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赏析及中考题汇编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春望所见。

“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

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
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

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时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写了诗人痛苦的心情,对亲人的思念和音讯的盼望,以及对国家的担忧,整体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表述错误;
故选D。

杜甫《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答案:一、填空:1. 现实主义 2.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4.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 感时忧国思家悲己。 安史之乱
7.统领在 “”字中,视野由远到近,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到小,由到
杜甫《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春望》历年中考题(附答案)
xx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2分)
二、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4.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5. 伤时、忧国、思家的感情。
6.“连三月”说明战祸之长,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言家书难得,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7.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答:
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答:
(一)(4分)5. “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2分)
6.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
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意近即可)(2分)
2.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春望》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3-2019)(附答案)

《春望》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3-2019)(附答案)

《春望》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3-2019)(41个阅读附答案)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2003年咸宁)春望杜甫(3).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答:(4)、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两诗写春望所见。

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

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句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残垣断壁与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

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的赏析。

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答:答案:(3)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4).A(5).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二、(2004•四川)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

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3)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杜甫《春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题)

杜甫《春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题)

杜甫《春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题)二、阅读(共44分)(一)(共4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颔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

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

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10.诗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赏析。

结合诗歌内容,逐项研读选项,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

A.有误,首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不是家悲己的感情。

BCD.正确。

故选:A(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诗歌在尾联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对诗人的形象有一个具体的刻画。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

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

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白发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见其苍老之态,他因忧国伤时而过早衰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愁苍老的诗人形象。

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

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

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以下哪一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A. 四月十六日天气晴B. 四五花时节C. 一年中计较不如其他季节D. 万里悲秋常作客答案:B2. 根据诗句“去年老守经纶守,意气风发还少年”可以推测杜甫写春望时的心情是:A. 焦虑不安B. 幸福满足C. 高兴愉悦D. 忧郁迷茫答案:A3. 以下哪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A. 每逢佳节倍思亲B. 忍将沧海换桑田C. 南风不竞百花开D. 春城无处不飞花答案:B第二部分:填空题4.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中的“逆旅”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世间的驿站、旅程5. “侯门一入深如海”中的“侯门”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权贵之家6. 填入适当的词语:“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空回”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百年苦短歌慈航第三部分:简答题7. 请简要解释杜甫在《春望》中所表达的主题。

答案:杜甫以春望为背景,展现了唐朝的衰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心。

诗中通过对大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关怀。

诗人深感时光流逝,英才匮乏,朝政腐败,国家危在旦夕。

他希望通过诗歌唤起人们的警醒、唤起国家的责任感,呼吁人们共同努力,为改善局势而奋斗。

8. 试分析下面这句诗的意义:“梦梦远书吏,况值边臣俭。

”答案:这句诗意味着诗人杜甫身世复杂,面对朝廷官僚体制时常感到无奈和寒酸。

他以“梦梦远书吏”形容自己,表达了他对官僚体制和职位的无论和期待。

而“况值边臣俭”一句,则指的是边境官员生活俭朴、廉洁的形象。

通过对比,杜甫既惋惜自己的身份地位,也表达了对廉洁官员的赞扬。

第四部分:问答题9. 根据你对《春望》的理解,你认为杜甫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答案:《春望》是杜甫借由描绘春天景象来表达对时局和国家命运的担忧。

他以优美的语言和形象描绘,表达自己对权贵之家的失望、对天下艰难的思考、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25. 杜甫《春望》中考试题精选

25. 杜甫《春望》中考试题精选

一、古诗名句默写(1)国破山河在,。

(杜甫《春望》)(2019年哈尔滨市)(1)城春草木深(2)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2018年安徽省)(2)感时花溅泪(3),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2019年自贡市)(3)烽火连三月(4)_____ _,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2015年陕西省)(4)白头搔更短(5)杜甫《春望》一诗中,“,”两句移情于物,因时伤怀,表达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

(2018年义乌市)(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6)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2017年呼和浩特市)(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7)杜甫在《春望》中以花、鸟拟人,表达感时恨别之情的诗句是,。

