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艺术处理
语文教学中的艺术――导语的设计:悬念式语文教学导语.doc

语文教学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学生不感兴趣。
一位德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
”那么,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
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由此可见,好的导入既是一门艺术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明确了优秀导语的基本要求才能去构思去设计异彩纷呈的导语。
本文先将优秀导语的基本要求简述如下:1、导语设计力求新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
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
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
2、导语设计要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青少年学生正值如诗年华,他们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
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追求美感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
先声夺人,让导语成为语文课堂精彩的开场

先声夺人,让导语成为语文课堂精彩的开场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
老师要把握课堂,是课堂的组织者,所有安排要精心畴划。
如果说语文课堂的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这场艺术的大幕是由课堂导语拉开的。
这短短的开头几分钟往往是学生们注意力最集中的“黄金时间”。
它既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发挥导语的重要作用一.导语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课堂导入”是重中之重。
通过有效课堂导入的课题具体实施,我发现不同的文章采用适当的导语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让学生上积极投入到语文课堂中去.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不允许随意性,虽然导语设计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而我认为导语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导语要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并采取适当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能遇到同一个作家的不同文章或是不同的作家相关的文体内容等,我们要站在高处,找到相关的知识点,既可以联系旧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学习,这样的导语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
比如在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以前我设计的导语是:战国末年,群雄并立,烽烟四起,七国争霸,最后秦定天下。
大家知道这七国是哪几个吗?(齐、楚、燕、韩、赵、魏、秦)为什么在最后的争夺战中,六国纷纷败阵,秦却独霸天下?我们可结合已学过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千古鸿文《过秦论》,这篇文章气势磅礴,汩汩滔滔,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学生回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阿房宫赋》里告诉我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大家可思考三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
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也提示了学生对新课的注意,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谈高中语文课的导语设计

让“开台锣鼓”更精彩——谈高中语文课的导语设计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朱益鸿关键词:导语设计、知识激趣、回顾联系、引征启志、对比联系、创设情境……内容提要:好的导语设计能使学生对一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成高效率的教学。
本文具体介绍几种导语设计的方法。
正文: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精彩导语设计更是艺术中的艺术。
乏味、雷同的课堂导入,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好的开场白则会使一节课起始石破天惊、先声夺人,整节课也因此会如高崖泻水,汹涌澎湃。
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叫人一见钟情。
让学生倾心于此,积极主动地受教,使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达成高效率的教学。
导语设计方法很多,而一个优秀的导语设计,或将中心思想和盘托出;或将文章的论点点明,让人明了所持观点;或开篇言志,自然表明情感倾向;或明确说明对象,紧扣说明对象特点……如此,教师讲课能意在课先,顺势而发;学生听课则明察意图,一目了然,正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陆机《文赋》)。
无疑精彩的导语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然“教要有法,但无定法。
”导语设计也是如此,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知识激趣法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着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而学生对于未知东西具有特殊的兴趣,一些课文理论思辨色彩很强,缺乏文学作品的形象直观性,但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
所谓知识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丰富的生活阅历,较广博的知识,用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的一种方法。
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有效教学情境应具备的几个方面1、方向性创设情境是为了高效地达到学习目标。
所以,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分析当学生身处该情境中时,学生是否会产生与该目标相关的各种预期的心理感受,学生会做些怎样的、与学习目标相关的事情,会说些怎样的话,会问些怎样的问题。
当这些心理感受、行为、言语反映的特征能说明学生的自主探究时,所创设的情境才是可行的、必需的。
2、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完成积极的意义建构。
