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法书赏析

合集下载

【转】弘一法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转】弘一法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转】弘一法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78年前的今天,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李叔同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

1942年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沉重,手书二偈与诸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病中,弘一法师曾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

几天后,他写下“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祖辈起移居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

父亲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成为津门巨富。

母亲姓王,是李筱楼的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 岁丧父,在母亲的抚养下成长。

6 岁时,李叔同开始跟着年长自己12岁的兄长读书并学习日常礼仪,受到严格的教育。

李叔同幼时接受传统教育,熟习四书五经,习训诂之学,攻各朝书法,同时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

18 岁时,李叔同奉母亲之命,娶茶商之女俞氏为妻,哥哥文熙从家产中拨出30万元供李叔同家用。

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他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

当时,李叔同积极支持维新变法,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对变法的支持。

维新变法后,为了避祸,他带着母亲、妻子迁居上海,在法租界租了一套房子安住下来。

由于他家在上海有钱庄,他可以凭少东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费用,手头相当阔绰。

他与沪上名流交往,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五光十色。

李叔同与画家任伯年等创立“上海书画公会”,入南洋公学就读经济特科班,与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从学于蔡元培,还与歌郎、名妓等往来频繁,并粉墨登场,演出京剧《八蜡庙》《白水滩》《黄天霸》等。

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同时学习音乐,还师从川上音二郎和藻泽栈二朗研究新剧演技,艺名“息霜”。

清凉堪益世 翰墨竟飘香——弘一法师在闽南禅院书作列举

清凉堪益世 翰墨竟飘香——弘一法师在闽南禅院书作列举

TO CULTURAL RELICS弘一法师(1880—1942),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高僧,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是中国20世纪初一位才气横溢的艺术家、思想家、革新家和教育家。

他擅长书画篆刻,工于诗词。

弘一法师的书法造诣很高,自成一格。

1928年来闽南,1942年圆寂于泉州。

在闽南十余年间,弘一法师常往来于晋江草庵、福林寺等禅寺,在晋江留下不少珍贵的墨宝。

1 草庵悯世嵌碑联1933年冬至1934年2月,弘一法师应晋江草庵寺主持广空法师之邀,到草庵度岁,为草庵撰写两幅楹联。

其一是“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图1);上款书“后二十二年岁次癸酉仲冬草庵题句以志遗念”,下款为“晋水无尽藏院沙门演音时年五十又四”。

对联书于1933年冬,为两方木质条屏,尺寸为177厘米×17厘米,系弘一法师亲自镌刻,悬挂于摩崖石刻摩尼造像两侧。

弘一法师借草庵和龙泉书院十八士子拜师成名的典故入联,对草庵历史内涵给予深刻演绎。

其二是:“草积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图2);下款书“岁次甲戌正月,沙门一音撰并书”。

联文借典白居易《晚登大云寺南楼赠常禅师》诗句“岁时春日少,世界苦人多”,作品充分表达大师仁人善心、救苦济世的情怀,凸显作品新意。

联书于1934年正月镌刻于草庵入门门柱上。

在草庵东壁,嵌有弘一法师撰并书《重兴草庵碑》黑页岩碑一方(图3),碑规格73厘米×26厘米。

文曰:“草庵肇兴,盖在宋代,逮及明初,轮奂尽美。

有龙泉岩,其地幽胜。

尔时十八硕儒,读书其间,后悉登进,位跻贵显。

殿供石佛,昔为岩壁,常现金容。

因依其形,凿造石像。

余题句云:‘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

’盖其事也。

胜清御宇,寝以零落。

昔日金刹,鞠为茂草。

中华建业十二载,瑞意、广空上人,伤其废圮,发意重兴。

绵历岁时,营治堂宇。

壬申十月,复建意空楼三楹。

虽未循复旧观,亦可粗具规范。

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弘一法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

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

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

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

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解读《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

解读《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

解读《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为了名利、地位和金钱而疲于奔命,却忽略了内心的成长和修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一位智慧的导师来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而弘一法师正是这样的一位导师,他的一生都在弘扬佛法,传播智慧,教导人们如何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一书,便是弘一法师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佛学修为,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真谛的奥秘。

弘一法师曾说:“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的。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佛教中,放下执念、执着和贪婪,是通往解脱和觉悟的关键。

弘一法师以自己的一生为例,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去的痛苦、未来的忧虑以及心中的执念,才能真正地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放下并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一种宽容和理解。

在《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一书中,弘一法师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放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放下不仅能够让我们摆脱烦恼和困扰,还能够让我们更加珍视当下的生活,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

同时,放下还能够让我们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人生的挑战,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和修养。