(2017年济南市)(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8)杜甫在《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绵时盼望得到家人平安讯息的句子是:“,”。

(2018年长春市)(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9)《春望》这首诗里表达杜甫在战火中牵挂亲人的句子是: , 。

(2016年南宁市)(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0)《春望》中的诗句“,”描绘了一个忧国念家者的具体形象。

(2014年沈阳市)(10)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1)一个“望”字,在杜甫笔下有截然不同的情怀。

24岁的杜甫北游齐、赵,《望岳》中“,”二句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流露对祖国山川的中“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这种情形,令诗人心生伤感。

(2019年武威市)(1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古诗赏析(一)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7年贺州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所展示的情景。

(2分)(2)“家书抵万金”传诵千古,请作简要赏析。

(2分)『参考答案』(1)示例一: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6.依据你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写春望长安“①”的自然景象,诗人因之“感时”“恨别”;诗的结尾,诗人由愤激转入沉思,因忧思之深导致②。

37.列出第三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精妙之处。

【答案】36.草木深发白而稀疏37.“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写出了战火连绵之久,以及战争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的焦急心情,表达了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对偶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

【解析】3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空:由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这里描述的是长安城在战火之后,虽然山河依旧,但城市内部却是一片荒芜,草木丛生,显得尤为茂盛。

这种荒芜而生机勃勃的景象,恰好反映了战乱后城市的凄凉和生命力的顽强。

因此,此空应填“草木深”,用以形容战后长安城内部的荒芜和生机。

第二空:由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诗人因为过度忧虑和烦闷,不断挠头以至于头发变白且稀疏,甚至无法用簪子挽起。

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沉痛和无奈,也暗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因此,此空应填“发白而稀疏”,用以描述诗人因忧思过度而导致的头发变白且稀疏的状态。

37.本题考查古诗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本题要求分析《春望》一诗中第三联的对偶运用及其精妙之处。

首先,我们需要识别出第三联中的对偶词语,即“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

其次,需要理解这些对偶词语在诗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在杜甫的《春望》中,第三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巧妙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这一联中,“烽火”与“家书”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战乱的象征,后者则代表了家的温馨和思念。

“连三月”与“抵万金”则在时间和价值上形成了强烈对照,一方面突出战争时间的漫长和残酷,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对家书的无比珍视和期待。

2020福建中考《春望》鉴赏练习(带答案)

2020福建中考《春望》鉴赏练习(带答案)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赏析:1、主题:全诗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木到花、鸟。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考虑到这首诗的主旨是忧乱伤春,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自己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我们选择第一种说法:诗人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玩赏,反而落泪惊心。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①这两句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珍贵,可以胜过万金。

②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们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5、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①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②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6、“感时花溅泪”中的“溅”字用得特好,请结合全诗对这个字作简要赏析。

“溅”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在国破家亡、兵荒马乱的情况下,面对花木潸然泪下,泪流满面的情态,充分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

(其中写出何种情态得1分,写出表达的情怀得1分,共2分)7、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

8、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安危的时刻牵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中考备考专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中国唐朝现实主义诗人。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

又因为他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二、背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

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三、主题: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四、译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五、句子理解:
1、首联
一个“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凉,令人满目凄然。

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颔联
感伤国事,花也会流泪,怀恨离别,鸟也会惊心。

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鸟以感情,移情于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批判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另一种说法是:诗人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

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3、颈联
写战火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战争持续时间长,家书的弥足珍贵,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

4、尾联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

“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

“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六、艺术写法:
1、前两联以“望”字统摄,诗人俯瞻仰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2、借景抒情,情注全诗。

开篇四句写景,写国都沦陷,一片荒凉,后四句直接抒情,诗人忧国思家。

3、格律严谨,对仗工整。

1《春望》赏析有误
..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2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
3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4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5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6对《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练习二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9、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10、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春望》答案:一、1.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家书难得,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2.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3忧国思家的情怀。

4.望;山河;草木花鸟
5.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含义: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答案二:
1、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3、安史之乱
4、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5、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6、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7、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8.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9、C10、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