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颗粒泥沙基本特性试验报告

合集下载

沙子的检验报告

沙子的检验报告

沙子的检验报告1. 引言本文是针对沙子进行的检验报告,旨在对沙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通过本次检验,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有关沙子的重要信息,以便于决策是否适用于特定的工程项目等。

2. 检验目的本次沙子的检验主要目的如下:1.确定沙子的物理性质,包括粒径分布、颗粒形状等;2.分析沙子的化学成分,包括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3.评估沙子与土壤、混凝土等材料的相容性;4.提供沙子的检验结果,以供使用者参考。

3. 检验方法为了对沙子进行全面的检验,本次使用了以下的检验方法:3.1 粒径分布分析•首先,采集一定量的沙子样本。

•使用湿筛法进行粒径分布分析。

通过经过一系列不同孔径的筛网筛选出不同粒径范围的沙子颗粒。

•称量和记录不同粒径范围的沙子颗粒的质量。

•统计不同粒径范围的沙子颗粒的质量,并计算出其所占比例。

3.2 颗粒形状分析•使用光学显微镜对沙子颗粒的形状进行观察和记录。

•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沙子颗粒的形状参数进行测量,如圆度、偏心率等。

3.3 化学成分分析•首先,将沙子样本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水分。

•将沙子样本与相应的溶剂进行提取,将提取液置于测定仪器中。

•使用仪器如AA光度计或ICP-MS进行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分析。

3.4 相容性评估•将沙子与土壤、混凝土等材料进行混合试验。

•观察混合试验后的结果,如颜色的变化、材料的强度等。

4. 检验结果与分析4.1 物理性质分析结果根据粒径分布分析,沙子样本的粒径主要分布在0.1mm至2.0mm之间,其中以0.2mm至0.5mm的沙粒比例最高,占总质量的约35%。

颗粒形状分析显示沙子颗粒呈均匀颗粒状,圆度为0.8左右。

4.2 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化学成分分析显示沙子主要含有二氧化硅(SiO2)、氧化铁(Fe2O3)和氧化铝(Al2O3)等成分。

其中,SiO2的含量约为85%,Fe2O3的含量约为5%,Al2O3的含量约为3%。

微量元素的含量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水泥细度实验报告总结

水泥细度实验报告总结

水泥细度实验报告总结
水泥细度实验是评估水泥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以下是水泥细度实验报告的总结:
1. 实验目的:
该实验的目的是检测水泥的细度,确定水泥颗粒的大小范围,从而了解水泥的制备方法和水泥的性能。

2. 实验材料:
水泥、细砂、标准液。

3. 实验步骤:
(1)将水泥、细砂和标准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水泥混合材;
(2)将制成的水泥混合材倒入烧杯中;
(3)通过漏勺将水倒入烧杯中,并观察水泥浆泥浆的透明度和粘度;
(4)通过细度计测量水泥颗粒的大小。

4. 实验结果:
(1)细度指标:在一般情况下,水泥的细度范围在0.2-2.5微米之间。

不同厂家生产水泥的细度指标可能会有所不同。

(2)水泥浆泥浆的透明度和粘度:水泥浆泥浆的透明度越高,表示混合材的细度越细,粘度越高,表示水泥颗粒越小。

(3)水泥颗粒大小:通过细度计测量得到的水泥颗粒大小范围在0.02-0.4微米之间。

5. 实验结论: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结论:不同厂家生产的水泥的细度指标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水泥的细度在0.2-2.5微米之间。

此外,通过实验可以看出,水泥浆泥浆的透明度和粘度与水泥颗粒大小有关。

6. 实验意义:
水泥细度实验可以评估水泥产品的质量,如水泥的颗粒大小、均匀性等。

还可以确定水泥的制备方法和水泥的性能。

因此,对于水泥生产、研发、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沙子检验报告

沙子检验报告

沙子检验报告
检验单位:XXX检测有限公司
检验对象:沙子
一、检验目的
为了保障建设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更好地保护环境,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对该沙子的物理、化学等性质进行检验,以确保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

