⼼理动词都可以重叠,但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关系动词、存现动词、使令动词则不能重叠。
对⽐如下: 看看、听听、想想 *能能、*会会、*应该应该、*进进、*来来、*是是、*有有、*在在、*使使 可以重叠的动词⼤部分是持续性动词或者虽不能重复,但可以多次进⾏。
⼀次性动作动词即⼀次就结束不可能重复进⾏得不可以重叠。
对⽐如下: ⾛、看、听、唱、买 *原谅原谅、*成⽴成⽴、*花花、*来来等 可以重叠的动词⼀般是⼈的意志可以⽀配的动词。
东北方言中重叠形式的分析与研究

人文与艺术东北方言中重叠形式的分析与研究付常玉(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辽辽 宁宁 济济职管 业理技干术部 学学 院院摘要:东北方言是我国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是东北人交际时的专属语言。
东北方言中O 的重叠形式在东北人交际时随处可见。
东北方言的重叠形式有两字重叠、三字重叠、四字重叠。
二东北方言中的重叠形式具有感情色彩强、地域色彩鲜明、口语色彩生动的特点,语言表达生动年形象,富有感染力。
东北方言这种地标式的语言表达风格体现出了东北人热情豪放、幽默风趣第的性格特点。
期关键词:东北方言;重叠形式;特点;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H1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46(2021)03-0049-03东北方言主要是指居住在我国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的人民群众日常交流使用的专属语言。
东北方言中的重叠形式在东北人交际时随处可见。
语言重叠形式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普通话中词的重叠形式,主要介绍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重叠特点;其次,研究东北方言中的重叠形式:两字重叠、三字重叠、四字重叠;再次,阐述了东北方言重叠的特点;最后,分析了东北方言重叠形式的语用功能。
一、普通话的重叠形式——以词的重叠为例普通话的重叠形式有三种情况:一是汉语的音节重叠、一是汉语语素重叠、三是汉语中词的重叠。
普通话的名词语素重叠式中,有一些语素能够单说不用附加任何词缀,还有一些是可以加词缀“子”但词的基本意思是不变的。
限于篇幅及与东北方言重叠的相似关系,下面仅以普通话中词的重叠为例进行分析。
(一)名词重叠汉语的普通话中,只有一些单音节名词可以有重叠形式的。
例如“妈妈”“爸爸”“姐姐”“奶奶”“妹妹”,这种重叠大多数表示家人之间的称呼。
此外,这些词可以单说,例如“妈”“叔”“婶”。
也有例外,如“伯伯”就不可以单说。
还有一些名词重叠可以有“子”尾式,例如“调调”可以说成“调子”并意思不变。
基于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把字句偏误分析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把”字句偏误分析“把”字句是汉语特有的句式,在世界七千种语言中少有与其对应的句式。
因其是母语使用者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地要使用的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且其本身在结构上多变、所表达的语义与句式内部语义关系也很复杂。
因此,相应的它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把”字句中动词的选择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把”字句的可用不可用条件也是一条极易被二语者忽略却尤为重要的问题。
本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以日、韩,东南亚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以及英语国家二语学习者的HSK作文为语料主要探讨留学生“把”字句中动词选用造成的光杆动词式、把字句使用中的滥用与回避三个问题,归纳其形式、简略分析造成偏误的原因,粗略地提出些个人教学上的陋见。
一、“把”字句光杆动词式偏误及原因分析观察发现,在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存在着大量的光杆动词式“把”字句,无论这个动词是单音节的还是双音节的,总是难免偏误。
因单音节光杆动词式在汉语某些民歌或者文学作品或者口语特殊表达情境下是可以使用的(例:把家还、把歌唱、把饭吃、把觉睡),所以本文探讨的前提是常见的通用“把”字句格式。
关于“把”字句前后有了别的成分以后动词的选择,黄廖本《现代汉语》认为“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
”“至少也要用动词重叠式”因此它后面必须得有别的成分。
构成动体式、动结式、动趋式、动介式、动宾式、动得式、动量式、动程式、状动式等。
