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陈致虚的道教易学思想(一)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综论》之部分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综论》之部分*导读: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易》古经既是占筮典籍,又与《老子》有着深切的内在思想联系,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如《太平经》、《老子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易》古经既是占筮典籍,又与《老子》有着深切的内在思想联系,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以及《五斗经》皆已引《易》入道,自汉代以后历来皆重视《易》学,成为道教义理的渊源之一。
那么为什么《道藏》只收载道教易学方面的道书(亦即与道教修持方术及科仪有关的注释之作),而不直接在本文部类中收载《易》古经或《易》古经与《易传》合二为一的《周易》呢? 究其因由,道教自认属道家,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主流,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和《史记孔子世家》皆认为《易传》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所作。
东汉班固撰《汉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
认为《周易》为文王、周公、孔子之所作,为圣人之书,故以后称《易经》,归为儒家经典。
在学术思想史上,虽然儒、道互补,但儒、道(道家与道教)两家门户之见甚深,各为比势竞誉,道不同不相为谋,每多相互斥贬,道教虽早已引《易》入其义理,并兴起道教易学,但是却未直接收《周易》入《道藏》。
其实《周易》一书,系《易》古经与儒家阐释《易》古经《易传》的合编典籍,儒家《易传》殊多偏离《易》古经本文的原旨,而且《易》古经成册于西周初叶,根本非儒家业绩,而《易传》成书于战国晚期,非一世一人的作品,乃是儒家弟子相继撰成,将其附合于《易》古经而已,当然不能把《周易》笼统说是儒家经典。
中国道教史话

中国道教史话第五章:晚唐至北宋时期道与术汇聚阶段的道教1、皇道之宗中唐至北宋时期社会、政治秩序的混乱引起了道教中人的关注,陆希声、无能子、李约、王真就是比较突出的。
经过他们的努力,这一时期的王道之术有了较大发展。
陆希声是晚唐道教学者,著有《道德真经传》等。
他的思想以儒道调和为特色。
他的思想特色首先体现在对体用关系的阐发上,提出“体本无用”“用因体生”,道为体,名为用的观点。
在道物关系上,提出了道实用虚的观点。
他还根据“道体名用”的本体论思想提出了“体道用名”的方法,“体道”就是循顺物之理,“用命”就是适应事变。
这个体用模式还被他运用到了解释道与德、无为无不为的关系上,提出了道是“真精之体”德是“妙物之用”,体可以兼用,用不可兼体。
道可以兼德,德不可兼道;以及“以无为为体,无不为为用”。
关于如何在形而下的现实中把握道,他提出了“事理冥会”的观点。
从事功践履来说就是要“动以照事”“静以照理”,“事理俱照”二者均不偏废。
他还认为在实践活动中把握好事理关系的关键就是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这种事理观对宋代程朱理学影响很大。
在王道之术方面,陆希声强调必须“以爱民为本”宽政于民,“上下相亲”“爱民如赤子”。
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按照天道治理天下贯彻到身心性命层次,要“以百姓心为心”。
权实关系是王道之术的另一个方面,他首先界定了权与实的内涵。
“权”就是使偏离“正”后返还于“正”;“实”也就是“正”,就是清净无为之道。
权出于实,自然也要反归于实,在权实关系中“实”是根本性的。
《无能子》是晚唐因躲避战乱而不愿留下姓名的一位隐者的道家类著作,其宗旨是“明自然之理,极性命之端”,把宇宙论和性命观融会贯通,最终落实到社会、政治思想上。
《无能子》认为,道浩荡无边,虚静应物,心本来的样子是如此。
“自然”的心就是“无心”,无心首先是无是非、非别之心,其次是无欲、无私。
无心而顺应时势就是无为,必定能无所不为。
他还认为无心就是使气聚神和,为此就要顺于性,安于命。
试论道教易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试论道教易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导读:一顾名思义,所谓道教易学,或谓道教中的易学,或谓易学在道教中。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道教中的易学,范围比一顾名思义,所谓道教易学,或谓道教中的易学,或谓易学在道教中。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道教中的易学,范围比较广泛,它既涉及《周易》经、传及易学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概念、哲学命题在道教教义思想中的运用,也包括《周易》的卦爻符号系统作为信仰的象征符号在道教中的运用等。
易学在道教中,指的是作为经学的《周易》在道教中的应用、发展的情况。
