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网络语言的大学生受众调查

网络语言的大学生受众调查

体沿袭和 固化下来 ,形成新 的网络“ 传统” 习俗” 和“ ,网络流 网络 语 言 ,是 由 网 民创 造 并 传 播 ,首 先 在 网络 交 流 中使 行语 的文化效应 即能浸润大学生受众的思维和价值 。 用 的一种媒体语 ” 它广泛地 出现在聊天 I 网络社交 S S 。 M、 N 高 校 大 学 生 作 为 一 般 社 会 群 体 , 对 于 网络 流行 语 的 现 实 等 各 种 互 联 网应 用 场 合 ,代 表 了 一定 的互 联 网文 化 , 并渗 透 社会 使用 ,与对于网络流行语文化层面的认可,应 是高度相 到现实 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 了一定影响【。网络语言 关 的 。这 种文 化 认 同 可 以体 现在 大 学 生对 于 使 用 流 行 语 的 网 2 ] 来源广泛 ,符 号及文字象形 ,数字及外语象 声,方言及 外来 络“ 自己人” 的崇拜上 ,对于 网络流行语创 新能力的评价上, 词借意等 ,具有高度跨 界的混合性 。
网络 流 行 语 主 要用 于 日常在 网络 上 的表 达 中, 如 B S B 、
对于网络流行语社会意义的价值判断上。 最后 高校大学 生群 体作 为 一个特殊群体 ,其背 景情 况, 是 否 对 于 网 络 流 行 语 认 知 形 成 干 扰 ? 本 调 查 设 计 了 性 别 、年
语熟悉程度、 网络流行语的生活使用频率 、高校大学生群体 大学 、上 海 外 国语 大学 、上 海 师 范大 学 、 上海 理工 大学 、 上 对 于 网络 流 行 语 的 态度 认知 等 问题 。 海对 外 贸 易大 学 、 上海 应 用 技 术 学 院 )派 出 调 查 员 进 行 街 头 在 校 大 学 生群 体 占 网 民 总数 近 3 %, 网络 使用 是否 一 定 拦 截 。每 所 高 校 固 定 抽满 1 0 问卷 后 结 束 ,共 计形 成 10 1 0份 30 会 带 来 网 络 流 行 语 ?抽 象 地 看 , 网络 流 行 语 诞 生 于 网络 ,并 份 数 据 完 整 的 问卷 。 通 行 于 网 络 , 即意 味 着 广 泛 地 被 网络 使 用 者 所 运 用 。在 这 个

网络流行用语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网络流行用语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重庆邮电大学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关于网络流行用语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学院:软件学院专业:软件工程指导老师:**组长:韩汝进组员:张良春周慧王小凤邓小亚姜红吴鹏2013年 5月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网络热词的不断诞生,一方面反映了网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让网民的情感得到了释放。

历史上,人们为了表达对事物的感情,诞生了民谣,顺口溜等这些短小精悍,又饱含信息的语言文字。

而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当时似乎短小精悍的文字,在如今似乎有些臃肿,进而用网络热词来代替。

比如“打酱油”,“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这些词只有几个字,但这些词语后面却深刻反映了某种社会想象,网民的感情通过网络热刺不断的传递和释放。

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

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

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

对于网络用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日渐流行,我们小组确定了“网络语用对大学生的影响”这一调查主题,并展开了调查。

(二)研究内容1、问卷设计对于网络流行用语我们首先应该把它当作一种语言来看待,其次再去考虑它与正规语言的区别以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因此,经过小组讨论我们认为问卷的设计离不开一下几个方面:网络流行用语在大学生中的流行程度、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频繁出现在生活中的看法以及网络流行用语将来的发展趋势。

而网络流行用语将来的发展趋势作为调研的重心自然放在卷尾位置,其他方面作为由浅入深引出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看法。

语言文字调查报告

语言文字调查报告

语言文字调查报告语言文字调查报告一、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文字则是语言的书写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文字的使用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方式,更是文化的表达和认同的象征。

为了解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态度和使用习惯,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调查对象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来自不同年龄、职业和教育背景的人群。

通过在社交媒体平台、线上问卷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我们共收集到了1000份有效问卷和50个访谈记录。

这些调查对象来自不同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

三、语言使用习惯1. 语言选择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是母语。

其中,普通话是最为常用的语言,占比达到70%。

其次是方言,占比为20%。

英语和其他外语的使用比例较低,只有10%左右。

2. 书面语言在书面语言的选择上,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使用的是汉字。

汉字是中国传统的文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拼音和简化字。

这种趋势主要集中在年轻人中,占比约为30%。

而传统的繁体字使用者则逐渐减少,只占总人数的10%。

3. 语言变体在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中,语言往往会出现一些变体。

例如,北方人和南方人在发音和词汇使用上有所不同。

调查结果显示,这种语言变体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并不影响理解和沟通。

相反,它们反映了地域文化和身份认同。

四、语言文字的影响1. 文化表达语言和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传递民族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感到自豪,并且认为它们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