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动词都能进入“把”字句,同一个动词并非能进入所有“把”字句构式。
光杆动词式是指“把”字句式中谓语只是简单的动词形式。
而二语学习者的这种光杆动词式的使用方式必然会造成偏误的。
我们必须要把火熄灭。
我们必须要把字写好。
我们必须要把敌人给消灭。
以上三个例句是光杆动词在“把”字句中的正确使用范例之一,从例句中可以看出在“把”字句中要使用光杆动词,这些动词也必须是“及物的二价动词。
教学语法六种特殊句式重点复习

语法论述和简答1) “把”字句把字句的结构:A、把字句中的主语——主语一般是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或动宾短语,是动词谓语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
如:海水把村庄淹没了(名词)。
他把那本书看完了(代词)。
炙热的阳光把盐从海水里晒出来了(名词性短语)。
B、把字句中的谓语——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具有处置意义,它能使把字后面的宾语移动位置、改变状态等,所以把字句的谓语一定是及物动词,而且是能支配或影响介词把的宾语,所以把字句的句子意义决定了谓语动词不可能是光杆形式。
例如:我把书本给你找出来。
把字句的谓语没有支配、影响人或事物的作用的动词性成分一般不能充当把字句的谓语。
C、把字句中的宾语——把的宾语在意义上是动词谓语代表的动作的接收对象,即受事者。
宾语多为名词性成分,有时也有动词性成分。
举例:1)他把自行车修好了。
(名词性成分)2)他把砍价学会了(动词性成分)。
把的宾语是一个却值得、听话人可以理解确认的事物。
反之就不能作把字的宾语。
D、动词谓语后边所带的其他成分——把字句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动词,其前后一定要有其他成分来补充说明处置和影响的结果及方式。
要表示结果或变化,动词后面就应该有表示意义的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
要表示动作的某种方式,动词谓语前就应该有表示此类意义的词语形式。
例如:1)我们把树根埋得很深(程度补语)。
请你把资料内容给大家介绍介绍(重叠的动词)使用把字句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把字句短语和谓语之间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副词、时间词,它们一般放在把字前面。
能愿动词:放在把字前面。
例如:我想把桌子搬到窗户下边去。
否定副词:把字句中有“不”和“没或没有”的话,它们应该放在把字之前。
例如:我没把今天的练习做好——我把今天的练习没做好(×)。
时间词:表示时间的词,要放在把的前面。
例如:我把昨天书还给图书馆了——改为;我昨天把书还给图书馆了。
2)把字句动词后不能带可能补语——因为可能补语表示一种可能,并不是动作的结果。
把字句基本结构形式初级汉语汉语外国老师使用资料

第五十课
“把”字句的基本结构形式:
主语 + 把 + 宾语 + 动词+ 其他成分
例如: 他把作业做完了。
使用“把字句时” ,要注意:
一、主语一定是施事者 例:他把药吃了。 二、”把“的宾语必须是特指的 例:你把护照给我。
他把两本书借走了。(ͯ ) 三、一些动词如“有、在、是、来、去、
觉得、喜欢”等不能做“把”字句的主 要动词
例如:我妈妈把北京来了。(ͯ )
四、动词后面一定有其他成分,说明动作产生的 结果或影响。“其他成分”可以指:了、重叠 动词、动词的宾语和补语。
例如:请把空调开开。 把他送到医院去吧。
五、否定副词“不、没”,能愿动词“可以、 能、会”应放在“把”的前边
例如:我不能把它忘掉。 六、 “把”字句中不能用可能补语。
练习: 一、看图说话
பைடு நூலகம்
二、改写病句 1. 你快把水果送。 2. 我把他的意见同意了。 3. 他把老师讲的话不会写下来。 4. 回学校时,我把公共汽车坐错了。
如何使用把字句

四、 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应该有较强的动作性。因 此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和“有、 没有”等不能用来做谓语动词。
五、 “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 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例如不能说“他把青春 愿意献给党。我们把困难敢踩在脚下。我把衣服没有弄乱。 为什么把消息不告诉他。”不过熟语性句子有例外,如 “怎么能把人不当人。”
课后作业
发动一系列动作,并用“把”字句表达,至少五 个动作和五个句子。
谢谢观看。
把字句成立的条件
⑴ 动词一般是能带支配对象的行为动词,即能带施事宾语的及物动 词。 ⑵所用动词的前边或后边要带有表示结果或方式的附加成分。 ⑶“把”字所介系的宾语通常是确定的,即说话人要有确指的对象。 在书面语言中,有时用“将”字代替“把”字,仍称把字句。
课文导入
请你把书拿过来。
总结:
3.妈妈把水果洗干净了。
4.他把他所有的财产都挥 霍了。
课堂练习2
修改下列病句:
1.我把照相机明天还给你,可以 吗?
