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地理知识点.doc
地理高一上册必备知识点

地理高一上册必备知识点一、自然地理1. 地理基本概念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包括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地理学主要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领域,自然地理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分布规律以及这些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地球的结构和构造地球由内部向外可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层次,并且地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
地球的构造包括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两个主要方面,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上地壳的分布和运动规律,地幔对流则解释了板块构造的动力来源。
3. 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物质组成主要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
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氧气、氮气、水蒸气等组成;地球的水圈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地表水主要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和冰川等;土壤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空气等构成。
4. 地球的运动和坐标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运动,自转导致了地球的昼夜交替,而公转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地球上的位置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的位置,纬度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
5. 陆地地貌陆地地貌主要包括高山、平原、丘陵和盆地等。
高山地貌是由地壳构造抬升形成的,包括山地、山脉和山脊等;平原地貌表示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包括河流冲积平原、沉积平原和风积平原等;丘陵地貌介于高山和平原之间,由连续起伏的小山组成;盆地地貌是一种地势低洼的地形,常由地壳沉降形成。
6.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某地区长期大气变化的统计结果,主要包括温度、降水、风向和湿度等要素。
气象是研究短期气候变化的学科,主要包括天气、季风和气象灾害等。
7. 水文与水循环水文是研究地表和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质量变化的学科。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式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蓄水、入渗和径流等。
8. 植被与生态植被是地球表面自然生长的植物总称,包括森林、草原、沙漠和湿地等。
生态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关注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
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昼夜粗细和正午昼夜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早晨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相交处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水平线随季节的变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相交处每年有两次直射2.人教版高一七年级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学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水体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戏剧化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外部环境。
所以有机体生物是区位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建立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连续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旱灾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强风作用显著,已经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上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极区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北半球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高中地理-高一第一二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01宇宙中的地球(一)天体与天体系统1.天体及类型(1)天体: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星云、恒星、行星等。
①天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物脉(宇宙间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等。
②人造天体: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等。
(2)常见天体的特点类型形状组成能否发光星云云雾状气体和尘埃,主要物质是氢恒星球状或类球状炽热气体能行星近似球状如土星否卫星如月球否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天体的方法(1)一看位置: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
进入大气层或返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2)二看实质: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
(3)三看运转: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
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就不是天体。
2.天体系统(1)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级别(由低到高):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①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②太阳系: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
③银河系: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庞大的恒星系统。
④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
(二)行星地球1.太阳系(1)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气体构成,体积巨大)——木星、土星;远日行星(远离太阳)——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2)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近圆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近似正圆。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太阳系中大小天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知识摘要1.天体和天体系统2.天体类型及特征3.太阳辐射的能量****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知识结构一、宇宙1、天体:概念和类型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二、太阳1、太阳辐射的能量****及其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A光球层:太阳黑子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C日冕层:太阳风(2) 对地球的影响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B 磁暴和极光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二、地球1、普通性(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2、特殊性(1)有生命存在(2)有生命存在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摘要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知识结构1、概况(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2、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2)产生时差: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知识摘要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知识结构1、概况(1) 方向:自西向东(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2、黄赤交角(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2)度数:目前是23°26′(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3、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梳理知识摘要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高一地理必修1全部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1全部知识点高一地理必修1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
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地理学科的发展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观察方法和分类;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二、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地球的形状、构造和内部组成;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自转、公转、倾斜和岁差的意义;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和标准时间。
三、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
四、自然地理环境介绍
包括大洲的划分、位于我国的大陆和海洋;地球上的大陆和陆地分布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和特点。
五、大气圈和气候
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气候和气候区划的概念和分类;气候影
响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我国气候的特点和主要分类。
六、水圈和水资源
水圈的组成和运动;水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利用;水资源的问
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七、生物圈和生物资源
生物圈的组成和特点;生物资源的分类及其分布规律;生态环
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八、地球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分布规律;自然灾害的影响和
减灾措施。
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1的全部知识点,通过学习掌握这些知识,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态和运动,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
