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家文学作品中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思想之唯物性及朴素辩证法的比较解析

发展 中, 道 家思想对世界观 、 人生观和价值观有 着独特 的领悟 , 在哲 学史上有 着永恒的 生命 力。在马克 思主义的视 角下 , 把 道 家思想的朴素唯物主义 、 朴素辩证法和马 克思主 义的唯物 主 义、 唯物 辩证 法有效地 结合 , 为构建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和 谐 社 会 服 务 。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 学是 由马克 思恩格斯创 立 , 并 由后 继者发展 和完善 的一个科 学理 论体 系, 其一脉相承 的继承
性和 不断丰 富发展 的与时俱 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 义是彻底 的唯 物论 , 马克 思 结合 费尔巴哈 的唯 物主义和黑格 尔的辩证 法创 立了唯物辩证 法。道家主张清静无 为, 与 自然和谐相 处。在 历 史的
发 展和完 善 的一 个 科 学 理 论 体 系 , 其 一 脉相 承 的继 学 思想 , 两者 有着 本 质 的区别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0—1 0
作者简介 : 杨
涛( 1 9 8 5一) , 男, 四川雅安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 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6 0 6 0 . 2 0 1 4 . 0 1 . 0 1 1
马克 思 主义 哲 学 与道 家 思想 之 唯 物性 及 朴 素 辩 证 法 的 比较解 析
杨 涛
( 西北 师范 大学 马克思 主义 学 院 , 甘 肃 兰州 7 3 0 0 7 0 )
种 称谓 。马 克 思 哲 学 , 即着 眼 于 “ 马 克 思 的哲 学 ” ,
迄今 , 国 内有 马 克 思哲 学 和 马克 思 主义 哲 学 两 道 教是 纯哲 学 的道家 思想没 落腐 败 的产 物 。“ 道, 因
道家学说与哲学思考

道家学说与哲学思考道家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一派,它是由老子和庄子两位哲学家开创的。
道家强调人们应该顺应自然,回归本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这与西方的话语学派不同,西方哲学更多地强调阐述个体的知识和思维。
下面本文将探究道家思想的精髓,以及如何运用它的一些原则来实现生活中的自我完善和心灵成长。
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它代表了宇宙自然规律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有形无形的力量。
人们应该按照道的规定行事,顺应自然,回归本性,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自由。
从这个角度来说,道家学说强调了对宇宙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这与现代科学的精神有着共同之处——尊重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不轻易干扰它们的自然运行。
道家学说同样提倡“无为而治”,所谓“无为”,并不是完全不做事,而是强调在做事时要做到“天道自然”,“顺其自然”。
“治”,则是指行事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平衡,并学会更好地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如果有礼有节地跟随事物的自然运行的话,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持平衡,源源不断地滋润自己的内心,达到真正的自我完善和心灵成长。
道家学说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无为而无不为”,这表明了人们应该在不劳烦心的情况下完成自己应有的任务,以达到轻松自在的状态。
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发展成为了“高效工作”的理念,即通过聪明的策略和简单的思维,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收益。
因此,我们应该摆脱“上瘾苦坐”的模式,避免在无效的努力中浪费时间和精力,反而应该常常回归到自己的本质和属于自己的“道”,才能真正做到效率和自然流畅。
最后,我们要谈到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游戏”的思想。
道家主张跟随内心的感觉和爱好去生活,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不断地劳累自己。
例如,一个人如果厌倦了工作,应该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将在工作中获得能量,并让自己更加充实。
简单地说,我们应该常常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去认识和体验它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完善。
老子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老子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老子既有唯物主义又有唯心主义,总的来说,在对自然的认识上以唯物主义为主,在对社会的认识上以唯心主义为主。
1,老子的“道”是自然规律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自然规律的“道”是可以说明的,但不是通常的主观理解。
自然规律的“道”也是可以给出定义名称的,但不是通常随意的命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研究这个自然规律给出的第一个概念是“无”,是天地运行的起点,第二个概念是“有”,万物从“有”而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因此,从始于“无”归于“无”的研析,是为了了解运动变化的奥妙,从对各种存在的研析,是为了了解运动变化的归宿。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存在)”与“无(运动)”名称不同,但是同一个“自然规律”的两面,而共性的“规律”正是个性偶然的抽象,通过抽象的逻辑推理,就可以打开“众妙之门”了。
