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较喻”
掌握文学中的对比和象征手法

掌握文学中的对比和象征手法文学作品中的对比和象征手法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情感和主题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情感或思想之间产生了鲜明的对照,从而使作品更加生动、深刻。
而象征手法则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象征性意义的运用,使作品具有象征性的表达和象征性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文学中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并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对比手法对比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不同事物、情感或思想的对照,突出作品中的亮点,加深读者对作品的体验。
1.1 感官对比感官对比是通过对不同感官的描写进行对比,以达到生动描绘的目的。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表达不同感官的体验,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深入感受作品的情感。
举个例子,某作品描写了一个寒冬的夜晚,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述冷空气灌入屋子里,刺骨的寒冷与炉火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
这样的对比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了寒冷与温暖的巨大反差,还进一步深化了作品中寒冷与温暖的象征意义。
1.2 人物对比人物对比是通过对不同性格、行为和经历的人物进行对比,突出作品中的冲突和矛盾,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
举个例子,某作品描写了一个贫穷与富裕的对比。
作者通过刻画主人公的贫穷和另一个人物的富裕,突出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存在。
这样的对比不仅使作品更加生动,还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二、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进行运用,来表达抽象概念、情感或主题的修辞手法。
它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加深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2.1 物体象征物体象征是通过对物体的象征性意义的运用,来表达抽象概念或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使用具体的物体或场景来代表某个意义,使作品更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
举个例子,某作品中描写了一场暴风雨。
作者通过对暴风雨中的闪电和雷声的描写,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混乱。
闪电和雷声成为了作者用来象征主人公情感的工具,在作品中起到了突出表达的作用。
文学作品中的比喻

1. 《围城》(钱钟书)
-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痛。
”此句将忠厚老实人的恶毒比作饭里的沙砾和未净的鱼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种恶毒给人的意外和痛苦。
2. 《骆驼祥子》(老舍)
- “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把车比作武士的徽章,凸显车对于祥子的重要性。
3. 《荷塘月色》(朱自清)
-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形象地写出荷叶舒展、优美的姿态。
4.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这感觉就像,有个人拿着根蜡烛在你心里晃来晃去,把那些黑暗的角落都照得明亮。
”用蜡烛在心里晃动照亮黑暗角落来比喻铭记重要事情的过程,独特而深刻。
5. 《老人与海》(海明威)
- “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将老人的眼睛比作蓝色的海水,展现其坚毅和不屈。
6. 《我与地坛》(史铁生)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把蜂儿比作小雾,新颖又贴切地描绘出蜂儿轻盈的姿态。
7. 《平凡的世界》(路遥)
- “她那可怜的、清瘦的脸颊,就像秋天的一片树叶,在风中颤抖着。
”把脸颊比作秋天的树叶,突出人物的瘦弱和脆弱。
分析文本中的隐喻和比喻

分析文本中的隐喻和比喻文本中的隐喻和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能够为作品增添深度和层次感。
本文将分析文本中的隐喻和比喻,并探讨它们对作品的影响。
隐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某种含义的修辞手法。
