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第二单元第三课 心灵的慰籍

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能力目标:了解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3.情感目标:领略不同艺术风格的美术作品,体会作品中蕴涵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的现象。
教具与学具1.教具:多媒体播放工具。
2.教具: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图片以及巴黎圣母院的图片,并且做一定的介绍。
提问:这两座建筑与埃及的金字塔有什么不同?2.生思考并回答。
3.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①埃及的金字塔是为死去的人修建的陵墓,而上述两座建筑是为了在世间的人们修建的。
②不过这些建筑不是为了供人们居住,而是为了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而修建的。
4.导入正题:教师介绍世界中有包括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内的三大宗教。
接着向学生介绍一下佛教的简单情况。
5.学生初步阅读并研究教材: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第28、29、30页,然后分小组讨论归纳教材内容,将内容填写到作业纸上。
注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进行阅读。
① 佛教是不是诞生于中国?② 佛教艺术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什么时代?③ 为什么要创作这些美术形象?④ 最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什么?⑤ 美术作品怎样被用来传播佛教?⑥ 仔细观察,佛教美术作品中的形象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与总结。
并且组织学生“完成活动建议一”。
7.总结:佛教的思想与古希腊时期的神话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表现这些观念的美术作品也有不同。
8.展示古希腊的作品《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和《雅典娜神像》。
不过二者也有共同点,请同学们思考并解答。
9.总结:宗教的思想在当时的美术创作中(中国的佛教艺术、古希腊的艺术作品)占主导地位。
人们用各种美术形式来表现对神灵的敬仰。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的尊敬。
06心灵的慰藉

《心灵的慰藉》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徐文浩我的说课题目是《心灵的慰藉》。
(板书说课题目及自己的名字)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心灵的慰藉》本课我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后反思和评价这几个步骤,来详细向大家讲解我对课程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根据教与学,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如下的分析:受科技\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局限,人们相信有一个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再加上统治阶级的利用,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成为特定时期内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人对佛教的了解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对佛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包括了这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三大宗教、二是佛教在中国的起源和佛教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三是中国的四大石窟。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头脑中对于佛教的认识和一些佛教本生的了解能力都是非常浅的层次的,所以需要老师多用一些有趣的的故事启发引导学生,来增强他们对于佛教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宗教是如何成为人们心灵上的慰藉。
2、能力目标:让学生对佛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能够体会佛教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安慰,了解四大石窟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菩萨造像的一个演变过程。
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体验佛教的魅力,以激发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理解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佛教,初步认识佛教所给我们传达的一些思想以及对人们心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难点:结合四大石窟,了解菩萨造像以及壁画在不同的时代所产生的本土化的一些演变过程。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和体验佛教的魅力和对佛教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教师边导边教,学生边学边练。
赵俊杰《心灵的慰藉》教案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上节课《礼仪与教化》讲到了秦汉陶俑,在艺术的道路上就出现了佛像雕塑,本课将讲述中国的主流宗教,佛教美术以及佛教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学生要了解中国最早的佛教传入时间,最有名的四大石窟,四大石窟的样试特点、发生的背景,以及中国佛像的演变过程,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德育教育。
二、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也上过美术鉴赏的课,对于鉴赏佛教美术作品有一定的基础,但理解程度不够,需要老师多用一些有趣的的故事启发引导学生,来增强他们对于佛教的认识,我们要更深层次的去探讨作品的背景、作用以及美术造型所带来的教育意义。
三、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谈论自己的观点,大胆进行反向思维,结合社会实际作一定的论证。
四、设计思路:本课通过最后一个环节《生命的瞬间》图片,让学生思想得到感化和情感的升华。
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该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宗教是如何成为人们心灵上的慰藉。
能力目标:让学生体会佛教是怎样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安慰,以及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体验佛教的魅力,以激发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佛教给学生传达的一些思想以及对人们心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七、教学方法:举例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九、课时:1课时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PPT课件封面佛像、跳动的字体以及佛教音乐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听觉导入提问: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哪三个?(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授课内容:1、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引出新的问题。
