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点法作建筑透视
20.4透视图的实用画法

A0
B0
C0
H
H F2
2022/2/3
43
第四十三页,共四十九页。
已知房屋(fángwū)平立面图,主体的 透视,完成建筑形体的透视。
B0
A0 C0
H
H F2
屋顶(wū dǐnɡ)的作法
2022/2/3
44
第四十四页,共四十九页。
已知房屋平立面图,主体(zhǔtǐ)的 透视,完成建筑形体的透视。
6
第六页,共四十九页。
水平线的分段 2.
(fēn duàn)
将CD按2:2:3分成(fēn
H
3段 chénɡ)
F
H
D0
C0
与画面(huà mià n)相交的水平线
2022/2/3
7
第七页,共四十九页。
水平线的分段 2.
(fēn duàn)
将CD按2:2:3分成(fēn
H
3段 chénɡ) M
F
H
1. 过A0作一水平线,量取A03=34=3b1
2. 连接b1b10,与H-H交成M,
3. 连接M3,M4得到30,40
M
4. 过30,40作垂线(chuíxiàn),得10,20,
5. 过10,20作水平线
B0
20
6. 整理图形
10
Pa
b A0 P
30 40 b10
3 4 b1
2022/2/3
2、AB为画面相交线 第十四页,共四十九页。
A0 a’ C0
H
H F2
正面(zhè ngmià n)墙的划分
2022/2/3
39
第三十九页,共四十九页。
已知房屋平立面图,主体的透 视,完成建筑(jiànzhù)形体的透视。
20(建)第二十章 透视图的作图方法

水平线的灭点和迹点
真高线
2、用迹点灭点法求水平线的透视
迹点灭点法作基面上的直线
的透视
3、透视作图实例
( a ) 长方体的正投影图(视高为H)
( b ) 长方体的透视图
迹点灭点法作长方体的透视图
长方体的透视图
双坡顶屋的透视图
参考图:
纪念碑的透视
[例]已知门厅的平面图和立面图,求作它的室内一点透视图。
一点透视网格的应用
二、两点透视网格
当房屋轮廓线比较规则或建筑物总平面的房屋方向、 道路布置也比较规则时,一般采用两点透视网格,即 两组方向的格线都与画面倾斜相交。
真高线
两点透视网格的应用
真高线
两点透视网格的应用
真高线
的应用
集中真高线
两点透视网格的应用
集中真高线
集中真高线
透视网格的应用
§20-4 三点透视的画法
一点透视和二点透视的画面P都垂直于基面G,三点透 视中画面P则与基面G倾斜成一个角度θ ,即建筑物的 三个主向轮廓线在画面上均有灭点。当画面向前倾斜 时,画出的透视图称为仰视三点透视;当画面向后倾 斜时,画出的透视称为鸟瞰三点透视。由于三点透视 的画面P与基面G倾斜,所以在画面上求出建筑形体的 透视之后,要将画面P旋转到与基面G垂直的位置,即 将画面上所求各点的透视绕基线g-g旋转到与V面重合 的位置,才得到建筑形体的三点透视。
一、三点透视的一般作图方法——迹点 灭点法 作图步骤: 1、在画面上定 出视平线h’-h’、基 线g’-g’和三个主向 灭点Fx、Fy、Fz的 位置; 2、作建筑形体 的透视图。
θ
仰视三点透视的一般作图方法
鸟瞰三点透视的一般作图方法
二、三点透视的简捷作法——基线三角形法 如下图(a)所示,画面P与V、H、W投影面的交线PxPz、PxPy、PyPz分别称为正 面基线、水平基线和侧面基线。三条基线确定了画面P的位置,△PxPyPz称为 基线三角形。运用基线三角形求作三点透视的方法,称为基线三角形法。投 影线Ss”、Ss’、Ss为分别平行于建筑形体长、宽、高三个主向的视线,与画面 相交于Fx、Fy、Fz点即为建筑形体三个主向的灭点。△FxFyFz称为灭点三角形。 FyFx∥PxPy、FzFx∥PxPz、FyFz∥PzPy。
《灭点法作建筑透视 》课件