)“道”首先是客观存在,然后才是可以认识,可以“悟道”的,这显然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2,物质的运动的宇宙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之间,不就象一个音囊吗?充满空气而不塌缩,万物不断地运动而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首先在于有个宇宙“乐器”的存在,有两个特点,一它是物质的,形态各异的;二它是运动的,变换不已的。
3,规律是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道”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的,为了分析研究的方便,也可以分别从视听感觉方面给起个名字,比如,看不见的是“夷道”,听不见的是“希道”,摸不着的是“微道”,依稀微都是“道”的别名。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但是,三方面不能割裂开过于分析追究,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道”是开放系统,其上没有分明的界线,其下也没有遮掩起来。
不能准确地给出标准的定义,但最后都能落实到具体的事物上,适用于具体的事物。
探寻《老子》中的道家思想与哲学思考

探寻《老子》中的道家思想与哲学思考引言大约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立了道家思想,将其记录于《道德经》中。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修养和无为而治等核心概念,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流派。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深入思考其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的意义。
起源与主要概念虽然《道德经》之作者依旧存在争议,但它被广泛认为是老子的作品。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之本源,也是万物的根本。
道是无形无象、无名无物的,它超越了人类的理解和言语表达。
通过追随道,人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平静。
道的特点道具有观念和行为两个层面的特点。
在观念方面,道既非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也非有形有质的实体。
在行为方面,道象征着自然的运行和万物的变化。
通过观察大自然的无为而治和自然变化的方式,人们可以了解到道的运作方式。
无为而治《道德经》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不是指不做事情,而是指通过顺应自然的方式来达到事物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忙碌和压力之中,追求物质成功而忽略内心的平静。
通过领悟无为而治的真谛,我们能够摆脱这种繁忙和浮躁的状态,追求内心的和谐和平静。
个人修养与无欲道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无欲的重要性。
个人修养包括对自己内心的反思和自我完善,通过摒弃浮躁和欲望,追求心灵的宁静。
无欲意味着不追求权力、荣誉或财富,而是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对道的追求。
个人修养和无欲可以使人们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内在的平静。
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与快节奏、功利和浮躁的现代社会相对抗的方式。
保持平衡与和谐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竞争和压力之中,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道家思想通过强调个人修养和无为而治的方式,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和谐和平静。
通过深入思考自己的内心,人们能够更好地保持平衡,面对生活的挑战。
文学作品中的道家哲学思想与生命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道家哲学思想与生命意义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家哲学思想与生命意义密切相连的描绘。
道家哲学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的态度,追求心灵的平静与个体的自由。
这些思想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深入人心。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道家哲学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常常体现在对人生的看待和价值观的塑造上。
例如,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庄子通过描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仙人生活,表达了对世俗追逐的冷眼和对自由意义的追求。
这种以质朴自然为生活态度的写作,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生命的方式:不要执着于功名利禄,而去追求精神的自由与内心的宁静。
类似地,在唐代诗歌中,道家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表达。
诗人常常以大自然的景色为背景,借助生命之美表达对虚无和无为的追求。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强调人生几何并提醒人们珍惜当下,这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相通。
这种用意象和譬喻来表达自然,激活读者的灵感和思维方式,使人们沉思生命的真谛。
此外,在现代文学中,我们也可以找到道家哲学思想的踪迹。
例如,莫言的《丰乳肥臀》讲述了一位女性艰辛却坚强的生命历程,通过主人公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呼应了道家哲学关于无为而治的思想。
小说中人物所经历的磨难,可以看做是道家哲学中体验生命、修炼道德的过程;而主人公的无私奉献与追求自由的态度,则传达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可以说,文学作品中道家哲学的贡献远远不止于此。
从古至今,许多文学作品都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文学作品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阅读的快乐,更是引发对道家的思考与思索。