①中国的主流宗教是哪个?(佛教)②宗教的起源?播放视频《佛教传入中国》,师生互动,学生观看视频后讨论并回答问题:A、佛教产生于哪个国家?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B、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a、秦朝b、西汉c、东汉d、魏晋南北朝C、中国最早的寺院是哪一座?洛阳的白马寺2、再次播放视频:《千手观音》2005年的春节晚会上,曾经有一个感动和震撼了很多人的一个舞蹈节目,是由一群聋哑姑娘给我们表演的,是那么的美轮美奂,精彩绝伦,她们不仅舞出了自己对于舞蹈和生活的热爱,更是展示了我们宗教中一个美丽的佛,现在,我们就一起再来重温一下那个经典的时刻。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3课《心灵的慰藉》课件

眼圆睁
端庄秀丽 1.波状纹的发髻
2.弯 3.微眯 5.饱满 4.圆
6.薄
7.薄
6.厚
云冈石窟 北魏早期
龙门石窟 唐代
【石雕艺术】 造像特点:本土化
紧贴身体 袒露右肩 印度风格
云冈石窟北魏早期
样式宽松 文士风度
龙门石窟唐代
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
北魏
麦 积 山 石 窟 第 44 窟 阿 弥 陀 佛
西 魏
龙门石窟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远景
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
云冈石窟 第20窟释迦牟尼坐佛 北魏早期
佛教 石雕
【合作探究】
分析造像特点 比较造型不同 抒发心灵感悟
云冈石窟第20窟坐佛 北魏早期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唐代
造型特点的不同
直且硬 1.磨光的发髻
对外来事物 的敬仰
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
生活安定 思想开放
注重表现 现实人物
北凉
初唐
盛唐
中唐
佛教 艺术
【总结】
• 佛教的美术形态:1.石窟寺 2.壁画 3.造像 • 佛教艺术是集建筑、雕塑和绘画于一体的艺术。 它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民族传统风格相结合, 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从魏晋南北朝的稚拙 发展到唐朝的成熟,凝聚了无数艺术家的智慧, 也展示出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潮与世俗观念。
谢谢大家
心灵的慰藉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38 窟 壁 画 技 乐 图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带有异域特征
甘肃敦煌莫高窟外景
甘肃敦煌莫高窟112窟《西方净土变》局部壁画 唐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外景
麦 积 山 石 窟 127 窟 正 壁 龛 佛 像 北 魏
心灵的慰藉

心灵的慰籍教学目标: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东西方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学习活动分析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灵活的安排。
这个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所讲述的知识的理解。
第一个活动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宗教观念与地域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双重影响。
这种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
佛教最初并不是诞生在中国,但是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原有的佛教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艺术家逐步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信仰的需要将形象本土化。
所以通过这些形象的对比,使学生理解这一过程以及产生的原因。
这个活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实际上如果很好的结合教材并加以适当引导的话,他们也可以很好地完成。
关键是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建议这个活动采用“比较鉴赏法”与表格的形式,将观察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
表格内容可以先由学生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观察内容:时代:性别:体态:姿势:面部特征:发型:着装:社会观念:第二个活动主要是在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对某一件作品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
这个活动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一些关于不同宗教的故事和资料,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然后课后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完成这一活动。
教学基本思路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特定历史时期中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重要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结合一些宗教故事或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图表归纳的形式以及比较鉴赏法,对东西方宗教美术作品产生的宗教观念、历史背景、表现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做一个归纳,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宗教信仰对美术的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1)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案课程题目:心灵的慰藉教学目的:1)理解在宗教盛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2)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3)了解东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宗教美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的心灵的慰藉作用。
教学模式:引导式教学。
教学用具与媒体:多媒体播放工具、美术教科书图片。
教学过程与实间分配:1、导入(5/):教师提问:a、世界上三大主流宗教是哪三个?(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b、中国的主流宗教是什么?(佛教)c、一提到佛教同学们首先想到什么?(西游记、少林寺、敦煌壁画等)。
(接下来看影片《飞天舞蹈》提升学生兴趣)2、引入新课:a、佛教的产生(2/)。
(播放PPT腋下诞生图)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时古印度的一个小国。
释迦摩尼的母亲一天晚上梦见一头通体发光的六齿白象飞进了她体内,因此受孕。
而后在腋下诞生一个婴儿,就是后来的释迦摩尼,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的教义讲求转世轮回说,教化人们一心行善,默默的接受人世间一切苦难,来世便会有好的结果,过上好的生活。
b、佛教传入中国(3)(播放PPT,选择题)提问: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A、秦朝B、西汉C、东汉D魏晋南北朝佛教是经过古代的丝绸之路逐渐传入到中国的。
中国最早的寺院是哪一座?(洛阳的白马寺)近几年我国舞台上非常受欢迎的舞蹈除了影片中的《飞天舞蹈》还有哪一个?(千手观音)播放PPT千手观音壁画,介绍千手观音,进一步阐发佛教教义:人间众生的苦难是多种多样的,众生的愿望和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千手千眼观音能够看到并且帮助众多受苦受难的人,并且满足不同人的愿望。
c、佛本生故事(3/) (播放PPT壁画)希达多太子舍身饲虎图,一天希达多佛祖到野外游玩看到7只小老虎围绕在一只饿得奄奄一息的母虎前,他顿生善心,舍身饲虎。
尸毗王割肉贸鸽图有一天一只老鹰追着要吃一只白鸽,鸽子飞到尸毗王面前求救,尸毗王从自己身上割下来与鸽子同样重量的肉来喂老鹰。
心灵的慰藉..