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必须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兴趣所在,使学生身处呈现的情景中时,能完整地体验"好奇"到"了解"再到"向往"的心理经历,然后在"向往"心理的驱动下,去主动完成任务的探究。
3、情感性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4、延续性情境的创设不只是为了"激趣",同样须考虑"维趣"、"激趣"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而"维趣"是为了让学生连续地动下去。
所以,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去设计整堂课的情境创设,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上课伊始的新课导人。
一些课让人感觉"作秀"的症结就在于忽视了后续阶段的情境创设和"激趣"与"维趣"的衔接问题。
小学语文课文导课案例

小学语文课文导课案例小学语文课文导入法初探DOC小学语文课文导入法初探乐曲讲究好的“Yin子”,文章讲究好的“开头”,讲课同样讲Jiu好的“导语”。
一段精彩的导语不仅能扣住Xue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发散学Sheng的思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Zhen对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了以Xia几种方法设计导语。
一、故事导入法Xin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Xue材料的兴趣。
”提到讲故事、听故事,可能Mei有一个小孩子是不感兴趣的。
教师在授课前,Hua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Yin人入胜的小故事,显得亲切自然,课堂上一Ding鸦雀无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部集中起Lai,同时,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Li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根据学生的年Ling特点及当时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这样导入:“Tong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Yi趟,那满眼的奇山秀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Jie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Shu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动人的神话故事。
如父Zi岩,据说古时候有父子俩,姓龙,他们的造Chuan手艺非常高,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起Lai也非常快。
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Men,死逼着父子俩连夜赶造一条大船。
准备搜Gua老百姓的粮米,好献给皇帝买官做。
粮米被Ta们搜刮完了,不就会闹饥荒,饿死老百姓吗?Long家父子不肯干,藏在这里的岩洞里,因没有Chi的,最后饿死了。
父子岩就这样有了名。
另Wai,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Ji山,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Ne?喜欢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吗?现在老师就和Da家一起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
” 二、Qiao设悬念法从心理学角度讲,悬念是指人Men心理活动过程中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紧张的心Li,这种心理活动有很大的诱惑力,能给学生Zao成一种强烈的心理,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Zhi的紧迫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Ji于阅读的兴趣。
语文教学导入的六个高招

得不可救药 的人 都看不见 这 衣服 ……最后 , 帝就 皇
、
激情朗诵
这样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这个荒唐 的故事, ”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 习的安徒 生的《 皇帝 的新装》 。
三、 问题 冲 突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 选择相关 的诗文, 同学上台 请 作激情朗诵 , 把学生引入到诗文的美妙意境中去, 以此 引入语文教学。如: 同学们 , 你们有谁读过郭沫若先生
演 。结果大部分学 生选 用 了沙槌 、 响筒 、 双 响板 、 三
角铁 等伴 奏乐器 , 主要节奏有 I X—I I 、 X X 、XXll
此, 作为音乐教师 , 应该把音乐教学作 为一个 审美感
知和 审美 发现 的过程 , 帮助 学生 树立正 确 的审美 观 念并具有 高尚的审美情 操 , 真正实 现 以审美 为核 心 的音 乐教育。
到合作 的乐趣 。 四、 在创造性活动 中提高学生审美能 力
时学生恍 然 大 悟 , 他们 在 音乐 创 造 中 , 在积 极参 与
中, 获得 音乐 体验的同时也提高 了音乐 审美 能力 。
创造教学是引导学 生发 挥想 象力 、 掘创造 性 发 思维潜能的音乐实践 活动 , 让学生 在创 造性 音乐 活
教师根据教学 内容 , 假设 问题 情境 , 引导学生思
的《 天上的街市》请同学上 台朗诵)……你看 , ( “ 那浅浅
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 宽广 , 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 那 定能
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 此刻 , 然在天街 闲游。 定
辩, 造成观点 冲突 , 既激 活学 生 的思 维积 极性 , 又活
相评价 中 , 学生 自己发现 了问题 , 他们觉得运用 了锣 和镲 的这组表演 效果不 好 , 又说不 出为 什么 。我 但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文档资料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一、语言要通达流畅,具有准确性我们知道,历代的文人墨客无不讲究语言文字的锤炼。
像卢延让的“吟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皮日休的“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等,都说明了语言的表达的准确性。
如今我们倡导语文教学中要精讲多练,意在追求语言的准确性,且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像行云那样舒尾自如,像流水那样从容畅荡。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抓住一个“血”字,向学生讲明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怎样用鲜血凝成的;讲《秋天的雨》,就要抓住秋雨的几个鲜明特点,以自己富有的课堂语言,简洁明快,讲述其容量较大的文本知识,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语言要注重启发性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的不断革新,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和方法也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要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人才,更是迫在眉睫。