2.大家往山上把车拉。
参考答案:
1.我明天把照相机还给你,可以 吗?
2.大家把车往山上拉。
3.把任务不完成,绝不能休息。
4.他把花瓶打。 5.我把文章懂了。 6.我把箱子搬不动。
请把书放在桌子上。
我把书放进抽屉里了。
如果这儿有一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西, 我们对这个东西做了什么动 作,让这个东西发生了一点 变化,这时候,我们就常常 用到“把”字句。
把字句基本知识结构句式

1一什么叫“把”字句“把”字句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
是指在句子中,用介词“把”将句子中的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前面,以强调动词的结果。
二“把”字句的基本句式1 基本句式主语+把+名词+动词例:我把作业交了/你把信寄了/他把饭做了/我把地拖了/小王把纸撕了/小李把窗户打开了/田中把黑板擦了/玛丽把我的手拉着2 练习:请每个学生造一个把字句三“把”字句中名词的特点1名词是动词的宾语比如上面的例子中,“作业”是“交”的宾语,“信”是“寄”的宾语,“饭”是“做”的宾语,“地”是“拖”的宾语,“纸”是“撕”的宾语,“窗户”是“打开”的宾语,“黑板”是“擦”的宾语,“手”是“拉”的宾语。
2名词所指代的事物是已知的,有定的,前面常常加“这”、“那”或其它限制性的修饰语。
比如:把作业交了(已知是哪些作业)。
把信寄了(已知是哪封信)。
把饭做了(已要做什么饭)。
等等。
3练习请在画线的地方填上适当的名词小王把–———学会了。
田中把———弄脏了。
小李把———买了。
他把———拿走了。
他把———吃了。
她把———穿上了。
四“把”字句中动词的特点“把”字句中动词一般不用单个动词,而是带其它成分。
1动词+了(着)例子:我把苹果吃了/他把书拿着/他把那盆花买了/小李把门关上了/小王把茶喝着/2动词重叠例子:我把房间打扫打扫/玛丽把桌子擦擦/大卫把花看看/他们把问题研究研究/田中把句子想想3动词是动结式、动趋式例子:你把饭吃完/老师把学生叫进来/妈妈把客人带到房间/把花拿到窗台上/把狗赶出去4动词+动量(时量)宾语例子:老师把作业又说了一遍/小王把书拿走了三天/他把水喝了两杯/玛丽把会话读了很多遍5动词+介词短语例子:姐姐把画挂在墙上/大卫把衣服放在床上/小王把信给玛丽/小李把粉笔拿给老师6动词+得+情态补语例子:把小王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把小李听得只点头/把大卫跑得气喘吁吁/把教室挤得水泄不通7动词前有修饰成分例子:别把废纸满地扔/小王把水往小李身上泼/红军把敌人彻底消灭/小孩把衣服往下脱8练习:针对每种情况造句五“把”字句的语法意义1表示处置。
病句中把字句解说

◆“把”字句一般都具有一种处置作用,所以他往往用在表示“命令”“决心”或表示“行为结果”的句子中.
他的句子结构是用某个动作对某一事物对象施加影响,使它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
例如:
A)我们一定要把小偷抓住. (表示决心)
B)你把房间打扫一下!(表示命令)
C)他把菜全吃光了.(表示结果)
◆使用“把”字句有一些限制条件:
A)动词要有“处置”的意思,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这类动词常是表示强烈动作的动词. 而下面这些动词一般不能做“把字句”的谓语动词:
①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如“旅行、旅游、游泳、跳舞、合作、结婚、睡觉、吃饭等”.
②表示判断、状态的动词,如:“有、是、像、在、存在”.
③表示心理活动或感官的动词,如:“知道、同意、觉得、希望、、渴望、期望、喜欢、爱、要求、看见、听见、学习”.
④表示趋向的动词,如:“上、下、进、出、回、到、过、起”.
B)“把”字的对象必须是确指的,不定指的宾语句不能变成“把”字句.