壁画 雕塑
中国四大石窟 宗教形象 逐步本土 化 莫高窟壁画 卢舍那大佛
古希腊 神话
建筑
雕塑
帕提侬神庙
雅典娜神像 犹大之吻
柱式
画形式
欧洲
基督教
建筑 绘画
巴黎圣母院 建筑与绘
总结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宗教是人们解决生命中一切 痛苦的唯一法宝,是进行心灵慰藉的唯一精神支 柱。正是由于宗教的强大的精神作用,也被统治 者作为统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 无论怎样,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宗教美术 作品,能够让我们直接面对宗教的神圣与威严。 宗教到现在仍然是净化人们心灵的文化产物。
第二单元 第三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灵的慰藉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陈美琴
第二单元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 教学目的: 了解东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 教学重点: 宗教美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的心灵的慰藉作用。
第三单元 第二课 心灵的慰藉
• 古希腊神话
雕塑 《雅典娜神像》 建筑 《帕提侬神庙》
头盔上雕刻的是 女妖斯芬克斯和 两头飞马神兽,
思考与交流 •说出他们之间的异同?
第三单元 第二课 心灵的慰藉
• 基督教
壁画 《犹大之吻》乔托 (意大利 约1304年)
建筑 《巴黎圣母院》(1163~1345)
基 督 教
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 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
画家以众多 人物的复杂 场面展开, 显然是要借 这一题材来 表现生活的 黑暗与光明 面,以期体 现正义与邪 恶之间尖锐 的冲突。 规格: 200×185厘 米 收藏:帕多 瓦的斯克罗威 尼礼拜堂 作者:〔意 大利〕 乔托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 佛 本 生 经 ︾ 广 义 是 指 佛 经
佛 本 生 故 事
玄 奘 译 本
苦空照罗行观菩波波揭即罗故真能无无大大罗故藐阿蜜依三究离有挂无蜜依菩以无无亦至无无意界触无耳行色是不不不是是张识色空色空子苦空照罗行观 厄︐见蜜深自提罗罗谛说蜜说实除等上明神蜜知三耨多般世竟颠恐碍挂多般提无智苦无无明明识︐法色鼻识︐故增垢生诸︒︐小︐︐︐︐︐厄︐见蜜深自 ︒度五多般在萨僧揭揭咒多般不一等咒咒咒多般菩多故若诸涅倒怖故碍故若萨所亦集老老尽︐界乃︐声舌︐无空不不不法舍亦楷受空色空色︒度五多般在 菩 舍一蕴时若菩婆揭谛谛曰咒若虚切咒︐︐︐︐若提罗︐波佛槃梦︐︐︐︐波埵得无灭死死︐亦︒至无香身无受中减净灭空利复心 经想即即不不舍一蕴时若 利切皆︒波萨诃谛︐︐︓︐波︒苦︐是是是是波︒三得罗︐︒想远无无心罗︐故得道尽︐乃无无无眼味意眼想无︒︐︐相子如 行是是异异利切皆︒波萨 ︐︒︐ ︐ ︐ ︐︒︐︒ ︐ ︐︐ ︐ ) (8
心灵的慰 藉
第二单元 第三课 执教: 兴和一中 王永龙
佛 基 伊 世 教 督 斯 界 教 兰 上 教
三 大 主 流 宗 教
苦空照罗行观菩波波揭即罗故真能无无大大罗故藐阿蜜依三究离有挂无蜜依菩以无无亦至无无意界触无耳行色是不不不是是张识色空色空子苦空照罗行观 厄︐见蜜深自提罗罗谛说蜜说实除等上明神蜜知三耨多般世竟颠恐碍挂多般提无智苦无无明明识︐法色鼻识︐故增垢生诸︒︐小︐︐︐︐︐厄︐见蜜深自 ︒度五多般在萨僧揭揭咒多般不一等咒咒咒多般菩多故若诸涅倒怖故碍故若萨所亦集老老尽︐界乃︐声舌︐无空不不不法舍亦楷受空色空色︒度五多般在 菩 舍一蕴时若菩婆揭谛谛曰咒若虚切咒︐︐︐︐若提罗︐波佛槃梦︐︐︐︐波埵得无灭死死︐亦︒至无香身无受中减净灭空利复心 经想即即不不舍一蕴时若 利切皆︒波萨诃谛︐︐︓︐波︒苦︐是是是是波︒三得罗︐︒想远无无心罗︐故得道尽︐乃无无无眼味意眼想无︒︐︐相子如 行是是异异利切皆︒波萨 ︐︒︐ ︐ ︐ ︐︒︐︒ ︐ ︐︐ ︐ ) (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导入