从道教的经籍总集《道藏》来看,尽管如元代高道李道纯作《三天易髓》,曾以《周易》中《乾》、《坤》两卦的爻辞释道教内丹修炼,且这种情况在《道藏》的其它经文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存在;《道藏》中也收有明李贽的《易因》,但此书《四库提要》谓每卦先列经文,次以己意总论卦象,又附录诸儒之说于每卦之后,书止六十四卦。
(转引自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第1164页,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版)可以说《道藏》中基本没有完整的、专门通过对《周易》经、传的直接解释来阐发道教教义思想的经文。
因此,我们所说的道教易学,主要指的是道教中的易学,即以《周易》的卦爻象、卦数及历代易学中围绕着《周易》经、传本身及对其阐释中出现的种种概念、命题来对道教的信仰尤其是教义思想进行解说的一种学术形式。
道教易学主要指的是一种易外别传,而不是指通过对《周易》经、传的直接解释来阐发道教的教义、信仰,不是指的易学在道教中,不是说在道教中存在一种纯经学的易学表现形式,且这种经学的易学表现形式被用来阐释道教的信仰和教义。
为什么能从道教中发展出道教易学的思想体系?道教易学产生的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如何?本文拟对这些问题来作考察。
二一般地说,易学文化和道教文化是在中国远古文化的传统上产生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文化。
这两种文化既有不同的特色,又有其内在的关联。
易学文化主要是以一套符号系统,加上神秘的卜筮之辞,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
陈抟的先天《易》学思想探析

陈抟的先天《易》学思想探析作者:林文钦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3期[关键词] 陈抟;先天《易》学;《先天太极图》;《先天图》[中图分类号] B9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3—0030—10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hen Tuan’s Xian Tian I Ching StudiesLIN Wanchin(College of Chinese,Gaoxiong Normal University,Gaoxiong80201,China)Abstract:Chen Tuan (872-989), a legendary Daoist sage living in Mt. Hua, who was conversant with the Confucianism at an early age, took interest in Taoism in midlife, and devoted himself entirely to Taoism in his later years. Chen Tuan's enthusiasm for I Ching had never changed. I Ching and I Wei had strong influences on Chen Tuan's I Ching studies .Aside from investigations into Confucianism, Chen Tuan's I Ching studies not only involve thoughts of Laozi and Buddhism, but also broaden new horizons of I Ching in the field of PatternNumber.“Xian Tian Tai Ji Tu,” one of Chen Tuan's famous creations,consists of Xian Tian Ba Gua and “Yin Yang Yu Tai Ji Tu.” Through Jing Zhao Fu Guang Ci Chan Yuan Xin Xiu Rui Xiang Ji, we confirm Chen Tuan's thought of Xian Tian Ba Gua, which means Chen Tuan plays a vital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Xian Tian Ba Gua.Following Can Tong Qi,“Xian Tian Tai Ji Tu” uses Qian and Kun as north and south, Li and Kan as east and west. Can Tong Qi takes Qian and Kun as the symbols of the human body, which means the head and the abdomen respectively, and Kan and Li as water and fire to symbolize medicine in the human body. Therefore,“Xian Tian Tai Ji Tu” is used to s how the inner alchemical processes. Chen Tuan’s Xian Tian I Ching studies are the basis of the inner alchemy.Key words: Chen Tuan;Xian Tian I Ching studies;“Xian Tian Tai Ji Tu”;“Xian Tian Tu”一前言《易》学主要分为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虽然《易经》中本无“阴”、“阳”之说,是战国时期阴阳学家所加入的观念。