例如:
①◎把书拿来.——“书”是确定已知的某本或某些书.
②╳把一些书拿来.——应该改为:“把那些书拿来”.
C)“把”字句中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一般不能使用一个单独的光杆动词,至少要带上动态助词(了、着、过)或补语、宾语、状语,也可以是动词重叠形式.
例如:
①把茶喝〈了〉.
②他把话说了〈两遍〉.
③农民把地种〈上庄稼〉.
④不要把脏水[到处]泼.
⑤请把地扫〈一扫〉.
D)“把”字句中,否定词、情态动词,只能放在“把”字前,而不能放在“把”字之后、动词之前.
例如:
①◎我没有把消息告诉他.——╳我把消息没有告诉他.
②◎她愿意把钱给乞丐.——╳他把钱愿意给乞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把字句中的动词重叠徐艳平(衢州学院中文系,浙江衢州324000)摘要:把字句中的动词重叠是句子层面的问题,其动词能否重叠并不完全取决于句中的核心动词,也会受句式和其它成分的制约。
整体来看,把字句动词重叠后表现出这样的特点:较强的劳作性、宾语为受事宾语、排斥给予、索取类动词、明确的目的性。
关键词:动词重叠把字句句子层面特点一、问题的提出陆俭明先生曾在《90年代现代汉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1990)一文中列举了两组把字动词重叠句:(1)甲把马刷刷! 把衣服洗洗! 把文章改改! 把酒热热! 把房子修修!把白薯煮煮! 把作业收收! 把报纸看看! 把裙子熨熨! 把黑板擦擦!把面包烤烤! 把书念念! 把被子晒晒!把桌子挪挪!把车锁换换!(2)乙*把马骑骑! *把衣服买买! *把文章写写! *把酒喝喝! *把房子盖盖!*把白薯运运! *把作业交交! *把报纸借借! *把裙子穿穿! *把黑板扛扛!*把面包吃吃! *把书还还!*把被子卖卖!*把桌子送送!*把车锁拆拆!同样是“把”字祈使句,甲、乙两组句子的基本格局相同,但甲组句能说,乙组句不能说。
为什么?自陆俭明先生提出把字句中的动词重叠问题以来,这一问题得到语法学界的高度重视,不少学者都在论文或著作中把它作为尚待解决的重要语法问题来对待,也有人试着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
高平平(1999)从语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凡是能表示一定动作行为的并能够持续、重复的动词都可以重叠;反之,凡表示非动作行为、不能持续重复的动词或表示一定量的动词,一般不能重叠使用。
”姜守旸(2000)从受事宾语的处置结果明确与否进行了解释。
于洪亚(2008)认为把字句动词重叠的限制条件是:“1、‘把’后的名词必须是与动词组合的能够单说的自由语素,2、名词与重叠动词组合后要能产生某种预期的结果,或者至少要发生某种变化。
”他们的解释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却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原因就在于以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仅仅是针对动词或宾语进行探讨,都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着手的,而忽略了句式的影响和制约,缺乏全局的研究思路。
正像周国光先生(1999)在提到把字句中的动词重叠问题时所说的:“两组句子中的动词都是重叠形式,但是有的可以重叠,有的不能重叠。
为什么?是否与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关?如果有关,那么决定能否重叠的语义特征是什么?就目前的研究来说,还没有提取出相应的语义特征给以比较满意的解释。
”二、把字句中的动词重叠是句子层面的问题我们认为,一个句子能否成立并不仅仅取决于其核心动词,也会受到句式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那种只对动词进行分析就希望能解决全部问题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