弘一法师还强调了“随缘”的观念。

他认为,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都是无法强求的,我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顺应命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随缘并不意味着放弃努力和追求,而是一种超然的态度,是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为外物所动。

此外,弘一法师还提倡我们要学会慈悲为怀。

他认为,慈悲是一种无私的爱,是一种超越自我、关爱他人的力量。

当我们用慈悲的心去对待他人时,我们自己也会得到快乐和满足。

慈悲不仅能够化解我们的仇恨和怨气,还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宽广和豁达。

总之,《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生和世界。

对弘一法师的不同看法

对弘一法师的不同看法

对弘一法师的不同看法作者:吴月霖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2期摘 ; 要:李叔同,剃度为僧后,法号弘一。

他走上了民国一代高僧的行列。

他修的是律宗,不是禅宗的随性顿悟。

他的字,充满静气,肃穆。

一笔一画,端端正正,文静端庄,功力十足。

应该说是日本僧人良宽艺道开悟了弘一书法艺术。

我们在民族情绪高涨的同时,也需要冷静的发现,其实日本科学与艺术也会影响思想先进的中国人。

关键词:弘一法师书法;日本良宽中图分类号:J29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022-01李叔同,剃度为僧后,法号弘一。

他走上了民国一代高僧的行列。

前苏联卢纳察尔斯基说:“人是带着超个人特性的某些本能走上历史舞台的,这些特性,如母爱的本能,群居的本能,爱国主义等等即是。

”弘一法师出家或许是为了拯救国家。

如果他不出家为僧,也许不会惊动人世,最多略微提及,民国有一介文人李叔同。

出家就不一样了。

传闻,当妻子前来见他,他已经毅然决然不见一面,哪怕庙门一开,瞥见一眼也都不愿。

此刻,妻子是修行的障碍心魔,其实,女人无辜,做了他信仰的牺牲品。

他解不开的,还是自己的心结。

他留学日本,见惯大排场,大世面。

过着富裕的生活,半生。

从一个新文坛美少年到一位苦苦修持的律宗僧人,几乎一夜之间改头换面。

许多人,都免不了要好奇,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做弘一法师呢?出家,时间漫长,修行,孤独寂寞。

何况,他修的是律宗,不是禅宗的随性顿悟,而是注重一言一行的修身。

他突然从灯红酒绿一下子进入清净空寂的佛门,一般人,身心都会难以适应的。

何况对他而言,生存环境,落差巨大。

他拒绝见妻子,狠心忘记,苦苦修行。

天旷日久,读书写字,抄写佛经,笔墨遗存,至今可见。

我熟悉弘一法师的笔笔书法。

那是有功力的书写。

我观摩把玩许久,想起他的生平。

他用笔拘泥,字不生动,字里行间的压抑还是可见。

感情在艺术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作品赏析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作品赏析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作品鉴赏摘要: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一位中国近代成就卓著、德艺双馨的高僧,同时也是杰出的艺术大师。

他倾注毕生心血于书法创作,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精品。

他的书法集合了各种艺术精华,尤其深受佛教影响,给人一种空灵、素净,超然物外的享受。

本文就以下三个方面对他的书法作品作以简单鉴赏。

关键字:技法;意象;文化背景弘一法师,(1880—1942),俗姓李,名侯,字叔同,别号漱筒;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他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多才多艺的高僧。

被誉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

斯人已去,馨德永存!岁月带走了一位天之骄子的艺术家,却带不走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带不走他流芳万世的不朽作品。

尽管,作为凡夫俗子,我无法达到大师的高度与之对话、共鸣,但我仍愿意追逐他的踪迹,寻找那超凡的人格与亘古长存的传奇……弘一法师自幼研习书法,并在其他艺术领域也颇有建树,因此,他的书法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集合了各种艺术之所长,为己所用,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书法风格。

而在遁入佛门之后“诸艺俱废,唯有书法不曾放弃”,他晚年在书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基于这种事实,本文只对大师晚年的作品作以简单的赏析。

弘一法师的书法风格有别于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独特的技法,这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是分不开的,加之他在其他艺术领域的造诣,是他对书法有自己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尤其晚年遁入空门,在接受了佛法的洗礼和对佛理的研究之后,更是奠定了大师的最终书法风格,有人称之为“弘一体”。

陈祥耀先生认为弘一法师“其初由碑学脱化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其后肉渐减,气渐收,力渐凝,变为较方较楷的一派,数年后乃由方楷而变为修长,骨肉由饱满而变得瘦硬,气韵由沉雄而变为清拔。