绘制透视图形
在选择灭点和确定透视方向之后 ,就可以开始绘制透视图形了。 这一步是灭点法作建筑透视的核
心步骤。
绘制透视图形时,需要按照透视 原理和规律,利用灭点和透视方 向绘制出建筑物的各个面和线条
。
绘制过程中需要注意透视的比例 和角度,以及建筑物的结构和特 点,以确保绘制的透视图形准确
、逼真。
调整与完善
现新的空间关系和可能性。
02
灭点法的基本步骤
选择灭点
灭点是透视图形中消失的点,也是透视图形中所有线段相交的点。选择合适的灭点 是灭点法作建筑透视的关键步骤。
选择灭点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透视方向以及画面的构图等因素,以确定最 佳的灭点位置。
灭点的选择应使透视图形在画面上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要考虑作图的简 便性。
《灭点法作建筑透视》PPT 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灭点法概述 • 灭点法的基本步骤 • 灭点法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 建筑透视中的灭点法实例 • 灭点法与其他建筑透视方法的比较 • 未来建筑透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01
灭点法概述
定义与原理
定义
灭点法是一种通过确定灭点,利 用透视原理绘制建筑透视图的方 法。
确定透视方向
1
透视方向是指从观察者到消失点的连线,也就是 视线方向。确定透视方向是作建筑透视的重要步 骤。
2
在选择灭点的同时,也需要确定透视方向。透视 方向的选择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和特点,以及 画面的构图和效果。
3
透视方向的选择应使建筑物在画面上呈现出最佳 的透视效果,同时也要考虑作图的简便性和准确 性。
绘制完透视图形后,需要进行调整和 完善,以使画面更加完整、协调和美 观。
《建筑师法绘制透视》PPT演示课件

F2
e
GL
30.09.2020
A
3
平面立体的透视
a
GL f1
利用真高线求 立体的透视
f2
HL
F1
F2
e
GL
A
30.09.2020
4
平面立体的透视
a
GL
利用真高线求 立体的透视
HL
F1
F2
e
GL
A
30.09.2020
5
透视图的分类
物体与画面的相对位置决定透视的种类
Vc
F HL
E
一点透视
30.09.2020
一点透视的画法
选择画面与物体的相对位置 ——画面与物体最前主立面重合。
选择站点与物体的相对位置 ——视距为画面宽度的1.5~
2.0倍 站点在物体的一侧。
选择视高与物体的相对位置 ——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本题
选择两上底面之间。
30.09.2020
e
17
一点透视的画法
作图步骤
1、首先找出视心, 即主灭点VC
5、先找出真高线, 绘制立面的透 视。
6、加深可见轮廓 线。
e
30.09.2020
11
作图步骤
两点透视的画法
1、确定站点 e 的 位置。
2、确定视高。
3、绘制底面透视。
4、绘制墙身___ 先找出真高线。
f1
f2 GL
HL
F1
F2
GL
30.09.2020
e
12
作图步骤
两点透视的画法
1、确定站点 s 的 位置。
2、绘制平面透视。
GL
HL
VC
完整版室内一点透视图画法步骤

室内一点透视图画法步骤
感谢大家的支持,在这里我放一个手绘室内一点透视小空间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所用的是一种几何画法•此法相当的精确,虽然所用时间有点长,但掌握画熟悉以后对自由画法相当有帮助•能自由生发而不越距•有句话说的好: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学习感觉先要有高的起点•那怕学不足,也是好的哦•好了.下面发图:
先看效果图:
T-
Z.
—点透视的作图步骤
5000
①•先确定内墻面A 、B 、C 、D 四点(高度设
定为3米),每段 刻度等长。
•确定视平线高度(一般为 1.5米—1.7
米),灭点偏左。
・由灭点VP 作A 、B 、C 、D 各 点的延
长线。
•作CD 线段的延长线,得到 a 、b 、c 、
d 、
e 各点(进深的具体 数量),毎段刻度与
内墙刻度一兔
•在视平线上确定测量点M (根据画面任
意定)。
=====
y
1
$ 11 \ 1 1
1
七
d L 2
平面图比例1: 100
②,由灭点VP作内墙各刻度点的延长线。
•过测量点M作a、b、c、d各点的延长线与透视线相交,所得各点作垂直线与水平线,所得每格皆为1米x 1米。
③根据平面布置图画出家具的地面投影位置。
⑤完善画面细部,结束透视图做法。
《灭点法作建筑透视 》课件