《易龙图序》析解:陈抟着作及其学术思想研究

《易龙图序》析解:陈抟著作及其学术思想研究2009-12-31 16:20:52文/小《易龙图序》——陈抟著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
今存已合之序尚疑之,况更陈其未合之数耶!然则何以知之?答曰:于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也。
况夫天之垂象,的如贯珠,少有差,则不成其次序矣。
故自一至于盈万,皆累累然,如系之于缕也。
且若龙图便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
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
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
上二十五,天数也。
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
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
兹所谓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
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
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
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
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
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地之本,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
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
大矣哉!龙图之变,歧分万途。
今略述其梗概焉。
第一章、《易龙图序》析解一、缘起:史载古传之易有三: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而其易之图式,至唐末宋初才由陈抟传于世,形成图解(图书)易学之潮流,风风雨雨迄今。
陈抟之《龙图序》是解析《易龙图》[1]之文字说明,而《易龙图》则是以图解易之书,惜已隐传于世(宋代道士雷思齐曾见是图,出于某种原因也未将其图流传于世)。
二、存疑:由于陈抟之《易龙图》一书的佚失,导致《易龙图》图式成为千古之谜。
今传世之易图,大致分为:先天图,中天图,后天图三图式;更有河图、洛书,无极图,先天太极图等,都与陈抟有关。
陈抟师承何门,在其作《易龙图》之前是否已有《龙图》之图?是否另外存有易之元始图?《龙图》为己之所悟?还是何人所传?因陈抟未说,已不得而之矣。
“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之八卦图,是否就是陈抟所书《易龙图》之八卦图?隐传之《龙图》能否重现于世?三、源头:据雷思齐之说[2],陈抟之《易龙图》一书中有图二十一幅,其中“龙图离合变通图”为本图。
中国易学历代圣贤(宋代)

中国易学历代圣贤(宋代)陈抟871~989五代宋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
毫州(今安徽人毫县)人。
早年读诸子百家之言,有展翅青云之志。
着《指玄篇》八十一章。
其易学特征为以图式解易。
所提出的易学图式,包括象和数两方面的内容,为宋代象数之学和图书学派的创始人。
徐子平五代宋初人,在唐代李虚中推命术的基础上,系统地完善了推命术的理论,发明了“四柱”预测术。
即“子平术”。
由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人生观以及朴素的辩证真理。
浸透了华夏文化的基因,因此而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种放956~1016北宋易学家。
字明逸(一作名逸),自号云溪醉候。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宋史朱震传》李之才的卦变说,刘牧的河洛之学,邵雍的先天学,均与种放有渊源关系,着有《退士传》。
穆修979~1032北宋文学家,易学家,字白长,蔡州汶阳(今山东汶上)人。
徙居蔡州(今河南汝南)。
据传,邵雍、周敦颐,与二程易学,均与穆修有师承关系。
着有《穆参军集》。
许坚北宋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即今江苏等地)人。
有异术,精易学。
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
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
李之才宋初易学家。
字挺之,宋史作青社人,属陈抟图书学派。
其易学主卦变说,有变卦反对图、六十四卦相生图传后世。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易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其易学观点以评论人事为主,认为其易学具有重人事而轻天道的倾向。
