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正比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课题:正比例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41页——42页教学目标:结合“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路程、时间与速度”等情境,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

重点:正比例的意义难点: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课前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课件出示)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

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咱不行吧”,那你就没有勇气了。

指名读。

思考提问:在这一句话中,实际上内含着一个词,你知道是什么吗?(自信)师:对,自信。

只要有信心,你一定能行。

2.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比例,你对比例的知识知道了哪些呢?3.出示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4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师:这首儿歌可以一直接着说下去,青蛙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都随着青蛙只数的变化而变化,他们都是变化的量,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板书:两个相关量的量)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在数学上叫什么呢?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以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正比例的知识(板书:正比例)。

二、学习新知1.出示问题串1:下面是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完整,并说说你分别发现了什么。

(1)学生填写表格学生填好以后,教师提问:周长的变化与边长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表格,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有如下发现:①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它边长的4倍;②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不变;③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几倍,周长也扩大几倍;④正方形的边长每增加1cm,它的周长都增加4cm;⑤正方形的周长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

(学生先观察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再观察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是学生在掌握了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正比例的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正比例的定义、正比例的性质、正比例的应用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对于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正比例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正比例现象可能接触较少,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正比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正比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正比例的概念、性质、应用等内容。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正比例现象的例子,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价格与数量的关系等。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正比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通过PPT和实例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其他正比例现象,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正比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价格与数量的关系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2《正比例》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2《正比例》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2《正比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正比例的定义与性质;2)掌握利用表格和图像的方式描述正比例;3)能够进行正比例的计算和应用。

2.技能目标:1)具有观察能力,能够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2)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判断哪些变量是否成正比例;3)具有运算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正比例计算。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珍惜数学学习机会的意识;2)培养学生注重团队合作和互助的意识;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正比例的定义与性质;2)如何利用表格和图像的方式描述正比例。

2.教学难点:1)如何判断哪些变量是否成正比例;2)如何进行正比例计算和应用。

3.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正比例》课件和教具;2.学生准备好笔、纸。

3.2 导入新课1.课前自主学习:学生课前通过阅读课本、课件等材料,了解正比例的基本概念;2.课堂引导学习:(1)教师简要介绍正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区别。

3.3 提高学习效果1.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小组内利用教具和纸笔,完成小组内的探究任务,从数据层面探究正比例的性质;2.教师引导探究:引导学生从图像层面探究正比例的性质和规律;3.教师解读原理:教师解读正比例与图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3.4 作业布置1.小组内复习笔记;2.完成课后习题。

四、巩固练习1.试题练习:课堂上利用教具让学生进行正比例的计算和应用练习;2.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学习方法。

1.教学过程:通过分组探究和丰富图像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正比例的性质和规律。

2.教学效果:学生在理解概念、掌握方法和应用型题目上表现出了较好的能力,学习效果良好。

3.教学不足:需要更多地利用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应用的理解。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是学生在掌握了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性质,并能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的关系,从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正比例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对于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难点:如何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正比例的存在,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正比例的性质,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正比例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

2.准备课件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明每分钟跑50米,他跑10分钟能跑多远?”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的关系,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展示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知识。

同时,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正比例的存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正比例的性质,每个小组给出一个正比例的例子,并解释其性质。

然后,全班进行讨论,总结正比例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正比例的知识。

同时,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家工厂生产一批产品,每件产品需要2小时,问生产10件产品需要多少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正比例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正比例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正比例章节:正比例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正比例式的定义(2)能够应用正比例式解决问题(3)复习比例的相关知识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学生掌握正比例式的概念(2)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完成若干道练习题巩固相关知识点(3)组织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协作精神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思考、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质疑精神和创造力(2)培养学生讲卫生、爱护环境、规范行为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1. 正比例式的概念2. 正比例式的应用教学难点:正比例系数的计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通过一道小学生智力测试题:“A 与 B 比例为 2︰5,B 与 C 比例为 1︰3,求 A 与 C 的比例。

”,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二、讲授1. 正比例式的定义正比例式是指两个量的比例关系为一个常数,即 y=kx ,其中 k 为比例系数,k= y/x。

2. 正比例式的应用(1)比例系数的求法已知两个数的比例关系,可以用两种方法求出比例系数。

一种方法是将两个数用一个符号表示,即 a:b=ka:kb,解得 k = b/a;另一种方法是将两个数代入正比例式得到 k = y/x。

(2)解决实际问题讲解简单的应用题,鼓励学生利用正比例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身高体重的比例关系等。