添加标题
确定透视线长度:透视线长 度与观察者到物体的距离成
反比
确定透视比例:透视比例与 观察者到物体的距离成反比
灭点法在建筑透视中的 应用
建筑透视的基本原理
透视线:连接物体与灭点的直 线,表示物体的深度和方向
透视关系:物体与观察者之间 的距离和角度,决定了透视效
果
灭点法:通过确定灭点,将 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平面
数字化技术:利用计算机 技术进行建筑透视设计, 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 现实技术,实现建筑透视 的实时展示和交互
绿色建筑设计:注重环保 和可持续发展,在建筑透 视设计中融入绿色理念
智能化技术:利用人工智 能技术进行建筑透视设计, 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跨学科合作:加强建筑、艺术、 科技等领域的跨学科合作,推 动建筑透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应用:灭点法常用于建筑设计、效 果图制作等领域,中心投影法则常 用于工程制图、测绘等领域
优缺点:灭点法可以更准确地反映 建筑透视效果,但需要一定的绘画 技巧;中心投影法则简单易学,但 无法真实反映建筑透视效果
灭点法与平行投影法的比较
原理:灭点法基于透视原理,平行 投影法基于平行投影原理
应用:灭点法常用于建筑设计、室 内设计等领域,平行投影法常用于 工程制图、地图绘制等领域
灭点的计算方法
确定视点:确定观察者的位 置和方向
添加标题
确定透视线:连接观察者和 灭点的直线
添加标题
确定透视点:在透视面上的 点,表示观察者看到的物体
在透视面上的投影
添加标题
确定透视角度:透视角度与 观察者到物体的距离成反比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确定灭点:在观察者视线与 地面相交的点
07《建筑透视学》课程标准

《建筑透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建筑透视学课程编码:0804006 学分:3 总学时:54适用专业:建筑设计技术一、前言1.课程性质《建筑透视学》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实践课。
本课程是建筑设计表现图制作方向综合应用性基础课程,为《建筑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和设计课程打下基础。
2.基本理念通过多媒体教学讲授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实物示范讲解,让学生明白透视作图的程序。
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计论、做游戏等手法,提高学生对透视现象的认识。
能独立完成透视作图。
3.设计思路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将建筑设计过程所涉及的设计表现方法培养能力的培养来织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方法,从而搭建自身相关知识体系,发展其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与职业素质养成的培养。
本课程注重实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实操课主要运用现场写生,示范作画的方法。
其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知识学习的需要。
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54学时二、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本课程以讲授与实操相结合,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想像能力,让学生掌握透视基本知识,透视现象的变化规律,掌握各种制作透视图的方法,包括视线法、直接法、迹点法、量点法、距点法、斜面透视作法、网格法,三点透视和辅助作图方法的综合运用。
为制作建筑设计效果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透视图制作所必须的理论知识;②使学生学习透视图形成的理念;③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专业学习熟练应用;④使学生掌握透视图制作所必须的原理、方法;⑤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透视图制作能力;⑥使学生具备独立进行透视图制作和表达的能力;技能目标本课程注重实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实操课主要运用现场示范作图与课堂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第五章 灭点法作建筑透视(改1)

