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赏析题汇编与练习整理(含答案)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3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3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①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1.节选部分第①节的描写很精彩,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2.画线句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表明诗人不惧“死”,请你分析其情感表达有何不同。

【答案】41.①前两句描写恶劣的天气,写出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

②后六句描写生活环境,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令人悲悯,更觉苦寒。

42.杜甫期盼更多屋子来庇护贫寒之士,表达的是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精神;文天祥为留取丹心而不惧死,表达的是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

【解析】4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赏析。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意思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语句运用环境描写,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大雨将至的压抑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叙写屋漏淋雨的内容和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做铺垫。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用比喻修辞,写被子破烂冰冷,透出一个“寒”字,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令人悲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秋雨连绵细密,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生活十分凄苦。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

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

后六句描写生活环境,写出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令人悲悯的境况,更觉苦寒。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9.下列诗句中,景物营造的氛围与画线句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C.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0.五一假期,同学们到杜甫草堂研学时看到了一尊清瘦微偻,手握书卷,蹙眉含泪,头发稀疏的杜甫雕塑,请你结合初中阶段学过的杜甫的诗(《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雕塑中“手握书卷,蹙眉含泪”这个细节和哪一首诗最贴切,并说明理由。

【答案】19.C 20.示例一:《春望》最贴切。

安史之乱后,面对沦陷的山河,残破的城池,杜甫因感时伤怀,思念家人,不禁流下了眼泪,手中握的是一封家书。

雕塑的这个细节很好地表现了《春望》中杜甫所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示例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贴切。

晚年的杜甫年老体弱,穷困潦倒,但仍然关心民生疾苦,没有忘记一个传统文人的历史担当,他勇敢无畏地跳出了自己的人生困境,推已及人,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暖。

雕塑中的书卷代表杜甫作为读书人,蹙眉含泪,对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旨。

【解析】19.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俄项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预示了大雨即将来临,渲染出一种暗淡愁惨的氛围。

A.诗句描写的是瀚海上栏杆外有百丈高的坚冰,愁云惨淡,凝结在万里长空。

这里也传达了一种寒冷、萧条、凝重的氛围,与画线句的氛围有一定的相似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及同步习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及同步习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4-201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4-201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4-2014)(13个阅读附答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2004年桂林中考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12.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1)“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

“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的境遇之惨蓄势。

(2)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13.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

二、2005年贵州省贵阳市文段(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7.解释诗中加点词:(2分)俄顷:何由彻:18.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壬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2分)译文:19.填空:段③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并渲染了特定的;二是烘托出诗人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的伟大胸襟蓄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中考语文专题7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7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解析版)

诗歌鉴赏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余”。

④中夕:半夜。

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2.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

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鉴赏题 考题考点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鉴赏题 考题考点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1.内容主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练习题(含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1、从修辞角度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
“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写出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

2、赏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卷”、“飞”、“渡”、“洒”、“挂罥”“沉”等动词形象地刻画出了风大草飞的动感画面,衬托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3、赏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表现手法:景物描写,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乌云密布、骤雨将至的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阴沉愁苦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做铺垫。

4、从修辞角度赏析“雨脚如麻未断绝”: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

侧面表现诗人生活的凄苦。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情感:直抒胸臆,表明了对天下寒士的同情与关切之情,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

7、“自经丧乱少睡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自己种种痛苦经历”,又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赏析题汇编与练习整理(含答案)一、(2015·广西百色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5.⑴诗中画线句子运用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___________________。

(2分)⑵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15·江苏盐城市)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

②渚:水中的小洲。

③百年:犹言一生。

1.阅读中间两联,完成以下两题。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三联多角度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请分别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测试题】4.本诗作者,被世人尊称为“”,他的代表作中著名“”、“”写于安世之乱期间。

5.全诗先叙事,后,既写诗人贫穷窘状,也表达诗人的博大胸怀。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正确读法是()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翻译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8.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句的.四、【练习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②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③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④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⑤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⑦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⑧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0风雨不动安如山。

11呜呼!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茅屋为秋风所破具体情境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想像“群童”、“抱茅入竹去”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由己及人的感情推去,靠哪句完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诗中,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6. 诗中表现诗人无奈之举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诗中表现诗人美好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写秋天隐晦,预示秋雨将至的句子:9.描绘雨至屋漏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表现诗人身处还关心他人的博大胸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道出诗人心声,愿天下寒士保暖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表达作者宁肯冻死,也愿天下人温暖的心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表现诗人“大庇天下寒士”的愿望,忘我为人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作者追忆自己生活坎坷经历,表明时局动荡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济世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诗人以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的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诗人运用“邻人相暴,对门相盗“这个成语,慨叹世风之薄,表现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诗人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接着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使他无法入睡,体现这一内容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诗中那深刻的叹息和坚决的言辞,体现了诗人那种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高尚精神,是本诗思想感情最崇高,最伟大,最感人之处,这几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填空、默写】1.杜甫,字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诗人。

自称少陵野老,因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员外郎,故世称_________。

2.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四川,在_______西郊浣花溪旁建了这座“茅屋”,后人把这里叫做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提示,默写学习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

(1),一览众山小。

(《望岳》)(2)吴楚东南坼,。

(《登岳阳楼》)(3),恨别鸟惊心。

(《春望》)(4)除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诗人留下“忧国忧民”的名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整体内容感知】4、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

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当时人称。

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的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作者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6、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

(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7、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

8、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2分)9、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3分)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2)10、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句子写出至少四句来。

(不是同一首的,还要注明出处,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点拨:中学生要掌握一定量课外诗词。

【参考答案:】一、15.⑴描写肆虐⑵民生疾苦(民生艰苦)忧国忧民二、1.【答案】(1)示例: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2)客居他乡;离家万里;多病缠身;孤独登高;漂泊无依。

2.【答案】都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情怀,前者间接抒情,委婉含蓄;后者则直抒胸臆。

三、【测试题】4.杜甫、诗圣、“三吏”、“三别”5.抒情、忧国忧民6.B 7.略8.语意双关,“长夜”既是写使诗人难以入睡,凄风若雨的漫漫寒夜。

又写了“安史之乱”造成的黑暗昏乱的政治局面,正象是造成人民灾难深重的漫漫长夜一样。

四、【练习题】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可从“欺”、“忍”、“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和诗人“呼不得”等词句入手,进行想像,不必拘泥诗句自身。

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诗歌最后一节。

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6.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8. ⑤9⑦ 10⑨ 11(12) 13(12) 14⑧ 15⑨ 16⑨(10) 17③ 18⑧(11.12) 19五【填空、默写】1.子美现实主义杜工部 2.成都杜甫草堂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3.(1)会当凌绝顶(2)乾坤日夜浮(3)感时花溅泪参考答案:理解巩固积累一略实践探索创新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