作品中道家哲学思想的融入,不仅为作品增添了哲学深度,更给予读者一种净化心灵、超脱尘世的启示。
然而,作为读者,我们也需要谨慎对待文学作品中道家哲学思想的解读。
虽然道家哲学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给予我们很多积极的启示,但我们不能用它来否认生活的残酷和人世间的困难。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极其丰富多彩。
"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哲学的人生观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
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
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认识、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
《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
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达到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
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
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
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则成为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束缚;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物质实体是世界的基础,是现象和思想的来源和基础。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墨家、老子等学派,而在汉朝以后,尤其是唐、宋时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墨家唯物主义墨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主张“兼爱”和物质实在都是他的重要思想,因此墨家哲学可以被归纳为一种朴素唯物主义。
在墨家哲学中,物质实在是世界的基础,是现象和思想的来源和基础,而墨子所谓的“兼爱”也是建立在他的物质实在观之上的。
老子朴素唯物主义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中也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老子的思想体系中,上帝是无形无物的,而道则是存在于一切物质实体中的力量,是一种可以感知却无法言说的存在。
因此,老子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思想可以被理解为他对物质实在性的强调。
唐宋朴素唯物主义唐宋时期,中国的唯物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和传承。
在唐代,有“尚实谷”一派代表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而在宋代,朴素唯物主义则在程朱理学中得到了深入发展。
“尚实谷”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柳宗元,他主张要“求是务实”,强调实证主义,此为其唯物主义思想表现。
对于柳宗元来说,唯有注重研究实际问题、探究客观事物,才能真正了解世事。
同时,柳宗元也认为,客观事物皆为物质实在,故而可以视作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之表现。
在宋代,程朱理学则主张“心即理”、“理即物”,此意思为心中所存之理即为客观事物的规律、本质,由此产生出的物质实在即为世界的存在基础,因此,程朱理学创始人程颐等人亦可被视作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从墨家到老子,再到唐宋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可以看出朴素唯物主义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影响和发展。
这些思想表明,在古代中国,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都认为世界的本原在于物质实在,表明了中国古代哲学具有无比的哲学魅力和思维深度。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道家思想与哲学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道家思想与哲学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不乏道家思想与哲学的影响。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流派之一,它提出了天人合一、消除人为约束和不合理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于后世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一、道家思想在《道德经》中的表现《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奇文”,主要阐述了道家哲学中的“道”。
在这部著作中,道家思想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思想认为,天地万物皆为自然之所成,而人类也不例外。
因此,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共通性,俗话说“人是万物之灵”,正是来源于此思想。
在《道德经》中,也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说,表达了与天地万物消除人为界限的思想。
2. 抛弃束缚人心的观念在道家思想中,人为的桎梏常常会阻碍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因此,道士常常提出去掉人工的疆界,摆脱束缚人心的各种观念,使人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真正的本性行动,回归到自然之中。
3. 在平凡中寻找神秘感道家思想主张发现生活中的真正意义,从中寻找神秘感和真正的价值,使人不被俗世的功利所束缚。
《道德经》中也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之说,表达了在平凡中寻找神秘感的思想。