其不可及处,乃在笔笔气舒、锋藏、神敛。

写这种字,必先把全部精神集于心中,然后运之于腕,贯之于笔,传之于纸。

心正笔正,此之谓欤。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人生不可用来妥协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人生不可用来妥协
人生中有很多痛苦和磨难,但只有通过这些磨难,我们才能看到生命的真谛。
不要被外在的事物所迷惑,要学会放下执念,回归内心的平静。
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地位,而是拥有一颗善良、宽容、慈悲 的心。
人生不可用来妥协,妥协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的自由和尊严。
人生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放下包袱,轻装前行,才能更好地追求内心的梦 想。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在于追求精神的高度和内心的平静。 不要被过去的阴影所困扰,要学会接受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不是拥有多少,而是给予多少。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成长。只有不断地成长和进步,我们才 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些摘录不仅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 每一个瞬间。通过学习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和困难,放下执念,回归内心的平静,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梦想。
阅读感受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人生不可用来妥协》这本书 的读后感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人生不可用来妥协》是一本 由现代禅宗大师弘一法师所著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 的世界。弘一法师的文字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慈悲,他的人生经历也让我深感敬 佩。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人生没什 么不可放下人生不可用来妥协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法师
鼓励
放下
智慧
人们
自己
负担
人生
没什么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弘一法师(1880年-1942年),俗名杨仁亚,出生于日本东京,是一位杰出的佛教大师和书法家。

他是法相宗妙空寺的创办者,同时也是当时日本禅宗宗鼻派和天台宗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弘一法师自幼聪明好学,对佛教心生浓厚兴趣。

他特别喜欢研究佛经,读书时对于每一个字的形状和内涵都进行反复推敲和理解。

他对书法的热爱也逐渐发展起来。

在求学期间,他广泛涉猎各种书法篆刻技巧,吸收了不同书法流派的优点,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以行草和楷书为主。

他的行草书法凝练简洁,笔法流畅自如,字形挺拔大气,给人以有力的冲击感。

他的楷书书法则端庄稳重,字体秀美规整,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他的字体有着独特的气度和可睐之美,给人以启迪和震撼,被业界公认为佛教界重要的书法流派。

弘一法师的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他的书法作品融汇了佛家禅宗的精神和智慧,展现了佛法的深邃和高远。

他通过笔展示出的力度、节奏和空间感,将自身对佛法的领悟以及对世界的思考融入使得书法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对内心修行和人生境界的宣示。

除了行草和楷书,弘一法师还擅长小楷和颜篆两种书体。

他的小楷字体规范严谨,线条流畅,布局协调,给人以细腻精致之感。

他的颜篆字体工整美观,有灵动之美,能够真实地表达出篆刻的精粹。

他的小楷和颜篆书法更展现了他对细腻之美的理解和把握,让人无不为之倾倒。

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不仅表现在字体的形与神,更植根于他对佛教智慧的深思熟虑和对人生解脱的追求。

他以笔为剑,用字展示佛法,传递出了智慧与慈悲的力量。

他的书法作品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可以启迪人们的心灵,引领人们走上善良、宽容和有道德操守的道路。

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在佛教界和书法界都享有盛誉,他的作品被誉为“佛法之墨宝,书法之圣品”。

他的书法作品经常被用于佛经的卷首、墙匾、对联等场合,成为佛教寺庙和学院的重要文化遗产。

他的影响力也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书法家和佛教徒,他的书法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赏和欣赏,为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一法师法书赏析
弘一法师法书赏析弘一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

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

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

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

学名文涛,字叔同。


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

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
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其父李筱楼,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营盐业与钱庄,为津门巨富。

文涛5岁失父。

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18岁与茶商女俞氏成婚。

戊戌变法失败时,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他遂携眷奉母南下,避居沪上城南草堂,加
入城南文社。

22岁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

课余参加京剧演出,还为沪学会补习科作《祖国歌》,并编有《国学唱
歌集》。

光绪三十二年,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

到日本后,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

在日期间李叔同在由留日学生出版的《醒狮》杂志上发表文章,加入“随鸥吟社”并与本田种竹、森槐南、日下部鸣鹤等
交流。

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

在校期间还参加“白马会”第12回展(1909年春)、第
三回展(1910年春)。

在东京,他创办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表所创作的歌曲多首。

1906年10月4日的日
本的“国民新闻”报曾刊登关于李叔同的访问记以及肖像照片。

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

宣统三年(1911年),文涛
学成归国,先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后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

翌年,加入“南社”诗社,与南社同人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兼任《太平洋报》文艺副刊编辑。

不久,到杭州执教于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即第一师范学校),并到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兼课。

1914年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首次使用人体。

他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达七年之久,培育出许多艺术人才。

文涛本有改革社会的理想和抱负,但眼见当时中国社会腐败黑暗,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遂悲观厌世,于民国7年(1918年)8月19日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皈依老和尚了悟门下,法名演音,号弘一,后又采用一音、一相、圈音、入玄等几十个法号。

