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断层构造带因岩石破碎共35页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 课件(共35张PPT)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 课件(共35张PPT)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背斜和向斜示意图
材料二 某地地质剖面图
材料三 华山大断崖(如右图)
(3)“背斜成谷”主要是受到哪种外力作用的影响?若材料一图 中所示地区有石油分布,应从哪种构造中寻找石油?隧 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采石场则选择在背斜顶部, 为什么?
侵蚀作用。 背斜构造。 背斜岩层是拱形的,承压大,安全性好,而向斜是 储水构造,修建隧道易积水或渗水,因此隧道一般 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 易破碎,因此采石场选择在背斜顶部。
4. 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①~④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A. ① A. ①
B. ② B. ②
C. ③ C. ③
D. ④ D. ④
5. 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下图为“某种地形的示意图”,读后 完成6~8题。
7. 若乙、丙、丁分别表示岩浆岩、石灰岩、 变质岩,则要在甲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 注意的问题是 A. 火山喷发 C. 地下溶洞塌陷 B. 断层下陷 D. 地下冻土融化
3. 有关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④⑤处山地是由于两侧受力使其隆起而形成的 B. 甲处山地是由位于向斜槽部的岩石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的 C. 甲处附近高地物质不断向甲处堆积成山 D. 该地区发生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同时出现了褶皱和断层构造
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据此完成4~5题。
线路布局 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线路布局 上坡路段往往呈“之”字形
交通 运输
平原地区公路选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 的关系。
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调查公路选线 原则,下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 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 协助解决。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3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案高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3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案高二地理教案

地表形态的变化知识要求:1、使学生知道内力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演化的,重点掌握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成因和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3、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能力要求:1、通过对内力作用和山岳地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自学程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要求:1、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2、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复杂的、永恒的,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懂得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山岳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褶皱山、断块山的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辅导法、举例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同时播放幻灯片1-7: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和缓起伏的大兴安岭,地势陡峭的华山,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长白山天池。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如:那不勒斯海岸、台湾海峡、喜马拉雅、广州的海陆变迁。

)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改变局部地区的地表形态,作用力相当较小,如愚公移山、修筑梯田、填海造陆。

)1、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①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势能及其转化形式,如风能、水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构造地貌的形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构造地貌的形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地貌:山地 地质构造:向斜
地质构造与地貌
概念辨析: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 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 也称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岩层的变形和错位,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包括两种最 主要的基本构造——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如背斜岭、向斜谷、 断崖等。
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 被侵蚀,成为山岭(向斜成山)
巩固练习
(1)该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幅地 质图,图中所示地质构造为向斜 , 理由是: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
(2)该地区的地形为 山岭 ,形 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 坚硬,不易被侵蚀 。
地质构造与地貌
(二)断层
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 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构造地貌的形成
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 形态的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结合图像、视频或野外考察,认识构造地貌的类型及特点; 2.综合思维:结合典型地区的地貌材料、图像,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貌形成 的影响,理解板块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3.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掌握人类活 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背斜
新 老新 新 老 向斜 老
地质构造的判别
小结:1、形态上:背斜拱起;向斜下弯 2、岩层新老关系上: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褶皱
类型 结构特征
岩层向上拱起,

第四章 第2课 山岳的形成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 第2课 山岳的形成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课山岳的形成教学目标1、掌握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

2、理解并掌握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重点1、褶皱山、断块山、谷地的形成过程。

难点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2、山地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作用有关。

2、褶皱山与断块山(1)褶皱山与断块山的比较:(2)褶皱山:由背斜和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的统称。

①褶皱的形成: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②褶皱的基本形式: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3)断块山:①断层的形成: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②断层的基本形式: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具体实例: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具体实例:断层构造带:因岩石破碎,易发育成沟谷、河流(4)实践意义——与人类生产的关系:①找油气资源:②找地下水:③修建水库:④修建地下隧道: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⑴内容:全球的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的地带,、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⑵板块分布: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注意界线的位置、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分,生长边界有海岭、断层;消亡边界有海沟、造山带。