二、检验依据
1. GB/T 14684-2011 建筑用砂
2. GB/T 50112-2012 建筑工程检测规范
三、检验项目及方法
1. 外观检验
根据沙子颜色的深浅程度、花晶状体的数量和大小、石粉和泥土的含量、硬度等,判断沙子颗粒的大小、均匀度和质量等。

2. 现场密度与含水率检测
测量沙子表面积、重量等数据,采用计算机处理方法得出其密度系数及含水率等数据。

3. 细度和粗度检验
分别将沙子通过筛子进行分选,根据筛孔直径计算其粒径分布情况及符合该颗粒级别的要求,判断沙子的粗细程度。

4. 化学成分检验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试沙子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微量元素和离子含量,分析其对环境污染及人体的影响等。

根据以上检测项目及方法,检验结果如下:
1. 外观合格。

2. 现场密度系数为1.8g/cm³,含水率为4.5%,均属于标准范围
之内。

3. 沙子的粒径分布良好,满足建筑工程需要。

4. 化学成分检测结果符合标准要求,沙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不影响人体健康。

五、检验结论
该沙子的各项性能均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达到了预期效果,
可以投入使用。

检验员:XXX
报告审核:XXXX
报告编写: XXXX
检验日期:20XX年XX月XX日。

砂的试验报告范文

砂的试验报告范文

砂的试验报告范文试验报告:砂的性质及相关实验摘要:本实验主要研究了砂的性质,并通过一系列实验来探究其特点。

实验包括砂的粒度分析、压实试验、含水率试验以及砂的抗压强度试验。

通过这些试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砂的物理性质以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目录:1.引言2.实验目的3.实验步骤4.实验结果及分析5.实验结论一、引言砂是一种常见的天然颗粒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研究砂的性质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砂的质量属性通常与其粒度分布、压实程度以及含水率有关,这些性质在土力学和地质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验目的1.了解砂的粒度分布特点;2.研究砂的压实特性;3.探究砂的含水率对其力学性质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1.砂的粒度分析:a.确定砂样,观察砂质;b.进行筛分试验,记录各级筛分下的砂质量;c.根据筛分结果绘制粒度分布曲线。

2.砂的压实特性:a.取一定数量的砂样,进行不同压实度的压实试验;b.记录每次压实时样品的体积变化;c.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压实度,并绘制压实曲线。

3.砂的含水率与力学性质:a.将一份砂样在不同含水率下进行压实试验,并测量每种含水率下的抗压强度;b.分析不同含水率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砂的粒度分析:经过筛分试验,我们得到了砂在不同筛孔下的粒度分布数据并绘制了粒度分布曲线。

结果显示,砂的粒度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中等到粗砂之间。

2.砂的压实特性:在压实试验中,我们记录了每次压实时砂样的体积变化,并计算了对应的压实度。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压实度的增加,砂样的体积逐渐减小,压实度与体积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砂的含水率与力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在压实度相同的情况下,砂的含水率对其抗压强度有显著影响。

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砂样的抗压强度逐渐降低。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砂的粒度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中等到粗砂之间;2.随着压实度的增加,砂样的体积逐渐减小;3.砂的含水率对其抗压强度有显著影响,含水率增加会导致抗压强度降低。

(完整word版)颗粒分析实验报告(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颗粒分析实验报告(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实验报告实验二颗粒分析实验实验人:学号:一、颗粒分析试验(一)试验目的:颗粒分析试验就是测定土中各种粒组所占该土总质量的百分数的试验方法。

(二)试验方法:筛析法。

(三)试验原理:将土样通过各种不同孔径的筛子,并按筛子孔径的大小将颗粒加以分组,然后再称量并计算出各个粒组占总量的该土总质量的百分数。

筛析法是测定土的颗粒组成最简单的一种试验方法,适用于粒径小于、等于60mm,大于0.075mm的土.(四)试验仪器:1.分析筛;(1) 圆孔粗筛,孔径为60mm,40mm,20mm,10mm,5mm和2mm。