它常常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呈现,需要读者通过思考和联想来理解。
例如,在一首诗中,诗人可能用“夜空如墨”来形容黑暗的夜晚。
这里,夜空和墨水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通过将它们进行比较,诗人传达了夜晚的黑暗和神秘之感。
隐喻的使用可以为作品增添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它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
通过隐喻,作品中的抽象概念可以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
例如,在一篇散文中,作者可能用“心灵的窗户”来隐喻思想的开放和启迪。
这样的隐喻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并产生一种深刻的共鸣。
与隐喻相似,比喻也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某种含义的修辞手法。
然而,比喻与隐喻的区别在于比喻是直接的,它使用“像”或“如同”等词语来明确地进行比较。
例如,在一篇小说中,作者可能用“他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来形容一个人的笑声。
通过这样的比喻,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个人的欢快和活泼。
比喻的使用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形象化。
它能够为读者提供具体的视觉和感官体验,使他们更加投入到作品的情境中。
通过比喻,作品中的抽象概念可以被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一篇散文中,作者可能用“生活是一场旅行”来比喻人生的旅程。
这样的比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文本中的隐喻和比喻是丰富作品意义和形象的重要手段。
它们能够通过比较和联想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
通过隐喻和比喻,作品中的抽象概念可以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阅读和分析文本时,我们应该注意隐喻和比喻的使用,从中体会作者的用心和艺术创作的魅力。
文学中的比喻手法分析

文学中的比喻手法分析引言: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比喻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感受。
本文将从比喻的定义、分类、功能和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比喻手法的运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比喻的定义与分类1.1 比喻的定义比喻是一种通过类比的方式,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联系,以便更好地描述或说明原事物的修辞手法。
它不是直接的陈述,而是通过隐喻或类比的方式,将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以便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
1.2 比喻的分类比喻可以分为直接比喻和间接比喻两种形式。
直接比喻是通过明确的类比关系将两个事物进行联系,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间接比喻则是通过暗示或隐喻的方式,将两个事物进行联系,如“他是一颗流星,划过了我的生命”。
二、比喻的功能与效果2.1 比喻的功能比喻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多种功能,包括:(1)形象化: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或事物与具体的形象进行类比,使其更加形象化,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2)夸张与缩小:比喻可以通过夸张或缩小的手法,使描述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感染与启示:比喻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并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
2.2 比喻的效果比喻的运用可以产生多种效果,包括:(1)增强形象感:比喻可以使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让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2)增强感情共鸣:比喻可以将作者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
(3)增强表达力:比喻可以使文学作品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比喻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3.1 比喻在诗歌中的运用诗歌是比喻手法运用得最为广泛的文学形式之一。
