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个位、十位)
小学数学_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1 — 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核心知识点】认识11——20各数,认识数位“个位”、“十位”以及计数单位“个”、“十”。
【前置基础】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掌握了数的顺序、能正确读写、会比较数的大小。
【后继地位】为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乃至更大的数,为2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的物体个数,并会正确读写,认识数位“个位”、“十位”以及计数单位“个”、“十”,知道各个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
2、经历计数单位“十”的构建过程,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
3、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务的过程,发展学生数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掌握数的组成和读写。
【教学难点】建立计数单位“一”、“十”的概念。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生:……师:好多同学去海边了,看,老师也带来了一幅大海边的图片。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生:小朋友在喂海鸥。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那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生1:一共有几只海鸥?2、学具操作,探究问题(1)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
①数一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数一数,看谁数得又对又快!生:11只。
师:你去前面给大家数一数!生:1只、2只、3只……11只。
师:你数得真仔细,谢谢你!他是一只一只数的,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我是两只两只数的,2只、4只、6只、8只、10只、11只。
师:看来,不管是几只几只数,都是11只海鸥。
②摆一摆。
A.用小棒表示11。
师:下面我们用小棒来研究研究11吧。
如果用一根小棒代表1只海鸥,要用多少根小棒来表示这些海鸥呢?生:11根。
师:用你的小棒摆一摆。
(一生上台摆)师: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摆法,你摆了多少根?给大家数数看。
你们也是这样摆的吗?可是有个问题呀,这样一根一根的数起来好麻烦,这些小棒怎么摆,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呢?快自己摆一摆,摆完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设计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设计设计意图:一、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思路《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为此,我从知识技能和发展性领域两个方面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
即通过《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学生应该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知道这些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了解各数的意义;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掌握数位顺序;能读会写11-20各数,能按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数数,了解数序。
2、发展性目标。
即通过《11-20各数的认识》的学习,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如数感,《数学课程标准》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等六个方面加以概述的。
又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时,让学生在小组里商量,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大家想办法一眼就看出有几支铅笔,以及在学习应用时,让学生把生活情景图上看到的事物写一写、说一说等。
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也有利于培养数感。
二、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出发点,把握教学的重点,处理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于11-20的数数,读写11-20的数,学生并不陌生,已经具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对于为什么这样读、这样写,或者对一个具体的数,用数的组成加以解释说明它的意思,会感到困难,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师必须把握的教学重点。
为此,我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11-20的数数;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及读写数三大块。
1、11-20的数数,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离开实物数数的活动,并通过顺看数,倒看数的方法,让学生体验顺着数一个一个的大起来,倒着数一个一个小下去。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11-20各数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认识,他们会数、会写这些数,也知道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
但对于数的概念和数的组成未必都清楚。
让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以及数感的培养,是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的确定为:学生可以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使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动手操作才能、思维才能以及应用意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11-20各数意义的理解及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气氛。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体会。
一、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考虑,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
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考虑,数感是人的一种根本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靠老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详细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
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
新课引入时,带着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数,接着让学生用我们学过的这些数来数一数我们今天来上课的有多少小朋友。
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开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络,领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二、抓住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计数单位“十”。
在学生用小棒摆出11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不能想一个好方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摆的是11根小棒?此问题为计数单位“十”的认识作了铺垫。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 各数的认识》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0各数的读写方《1120各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11法,理解各数之间的排列顺序,以及认识十位和个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数的认识大部分还停留在0~10以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掌握数的读写方法。
同时,学生对于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列顺序也有一定的认知,但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巩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理解各数之间的排列顺序,认识十位和个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理解各数之间的排列顺序,认识十位和个位。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十位和个位的关系,以及数的排列顺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情境展示,引出11~20各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讲解11~20各数的读写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十位和个位的关系。
3.巩固练习:设计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等形式,展示11~20各数的读写方法和排列顺序。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目标和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读写11到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5、在学习数字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1、会读、会写11到20各数,掌握这些数的组成、顺序及大小。
2、认识十位与个位。
3、熟练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数位,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教材分析:例1教学数数,通过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接着数到20根,也就是数出另外的10根单根的小棒,把这10根再捆成一捆;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使学生不仅能在10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地数到20,并且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准备。
接着教学数的读法,教材通过操作,并在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来教学。
学生在用小棒摆数时,突出10根小棒一捆,就是1个十;还有几根小棒,与前面的小捆小棒放在一起就是十几;2捆小棒就是二十。
例2教学数序,要求学生把直尺上的数读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在练习十七中第12题,还出现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习题,要求学生按照数的顺序在□中填上适当的数。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虽然图形本身是直观的,但是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这里不要求向学生介绍“数轴”这个名称,以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例3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教学数的写法。
通过观察计数器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表示的数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了解进制。
学生掌握了11到20各数的组成,对每个数左边的1表示1个十就能理解得更清楚,为此,教材还特别安排了一些练习。
《11-20各数的认识》优秀说课稿范文

《11-20各数的认识》优秀说课稿范文《11-20各数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使本课的新知不断内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
二、说学情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初步认识11—20各数,但是这种认识局限于数字到名称的简单对应。
对于数字所包含在进一步、深层次的含义即数的组成,理解不够深刻。
这是一个将两位数量化的过程。
需要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再逐步抽象成数字。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对教材和学生学习经验的把握,制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
3、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观察、分析能力。
4、了解数的文化,培养学生喜欢数学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11—20各数的读写以及组成教学难点:数位的意义四、说教法和学法为了突破重点难点,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借助直观操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架起一座认识的桥梁。
因此打算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学具小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主要采取观察法和自主探索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使整个教学遵循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五、说教学流程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班上有个评比台,于是我巧妙借助学生身边的资源,通过“每十个笑脸换一个大拇指”的评价规则,让他们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方法,为后面的“满十进一”学习做好铺垫。
认识个位十位教案

认识个位十位教案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若干根、数位筒、计数器,投影仪,学生准备自制数位筒、小棒和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一根一根数下去。
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堆小棒有几个十?几个一?4.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写法。
二、讲授新课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往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边数:“1根、2根……9根,再放1根是几根?”教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
教师:在右边筒里再放4根小棒,谁能告诉老师现在表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筒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数。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计数器。
教师:这是计数器,请同学们观察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计数器右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起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有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
在写数时,有1个十就在十位写1;有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
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再写个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4中后两个数,四个人一组,先摆小棒再写数。
讨论:“20”个位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三、巩固练习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十一十九十四十七二十2.看图填数。
3.听老师读数,学生写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1~20各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11~20各数的读写方法,理解数位的意义,以及能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数的认识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通过直观的形象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前,我了解到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0~10各数的读写方法,但对11~20各数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读写11~20各数,理解数位的意义,并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培养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读写11~20各数,理解数位的意义。
2.难点:学生能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培养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计划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11~20各数。
2.操作活动法: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数数、比较大小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探究,培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软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数数游戏,引导学生复习0~10各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认识11~20各数:借助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11~20各数,并学习数的读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