例如,许多人表示,他们通过语言和文字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传递给下一代。

2. 社会认同语言和文字也是人们社会认同的象征。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人在选择使用语言和文字时会考虑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归属感。

例如,一些人会选择使用方言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或者使用英语来展示自己的国际视野。

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范文

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范文

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范文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一、引言网络用语是指在网络平台上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它在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上被广泛使用,并且不断演变和创新。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用语也成为现代社会交流的一种形式,并对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网络用语的使用情况,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使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问卷设计包括了网络用语的使用频率、使用目的、具体的网络用语表达以及对网络用语的看法等内容。

共计发放了200份问卷,并收回了180份有效问卷。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1. 网络用语的使用频率根据调查结果,超过80%的大学生在平时的网络交流中经常使用网络用语。

其中,有近40%的人表示几乎每天都会使用网络用语,另外40%以上的人则表示每周都会使用。

这表明网络用语在大学生中的使用非常普遍,成为日常交流的一种习惯。

2. 网络用语的使用目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主要是为了节省打字时间和表达的简洁性。

此外,约30%的人表示使用网络用语可以增加互动的趣味性和社交效果。

只有少部分人使用网络用语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年轻和潮流时尚。

3. 具体的网络用语表达在具体的网络用语表达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网络用语包括“哈哈哈”、“LOL”、“666”、“emmm”等等。

这些表达常被用于表示开心、滑稽、赞美等情绪和赞美对方的表现。

总体而言,网络用语的表达方式简洁明了,往往通过独特的文字符号和缩略词来代替传统的表达方式。

4. 对网络用语的看法在对网络用语的看法方面,有近半数的人认为网络用语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可以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另外,约30%的人则认为网络用语是一种不正式的表达方式,可能会降低社交能力和语言文化的水平。

四、结论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网络用语在现代社会中普遍使用,并且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常见。

2. 大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表达简洁和增加社交效果。

规范用字情况调查报告

规范用字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用语、方言词汇等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

然而,这些非规范用字现象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影响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降低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和美感等。

为了了解当前规范用字的情况,提高公民的规范用字意识,本报告对某地区进行了规范用字情况的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面向不同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的群体,收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字情况。

实地观察则选取了公共场所、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景,对用字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1. 公共场所用字规范情况在公共场所,如商场、车站、医院等,大部分用字规范,但仍有部分场所存在不规范用字现象。

具体表现为:(1)部分指示牌、广告牌存在错别字、繁体字、异体字等不规范用字。

(2)部分店铺招牌使用网络用语、方言词汇等非规范用字。

2. 学校用字规范情况在学校,规范用字情况相对较好。

但仍有以下问题:(1)部分教师课堂板书存在错别字、不规范书写等现象。

(2)学生作文、作业中存在错别字、繁体字、异体字等不规范用字。

3. 企事业单位用字规范情况在企事业单位,规范用字情况较好,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宣传栏、公告牌存在错别字、不规范用字。

(2)部分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使用非规范用字。

四、存在问题1. 公民规范用字意识薄弱。

2. 部分单位和个人对规范用字重视程度不够。

3. 监管力度不足,对不规范用字现象缺乏有效监管。

五、建议与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规范用字意识。

2. 建立健全规范用字管理制度,加强对公共场所、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用字情况的监管。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规范书写和教学水平。

4. 鼓励媒体、网络平台等发挥监督作用,对不规范用字现象进行曝光和纠正。

六、结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规范用字情况不容乐观。

为进一步提高公民规范用字意识,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规范用字宣传教育,提高监管力度,共同营造文明、规范的语言文字氛围。

不规范用字社会调查报告

不规范用字社会调查报告

不规范用字社会调查报告在当今社会,语言文字作为交流的重要工具,其规范使用至关重要。

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我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了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网络搜索等多种方式,对不同场所和人群的用字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调查范围涵盖了街道、商场、学校、社区以及各类网络平台。

一、实地观察中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在街道上,不少商家为了吸引眼球,使用了谐音字或错别字来制作招牌。

比如,一家理发店取名为“飞发走丝”,用“发”代替“法”,“丝”代替“思”,这种故意篡改成语的做法,不仅破坏了语言的规范性,也容易对青少年的语言学习造成误导。

在商场里,促销海报上的错别字也时有出现。

“打折”写成“打拆”,“优惠”写成“忧惠”,这样的错误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反映出商家在文字使用上的不严谨。

学校周边的文具店和小吃摊,同样存在不规范用字的情况。

“烤面筋”写成“烤面劲”,“笔记本”写成“笔纪本”,这些错误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正确汉字的认知和书写。