规律,理解气候、水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以及地球面临的自然灾害等问题。
这些知识对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和保护环境都非常重要。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为未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1. 地球与地球运动-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和四季变化。
-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自西向东进行自转,每天完成一次自转,导致地球的表面产生昼夜交替。
-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公转周期大约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2. 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 大气圈:大气圈是包围地球的气体层,由氮气、氧气等组成,起到保护地球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 水圈: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中,构成了水圈,水圈的循环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3. 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质灾害-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形成了地球的板块构造,解释了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 地震:地震是地球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释放的能量,会导致地壳震动,造成破坏和灾害。
- 火山:火山是地球内部熔岩喷发到地表形成的地形,喷发时会释放出岩浆、烟尘和有害气体,造成灾害。
4. 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和展示的技术,可以用于地图制作、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
- 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利用一组卫星和接收器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位置的精确坐标,广泛应用于导航、测量和定位等方面。
5.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受到纬度、海洋、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存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同地区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各具特点,受到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6. 地球上的人类活动- 农业:农业是人类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原材料。
- 工业:工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部分,包括制造业和能源开发,对环境和资源有一定的影响。
-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对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等方面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高一地理第一章必背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一章必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等基本知识对于理解地理学的其他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介绍地球与地图相关的必背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近似椭球形,两极略扁,赤道稍凸,因此也称为地球的“地球形”。
2. 地球的直径和周长: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3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6公里。
3. 地球的面积: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公里。
4. 地球的体积:地球的体积约为1,083,210,000立方公里。
二、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即从东向西看,太阳、星星等天体的运动是由东向西,一天自转一周,所以有了昼夜的变化。
2. 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完成一周。
3. 倾斜度和季节变化:地球的轴线与公转平面倾斜约23.5度,造成了地球不同地区季节的变化。
三、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包括岩石、土壤等物质,并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固态岩石组成,厚度约为2900公里。
3.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铁和镍组成。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四、地球的地理格局地球的地理格局包括七大洲、五大洋以及其他地理要素。
1. 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2. 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北冰洋。
3. 其他地理要素: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山脉、高原、平原等。
五、地图的表示方法地图是以比例尺将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信息转化为平面图形的一种表示方法。
1. 地图的比例尺:比例尺是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距离的比例关系,分为线性比例尺和面积比例尺两种表示方法。
2. 地图的图例:图例是地图上解释和说明地图符号所代表意义的部分,通过图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图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地理知识点
地理是高中的一个重点学习内容,那么高一上的地理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吗?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是岩浆向地表或地壳上层运移的过程。
地壳深处或上地幔的岩浆是富含挥发成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炽热粘稠的岩浆,在地下高压的作用下,具有极大的物理—化学活动性,可以沿地壳脆弱地带向地壳上层运移,或沿地壳的构造裂隙喷出地表。
岩浆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侵入作用;一为喷出作用。
2、地壳运动
①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水平运动
升降运动
概念
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即上升或下降
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
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使岩层抬升或下沉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仗和海陆变迁
举例
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大西洋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附近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②褶曲: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称为褶曲。
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就称为褶皱。
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
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皱山脉。
他们是由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褶皱的不同形态和规模大小,常常反应了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方式。
③断层:断层是岩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地垒和地堑比较:
概念
对地形的影响
实例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
庐山、泰山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
常形成狭小的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变质作用
在地壳形成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先形成的变质岩,为了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重新组合,甚至包括化学成分的改变,这个变化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当然,由于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称为变质岩。
相对于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变质作用中的物质运动属于微观尺度。
4、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能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地球的岩石圈在运动过程中,有些能量因挤压、摩擦等原因在某些部位以变形的方式积聚起来,当这种能量产生的巨大的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就会以岩层的断裂、错位等形式快速地释放出来,导致岩层急剧震动,就是地震。
按成因不同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其中
构造地震最多。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
是地壳表层岩石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下被破坏、改变性状的过程的总称。
风化作用总是与岩石固有的、大大小小的、或明或暗的构造裂隙,以及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的化学稳定性紧密相关。
2、侵蚀作用
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叫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直接塑造作用表现最为明显。
侵蚀作用的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动态性和差异性。
3、搬运作用
它是外力作用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重要环节,通过它把风化、侵蚀和堆积作用连接在一起。
风、流水、冰川、波浪等把风化、侵蚀的产物运移离开原始的位置,就是搬运作用。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的搬运作用占优势,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则是流水的搬运作用表现明显。
流水和风的搬运作用的力量和它们的速度关系非常密切(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流水所
能够推动碎屑物质的最大重量与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因此狂风和洪水的搬运作用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沙尘暴、龙卷风、山洪、泥石流、融冻泥流等都是与外力的搬运作用相关的自然灾害。
4、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广义的沉积作用包括了沉积和堆积两种搬运物停留下来的方式。
如在流
水和风力搬运的物质,一般当水的流速或者风速降低时,就会有一部分物质沉积(沉降)下来。
而冰川搬运的物质,一般是在冰川融化的区域直接地堆积下来。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趋向平坦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在空间上相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