沈家煊先生(2006)曾指出:“一个句式是一个完形(Gestalt)……只有把握句式的主题意义,才能解释许多分小类未能解决的语法现象,才能对许多语法现象做出相应的概括。
”句式语法理论也认为,意义决定形式,同时形式也会对意义产生制约作用,每一种语法形式都有其特定的语义内涵,对一种语法形式的选择也就意味着对其特有的语义内涵的适应和映现。
这种从整体出发分析问题的思路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实际上,试看下面的例子:(3)a、把被子晒晒!b、* 把太阳晒晒!(4)a、把草拔拔!b、* 把牙拔拔!(5)a、把毛衣拆拆!b、* 把车锁拆拆!以上三个例子中,a、b两类句子都是祈使句,核心动词相同,唯一的差别在于宾语不同。
由此可见,句式具有整体意义。
把字句中动词的重叠不仅受核心动词的限制,也会受把字句句式和其它成分的制约。
有些动词虽然在把字祈使句中不能重叠,但在一定语境下却能够在其他把字句中重叠:(6)a、* 把她和女儿嚼嚼!b、没有他,北平能把她和女儿全嚼嚼吃了。
(《离婚》)(7)a、* 把脊背压压!b、张培轻轻地把周大勇的脊背压了压,说:“不要急,部队是要全部撤走!”(《保卫延安》)一个句子的语义是由若干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在一起共同表达出来的,并非是某一个词的单一作用。
同样,把字句中的动词重叠表面上看仅仅是核心动词的问题,而其实质却并不仅仅是动词层面的问题,而是句子层面的范畴。
因此,要想深入探讨把字句中的动词重叠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句子层面进行分析。
三、把字动词重叠句中的动词1、核心动词表现出较强的劳作性《动词用法词典》从《现代汉语词典》中选取动词共1328个,注明可重叠的动词为679个。
可以进入把字句的重叠动词有225个,占可重叠动词的33%,我们加上从《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得到的部分可重叠双音节动词,共得到能进入把字句的重叠动词237个。
其中,单音节动词为189个,占总数的79.7%;双音节动词为51个,占总数的20.3%。
我们对这237个动词进行了统计分析,大致其分为四类:借助手或工具类:把皮剥剥把瓜子炒炒把蒜捣捣把裤子缝缝把裤腿放放把种子筛筛把碗刷刷把豆腐烧烧把扣眼锁锁把手抬抬把车子修修把香菜腌腌言说告知类:把报纸念念把课文背背把情况说说把他的事迹宣传宣传和身体有关的:把眼闭闭把身子往后靠靠把身子缩缩就进去了脑力综合类:把吊车往上升升把工作调调把数目核对核对把事情安排安排在这些动词中,有173个是需要借助手或其他工具来完成的,如剥、补、炒、抄、剁、缝、糊、捡、剪、抹、切、筛、晒、收、锁、烫、剔、修、收拾、修理、拆洗、布置等;有18个是通过嘴巴来完成的言说告知类,如说、讲、读、念、背(诵)、宣传、广播、透露、传达等;有4个是跟除手之外的身体部位有关的,如闭、靠、缩、摇;有42个是依靠大脑或综合的协调来完成的,如减、降、升、算、压、安排、整治、扩充、商量、考虑等。
统计结果表明,需要借助手或其他工具来完成动作的动词高达73%,有17.7%是需要借助大脑或身体的综合协调来完成的,这些动词在能进入把字句的重叠动词中具有极大优势。
在把字句中,它们基本上体现的是人的劳动行为,通过工具、手的体力劳动或大脑身体的综合劳动,使宾语实现了向预期状态的转变。
从原型理论来看,任何一个语法范畴都是非匀质的,占据数量最多的实例往往体现了该范畴的典型性特征,是该范畴的原型,而数量较少的实例则可能处在该范畴的边缘地带,体现了其非典型性特征。
因此,我们认为把字动词重叠句的基本特性是其劳作性。
另外,我们还对《动词用法词典》中的例句进行了统计,共得到把字动词重叠句58例。
其中有53例是需要借助手或工具完成的劳作性动作行为,而且大部分是需借助某一工具来完成的工具类动词;有2例是和身体的其他部位有关的;还有3例是其他类,参看下表:类型数量所占比例实例和手有关的53 91.4 % 把黄瓜切切和身体其它部位有关的 2 3.4 % 把眼闭闭其它 3 5.2 % 把火气压压统计结果显示,实例中和手有关的劳作性动词也是以绝对优势出现的。
91.4 %的比例再次证明了劳作性是把字动词重叠句的基本特性。
正是由于这一特性,该类把字句排斥休闲性动作行为,因此,带有轻松休闲意味的“骑骑马、喝喝酒、吃吃饭”一般不说成“把马骑骑、把酒喝喝、把饭吃吃、把花养养”。