三、归纳总结通过学习和讲解,学生应该掌握正比例式的定义和应用方法。

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老师设计的游戏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激发他们的探究和思考能力。

二、讲授1. 复习比例知识回顾比例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和理解比例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和应用。

2. 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和解决相关问题,如计算折扣比例,计算打折后的价格等。

3. 反馈与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小组合作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纠正错误和不足,总结经验和教训,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案-《正比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案-《正比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案《正比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判定方法,能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正比例的判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就看这两种量是否是对应的比值一定,如果是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不是比值一定或比值不一定,就不成正比例。

3. 正比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文具盒、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两种相关联的量,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正比例的概念、判定方法,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正比例的概念2. 正比例的判定3. 正比例的应用4. 例题解析5. 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判断下列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2. 提高题: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特点。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程度,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分析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讲解、举例、练习等,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正比例。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

新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

哪种袜子更便宜?学生独立完成后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

(板书:正比例)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

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后汇报。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正比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正比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正比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教学设计是关于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正比例》一课。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105页例1和第106页的“做一做”。

例1通过火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即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而“做一做”则提供了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 能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而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将正比例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灵活解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白板、黑板擦、粉笔、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将以火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火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巩固对正比例的理解。

4. 应用: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正比例的定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以及实际问题的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答案:不成正比例。

2. 小明每分钟能跑80米,请问他5分钟能跑多少米?答案:400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同时,我还会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学生对于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本节课的核心,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正比例是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考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比例。

(教材第41~43页)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能根据正比例的含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并尝试概括出正比例的含义。

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重点:能初步运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难点:通过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课件、弹簧秤、钩码。

教师做实验,向弹簧秤上加钩码。

(1)这其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
(2)弹簧的长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师:弹簧的长度是随着钩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作相关联的量。

追问:现在知道什么叫作相关联的量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1.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第一个问题及表格。

边长/厘米123
周长/厘米4
边长/厘米123
面积/平方厘米1
根据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完整,并根据问题
观察表中填好的数据,思考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填表,相互交流、讨论。

师:表中有哪两种量?
生1:周长和边长。

生2:面积和边长。

师:你发现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生1:正方形的周长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

生2:正方形的面积也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

生1: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而面积与边长的商在发生变化。

生2:=4,=4,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不变。

生3:=1,=2,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

生4:可用=4表示,也就是说在变化过程中,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4,是不
变的。

师:周长和边长、面积和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什么不变?
生: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也就是说比值一定;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同,与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不同。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两种变化的量的关系,为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
2.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第二个问题及表格。

时间/时1234567
路程/千米90180270360
师: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

师: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小组交流)
生:路程÷时间=90。

师: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
生1: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生2:路程÷时间=90(一定),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

师:从上面两个例题中,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们都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师:好!像路程和时间这两个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我们就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板书:正比例)
师:第一个问题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
生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生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师:很好,接下来大家在小组内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正比例。

学生交流、讨论。

师:如果两个量成正比例,那么它们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呢?
生1:两种量必须是相关联的量。

生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要随着变化,并且这两个量的比值(商)一定。

正比例
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的比值一定
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的比值不一定
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
这两种量成正比例。

A类
填空。

(填“成”或“不成”)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正比例。

(2)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正比例。

(3)食堂买回150吨煤,烧了的煤与剩下的煤()正比例。

(4)出勤率一定,出勤的人数与应出勤的人数()正比例。

(考查知识点:理解正比例的含义;能力要求: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B类
下面是一些有关圆的数据,你能说出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吗?说明理由。

半径/米1234
直径/米2468
周长/米 6.2812.5618.8425.12
面积/平方米 3.1412.5628.2650.24
(考查知识点: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力要求: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
(1)成(2)成(3)不成(4)成
B类:
在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成正比例,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

教材第42页“练一练”
1.(1)竿影的长随着竹竿的高的增加而增长。

(2)0.4∶1=0.8∶2=1.2∶3=
2.4∶6=
3.2∶8=0.4比值都相等。

(3)成正比例因为竿影的长与竹竿的高度的比值都是0.4 (一定),所以成正比例。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高成正比例,因为面积与高的比值是6(一定)。

3.原因略(1)成正比例(2)不成正比例(3)不成正比例
4.2.4 3.2 4.0 4.8
5.6
6.4发现邮票的数量增加,应付的钱数也随着增加。

应付金额与所买邮票的数量成正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