社区的宣传栏和公告栏中,也发现了一些错别字和语病。

“禁止践踏草坪”写成“禁止塌践草坪”,“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写成“爱护环镜,人人有则”。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人们对不规范用字的看法和态度,我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 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50 份。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 80%的人认为不规范用字会对语言学习和交流造成不良影响。

其中,有 60%的人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不规范用字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广告、招牌和网络用语中。

对于不规范用字的原因,约 70%的人认为是商家为了追求创意和吸引顾客,故意使用错别字或谐音字;约 20%的人认为是个人文化水平有限,导致书写错误;还有 10%的人认为是网络语言的影响,使得一些不规范的用法逐渐流行。

在如何改善不规范用字的问题上,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对不规范用字的商家和个人进行处罚。

关于街头和网络中用字不规范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街头和网络中用字不规范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街头和网络中用字不规范的研究报告作文随着社交媒体和数字化通讯的普及,街头和网络上的语言使用日益多样化和不规范化。

这种现象对语言文化和社会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研究背景与意义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其使用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在街头和网络空间,我们经常能够遇到各种形式的用字不规范现象,例如错别字、网络流行语的恶搞变形、词汇的滥用等。

这些现象不仅仅是语言个性化表达的体现,更是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产物。

研究方法为了全面了解街头和网络中用字不规范的现象,本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文本分析法:收集并分析了大量街头标语、墙壁涂鸦以及网络上的文字内容,包括社交媒体平台、论坛和评论区的语言使用情况。

问卷调查法:设计并分发了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教育背景的受访者的问卷,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和网络使用中对用字规范的认知和态度。

深度访谈法:通过与语言学专家、教育工作者和普通社会群体的深度访谈,探讨他们对用字规范与否的看法,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主要研究发现用字不规范现象的普遍性:不论是在街头标语还是网络交流中,用字不规范的现象都普遍存在。

错别字、网络流行语的独特用法以及词汇的变异在不同场景中都有所体现。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受教育程度、年龄、地域等因素对个体语言表达的影响显著。

低龄化、大众化的网络文化与传统语言规范之间的碰撞,使得用字不规范现象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

语言规范化的挑战:传统的语言规范和新兴的网络文化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如何在尊重个体表达自由的维护语言的基本规范,成为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结论与建议本研究通过对街头和网络中用字不规范现象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对语言文化和社会交流的影响。

在未来的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我们建议:加强语言教育的实效性: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对语言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规范意识。

网络流行用语对大学生影响调查报告

网络流行用语对大学生影响调查报告

网络流行用语对大学生影响调查报告目录1. 调查报告概述 (2)1.1 报告目的 (3)1.2 报告范围 (3)1.3 报告意义 (4)2. 网络流行用语概述 (5)2.1 网络流行用语定义 (6)2.2 网络流行用语的发展历程 (7)2.3 网络流行用语的特点 (8)3. 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 (10)3.1 大学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11)3.2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 (12)3.3 大学生的社会特征 (14)4. 网络流行用语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15)4.1 提高表达能力 (17)4.2 丰富知识结构 (19)4.3 促进文化交流 (20)5. 网络流行用语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22)5.1 影响学习和思维能力 (24)5.2 造成语言贫乏和文化断层 (25)5.3 可能引发道德问题 (26)6.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用语的使用情况 (27)6.1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用语的频率 (29)6.2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用语的场景 (30)6.3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用语的态度和观点 (31)7. 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33)7.1 问卷设计 (34)7.2 调查样本选择 (36)7.3 数据收集方法 (36)8. 数据分析与结果 (37)8.1 数据处理方法 (39)8.2 结果描述 (40)8.3 差异性分析 (41)9. 结论与建议 (43)9.1 调查结论 (45)9.2 针对大学生的影响建议 (46)9.3 针对社会和学校的建议 (47)1. 调查报告概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流行用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流行用语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传播特点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我们进行了本次全面而细致的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覆盖了全国多所高校的学生群体,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网络文本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数据。

调查内容主要围绕网络流行用语的认知、态度、使用频率和影响等方面展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缘由: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大量网络语言冲击着当今社会,为了了解当前网络用语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影响,特开展此次调查,搜集数据。

调查时间:2012年3月1日12:00至2012年3月10日12:00。

调查对象:随机选取白领,大学生,自由职业等等。

调查方式: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任意选取20个网络流行词,要求调查对象做出4选1的判断。

调查过程:在龙海步行街正门,分发报告,再进行信息甄别,信息归总,制作数据报告,得出结论。

调查结论:现代社会,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的泛滥情况较严重,需要国家部门,广大社会群众的监督,文明网络,文明用语。

调查人:XXX
2012年3月1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