(2) 圆孔细筛,孔径为2mm,1mm,0.5mm,0.25mm,0.075mm。

2.称量1000g、最小分度值0.1g的天平;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的天平;3.振筛机;4.烘箱、量筒、漏斗、研钵、瓷盘、不锈钢勺等。

(五)操作步骤:先用风干法制样(无粘性土),然后从风干松散的土样中,按表5-1称取代表性的试样,称量准确至0.1g,当试样质量超过500g时,称量应准确至1g。

(1)将按表5-1称取的试样过孔径为2mm的筛,分别称取留在筛子上和已通过筛子孔径的筛子下试样质量。

当筛下的试样质量小于试样总质量的10%时,不作细筛分析;当筛上的试样质量小于试样总质量的10%时,不作粗筛分析。

(2)取2mm 筛上的试样倒入依次叠好的粗筛的最上层筛中,进行粗筛筛析,然后再取2mm 筛下的试样倒入依次叠好的细筛的最上层筛中,进行细筛筛析。

细筛宜置于振筛机上进行震筛,振筛时间一般为10~15min 。

(3)按由最大孔径的筛开始,顺序将各筛取下,称留在各级筛上及底盘内试样的质量,准确至0.1g 。

(4)筛后各级筛上及底盘内试样质量的总和与筛前试样总质量的差值,不得大于试样总质量的1%。

(六)数据整理:1.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可按式(5-1)计算:x BAd m m X =(5-1)式中 X —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A m —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g );B m —当细筛分析时为所取的试样质量;当粗筛分析时为试样总质量(g );xd —粒径小于2mm 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

水泥细度检验实验报告

水泥细度检验实验报告

水泥细度检验实验报告第一篇:水泥细度检验实验报告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报告专业:组号:试验日期:组长:组员:实验名称:水泥细度测定实验目的:检验水泥的粗细程度,以作为评定水泥质量的依据之一。

负压筛法实验仪器:(1)负压筛负压筛由筛网、筛框和透明盖组成。

筛网为方孔丝,筛孔边长为80mm;筛网紧绷在筛网上,网框接触防水胶密封。

(2)负压筛析仪负压筛析仪由筛座负压筛、负压筛、负压源及收尘器组成。

其中筛座由转速为(30±2)r∕min的喷气嘴、负压表、控制板、微电机及壳体组成检测方法1、筛析试验前,把负压筛放在筛座上,盖上筛盖,接通电源,检查控制系统,调节负压至4000~6000Pa范围内。

2、称取试样,80µm筛析称取试样25g(45µm筛析称取试样10g),称取试样精确至0.01g,置于洁净的负压筛中,盖上筛盖,放在筛座上,开动筛检仪连续筛析 2min,筛毕,用天平称量筛余物质量m1(g)原始数据与处理结果:第二篇:有关粉煤灰细度要求粉煤灰作为加气混凝土砌块的主要原材料,其原料质量直接影响了加气块制品的最终产品质量,要想保证生产合格的加气块成品,必须从原材料入场就控制原材料粉煤灰的质量,国家行业标准《硅酸盐建筑制品用粉煤灰》直接规定的I级灰和Ⅱ级粉煤灰原则上都可以应用与生产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在试机生产中规定粉煤灰要有必要的细度,4900孔筛筛余小于20%,二氧化硅含量要大于百分之四十,三氧化二铝含量要大于15%并且不能超过35%,氧化钙要低于百分之十,三氧化二铁要小于15%,氧化硫含量必须低于4个点,烧失量小于10%。