民国17年,弘一参加僧侣南下服务团,到泰国、新加坡等东
南亚地区弘扬佛法。

12月初从上海乘海轮抵达厦门,受到陈
嘉庚胞弟陈敬贤的热情款待,在南普陀寺下榻,旋即转南安雪峰寺度岁。

过了元宵,又回南普陀住了三个月。

民国18年4月间,取道福州赴温州。

同年10月,弘一第二次入闽。

先到厦门,后应泉州开元寺慈儿院院长叶青眼之请到泉州,为该院学童早晚礼佛的赞歌《三宝歌》谱曲。

当时性愿法师在泉州承大寺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弘一帮助整理寺内所藏的古版佛经,先厘订六条凡例,将目录编成五辑,每辑分成禅宗部、律宗部等,每部再分为甲乙两种(甲种为全本,乙种为残本),颇为周详。

民国19年4月,离寺云游江浙。

民国21年10月,弘一第三次入闽,足迹遍及泉州、厦门、福州、漳州各大寺院,其中以住泉州的时间为最长,而在永春普济寺一住就是573天。

弘一第三次寓居福建期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他时时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念,得到僧俗群众的普遍景仰。

民国27年10月,为勉励泉州承天寺僧众发扬爱国爱教精神,他举笔题词:“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词末又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

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赋予佛说以时代精神。

弘一十分关心历史文物。

民国22年10月,他在泉州西郊潘山发现唐诗人韩偓的墓道;民国27年在惠安县的《螺阳文献》中发现一首韩偓在惠安松洋洞所作而未为《全唐诗》收入的佚诗,于是撰写《香奁集辨伪》一文,认为韩偓并不
是一个风流才子,而是一位与自己有同样爱国思想的伟大诗人,为研究韩偓提出独创性的见解。

他还为晋江摩尼教寺草庵撰写寺门对联和庵记,为朱子书院补题匾额,为开元寺补书朱熹所撰写的对联,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像题赞,使泉州的传统文化更得到发扬。

弘一晚岁十年,积极弘法,他先后在厦门、漳州、安海、泉州、惠安、永春等地城乡开展讲经活动,就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学说及药师经、弥陀经、地藏本愿经、心经等经义作了详细的阐明。

并且关心佛教教育,在泉州开元寺尊胜院倡办南山佛学苑。

民国25年,在
泉州请得日本大小乘经律万余卷,亲自整理编成《佛学丛刊》四册,交上海世界书局出版,闽南一带的僧徒因之增进佛学知识。

他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士为果。

十年虔修未有间断。

他潜心圈点校注唐代道宣律祖所撰“南山三大部”(《行事钞》、《戒本疏》、《羯磨疏》)及
宋代灵芝元熙律师释三大部的“三记”(《资诗记》、《行宗记》、《济缘记》),为后世治南山律者留下正确的范本。

佛教界尊他为近代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

民国31年10月
13日,弘一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7天后,在承天寺火化。

遗骨分两处建舍利塔,一在泉州清源山弥陀岩,一在当年落发处杭州虎跑定慧寺。

另建生西纪念塔于温陵养老院过化亭。

他的力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于民国13年出版。

寂后,海内外诸缁素将其遗著结集出版的有《南山律在家备览略
篇》、《律学讲录三十三种合订本》、《南山律苑文集》、《晚晴集》、《晚晴老人讲演录》、《弘一大师大全集》等。

弘一大师,虽以持律闻名,但笃志念佛。

晚年时神采气力渐衰,自知将要往生,因而尽力弘法,时常劝人听时钟念佛,依照时钟滴答滴答的声响,设想为阿弥陀佛四字。

若是念六字佛号者,则以第一个滴为“南无”,答为“阿弥”,第二个滴为“陀”,答为“佛”。

他的听时钟念佛,不失为一个摄心念佛妙法。

公元一九四二年春天,弘一大师前往灵瑞山讲经。

不久之后,住在温陵养老院,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为大众讲经,并向院中的老人讲说净土法要。

二十三日示现些微疾病,拒绝医药及探问,只是专一念佛。

二十七日绝食,只饮水。

二十八日写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

九月一日下午,在一张纸上写著“悲欣交集”,交给妙莲,并嘱咐注意: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

说完话,仍默念佛号。

四日戌时(晚上七时至九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地往生了。

时年六十三岁。

荼毗后获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块有六百块。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在书画、诗文、戏剧、音乐、艺术、金石、教育各个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

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从此精修佛教律宗,又成为佛门一代高僧。

代表作:《南山律在家备览》、《四分律戒相表记》、《弘一大师遗著合编》、《清凉歌集》、《李息翁临古法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