2、排斥给予、索取类动词根据我们对《动词用法词典》和《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进行统计的结果,可以进入把字句的重叠动词有237个。
而在这些动词中却很少见到给予、索取类意义动词的身影。
我们认为,给予、索取类意义动词的极少出现,说明把字动词重叠句有一种排斥“益损”意义的倾向。
请看以下例句:(8)* 把衣服买买! * 把被子卖卖!(9)* 把报纸借借! * 把书还还!(10)* 把桌子送送!* 把作业交交!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典型的给予和索取类动词几乎都不能进入把字动词重叠句。
给予和索取类动词反映的是给予者给予被给予者某物或索取者从被索取者获得索取物,强调的是一种得益或损失。
从配价的角度看,给予、索取类动词属于三价动词。
而把字句对三价动词的限制要远远大于二价动词。
在把字动词重叠句中,这一特点体现得更加明显,二价动词在该句式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重叠的三价动词仅限于宣传、广播、透露、传达等部分告知类动词,而告知类动词能使抽象的消息、情况、话语从一方到另一方,但消息转移后,原持有者还仍然保持其所有权,因此,这类动词虽然属于三价动词,但它们和作为三价动词典型的给予、索取类动词又有所不同,这也可能是该类动词得以进入把字动词重叠句的原因。
这样看来,陆俭明先生所举例子中的“收”好像是个例外。
但综合把字动词重叠句中的“收”类动词(收、收集、收拾)来看,我们认为把字动词重叠句中的“收”和“索取”义的“收”并不等同。
后者是索取者主动向被索取者索取某一物体,强调被索取者有直接损失,如“他收了我一百元押金”;而前者主要强调把分散的东西“集中”,通过劳动性动作,使宾语从凌乱或分散的状态转变为整齐或集中的状态,对他人并没有直接的损失或者并不强调这种损失。
如“把衣服收收!把作业收收!把架子上的东西收收。
”因此,我们认为该句式中的“收”属于二价获得义动词而非三价索取类动词。
四、把字动词重叠句的宾语1、宾语为受事宾语。
(11 ) 你们把他的先进事迹广播广播。
(动词语法词典)(12)你先到厨房,把晚饭的菜看看,告诉厨房一下。
(雷雨)(13)他对着窗户照了半晌,终于发现左下角还有一疙瘩豌豆大的烟末没挖下来,便把挖耳勺的头弯了弯,小心伸进壶口里去。
(鼻烟壶)(14)俺这儿做两三年工,积点钱,替俺娘把坟修补修补。
(孙瑜,武训传)把字动词重叠句要求宾语为受事宾语。
《动词用法词典》中出现的58例把字动词重叠句,其宾语无一例外都是受事。
相对来说,有一种强烈的排斥其他类型的宾语的倾向:如对象宾语、结果宾语、原因宾语、目的宾语、谓词性宾语等。
(15)冬天让孩子们到外面晒晒太阳,很有好处。
(施事宾语,动词语法词典)(16)车书记本来打算昨天到咱们这儿来,想见见风兆丽和团委的干部。
(对象宾语,蒋子龙选集)(17)她这么一句,倒把我怄笑了,没词可说,指指地上:你瞧你砸这一地东西。
(处所宾语,过把瘾就死)(18)咱们也享受享受鬼子的待遇。
(原因宾语,王朔,许爷)(19)你也该关心关心孩子的学习。
(目的宾语,动词语法词典)(20)我不过是没事去凑凑热闹。
(谓词性宾语,王朔,顽主)(21)等我把大师兄请回来,商量商量怎么办。
(复杂谓词性成分宾语,神拳)以上例句都不能变换成相应的把字动词重叠句。
(例句16-21摘自于李姗的《动词重叠式研究》)有些重叠动词的宾语范围比较宽,例如“商量”一词,既可以带体词宾语也可以带谓词宾语,但只有带受事宾语时才能进入把字动词重叠句。
而在前面所提到的例(3)中,例3a的宾语是受事,3b的宾语是施事。
这样即使把字句的核心动词相同,例3b“把太阳晒晒!”依然不能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把字动词重叠句有一种特殊的受事宾语。
在“把脚跺跺、把头摇摇、把手搓搓”这类句子中,宾语好像是动作的施事,但这类句子和“把辣椒剁剁、把瓶子摇摇、把衣服搓搓”一样,动作的施行者是一个整体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受大脑控制的局部的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