对《周》经文个别文字的解释,对物极必反的论述,对《系辞》等传的质疑,在易学史上有其历史地位,对南宋功利学派和清代汉学家的易学都起了重要的影响。
刘牧北宋中期着名易学家。
字先之。
衢州(今浙江衢县)人。
举进士第,调州军事推官,及范仲淹抚河东,举牧可治剧,为兖州观察推官,累官荆湖北路转运判官。
治易以讲河图、洛书闻名。
提出图九书十说,并对这两个图式作了理论的解说,是对陈抟龙图易的进一步发展,在宋易哲学史上影响颇大。
陈氏太极与“天人合一”的道学根基

■■
达 到完全的 自 美结合 , 是 在 陈 氏太 极 的产 生 和 最 终 走 向极 致 的 人可以也应该脱离一切藩篱 ,
过程中, 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众多因素直接或 在和 自主 。但儒学 的解释体系里却 略有 不 高 层 次 的人 间接地起着作用。 这其中道家文化取 向则建 同 , 这一点在董仲舒 的时候便一经完全地显 பைடு நூலகம்文化 。 ” 其 构了它的主要线索和基本底色 。“ 万物负阴 现出来 。儒家为了 自身学派 的发扬和流传 , 运 动 特 点 是
复的实业教育思想 , 我 国职业教育必须存在
3 . 职业教育发展 , 要协调好理论和实践 业教育要重视学生爱 国主义教育 , 职业差别
天” 在三界 中的主导地位 , 从 而使得儒学 松 柔 慢 匀 、 “ 反者道之动” , “ 弱者道之用 ” 、 “ 无为而无不 了“
在笔者 开 合 有 序 、 为” 的阴柔应对方式则 给它提供了方法论原 的文化的骨髓里始终暗含仆从内质。 ” 则; “ 自然无为” 、 “ 返璞归真 ” 是其价值坐标 ; 看来 , 就生理学的角度来说 , 天地作 为万 物 刚柔相济 ,
普 通 教育 偏 重 于理 论 性 教 育 。两 者 均 平转移是 当前我 国市场经济发展 的必然趋 至培育研究生教育人才 , 通 过实用和专业性 教 育 , 势, 也 是世 界 职 业教 育 发 展 的趋 势 。根 据 严 人才培育 , 发挥对我 国经济的带动作用 。
是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建设性人才 。 职
职业 教育设置应该存在于本科及 以上职业 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 当时 中国政 会 需 求 的 目的 。
经 济背景下 , 该思想符合现实经济发展 教育层次中。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 治、 4 . 职业教育要重视对学生树立正确职 都 目前我 国职业教育仅仅是停 留在专科水平 要求 。根据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证 明, 职业 业观的培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 , 属于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 教育本 上 ,我 国对职业教育 的发展也存在 轻视问 教育投入可以增强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 题, 然 而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 , 人需 求 可以改变旧中国贫穷的状况。 当前我 国教育 身是平等 , 职业教育学生和普通教育学生没 质量越来越高 , 大量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的 发展应该重视职业教育 的带动作用 ; I X育高 有高低贵贱之分 , 只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 人才极为欠缺。因此 , 职业教育 向高层次水 层 的职 业 教 育人 才 ,发 展 本 科 职 业教 育 , 甚 的 目的存在差别 , 职业教育偏重于社会实践
陈抟——卓越的易学家

,
他 先 后 在 华 山生 活 了 四十 多年
《
“
自称 华 山 道 士 易
、
宋史 陈传 传
:
》 载:
“
传 好读 高 阳集
》
《
》 《
,
手不 释 卷 ”
、
,
“
著
《
”
,
拎 又 有 《 三 峰 寓言
》载
《
》及《
钩潭集 》
》
诗六百 余 首
一卷
。
”
据
》
《
宋 史
。
艺 文
志 樵
陈 传还著 有 艺文 略
《
易龙 图
:
“ ,
。
道 学思 想之一 斑
作 为隐 士 传不 就
,
陈 转是十 分 有 名 的
。
5 周世 宗柴 荣 于 9
,
6 年 将他
、
召至 阅下
拜右 拾 遗
坚乞 归 山
。
”
( 《
五代史 补 》 ) 北宋 皇 帝赵 匡 撤
,
。
赵 光 义 兄 弟曾 多 次 召 见他
,
,
以 政事 垂 询 子
。
出 身 贫苦 的 知 识 分 子陈 传
。
《
宋 史 》 中有
9年
《
陈传 传 》
,
记述
表 彰 他 的业 绩
宋 史 陈传 传 》 记载
,
`
:
8 陈传 于宋 太宗端拱 二 年 ( 公元 9
。
) 夏历 七 月二 十 二 日 化
:
形 于 华 山 莲 花 峰 下张 超 谷 之 石 室 中 岁 代 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陈致虚的道教易学思想(一)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陈致虚道教易学的内丹学思想的理论特色。
陈致虚以《周易》之理来建构其内丹学的思想体系,提出了“易只阴阳两件物事”、“易之道逆数也”、“易之道统乎天心”等三条道教内丹学的原则。