先来说说粉煤灰细度对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质量的影响。

规定要求粉煤灰4900孔筛筛余小于20%。

粉煤灰月石灰的反应主要靠其表面可溶解物质与氢氧化钙水化反应生产碳酸钙,从而将还没有参加到水化反应的粉煤灰残核聚合成一团粘结起来,并产生一定的结构力。

细度越细,粉煤灰的比表面积就越大,这样在反应中与石灰的接触面增多才能更充分的进行水合反应,并产生更多的水化产物,快速的提高加气块制品的强度。

细粒土渗透实验报告

细粒土渗透实验报告

细粒土渗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细粒土的渗透性能进行实验研究,了解细粒土在不同条件下的渗透性能,为岩土工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实验原理渗透性实验是通过模拟水在土体中的渗透过程,测量渗透液的流量和水头下降以评估土体的渗透性能。

本实验采用恒水头法进行研究,即固定水头并测量渗透液的流量。

实验装置和材料实验装置包括水桶、细粒土样、渗透仪、水头计和计时器等。

实验使用细粒土样,其颗粒直径小于0.075mm,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取样和筛分。

实验步骤1. 准备细粒土样:将细粒土样收集后进行筛分,选择表观密度较大的细粒土样进行实验。

2. 准备土样:将细粒土样压实到规定的密度,并保持土样充分湿润。

3. 安装渗透仪:将已湿润的细粒土样装入渗透仪,并固定好。

4. 调整水头:通过调整水桶或水头计的高度,使得水头保持恒定。

(注:水头的选择根据所需的实验条件和设计要求确定)5. 测量水头和流量:开始实验后,方便测量水头和记录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6. 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计算渗透速度、渗透系数等参数。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时间(分钟)渗透液流量(mL)- -0 05 1010 2015 3020 3525 3830 40根据计算,我们得到了以下参数:- 渗透速度:渗透液流量随时间的变化速率。

- 渗透系数:标志土体渗透性能的参数。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细粒土在不同条件下的渗透性能数据,并计算了相应的渗透速度和渗透系数。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时间的增加,渗透液流量逐渐增加,说明细粒土的渗透性能较好。

2. 渗透速度和渗透系数能够客观地反映细粒土的渗透性能,为岩土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望本实验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细粒土的渗透性能提供了基础。

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通过改变细粒土的颗粒大小、湿润度等条件,并结合不同的实验方法,对细粒土的渗透性能进行更加详细和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1. [《岩土工程学》第三版](2. [《土工试验方法规程》](。

土的颗粒分析试验报告

土的颗粒分析试验报告

土的颗粒分析试验报告土的颗粒分析试验土的颗粒分析试验第一节筛析法一、试验目的测定小于某粒径的颗粒或粒组占砂土质量的百分数,以便了解土的粒度成分,并作为砂土分类及土工建筑选料的依据。

二、基本原理筛析法是利用一套孔径不同的标准筛来分离一定量的砂土中与筛孔径相应的粒组,而后称量,计算各粒组的相对含量,确定砂土的粒度成分。

此法适用于分离粒径大于0.075mm的粒组。

三、仪器设备1、标准筛一套(图1-1);2、普通天平:称量500g,最小分度值0.1g;3、磁钵及橡皮头研棒;4、毛刷、白纸、尺等。

顶盖2mm 1mm 0.5mm 0.25mm 0.1mm 0.075mm 底盘取走 3 取走412图1-1标准筛图1-2 四分法图解四、操作步骤1、制备土样(1) 风干土样,将土样摊成薄层,在空气中放1~2天, 使土中水分蒸发。

若土样已干,则可直接使用。

(2) 若试样中有结块时,可将试样倒入磁钵中,用橡皮头研棒研磨,使结块成为单独颗粒为止。

但须注意,研磨力度要合适,不能把颗粒研碎。

(3) 从准备好的土样中取代表性试样,数量如下:最大粒径小于2mm者,取100~300g;最大粒径为2~10mm之间的,取300~1000g;最大粒径为10~20mm之间的,取1000~2000g;最大粒径为20~40mm之间的,取2000~4000g;最大粒径大于40mm者,取4000g以上。