n
ap
bp
f
s
N A° B° F L b° a° n
四、用灭点法求矩形平面的透视(全线相交法)
fx n
bp
dp
fy
Fx C° B° A D°
Fy
N
§5-2 用灭点法作建筑形体透视图
一、求长方体的两点透视 二、求组合长方体的两点透视 三、纪念碑的二点透视
四、求建筑形体的一点透视 五、求两坡顶房屋的两点透视
P B
A b H g bp B° H b° a g
b1
b1° S a1° g1 s
G1
二、透视平面图的作图方法
b
H
bp
a
H
B° H g'
s A Fy H g'
Fx
b° a
b1° g1'
a1 g 1'
三、两坡顶房屋的两点透视 2
1 m b e f n5 a d n4 l
平面图
P fx
c
fy P
n1 mp bp
fx
b a bp
hp gp fp
ep
cp dp
fy
Fx
H° h ° G° g ° F° 真高线 A1
Fy
3 A 2 B° 1 b° a
f° E°D° C° e° c d°
3" 2" 1"
四、用视线法作阳台和挑檐的透视
a h fx hp ap bp cp d ep j kp k e
c
b
gp m p g
E°
G° Fy
d°
B° 1° b° 2°
e°
g°
C° 4° 3 ° A°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灭点法作建筑透视图§5-3 透视平面图§5-4 灭点的一般通则 §5-5 建筑细部的透视图§5-1 灭点的概念与作法§5-2 用灭点法作建筑形体透视图§5-1 灭点的概念与作法一、直线灭点的基本概念二、水平线的灭点三、用灭点法求水平线的透视四、用灭点法求矩形平面的透视一、直线灭点的基本概念FfFfF二、水平线的灭点FFNfn三、用灭点法求水平线AB的透视La p bpB°A°b°a°FfsNn四、用灭点法求矩形平面的透视C °Ad p D °NF xf xb p B °F yf yn§5-2 用灭点法作建筑形体透视图一、求长方体的两点透视二、求组合长方体的两点透视三、纪念碑的二点透视四、求建筑形体的一点透视五、求两坡顶房屋的两点透视六、求室内形体的一点透视七、求阳台和挑檐的两点透视一、求长方体的两点透视LC °AF xf xF yf yd pD °d °b pB °b °Hxy Pg 'sHg 'c (c )P a (a )b (b )d (d )二、求组合长方体的两点透视nC °c pc °b p B ° b °3p 3° E °D °G °aF xf xF yf ybxyd ecg1243e ° d °g ° A °1p1°2p 2° 4p4° n三、纪念碑的二点透视d ° aa F yf ybedcmN 1n 1nn E °m °M ° C °c °B °b ° Am pe pc p b p D °F xf x四、求建筑形体的一点透视 C ° c p c ° a c 'd ' d ' c ' b ' 平面图立面图 s ' e p e ° E ° D ° d p d ° f p f ° B ° b p b ° g ' g ' H 透视图 G ° g p g ° Pgbf1 2 3 e c dPa b 'H g ' g ' a ' 1'a 'c ' 2'3' Hd '(e ') d '(e ') a '(g ')五、求两坡顶房屋的两点透视 F y E °j ° J ° B ° c ° C ° F x edc bjl ka A a °1 Ⅰ k ° K ° l ° L ° f x f y2 e p j p b p k p l pc p 1 2 Ⅱ P HP H g ' b a sg ' cd j ke a ' a 's六、求室内形体的一点透视真高线真高线七、求阳台和挑檐的两点透视d j abc e k hgm 1° 2° 3°4° 6°5° 8°7°F yF x f x f y b p a p c p e p k p g p m ph p b' d' j' a' c' e' k' g' m'h'§5-3 透视平面图一、透视平面图的作图原理二、透视平面图的作图方法三、两坡顶房屋的两点透视四、建筑形体的一点的透视五、建筑形体的透视平面图六、利用透视平面图作建筑形体的一点透视一、透视平面图的作图原理B ° b Pb p a b ° SsH AHBg g 1 G 1b 1 g b 1°a 1°二、透视平面图的作图方法b 1°g ' g ' B °bb p a b °s HH A F x H HF y g ' g ' a三、两坡顶房屋的两点透视 C ° 2°1n 2n 3 n 1 b p m p F 1L ° e ° a A ° n 4N 4 1°1 e °1 m °1 c °1 a °1 n 51 n 11 n 41 n 31 n 21 b °1f °1k °1L °1 F ° K ° b °B ° D ° F y F x f y f x M ° 侧立面图 平面图 g 'g ' g ' Hk "(l ")A "m "(2") d "(c ") g ' a " H s 2b f1l ec d aP n 5 n 4 P m四、建筑形体的一点的透视D °d p d ° C ° c pb p B ° E ° e p A ° a p a ° 透视平面图侧立面图 平面图 bP ecdg ' aP g 'HHs '五、建筑形体的透视平面图 dn 4n 3 n 1 n 2 n 6 n 5 bca1︒1 1p e ︒1 a p a ︒1b p b ︒1c p c ︒1d ︒1d p 1e 侧立面图平面图六、利用透视平面图作建筑形体的一点透视1︒C ° c ︒1E °e ︒1 d ︒1 D ° 1︒1A ° a °a ︒1b ︒1B °§5-4 灭点的一般通则§5-5 建筑细部的透视图一、门洞的透视二、窗洞的透视三、台阶的二点的透视四、用视线法作阳台和挑檐的透视五、用视线法作建筑物的一点透视一、门洞的透视 F °f ︒E ° D °C ° A °a ° He ︒d ︒n n a bfcd e B °b ° F y n 4 n 3 n 1n 2 n 6 n 5 F xN 1 n 1 n 3 N 3 n 5 N 5f y f x平面图二、窗洞的透视C °b ︒ n n aD ° d ° P PB ° E ° H Ac ︒ g ' H F ︒ f ° g 'G ° g °真高线真高线 真高线 真高线 剖面图 透视图 平面图F xF y f y f x s b cd e N 1 n 1 N 3 n 3N 2n 2a 1 1 e pa d p n 3 n 1b p n 2c p三、台阶的二点的透视3" 2" 1" a bc defghd p b p c pe pf p h pg p F °E ° G °H °h ° g ° f ° e ° 1 A 1 2 3A b ° D ° d ° c C °B ° 真高线 F yF xf x f y四、用视线法作阳台和挑檐的透视d j abc e k hgm 1° 2° 3°4° 6°5° 8°7°F yF x f x f y b p a p c p e p k p g p m ph p b' d' j' a' c' e' k' g' m'h'五、用视线法作建筑物的一点透视真高线真高线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