1.欣赏《千手观音》舞蹈一分钟。
2.展示:四川峨眉山大足石刻石窟造像“千手千眼观音”像。
师: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是以音乐和舞蹈形式表现的宗教文化,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四川峨眉山的大足石刻——千手千眼观音。
这个石雕则是以美术形式来表现宗教文化,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千眼表示智慧无穷。
师:人们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尊佛像呢?
学生回答:寻找精神寄托,净化心灵等等。
师:那我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中国佛教美术的世界,寻找心灵的慰藉。
3.引出本课课题——《心灵的慰藉》。
板书内容: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一、新课学习
1.宗教与美术的关系
师:大家知道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
生: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师:当我提到这些宗教时同学们脑中闪现过的图像分别是什么?
生:佛像、耶稣、十字架、清真寺等。
师:这些形象大部分是美术作品,这都是宗教宣传的效果。
那么,宗教为什么选择“美术”作为宣传教义的重要方式?
(幻灯片)对比于文字与图像,分析图像相对于文字有什么样的优势?
老师总结并引出下一话题:美术作品自身的特点是其多传达的视觉形象很适合宣扬思想,较为直观、易懂、又比文字生动有趣,所以宗教宣传特别注重用美术的方式。
下面让我们走进佛教的世界来看一看。
2.佛教概况
(1)佛教的主导思想
师:研究佛教美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佛教的主导思想:佛教以世间之苦为支点关爱人间,普度众生。
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来世幸福上,倡导世人积德行善。
(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提问:佛教最早产生于哪里?
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发展概况又是如何呢?
生: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并在两汉之际传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传播与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晚唐以后逐步衰落,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地融入外来因素。
展示:佛教发展流程图
自主学习
师:下面请大家浏览书本P26—28,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书中都涉及了哪几个朝代?
佛教美术作品形式有哪些?
生1:书中涉及的朝代有两汉,魏晋,隋唐,晚唐。
生2:佛教美术作品都有壁画,雕塑,建筑,绘画,图案等。
师:很好,我们将这些美术作品的形式集中到一起便出现了石窟这种全新的美术作品形式。
那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分别是哪四个吗?(展示PPT)
生: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师:请大家讨论,思考一下为什么选择石窟作为宗教信仰的场地?