用四分法来选取试样,方法如下:将土样拌匀,倒在纸上成圆锥形(图1-2.1), 然后用尺以圆锥顶点为中心,向一定方向旋转(图1-2.2), 使圆锥成为1~2cm厚的圆饼状。

继而用尺划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把土样分成四等份,取走相同的两份(图1-2.3、图1-2.4), 将留下的两份土样拌匀;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剩下的土样约等于需要量为止。

2、过筛及称量(1) 用普通天平称取一定量的试样, 准确至0.1g;(2) 检查标准筛叠放顺序是否正确(大孔径在上,小孔径在下),筛孔是否干净,若夹有土粒,需刷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颗粒泥沙基本特性试验报告姓名:陶安学号:21409112日期:2012-11-13联系方式:antao1990@一、实验内容1、环形水槽操作演示2、分析泥沙粒径特性3、粒径计管絮凝现象观察二、基本特性测定的实验方法1、环形水槽环形水槽(结构如图1所示)由上、下盘及驱动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

下盘为一外径D=150cm、内径D= lO8cm、槽宽21cm、槽深45cm的有机玻璃环槽,上盘为一有机玻璃环片覆盖在下槽水面上,高度可任意调节以控制水深。

上、下盘各由一台无级调速电机带动,上下盘相向转动,在切力作用下产生水流。

由于水槽的曲率,会出现横向副流,但通过对上下盘转速比的合理调配,可使横向副流降低非常小的程度,从而达到较均匀稳定的流场。

另外,在下盘槽壁设有多个取样孔,以便在需要时在不同水深处取得浑水样品,用来测定随时间与水探不同,含沙浓度的变化情况。

与常见的循环水槽相比,环形水槽具有几方面的特点:①、无流入口和流出口的影响,水槽内所有断面的水流状态是一样的,并相当于一个无限长的水槽,满足细颗粒泥沙在盐水条件下絮凝过程所需时间和漫长沉降距离的要求,水槽运动所形成的水流运动既可以是恒定均匀流,也可以随时间而改变,从而可以模拟相应的潮汐水流运动。

②、无回水装置和消能设施,不破坏泥沙的絮凝状态,亦即泥沙能在与现场条件相似的絮凝状态下沉降、起动和输移。

③、实验水槽体积小,操作方便,适用性广,试验水深、水体含沙量、含盐度、水流速度可方便地进行调节。

对于某一流速,占初始悬沙总量一定比值的泥沙总处于悬浮状态,也就是说悬沙浓度和初始浓度的比值是底部切力的函数。

根据这一特性,就可通过环形水槽试验得到不同初始含沙量,不同水流条件下泥沙平衡浓度,不淤流速,起动流速,以及泥沙沉速等泥沙水力特性。

利用环形水槽,用各种不同条件的泥沙,水介质等就可分析出不同条件下的不同泥沙的水力特性,分析各种条件下泥沙和淤积量关系。

图1 环形水槽结构示意图2、泥沙粒径特性a、颗粒分析:直接法、间接法颗粒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测定样品的颗粒大小;二是测量样品中不同粒径组的沙量(常用质量占沙样总质量的百分数表达)。

直接法ⅰ尺量法:卡尺或直尺测量,适用于大于100mm的颗粒。

ⅱ容积法:根据颗粒排开水的体积计算颗粒的等容粒径。

盛水容器直径不宜大于颗粒直径的一倍。

ⅲ摄影测量法:用摄影机自河床表面以上1~2m拍摄河床表层的床沙(并放一参考尺作比较)照片,在室内投影放大,测量其粒径。

ⅳ筛析法:用于分析历经为0.1~100mm的沙、砾石和卵石样品。

间接法ⅰ清水沉降法:适用于粒径为0.05~2.0mm的沙样。

常用的有粒径计(0.05~0.5mm)和累积沉降管法(0.062~2.0mm)。

实验室主要研究细颗粒泥沙的性质,采用粒径计法。

ⅱ混匀沉降法:适用粒径为0.002~0.05mm的泥沙颗粒分析。

有吸管法(假定沙洋中有粗、中、细三种颗粒,并均匀分布于沉降筒各处,此时从任何位置吸取一定容积的悬液,并通过烘干称重,则可求含沙量)、比重计法(方法同吸管法,只是比重计不是采用烘干称重,而是将比重计置于试样悬液中,根据比重计上的刻度读数以测定试样浓度)、消光法(光线通过有泥沙的浑水时,光线强度将被消弱,消弱的光强,与泥沙的浓度成正比,通过测定光强的变化,可以得出泥沙浓度的变化,进而确定泥沙级配)等。