二、道家思想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结合道家思想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结合十分紧密,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反映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例如:1. 《庄子》《庄子》是道家哲学的另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无用之用”。
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内容,表达了摆脱人为的束缚和限制,走向自由自在的境界的内容。
这种思想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2.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合,在这部作品中体现了很多道家思想的影响。
其中,杂篇的《卫风》之中有“采菽采菽,薄言采之;采菽采菽,薄言有之”的篇章,表达了在平凡中寻找神秘感的思想。
3. 《武王伐纣》《武王伐纣》是一首描写古代历史的长篇叙事诗,其中穿插着很多道家哲学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道家文学作品中的唯物主义哲学思
想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马克思所提出的唯物主义主要由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以及法国方面地相关哲学基础观念3个方面的共同作用,而来自德国的古典哲学则从直接因素的方面促进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
至于道家思想,它从春秋末期开始发展起来,道家的先人老子通过他所创作的《老子》一文,首次在人群中提出了道家学说。
在秦的时候虽然也有了道家的相关思想,但是当时并未出现道家这个称呼,只是把所谓的道家用德家这个名字代替,汉初的时候才真正意义上用“道”这个称呼来表达老子所提出的道家思想。
在道家的文学作品,如《老子》中所包含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无论是从它所包含的朴素唯物主义还是朴素辩证法都有着与马克思所提出、所主张的唯物主义以及唯物辩证法相似的唯物主义哲学理念,将两者通过详细的比较,从而发掘出道家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唯物主义哲学的相关思想、理念。
一、道家文学佳作之唯物主义观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而言,他所主张的唯物主义指的是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观点,觉得物质决定了意识的产生,物质才是世界的实质与本原,意识只是人的大脑对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反映。
而唯心主义却呈现出相反的观点,它所主张的观点指的是意识衍生出物质的存在。
弄清楚意识与物质的相互关系是存在于哲学中最基础的问题,物质与意识,到底哪个站在第一的位置,哪个处于第二个的位置,这个才是真正意义上使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到区别开来的关键因素。
哲学中所涉及到的基础问题,也同样会在真实的生活中遇到,真正意义上遵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即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存在的观点,那么就必须在生活与工作里无论干什么都要秉持遵从客观实际,按规律行动,最终使主观的意识与实际的情况相对应。
‘道’一开始的意义指的是道路或者渠道,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字逐渐衍生出原则与要求等的意义。
道家的先祖老子于春秋末期成为第一个说出“道本论”观点的人,它代表着道家所主张的思想观念。
再往后,在我国古代的哲学领域中逐渐开始重视“道”,并且象征着世界本原或者规律。
老子主张顺其自然的规律,并与其友好地相处,以“道”的观点向人们说明了世界万物的本原以及相关规律,以道家创始人的身份提出了道
家思想。
表面上看老子在他的《老子》中给世人好多难以消化的语言,可是他所提到的“道法自然”的主张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角度上说明“道”并不是按照人的思维,而是非常自然的形式出现的。
天、地、以及人类在他眼中全部是由道所衍生出来的产物,老子在他的《老子》中说明‘道’为世界的本原,即最为基础的东西,直接从理论的层次上不承认上帝神一样的存在的观念,从一定方面上给人类的思想带来了一次洗礼。
综上所述,老子以及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所主张的思想观点就是围绕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展开宣传唯物主义思想的先者。
可是,由于当时所处背景的制约,道家文学作品中所主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依据并非很充分,缺乏充裕的科学论证作为支撑,带有些许的猜测方面的因素。
但无论如何,道家的文学作品中所主张的唯物主义观从一定角度展现了道家思想的先进性。
二、道家文学佳作之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产生是经过了许许多多的检验以及相关的实践积累的,并且经过一定程度的改进与完善,其中主要采用了黑格尔所主张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为借鉴的依据,从而非常有主张性的提出了人
们至今还在生活与工作中的角角落落使用的唯物辩证法。
而关于辩证法的改进与完善历程,主要经历了3个时期,即从古时代的朴素辩证到马克思主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3个环节的演变,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这种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观念,是在成千上万个先人的基础上,经过马克思以及恩格斯的日夜努力拼搏的工作最终得以提出来,从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为人们对于一些有关问题的处理与思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念和思想。
他们所主张的唯物辩证法大概涉及到下面诸多方面: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发展、量变与质变规律以及对立统一关系等内容,其中涉及到了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以及偶然性与必然性等方面,全部给人们一种参考借鉴的作用。