认为道教内丹修炼是法天地阴阳造化生生之理而进行的,天地造化就是太极或道的展开过程,修道即是要回复到道本身。
而天地造化之功不离阴阳两件物事,所以,内丹修炼不离阴阳。
“阴阳”为道之纲纪,向道复归的路径为“逆”,“天心”即天地造化生生的节度和有序性,内丹修炼通过调和“阴阳”,以“逆”的方式法“天心”而施功,便能参赞天地之化育,以论还丹。
陈致虚通过“援易入道”,在对本体之道的理解、修持的原理、证道的方法等内丹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上作出了具有特色的阐述,为宋元时期成熟的道教内丹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陈致虚;道教易学;内丹;阴阳;天心OnthethoughtofDaoistYilearningofCHENZhi-xuAbstract:ThispapermainlyanalyzesthetheoreticalcharacteristicsofDaoistpriestCHENZhi-xu’sinternal elixirtheorybasedupontheDaoistYilearning.CHENfoundedtheideologicalsystemofhisinternalelixirth eorybytheprinciplesembracedinZhouyi,raisingthreeprinciplesrelatingtoDaoistinternalelixir:“Yiison lyabout(thetransformingbetween)YinandYang”,“theDaoofYiistoreturn(totheorigin)”,and“theDaoof Yiisgovernedbythemindofheaven”.HeholdsthattherefineryofDaoistinternalelixiriscarriedoutbythe principleoftheever-generating&changingofheavenandearth,YinandYang.Changesandtransformati onsofheavenandearth,YinandYangdemonstratejustacourseforTaijiandDaotounfold.TocultivatebyD aoistoreturnbacktoDaoitself.AsYinandYangthingsareindispensabletothegeneratingandtransformin gofheavenandearth,refiningoftheinternalelixirisinseparablefromYinandYang.“Yin-yang”isthegover norofDao,andtheapproachtoreturningtoDaoi scalled“reversing”,“themindofheaven”referstotherhy thmandqualityoforderfortheever-generatingandtransformationofheavenandearth.Bywayofbalanc ingYinandYangandsimulating“themindofheaven”with“returning”,therefiningoftheinternalelixirisac complished.Thusthepractitionercouldtakepartinthechangesandtransformationsofheavenandearth torefinetheelixir.ByadoptingprinciplesembracedinYiintoDaoism,CHENZhi-xumadedistinctiveexplic ationstotheontologicalDao,principlesforrefinery,aswellasthemethodstodemonstratetheDao,makin ggreatcontributionstotheestablishmentofthematureDaoisttheoryofinternalelixir(refinery)oftheSo ngandYuandynasties.Keywords:CHENZhi-xu;DaoistYilearning;internalelixir;YinandYang;mindofheaven陈致虚,字观吾,道号上阳子,江西庐陵人(今江西吉安人),元代著名道教理论家和内丹修炼家。
其道教论着主要有《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上阳子金丹大要》、《上阳子金丹大要仙派》、《上阳子金丹大要图》、《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等。
宋元时期,内丹道教思想逐步趋向成熟,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当时道教各派的教义思想和宗教活动中去,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形态各异的道教内丹学。
陈致虚通过阐发、注解《周易参同契》等书的思想,同时,又综合了全真道南、北两宗的内丹修炼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道教易学理论。
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以就正于方家。
一、借易道阐发道教内丹思想道教易学是一种援引《周易》义理以阐发道教教理、信仰及修持方法的学术形式。
陈致虚的道教易学主要表现在他借易道之理来阐发其道教内丹学的思想。