比喻在诗歌中可以通过隐喻、明喻、夸张等手法,使诗歌更加富有韵律和意境。
3.2 比喻在小说中的运用小说是一种通过故事叙述来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浅析几个特别的比喻

( 曹善 亮 江苏省沭 阳高级 中学
2 30 ) 2 6 0
果 ”是 比喻 ,这是浅 陋的,文学大家 早就对这 类 比喻作 了 比喻 的丰 富世 界 。
研 究 。 中国现 代 文学 家朱 自清 先 生在 总结象 征 派诗 歌 的 认为: “ 所谓 远近 不 指 比喻 的材 料 而指 比喻 的方法 。”
《 故都的秋 》属于文人散 文,但文 中作 者除 了表现其 如文 中写在皇城 人海之 中,租 人家一椽破屋 来住的闲趣 ;
让 我 们 认 不 出 ,赏 不 透 ,说 不 清 。 笔 者 就 教 学 中遇 到 的 几 间 , 而 这 空 间 又 给 了读 者 思 维 驰 骋 的草 场 , 从 而 产 生 了无
句颇有疑点的比喻句,作点浅拙的分析 。
一
穷 的 艺术 魅 力 。 三 、 “ 犬 之 与骆 驼 ” 黄 郁 达 夫 《 都 的 秋 》 中 有 一 组 比 喻 争 论 比较 大 , 作 故
艺 术特 征 时 ,提 出 了 “ 取 譬 ”与 “ 取譬 ”之 说 。他 文人 的情趣与 审美观念 的同时,也表达 了其平 民情怀 ,例 近 远 “ ”就是 “ 普通人 以为不 同的事 物中 间看 出同来 ,发 写 像 家 家 户 户 养 在 家 里 的 家 虫 一 样 的 秋 蝉 ; 写 穿 着 很 厚 的 远 在 现 事 物 间 的 新 关 系 ,并 且 用 最 经 济 的 方 法 将 这 关 系 组 织 成 青 布 单 衣 或 夹 袄 的 都 市 闲 人 , 咬着 烟 管 ,在 雨 后 的 斜 桥 影 诗 ”。远取譬 的特点是喻 体和本体分 属于两个 迥异 的经验 里 的交谈 ;写北京的普通 物产 ,瓜果蔬 菜……这篇文章 的 领域 ,强调 “ 不似之似 ”,这种相似 在于神情 和影 响,而 整 体 风 格 应 该 是 亦 雅 亦 俗 ,雅 俗 融 于 一 炉 。 那 么 文 末 散 发 不在于 外形轮廓 和特 点;在于天 生的 内在 的特 性 ,而不 在 着浓 郁生活烟 火味的 比喻 自然 就不是 以雅害俗 了 ,而恰是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较喻”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较喻”“较喻”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能够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更加生动、更加形象。
较喻是指用一个不真实或不常规的隐喻来比喻另一个事物,常用于修辞和描写。
1.常见的较喻(1)拟人较喻:将非人的抽象或具体事物赋予人类的属性和特征。
例如:“夜已经将自己浸泡在地球的怀抱里,送走了白天,带来了黑暗”,这里的夜被拟人化,赋予了带来黑暗的“能力”。
(2)比喻:通过比较来说明一件事物与另一件看似不相关的事物的相同之处。
例如:“你就像是一盏明灯,在黑暗中给我带来了温暖的光芒”,这里的“明灯”就是一种比喻,用来形容某个人或事物。
(3)隐喻: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来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例如:“月亮是一只瑟瑟发抖的银狐,躲在黑夜的幕布后面”,这里“月亮”就被隐喻成一只瑟瑟发抖的银狐。
(4)夸张法:将事物的某一个特征进行夸大来达到表现的目的。
例如:“那个人长得像一颗黑色的巨石,喜怒不形于色,没有一丝感情”的夸张描述,表现出某个人的冷漠和不爱说话的性格特点。
2.较喻的运用较喻是文学作品中让读者印象深刻、感受生动的一种手法。
例如,《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使用了许多精妙的较喻手法,使得作品更富有感染力,更生动鲜活。
如描述千金小姐“她身上穿的袍子,就象是阳光下的碎玻璃片子,上面金光闪闪”,表现出千金小姐的高雅和美丽。
另外,较喻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例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描述天空的色彩:“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里的“鄜州月”就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较喻,用来形容清秀脱俗的女子,美得难以想象。
3.注意事项虽然较喻是一种非常出色的修辞技巧,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不能太过夸张,否则会显得不真实。
同时,需要注意较喻的语言质量不要影响到文学作品整体的形象和质量。
此外,较喻的使用需要具有合适的节奏和韵律,满足读者阅读的需要。
只有这样,较喻才能够真正地起到诠释作品内容的作用。
浅谈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范文)

浅谈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范文)第一篇:浅谈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范文)浅谈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一首诗要有鲜明的和富于个性特征的形象,这才能成为一首好诗。
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可以使诗句产生不可抵御的的迷人的魅力,加深读者对诗中美好形象的感受,从而得到美的感受和美的教育。