ⅲ离心沉降法:用于粒径小于0.005mm的胶粒分析。

3、细颗粒泥沙絮凝特性观察研究手段主要包括、现场测量、物理模型(静水沉降、动水沉降等)和数学模型,多采用各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

絮凝是细颗粒泥沙的重要特性之一,由于特殊的电化学特性,在含有电解质的水中发生物理化学作用,表面有带负电荷的离子。

同时,离解出来的阳离子,则被吸引在颗粒周围,组成离子圈。

因为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O2-和两个氢原子H+所组成,所以土粒表面,又吸着水分子,构成了“水膜”。

这部分水又叫“分子水”,分子水可分内外两层,内层叫“胶结水”,外层叫“胶滞水”见图2。

至于水膜以外的分子水,就再不受土粒吸力的约束,可以自由活动,称为“自由水”。

土粒表面与胶结水的相互吸力非常强大,可达1万个大气压;土粒与胶结水结合在一起不能分离,使胶结水的性质类似固体。

胶滞水在胶结水的外面,仍保持液体状态,但由于受巨大的吸力作用有较高的粘滞性,另外从分子水的电离特征来看,也可以分成内外两层,内层叫“吸附层”外层叫“扩散层”;总称为“双电层”。

图2 分子水双电层示意图细颗粒泥沙发生絮凝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颗粒必须发生碰撞;其二颗粒碰撞要有部分泥沙粘结在一起。

要满足上述条件颗粒之间需存在布朗运动、不等速沉降以及紊动作用。

影响细颗粒泥沙絮凝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盐度、粒径、含沙量、有机质、矿物成分、紊动强度等方面。

①紊动的影响:絮团大小与紊动强度的关系不是单向的,紊动对絮团的影响影响有两个相反的趋势:(1)水体紊动增加了颗粒之间的碰撞机会,从而可以形成较大的絮团,使颗粒沉速增大;(2)水体紊动引起的剪切力使絮团直径和沉速受到制约,在紊动强度足够大时,大絮团受到紊动剪切作用而破裂,水体中絮团大小和沉速将随紊动增强而减小。

②矿物组成对絮凝的影响不同的泥沙自然矿物成分不同,并且它们的结构体系、粒径等等物理性质都不相似,因此造成絮凝程度的不同。

细颗粒泥沙(粘土矿物)属于层状硅酸盐,主要构造单元是二维排列的硅-氧四面体和二维排列的铝或镁-氧-氢氧八面体。

在大多数粘土矿物中,这样的四面体片和八面体片以不同方式叠合着。

从细颗粒泥沙的结构的分析中可以得出泥沙本身对絮凝有着很大的影响。

③含盐量的影响在含盐量较小时,随着盐度的增大,絮凝作用增强,但当盐度增大到一定值后,盐度的增加不会进一步促进絮凝,反而有可能起到微小的絮散作用。

阳离子类型对细颗粒泥沙絮凝强度也有一定影响,高价离子比低价离子的絮凝作用强。

海水中对絮凝作用的影响顺序为:Al3+>Ca2+>Mg2+>Na+,由于胶体颗粒表面带负电,阳离子价数越高,对胶体粒子表面的静电吸附产生的作用就越大,故2价离子的絮凝能力大于1价离子。

