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分级
常见病种的分度标准

常见病种的分度标准一、心功能分级及心力衰竭分度标准:1、心功能Ⅰ级:为心功能代偿期,仅有心脏病体征,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
2、心功能Ⅱ级:相当于心力衰竭一度(Ⅰ°或轻度),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但一般体力活动时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
3、心功能Ⅲ级:相当于心力衰竭二度(Ⅱ°或中度),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微体力活动即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或心绞痛发作,肝脏中度肿大,并有一定程度的水肿。
4、心功能Ⅳ级:相当于心力衰竭三度(Ⅲ°或重度),不能胜任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仍有心力衰竭症状或体征,或心绞痛综合征。
内脏淤血及水肿明显。
久病者可有心源性肝硬化等改变。
二、心脏杂音分级标准:收缩期与舒张期均按同样方法分为六级:1、一级杂音:极轻度,很微弱,所占时间很短,仔细听才能听到。
2、二级杂音:轻度杂音,将听诊器置于胸壁即可听到。
3、三级杂音:中度杂音,为较明显的杂音,呈中等响度。
4、四级杂音:响亮杂音,听之声音响亮。
5、五级杂音:极响亮杂音,听之震耳,但听诊器胸件稍离开胸壁即听不到。
6、六级杂音:极响亮,听诊器胸件稍离开胸壁仍可听到。
注:①二级以下的收缩期杂音为功能性。
②二级以上,较粗糙、传导广泛的收缩期杂音,多为器质性的。
有病理意义。
③舒张期杂音均为病理性的。
三、劳力型心绞痛分级标准1、Ⅰ级:日常生活较重的体力活动引起心绞痛,日常活动无症状。
2、Ⅱ级:日常体力活动引起心绞痛,日常活动稍受限制。
3、Ⅲ级:日常活动较轻的体力活动引起心绞痛,日常活动明显受限制。
4、Ⅳ级:轻微体力活动(如在室内缓行)引起心绞痛,严重者休息时亦发生心绞痛。
四、呼吸衰竭分度标准1、Ⅰ度:无或轻度发绀,活动时气短。
PaO2 50-60㎜,Hg PaCO2 <50㎜Hg。
2、Ⅱ度:轻活中度发绀,神志清醒或嗜睡,轻度活动即气短。
PaO2 40-50㎜Hg,PaCO2>50㎜Hg。
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

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在临床上,心绞痛的分型命名曾多达十余种。
目前,根据此病的病理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临床医生逐渐趋向于将心绞痛分为3个类型,即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那么,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都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心绞痛类型1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学基础是:患者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比较稳定,斑块的表面较为光滑,没有出现溃疡、裂缝、出血和血栓,而且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也相对固定。
此型心绞痛患者可选用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还可选用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降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2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学基础是:患者冠状动脉上的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发生破裂、溃疡、出血或形成血栓(为一种富含血小板的灰白色血栓),从而使冠状动脉出现了不完全阻塞或过度收缩。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选用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也可加用钙离子拮抗剂来控制临床症状,但病情稳定后即应停用。
3变异型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的病理学基础是:冠状动脉因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的功能失调而发生了痉挛。
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可选用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可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在密切监测下使用肝素。
此外,此型心绞痛患者也可选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进行治疗,但不宜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
心绞痛常见药物1.硝酸酯类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人全身的动脉、静脉和冠状动脉,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的需氧量,增加心肌的血流量。
因此,此类药物适合各型心绞痛患者在病情的发作期和缓解期使用,是一类最重要的抗心绞痛药物。
心脏疾病分级