教育界人才辈出,百花齐放,但无论怎样变革,教师还是要靠课堂语言这个媒介,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
因此,教师启发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要靠教师去启迪,师生之间的思想渠道,考教师的语言去沟通,达到作者、读者、教者、学者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在学习《太阳》一刻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怎样?”教师应该顺势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充分想象没有太阳的可怕景象,同学们从多方面、多角度讨论得出结论:“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这个美丽的世界”这一真理。
三、语言要讲求趣味性教师讲课既不能像判官那样威严可怕,也不可像滑稽演员那样一笑了之,而是要在自己的课堂语言中融入趣味性,即情趣和理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自然中获取知识,懂得道理。
一般的文学作品重在写“情”,科学常识性文章则重在说“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明快的语言给学生以情趣和理趣。
从理趣来看,其特点主要在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分析说明的方法,引用各种资料、数据进行论述说明道理。
教师在讲解这一类型的文章,语言不能呆板,不能一味追求讲求知识,关键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故事等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浅谈艺术性的语文课堂导入

方面有效 的沟通基础 , 更 有利于新知 的掌握 。如 《 散 步》 一 文, 我是这样导入 的——师 : 咱们班 的同学 有经常和父母一 起散步的吗?请举 手。( 学生举手 ) 师: 请 一位 同学谈谈和父 母一起散 步时有什么感受。生 : 我觉得和父母一起散步可以 谈谈心 , 一家人 有说有笑 , 即使父母 批评 自己 , 也不像 在家 中那 么严肃 。师 : 很好。散 步是一种温馨幸福 家庭生活 。今 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叙 事散文《 散步》 …… 当然 , 任何一 门艺术都是精深 的学 问 , 导入艺术 的方 式 层出不穷 , 绝 不是简单 的罗列和归纳就可 以包容 的。一次成 功的课 堂导入 必然会 搭建 起师 生 间 以及 生本 问情 感 的桥 梁, 从 而引起学生 的学习兴趣 , 激 发学生 的求 知欲 , 为整 堂 课 的学 习打下 良好 的基础 ,促使 整个课 堂的教学活动进 行 得生动 、 活泼 、 自然 而高 效。正可谓 “ 转轴拨 弦三两声 , 未成
曲调 先 有 情 ” 。 总之 , 教学有法 , 教无定法 , 学无定法 , 课 文的导人也 没 有 一 成 不 变 的方 法 , 就是同一篇文章 , 不 同 的 教 师 在 不 同 的
课题《 童趣》 。这样一来 , 学生们就在 形象 中比较通俗易懂地 理解 了抽象概念“ 物外之趣 ” , 为整体把握文章奠定 了基 础。
四、 温故 知 新
利用学生 旧有 的知识是 导入新课 的常用并行之 有效的 方法 。如在 引导学 生学 习 自读课 文《 福楼拜 家的星期天》 我
对象面前也会 采用不同的导人方法。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 的课堂教学 中, 教师要灵 活运用教学机智根据学情 , 结合具体 的教学 内容 , 采用新颖 而合乎学生心理 的方法导入新课 , 做到 因人 而异 , 因课而异 , 才收到 良好的教 学效果 ! ( 作者单位 : 江苏省徐 州丰县范楼初级 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艺术处理内容提要: 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起始兴奋点。
因此,课堂上导入的设计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基调,甚至关乎课堂教学最终的成败。
一堂课只要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导入、艺术、处理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之,此一法也.”当然,他说的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不过,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同样适用.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上课伊始,老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他们往往能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导入所用的时间过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起始兴奋点。
因此,课堂上导入的设计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基调,甚至关乎课堂教学最终的成败。
一堂课只要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特别在语文教学中,导入设计艺术的讲究则更是语文教师的课堂必备素质之一。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与学顺利进行,收到良好的效果呢?下面,结合这次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一)音乐渲染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
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回顾导入孔子云:“温故而知新。
”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如在教授《致橡树》时,这样设计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树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
”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二、情境导入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鸿门宴》时,我首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我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
”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三、由面到点导入学生学习知识是由点到面的积累,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
我们在导入课文时则可反其道而行之,由一般情况落实到特殊的一篇课文上来,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涌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文豪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后人传唱。