Ca2+的絮凝能力大于Mg2+的原因是Ca2+ 的水合半径比Mg2+小,再是Ca2+容易与水体中腐殖酸结合生成腐殖酸钙沉淀。

④有机物的影响在河口地区,相当多的泥沙颗粒上吸附了有机物,采用流式细胞仪对长江口悬浮颗粒进行的研究表明,长江口悬浮体中,具有有机性的颗粒数占总颗粒数的60%~75%,由此可见,研究细颗粒泥沙的絮凝应充分考虑有机物的影响。

关于有机物究竟是促进还是抑制细颗粒泥沙的絮凝,存在不同意见。

近来更多的研究表明,有机物的作用增加了絮凝体的稳定性,对有机和无机物的吸附起着重要作用。

⑤从理论上讲,温度对于絮凝的影响是双重:温度升高使颗粒双电层厚度增加,俩颗粒间的排斥力增大,不利于俩颗粒的碰撞絮凝;温度升高加剧了颗粒的布朗运动,增加颗粒碰撞概率,对絮凝有利。

⑥含沙量的影响絮凝的直接原因在于泥沙颗粒的碰撞,碰撞导致泥沙颗粒粘结.悬浮体系泥沙浓度越大,颗粒平均距离越小,单位时间内颗粒自由无碰撞运动距离就越小,碰撞的概率也就越大,随着泥沙浓度增大,絮凝作用越强烈,但存在着一个极限浓度.当泥沙含量超过这个极限浓度后,对絮凝的影响反而变得不明显。

⑦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颗粒泥沙发生絮凝作用时,形成的絮凝颗粒大小是基本稳定的,这些絮凝颗粒将逐渐沉降到底部,但当这些颗粒全部沉降后,由于水流的紊动和剪切破坏作用,细颗粒泥沙形成的絮凝颗粒不再增大,不能克服紊动上举力的作用,因此也将不再发生沉降,沉降强度趋近于0 mg/(L·s)。

⑧粒度的影响泥沙粒径是影响絮凝的一个重要因素。

淤泥的中值粒径越小,絮凝作用越强,这是由于泥沙越细,其表面积越大,ζ电位也越大,遇阳离子中和其表面负电荷后,电位下降,碰撞增多,更易形成絮团,沉降量也就增加,这也说明,其电位越大,就不易絮凝,反之,电位减小易生成絮团,絮凝量就增加。

通过粒径计管的沉降距离和沉降时间来研究粘性泥沙絮凝影响因素和沉速的关系,是比较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粒径计管中,水体受外界以及絮团的形成及其沉降的影响较小。

因此本文对粘性细颗粒泥沙的静水絮凝沉降特性实验是在粒径计管中进行的。

主要仪器设备为一内径4.5cm、长约104cm、底端逐渐收缩至0.8cm的玻璃管,一带柄的玻璃管及一橡皮塞组成的加沙器。

实验中将搅拌均匀搁置数天的粘土混合液倒入加沙器,然后倒嵌入玻璃管中。

玻璃管中装有三种不同的液体,分别是蒸馏水、海水和MgSO4溶液。

可以观察到实验现象是在蒸馏水中,絮凝现象极其微弱,粘土混合液很快扩散至全管;在海水中,可以看到絮凝现象,在混合液交界面出现絮状体;在MgSO4溶液溶液中,絮凝现象明显,絮状体突出,上层清浑水交界面明显。

三、实验结果通过粒径分析仪,得出泥沙粒径分布如下表1,粒径累积频率曲线见图3。

由图3可求出D50=0.062mm。

表1 粒径分布表粒径(mm)0.4 0.25 0.15 0.125 0.1 0.062 0.031 0.016 0.008 0.004 小于某粒径(mm)94.6 90.6 86.5 83.4 75.7 49.9 23.6 13.8 9.8 6.8 百分数(%)图 3 泥沙粒径累积频率曲线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试验,我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它也加强了我动手实践的能力。

我还学到了一些新知识,新方法,环形水槽给我印象很深。

运用一些新技术手段来测定传统仪器所达不到的泥沙粒径级也告诉我交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