辩证法历史发展中的初始形式是古代朴素辩证法,它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自发产生的。
而且是中华历史中道家作品所提及的思想中提到了相应的唯物辩证法,在当时的无数派别思想中独树一帜,是最具特色的一个。
当时道家文学作品如《老子》中所主张的观念就是友好地与自然并存,不急功近利的观点。
对于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来说,《老子》所言的道指的就是万物运转所遵从的原则,同时也为人与人进行交往的方法,因此可以广泛地运用到生活的每个角
落。
道家把道视为自己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理论观点,并且通过给世人举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事的观念与原则,从而用自己的思想观念给中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1.道家文学作品中渗漏出的关于对立统一的论述和分析
老子在《老子》一书中给出了关于对立面之间如何联系以及转化的内容说明,站在道家文学作品的观点上而言,反动事物它会以一种相反的方式进行发展,而不是一种更加激进的方式正向发展。
在生活中人们常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人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完美的目的。
另外,在追求完美时也要牢记适可而止的原则,因为在道家的文学作品中透漏出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及对立面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从《老子》中的一些佳句可知,福祸是不断联系与转换的。
2 我国古代历史中道家思想关于量变与质变方面的相关认识
就好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它从质与量的角度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作用,指出任何事物必须通过一定的量变才能够达到质变的目的,也就是说要
想得到质变必须要以充足的量变为支撑。
道家所提出的这个观念是站在哲学发展史中第一人的位置提及到了量变与质变的相关知识,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来众多科学方法论的出现,从而利用其衍生出来的众多科学理论也让当下的我们能够更为轻松地掌握马克思哲学中涉及到的量变与质变知识。
3.道家文学作品中主张的关于物质绝对意义上存在的唯物主义思想中的规律
从道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站在道家的思想角度上,它觉得只有按照实际的规律去工作,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会在工作的道路上遍布荆棘,让自己感觉到工作的诸事不顺以及困难重重。
“道”不仅仅是实际的自然规律,从更深的角度而言它代表的就是唯物主义所主张每个生活于世上的人必须遵从的客观规律。
与此同时在道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具有朴素辩证法的相关文章,道家作品中的观念涉及范围之广是人们难以想象的,上到天文地理,下到世界万物,而且都是从很深的层次去阐述的,不仅与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中的对立统一相呼应,而且还提到了关于质变与量变的规律,无论从哪个角度思考,这都是道家站在世纪先列思想的标志。
可是一切事物都有不足的一面,它所主张的唯物主义观念
并不是完全正确和完善的,由于当时天时地利的制约,使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就如他在《老子》中所提到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观念以及“无为而治”的为人处世思想,从现在马克思正确科学的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角度而言,它展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消极性,因为“无为而治”中透漏出了好多历史和行为倒退的迹象,这些迹象与马克思所主张的唯物主义背道而驰,因此从结果来看也会造成最终的失败。
三、道家思想与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之联系
道家思想的先人老子在他的《老子》一文中所主张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念,概括性的分析总结,其实就是一部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观念有着极为相似本质的佳作。
无论从它之中所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唯物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还是它之中的“道法自然”的与马克思一样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观点,都从一定角度说明自己当时已经站在了人类思想的伟岸之上,不仅为后来者提供了思想上的启迪,而且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随后由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唯物主义起到了借鉴以及促进的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从上面所有的分析与论述而言,在比较道家文学佳作中所蕴含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与马克
思所提出的唯物主义思想所涉及的各方面后,无论是包含于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还是唯物辩证法,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是究其根源与实质,道家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还是能从本质上反映出与马克思相同的人生思想和观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起它所包含地对于建设我们国家有利的思想观点,按照道家文学佳作中所涉及到的正确观点去为建设我们的国家而服务,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从而更好地建设我们地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