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于日常的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劳力性心绞痛分级(加拿大分级)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发作,费力大、速度快、时间长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Ⅱ级:日常体力活动受限制,在饭后、冷风、情绪应激时或醒后数小时步行、登楼;步行两个街区以上、登楼一层以上和爬山,均可引起心绞痛;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显著受限,在一般条件下,以一般速度平地步行一个街区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Ⅳ级:轻微活动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有发作。
Ⅲ、Ⅳ级心绞痛如药物治疗无效即应做冠状动脉造影来决定做PTCA 或CABG。
Killip分级1级:没有心力衰竭征象;2级:轻度左心衰,有S3奔马律,可有肺淤血,肺可闻及罗音,罗音范围不超过肺部的1/2;3级:急性肺水肿,是较重的急性左心衰,罗音范围超过肺部的1/2;4级:心源性休克。
TIMI血流分级TIMI 0 级:无灌注,即阻塞远端无血流;TIMI 1级:部分显影,即造影剂越过阻塞区,但不能使整个远端冠状动脉血管床显影;TIMI 2级:部分灌注,即经过3-4个心动周期后,前向造影剂流使冠状动脉完全显影;TIMI 3级:完全灌注,前向造影剂流在3个心动周期内,使冠状动脉完全显影。
BRAUNW ALD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UNSTABLE ANGINASEVERITYClass ⅠNew-onset of severe angina or accelerated angina;no rest pain(7.3%) Class ⅡAngina at rest within past month but not within preceding 48 hr ( angina at rest ,subacute)(10.3%)Class Ⅲ Angina at rest within 48 hr(angina at rest,subacute)(10.8%)CLINICAL CIRCUMSTANCESClass A Secondary angina(14.1%)Develops in the presence of extracardiac condition that intensifiedmyocardial ischemiaClass B Primary angina(8.5%)Develops in the absence of extracardiac conditionClass C Postinfarction angina(18.5%)Develops within 2 week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INTENSITY OF TREATMENT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may also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depending on whether unstable angina occurs:1.in the absence of treatment for chronic stable angina.2.during treatment for chronic stable angina.3.despite maximal antiischemic drug therapy.The three groups may be designated subscripts 1,2,or 3,respectively.ELECTROCARDIOGRAPHIC CHANGES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may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ose with or without transient ST-T wave changes during pain.注:括号内数字为1年死亡或心梗发生率。
心绞痛CCS分级

心绞痛CCS分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劳累性心绞痛的分级标准是依据诱发心绞痛的体力活动量而定,较适合临床运用,目前,该标准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分级标准的具体内容如下: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情绪激动时受限制更明显;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平地步行1公里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Ⅳ级: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
一般来说,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发作程度常与缺血相关,与血管的阻塞程度相平行。
心绞痛Ⅰ级的患者,其冠状动脉循环储备力相对较高,因此常表现为典型稳定劳累性心绞痛,而诱发发作的运动量相对固定、重复性好。
心绞痛Ⅱ级的患者,若生活节奏掌握的好,也可将心绞痛控制在可预示的范围。
而心绞痛Ⅲ级的患者,心绞痛阈值的波动范围较大,有时心绞痛可发生在平时能很好耐受的劳力水平以下,但无休息时发作。
这些患者经充分的药物治疗,其病情仍可保持相对稳定。
心绞痛Ⅳ级的患者,其冠状动脉的储备能力已明显下降,心绞痛阈值已无明显波动的余地。
此类患者病情很不稳定,休息、平卧时也常常发生,随时有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故多归于恶化劳累性心绞痛。
掌握心绞痛的分级标准,对于了解病情的轻重、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心绞痛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一侧心室在一次搏动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strok e volume),简称搏出量。
搏出量等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之差。
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左室舒期末期容积约为120~130ml,搏出量为60~80ml,平均约70ml。
由此可见,每次心脏搏动,心室只射出心室腔内的一部分血液。
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即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反映心室泵血的效率,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射血分数约为50~60%。
心功能分级