生:……
师:石窟是佛教的典型美术样式,因为佛教注重个人的体悟,而石窟最初就是佛教徒供养佛教、打坐静思的地方,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各种其他形制。
佛教信徒也把开凿石窟供人们朝拜作为一种“善业”,于是上至帝王,下至一般百姓都以很大的热情来开凿佛龛。
3.佛教传入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师:我们下面一起来一起探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与美术创作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一方面我们来看到作品载体。
在前几课的内容里,我们一起学习了青铜器,画像石,帛画,陶俑,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雕塑由士兵变成了佛像,寺庙渐渐多了起来,石壁上不再是二十四孝图,而是许许多多的佛本生故事。
在风格样式上,我们下面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一一欣赏。
(1)前期:欣赏两汉时期佛教壁画,并结合早期的中国绘画,分析早期佛教壁画的特点。
(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看书P26)
师在生回答过后总结:从流传至今的壁画可以看出,它采取了勾勒与晕染相结合的画法,具有一定的立体效果,而且壁画中的人物造型丰满,带有明显的异域特征,反映出佛教初传时期
中外文化的交融。
(以填空的形式)
(2)中期:魏晋和隋唐时期的佛教壁画和雕塑。
提问学生关于《舍身饲虎》、《割肉贸鸽》、《九色鹿》的故事。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出现如此多的忍辱牺牲的故事呢?生:……
补充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
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现实中充满了悲苦的灾难的时期,生活在这个悲惨世界中的广大人民,一时找不到出路,死后即可进入轮回的佛教对于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于是便出现了许许多多宣传苦行的佛本生故事。
佛本生故事是指释迦牟尼前生修行时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则通过图像的形式来达到传教的目的,意在宣传佛教可以救护一切众生远离痛苦。
(在翻到最后一张幻灯片的时候)
师:有些同学注意到这里的佛像偏瘦,其实是北魏中期以后的人物造型,受南朝文化影响,皆趋于“秀骨清像”了。
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佛像造型夸张,偏男像,佛像简洁,没有多余的装饰。
师:而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石窟修建的日益兴盛,壁画的手法和题材也更加引人入胜。
在唐代,出现了一些专门绘制佛像的美术家,他们创造出更符合中国人观赏习惯的样式,比如在画面中你可以更多地感受到哪些柔和而富于表现力的线条,佛像面貌特征也不再是异族人的轮廓。
这样的风格被认为是来自于一名叫吴道子的画家。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画的送子天王图,这里展现的时原画的最后一段,表现净饭王抱子谒神,摩耶夫人及其侍从紧随其后。
他的作品也在敦煌莫高窟里出现。
请一名同学站起来朗读书P27的内容。
维摩诘,早期佛教著名居士。
意译为净名、无垢称,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比较比它早一些的魏晋时期石窟中的人物画像,你能感觉到哪些不同呢?
生:画中人物已经本土化,不再是眼眶深凹,脸色黝黑,而完全是汉人模样。
师:我们再来看一些隋唐时期的雕塑,特别要注意的是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是报身佛,所谓的报身,也就是指报应身,是佛的修行圆满的表现。
历史记载卢舍那
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
武则天自起名“曌”。
(要板书)曌,不言而喻,日月当空,普照大地。
而卢舍那的译意正好为“光明遍照”。
再对比印度的佛头像,大家可以明显的感觉出来,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佛的形象也在渐渐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像中国人,越来越本土化,。
由卢舍那大佛开始,在中国佛教的形象中又逐渐融入了女性的形象。
(3)晚期:中晚唐以后的佛教美术作品
师:这一时期的窟龛中,供养人的造像占据的位置突出。
佛教人物的雕塑风格和审美意趣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就菩萨的造像而言,与盛唐相比较,亲切感、世俗感进一步增强,但那种动人心魄的优雅高贵的气质减弱了。
佛教艺术更趋于人性和世俗化。
思考与交流:从四幅不同时期的菩萨造像中找出造型上的变化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
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
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
学生讨论,发言。
做连线练习,根据右侧的佛像造型特点,看看对应与哪一个时期的佛教造像。
二、拓展欣赏
1. 两位藏传佛教僧人做沙画。
2. 现代艺术家曾浩笔下的敦煌世界。
三、总结与作业
作业:试分析道教美术或用线描的方式临摹一张飞天。
总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原有的佛教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艺术家逐步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信仰的需要将形象本土化。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人们解决生命中一切痛苦的唯一法宝、是进行心灵慰藉的唯一精神支柱,正是由于宗教的强大精神作用,也被统治阶级作为统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
马克思曾经说过:宗教是人类精神的鸦片。
处于痛苦和无奈、无助境遇的人们可以从神那里得到安慰,但是不能真正解除痛苦;要获取真正的幸福,就应该摆脱幻想,面对现实,要记住:命运,不藏在掌纹里,而是握在十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