1、拟人,就是对客观事物给予人的思想感情或动作行为,它可以使诗歌语言产生很强的立体感。
例如《雨说》中:雨说:四月已经在大地上等待久了等待久了的四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日踪迹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这首诗的作者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在诗人的笔下,“雨”和其它事物都赋予了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的、神奇的、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再如《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拟人的手法能渲染诗的气氛和情绪,加深诗的意境,能生动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2、拟物,这种手法同拟人恰好相反,它是将人富于某种外在自然界的特征,把人比成可感知的事物,进而烘托出诗人思想感情。
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
我是你河过上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唱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你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火热诗情。
一开始,作者就用了拟物手法把自己比成“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等,使诗中的“我”具体化,形象化,富有立体感,这样使形象自然地放射出思想的光芒,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十年浩劫”中祖国是何等的贫穷、落后,以及作者隐藏在心中的那种“痛苦的希望”。
浅新文学作品中的“较喻”

首诗 诗题 “ 行色” 指行人 的行旅生活和神 色心情 首句 “ 冷于陂水淡 于秋 ” 写出 了行人
的脸 色 什么 比陂水冰冷 . 什么比深秋 的天气
于那些又臭又 长的文章 . 恐怕 连牛粪都不如
( 郭沫若 《 关 于文风 问题答 ( 新 观察 ) 记 者 问》
还惨淡 呢?是人们的脸色。这里 . 诗人 的思维 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 . 脸色像 池塘中的水一样 冰冷 , 脸色像秋 天一 样充满寒意 。显然 . 脸色 和 陂水 、 秋天不 是 同一 事物 . 它不是 类 比 . 而
人 民服务 》 中 曾引用 司马迁《 报 任安 书》 中的
一
个名 句 ‘ 人固有 一死 . 或重 于泰 山 . 或 轻于
子” 和“ 爸爸” 都是人 。 例( 2 ) 是比喻 , 因为“ 孩子”
( 人) 与“ 猴子” ( 动物 ) 是两类事物 在《 醉花阴》 中, 李清照偏偏 拿两种 不同类 的事物来 比较 , 即是“ 我” 瘦, 还是黄花( 注: 此指 菊花) 瘦 。她说: “ 黄花瘦, 我 比黄花更瘦 !” 其实 . 李清照在这里 运用 了比喻 . 本体是 “ 人” , 喻体 是“ 黄花 ” . 按常规说法应 该是“ 人. 像 黄花一样 瘦” . 但李 清照偏偏说充满 愁绪 的 自己比西风 吹送下呈现 出丝状的黄 花更显清 瘦. 以此强烈 地表 达了诗人 的离恨 这种 比喻在 语法界有个 特称 :较 喻 比 如: “ 那正在 怒放的玫瑰 .开得 比朝霞还 要鲜 艳 。” 这里 . 作者 以朝霞 和玫瑰 的相 似点 “ 鲜 艳” 来形容玫瑰 怒放时鲜艳 而美丽 的姿 容 . 从 学 生能及 早进入 “ 阅读 自动化 ” . 养成 读 书习 惯. 为今后进一步阅读大量文章打下基础 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较喻”
作者:刘爱华
来源:《学周刊·A》2014年第01期
在教学李清照名作《醉花阴》,讲到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我讲解道:“柳永说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之所以…衣带渐宽‟,就是瘦了,正所谓…减肤损肌,清减了小腰围‟。
大家看,李清照是不是这样呢?”学生肯定地回答,并指出依据:“人比黄花瘦。
”然后,我问:“人比黄花瘦,瘦比黄花。
这句用了什么修辞?”学生的回答有两种,一是比喻,二是比较。
我追问:“到底是…比喻‟还是…比较‟呢?”提问了几个学生,都是一脸茫然状。
于是,我问他们答案的来源。
有些学生说是看了参考资料知道的,而有些学生说是凭感觉知道的,但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看来,对于“比较”和“比喻”的区别,学生还不太清楚。
通俗地说,“比较”用于同类事物之间,不同类之间无法构成比较,因为没有可比性。
墨子在《墨子·经下》中说:“木与夜孰长?智与粟孰多?爵、亲、行、贾,四者孰贵?麋与霍孰高?麋与霍孰霍?”是啊,木头长,夜晚也长,哪个更长?智慧多,粟米也多,哪个更多?官爵高贵,父母尊贵,德行可贵,物价昂贵,哪个更贵?麋鹿体高,鹤飞得高,哪个更高?这些都不同类,都是不可比的。
“比喻”则是拿不同类事物打比方。
例如:(1)这个孩子瘦得像他爸爸。
(2)这个孩子瘦得像只猴子。
例(1)是比较(类比),因为“孩子”和“爸爸”都是人。
例(2)是比喻,因为“孩子”(人)与“猴子”(动物)是两类事物。
在《醉花阴》中,李清照偏偏拿两种不同类的事物来比较,即是“我”瘦,还是黄花(注:此指菊花)瘦。
她说:“黄花瘦,我比黄花更瘦!”