”四、故事导入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讲故事的形式(如典故、传说、历史故事等)导入对新知识、新课题的讲解。
故事导入突出了情趣性,最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
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内容与课题要紧密相联,做到贴切、典型,以更好地起到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作用。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
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拿来主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这时学生立即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五、对联导入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它,学生知道不多,但都很想了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依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学生读着对联,兴趣倍增。
对于对联中所描绘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
然后我说:“这副对联是周作人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和杨德群两人而作的对联,周作人对两人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
对于两人的遭遇,鲁迅先生也拿起他那匕首般的笔,写下了这一篇棗《记念刘和珍君》。
”根据对联,学生很快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悲愤之情,理解文章方便了很多。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因此,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
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例示外,还有审题导入、图示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等。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具体来说,一是力避落入俗套,给学生以新鲜感,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是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一盆鲜花,会使你的房间增添不少光彩;一首优美的乐曲,会使你疲劳的身心顿时感到轻松舒展;峭壁上的劲松,能给你奋发向上的力量;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会让你留恋忘返……美滋润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以愉快的享受。
人们热爱美,寻找美……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因此,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
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例示外,还有审题导入、图示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等。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具体来说,一是力避落入俗套,给学生以新鲜感,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是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六、即景闲谈贴近生活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来说,是欢乐而短暂的。
刚打过上课铃,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往往不在与本节课相关的区域。
怎样把一颗颗年轻的心从沸腾的操场拉回课堂中来呢?这时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周围的环境,从学生身边谈起,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
适当即景闲谈,就能使学生的情绪逐渐稳定,使不应兴奋得到抑制,而相应兴奋被激活。
初一学习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时,我留意到了当时的天气变化情况,便由天气变化谈到人的感受,又谈到教给海伦•凯勒各种感受的老师,设计了下面的导语:同学们,经过了几天阴霾的天气,久违的阳光又照耀在我们身上。
课间,同学们都在尽情的嬉戏,享受着阳光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是的,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到明亮的世界,用耳朵听到宛转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用鼻子嗅到百花的芳香。
可同学们试想:一个从小就又聋又哑,双目失明的人靠什么来感受这一切呢?(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由课间游戏不知不觉转移到了语文学习上,被海伦•凯勒的命运所吸引,学生由对自己生命的珍爱到对对方的同情,再到对对方的尊重、崇敬,最后到对教会她这一切的老师的感激、热爱。
这几句看似随意的即景闲谈为下面新课的学习牵了一根巧妙的“引线”,这比单刀直入正题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起,这较之强迫他们进入课堂角色的方法显得科学得多。
这样就极好得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七、相关联想导入新课在初三学习《藤野先生》一课时,我考虑到其创作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甚远,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些句子含义的理解,而如果开门见山介绍背景又容易使学生厌倦的的特点,就巧用一幅具体可感的彩图导入新课。
当时我随手拿起一本我一直鼓励学生订阅的《读者》,由封面的一支点亮的蜡烛导入: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画,我们会发现这支蜡烛似乎比以往我们所见的任何一支蜡烛都亮,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周围黑暗背景的衬托下,蜡烛显得更亮了。
所以,有句话说“光明由于黑暗而愈见其光明”。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很多,比如,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曾经拉过我们一把的那双手能够成为我们一生的动力。
在鲁迅先生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一双手,那就是藤野先生的手。
当时,弱国国民的鲁迅留学日本,在弱国国民受人歧视的环境中,藤野先生给了他无私的关怀和深刻影响,并成了他终身奋斗的一个动力。
《藤野先生》就是对这一段生活的深情追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