《周易》自出现后,随着历代注释的增多,其性质逐渐发生转变,《周易》被认为是讲宇宙、人生大道理的神圣经典的论点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
汉代是易学的繁荣时期,象数易和义理易都有较大的发展。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周易》作为“五经”之首,自然也格外受到重视,其经文日益被神圣化、哲理化。
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力图恢复《周易》的本来面目,提出了“易本卜筮之书”的命题。
朱熹提出这个命题,主要是站在史学的角度,来恢复《周易》在历史上的原貌。
史学和经学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史学通过求得历史的真实来为现实服务,经学则是以内容的神圣性和崇高性来规范现实。
从史学的角度看,“易本卜筮之书”是有其事实的依据的,而从经学的角度看,这个命题的提出,无疑构成了对《周易》经学的神圣性、崇高性的挑战。
陈致虚不同意朱熹的“易本卜筮之书”的观点,他认为《周易》是讲宇宙、人生大道理的神圣经典,不能将《周易》简单地看作是卜筮之书。
“宋儒未达,不肯明《周易》之道,总看为卜筮之书,暗藏却羲、文、周、孔神圣之心,暗(藏)却干、坤、顺、逆造化之道。
\1\](第245页)大易之道”是羲、文、周、孔相传之“心”,其中有“乾坤顺逆”之“道”,而此道既是圣人相传之道,也是宇宙造化之道和丹家修炼所据的丹道,因此,易道与丹道是合二为一的。
《周易参同契》是讲易道与丹道的书,“伯阳仙翁深得三圣人之旨,作《周易参同契》,上翼三圣之道,下航万世之人。
”1](第221页)《周易参同契》既阐述的是“丹道”,也是“大易之道”,因此它是融贯天道与人事之理的经典之书。
很多人认为此书是用纳甲法讲道教炼丹的火候问题,如当时的大儒朱熹,便是这个观点。
陈致虚认为,如果仅仅把《周易参同契》看作是用纳甲法来讲炼丹火候,是只见其小,而不见其大,将抹煞此书的价值,因为此书中还蕴含着比火候重要得多的“丹道”问题。
所以陈致虚说:“先贤朱文公欲闻至道,不得师传,酷好此事,迨衰病中,答侍郎袁公书曰:‘《参同》之书,本不为明《易》,乃姑借此纳甲之法,以寓其行持进退之候。
’(朱伯昆先生认为,《周易参同契》以月体纳甲来说明炼丹的火侯进退,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是六十卦纳甲说,用来说明一月三十日早晚用火的程序。
具体为将除乾坤坎离之外的六十卦配一月之六十昼夜,所谓“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
昼夜各一卦,用之如次序”即是。
其二是八卦纳甲说,以月亮的盈亏,说明一月之中用火的程序。
其中坎离两卦代表日月,其它六卦代表月亮的盈亏过程,八卦各配以干支。
其三是十二消息卦说,以卦气说中的十二消息卦配十二律,说明一月或一年炼丹用火的程序。
此说或可帮助我们理解朱熹在此问题上的观点。
详见朱伯昆着《易学哲学史》上册第224页至2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文公该博如此,为无师,指想为纳甲之法。
恶知此书直欲明《周易》之道,故曰《周易参同契》。
况丹道行持进退之候,并不用纳甲之法。
”1](第243页)陈致虚作为一名道教学者,之所以也站在经学的立场上反对“易本卜筮之书”的观点,并反对将《周易参同契》只看作以纳甲法来讲炼丹的火候之书,其原因在于他要借易之道来阐发其丹道的思想,以期让道教的丹道思想上升到像经学一样神圣的高度。
怎样圆满地完成这个提升呢?这就需要对内丹道教进行理论化、系统化,因为单纯的道教炼丹术,无论是外丹,还是内丹,都只是一种方术,一种经验的事实,炼丹术要升华为理论,才可以称之为“丹道”。
这种丹道的理论既要能够比较理想地阐释、说明内丹修炼的整个过程,同时在内容方面还要有经典性、神圣性,这样才会有社会的影响力,才能够较大范围地影响信众。
陈致虚致力于维护《周易》经学的神圣性,就是因为他在确立其道教内丹学思想的根本原则时借助了《周易》之道。
本文称陈致虚的内丹学理论为“道教易学”,即是据于此。
二、道教易学的主要内容陈致虚道教易学的内丹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易》只阴阳两件物事,能明能行方为圣人。
朱熹在易学上提出了“《易》只是个空的物事”的重要观点,这个观点折射出他在理与事的关系问题上,认为理在事先,所谓“未有是事,预先说是理”。
2](卷六十六)太极是理不是气,一阴一阳指阴阳之气迭运,其迭运之理则所谓道、所谓太极,一阴一阳之后,尚有一个太极之理作为阴阳两气的主宰,所以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在论及修养一事之时,就强调要“穷理”。
一旦在“理”上豁然贯通,则万物皆备于我。
陈致虚认为,作为本体的太极是指的“阴阳未分、形如鸡子”的先天一气。
3](第70页)太极是气不是理,这是对汉唐以来的太极元气说的继承。
陈致虚之所以要认太极为元气或先天一气,也是要为内丹道教确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
早在五代时期,彭晓就提出“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的观点,这个观点奠定了内丹道教法天地造化而修丹的思维向度。
天地造化的过程就是太极或道展开的过程,内丹道教所谓的修道就是指要回复到道本身,考察天地造化如何展开,目的在于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来论证向道复归的可能并找到向道复归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