其实,李清照在这里运用了比喻,本体是“人”,喻体是“黄花”,按常规说法应该是“人,像黄花一样瘦”,但李清照偏偏说充满愁绪的自己比西风吹送下呈现出丝状的黄花更显清瘦,以此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离恨。
这种比喻在语法界有个特称:较喻。
比如:“那正在怒放的玫瑰,开得比朝霞还要鲜艳。
”这里,作者以朝霞和玫瑰的相似点“鲜艳”来形容玫瑰怒放时鲜艳而美丽的姿容,从而构成比喻。
但这里又不像明喻和暗喻那样,用喻词“像”或“是”来联系本体和喻体,而是用“比……还……”来表示二者在相似点上的差异,以强调玫瑰鲜艳程度之深。
这种现象叫程度不等的比喻,也就是较喻。
较喻是一种“喻中有比”的比喻,其特点是把被比喻物(本体)和比喻物(喻体)放在一起相比,既显示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又突出本体和喻体在和程度上的不同。
较喻和明喻、暗喻有所不同,明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是平比的关系,而较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是差比的关系。
例如:(1)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2)我们四川还有人用牛粪作燃料,至于那些又臭又长的文章,恐怕连牛粪都不如。
(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在例句中,鲁迅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郭沫若用“连牛粪都不如”来强调旧中国“禁锢”的程度、文章的“臭”,使得本体的特性得到更强的夸张。
较喻是一种比较性质的明喻,其结构形式不说成“甲像乙”,而说成“甲比乙更怎么样”。
讲到这,一个学生问:“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曾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个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是运用较喻吧?”
的确,这个句子中,本体是“死”,喻体分别是“泰山”和“鸿毛”,按常规本应说成“死,有的像泰山一样重,有的像鸿毛一样轻”,但作者为了强调不同的人死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因此运用较喻来说:“(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这样,两种人的死反差更为大而显,从而启发人们深思:“我应该如何面对生与死?”
对于“较喻”,有些教师认识不足,概念模糊,甚至在命题时将两者混淆,以致出现一些不严密试题。
如有一份高考模拟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行色
司马池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
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问:诗的首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作赏析。
参考答案:首句运用类比手法。
这一比,不仅写活了“行色”,而且让读者透过这眼前“行色”细细体会到了行人凄凉冷清的内心世界。
《行色》是宋代司马池(注:司马光的父亲)在安丰(今安徽寿县南)作监酒税时写的一首诗。
诗题“行色”指行人的行旅生活和神色心情。
首句“冷于陂水淡于秋”写出了行人的脸色。
什么比陂水冰冷,什么比深秋的天气还惨淡呢?是人们的脸色。
这里,诗人的思维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脸色像池塘中的水一样冰冷,脸色像秋天一样充满寒意。
显然,脸色和陂水、秋天不是同一事物,它不是类比,而是比喻。
第二步,诗人强调,旅途中人们的脸色比池水还更冰冷,比秋天的天气还更惨淡。
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池在这个诗句中运用了较喻的修辞,形象地表现了路上行色匆匆的旅人的冷漠表情,并用了一个较喻加以夸张,表达了诗人身在旅途孤寂、缺乏温馨的心境。
这里,比喻是基础,比较是夸张,因此,这道题的答案应将“类比”改为“比喻”更为合适:首句运用比喻,以凄冷之秋景喻行役之人的冷漠凄凉,化虚为实,形象描绘了无可名状的行色和行役之人凄苦黯淡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身在旅途的孤寂。
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较喻”这类备课时可能会忽视的知识点。
这时,如果我们轻易放过,可能会造成一错再错的遗憾。
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并予以解决,这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甘肃人民出版社.
(责编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