各板块与各大洲和大洋的关系。

⑶应用: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形成或。

如、。

板块碰撞(消亡边界):两大陆板块相撞,形成。

如。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撞,形成、和。

能力·思维·方法【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海岭、海沟将地壳分割成若干板块 B 、板块漂浮在地核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C 、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D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 【例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 、B 、C 、D 、E 五处,属背斜的是 。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板块构造与山地的形成(讲义)(解析版)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板块构造与山地的形成(讲义)(解析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3 板块构造与山地的形成历年考情:考题分值考点题型命题情景2019年江苏卷3-4 4 山地的形成选择题野外地质考察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7 24综合题玄武岩不同山体类型的演化地貌形成一、板块构造理论山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内力的作用之下。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六大板块组成。

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碰撞,产生板块的运动。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①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大小不同的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边界则是岩石圈活动频繁地带;②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③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作水平运动。

注意:①北冰洋分属于亚欧板块及美洲板块。

②大西洋是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张裂而形成。

③印度洋板块的三块较大陆地:澳大利亚、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及印度半岛。

④赤道穿过六大板块(太平洋东部有一部分属于南极洲板块)。

⑤南美洲落基山脉是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易混概念辨析:①板块是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地理单元。

地壳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②海沟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底部形成的。

裂谷则是陆地板块张裂形成的。

【常考的板块边界】(二)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1.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岭、即大洋中脊――多隐没在海水之中,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2.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注意】全球消亡边界主要为两条: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上位于此地,这里也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课件(共34张ppt)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课件(共34张ppt)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课件(共34张ppt)(共34张PPT)2.2 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学习目标:1.通过太空泥模拟实验和图片观察,能辨别褶皱和断层,说出其形成过程、特征及形成的地貌;2.以鄂尔多斯市页岩气开发为例,说出褶皱和断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概念1:地质构造裸露地表的岩层倾斜弯曲断裂错开岩层的变形和变位褶皱断层概念2: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任务一:褶皱和断层的判读活动1:利用手中的太空泥,压成片,按顺序叠放,模拟水平岩层,思考水平岩层的新老关系?活动2:观察课本26页图2.13希腊克里特岛变形的岩层照片,模拟褶皱的形成过程,画出示意图,标注受力方向?指出背斜、向斜?说出褶皱的形成过程?活动3:观察制作的褶皱模拟图,思考在同一水平面上,背斜向斜的岩层新老关系有何不同?活动4:观察制作的褶皱模拟图,说出不受外力影响下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貌及原因?在外力长期作用下又会如何演变?任务一:褶皱和断层的判读褶皱定义: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形变”,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内力作用永久性什么是褶皱?褶皱是如何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向斜背斜(从形态上划分)向斜背斜褶曲岩层向上拱起部分岩层向下弯曲部分背斜山、向斜谷长江巫峡向斜山、背斜谷→ 地形倒置四川省四姑娘山为什么会发生地形倒置?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外力长期作用容易被侵蚀成谷地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向斜山、背斜谷→ 地形倒置那么如何准确地判断背斜和向斜呢?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准确判断(中间较新,两翼较老)(中间较老,两翼较新)背斜向斜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总结:1、褶皱的判读(1)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2)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水平方向上,中间老两翼新的是背斜,中间新两翼老的是向斜。

2、褶皱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内力作用:背斜成山--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成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第一篇: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课标解读】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诗词赏析此诗为写景名篇。

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

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

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

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

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

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

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一、山的形成与分类【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互动讨论】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总结分析】(一)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活动:(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知识点汇总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地质构造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不仅与地球的演化过程密切相关,还对我们理解许多地理现象和资源分布有着关键作用。

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汇总一下高中地理中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

一、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是指岩层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

褶皱又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的弯曲,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则是岩层向下弯曲,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断层是指岩层受到强大的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导致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断层又分为地垒和地堑。

地垒是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地堑则相反,是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

二、褶皱的特点和影响1、背斜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所以,我们在野外看到的背斜地貌往往不是山岭,而是谷地。

但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因为石油和天然气等轻质流体容易在背斜顶部聚集。

2、向斜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石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同时,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因为地下水容易在向斜槽部汇集。

三、断层的特点和影响1、地垒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等就是地垒形成的。

2、地堑地堑则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我国的汾河谷地、渭河谷地等就是地堑形成的。

断层地带由于岩石破碎,地壳不稳定,所以在断层附近往往会有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发生。

同时,断层也会影响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

四、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1、找矿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在背斜构造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容易聚集。

此外,某些金属矿也往往与背斜构造有关。

2、找水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和汇集。

在向斜地区打井,往往能够找到丰富的地下水。

五、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在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构造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