判断标准:①心脏功能Ⅰ级: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为心功能代偿期);②心功能Ⅱ级(轻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感觉舒适,但一般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Ⅰ。
心力衰竭);③心功能Ⅲ级(中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尚感舒适,但一般轻微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
心力衰竭);④心功能Ⅳ级(重度):患有心脏病,体力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可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或心绞痛,即呼吸困难和疲乏,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
即轻微活动能使呼吸困难和疲乏加重(Ⅲ。
心力衰竭)。
(2)诊断慢性心衰检测BNP新方法: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纷繁复杂,很容易与呼吸系疾病及心脏的其他疾病混淆,单纯的体格检查和一般经验诊断的误诊率高。
其诊断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干扰较多,难以进行严格划分,不能有效地使病情评价更符合实际,客观性不强。
尽管临床有超声心动图检查简便、廉价,但对于某些老年、肥胖和肺气肿患者来说诊断较为困难。
2000年11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通过并批准了一种有效、简便新的慢性心衰检测方法,即B-型促尿钠排泄缩氨酸(BNP)含量检测。
近年来国内推行检测BNP方法诊断慢性心衰收到了满意效果。
BNP主要起源于心室肌,是对心室膨胀的应激产物。
美国科研人员发现,正常人群组的BNP含量非常低,一般在30皮克/毫升左右,左心室功能紊乱者的BNP有所升高(141皮克/毫升),而慢性心衰患者的BNP含量非常高,达1076皮克/毫升。
研究资料显示,随着慢性心衰心功能分级级别的提高,BNP水平也随着不断增高。
国内医院在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检测,其准确度基本保持在93%左右。
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是诊断慢性心衰分级的参考值是:Ⅰ级心功能:BNP为152±16皮克/毫升;Ⅱ级心功能:BNP为332±25皮克/毫升;Ⅲ级心功能:BNP为590±31皮克/毫升;Ⅳ级心功能:BNP为960±34皮克/毫升。
心绞痛的分类诊断及治疗PPT课件

监护
吗啡 IV
吸氧
不缓解(>30 ’)
考虑AM- I
36
去除诱因
• 若心绞痛由于劳力(剧烈活动、运动、用力)因素诱发, 则去除劳力诱因后,心绞痛能随之迅速缓解。
口含NTG:
• NTG 0.6-1.2mg(1-2#) S.L
• ISDN 5mg
S.L
• 5分钟后可重复使用
• 绝大多数心绞痛均能在3-5 ’左右缓解
2. 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史,近1个月内心绞 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 (即加拿大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 I-IV]至少增加1级, 或至少达到III级)。
3. 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 时间通常在20分钟以上。
4. 梗死后心绞痛: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后至1个月 内发生的心绞痛。
• 临床特点是“ 心绞痛症状”呈一过性;
• 是由于冠脉固定狭窄(>70%)所致;
• 发作时可有ECG ST段,缓解后ST段迅速恢复 等电位线,这有确诊价值;
• 无心绞痛发作时,ECG多正常,这不能除外劳 力性心绞痛的诊断。
• 心肌酶(-),TnT(-);
• 运动ECG和/或同位素试验多(+),即可确诊。
• 劳力型:典型劳力型心绞痛发作特点; • 多为单支或多支病变固定狭窄和稳定斑块; • 治疗效果好,突发为AMI少; • 稳定是相对的。可长期稳定,也可变化成恶化劳
力型心绞痛,产生AMI。
-
23
恶化劳力型心绞痛
• 原有劳力型心绞痛的基础; • 近期恶化、即发作频繁、程度重、持续时间长; • 由于冠脉固定狭窄基础上并发斑块破裂,致狭
窄突然加重;或一支冠脉固定狭窄的基础上, 另一支冠脉斑块破裂所致; • 属不稳定性心绞痛, 8-12%发生AMI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心绞痛(CoronaryArteryDisease,CA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引起心肌缺血,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并可能导致心脏病发展,损害健康甚至死亡。
根据不同的病情,心绞痛可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CAD)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CAD)。
不稳定型心绞痛既严重又危险,可能损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病史、检查和治疗来确定。
首先,病史收集包括中枢神经症状(如胸痛、胃肠道症状、呼吸困难等)、近期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的临床症状、血管地形图显示的心肌缺血症状、心脏病史和患者的生活方式.后,在检查方面,主要包括心电图(ECG)检查、心脏超声波检查、心肌酶分析和血液分析等检查。
其中,ECG检查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最常用的诊断措施,可以帮助诊断者识别心肌缺血,检测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如ST段低点、T波异常、不对称T波反应等。
最后,治疗方面,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一般分为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血栓形成、抗凝、改善血液流动等方式来治疗心绞痛;介入治疗是针对更严重的病情,通常使用血管支架或病理性支架来缓解心绞痛症状。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是非常复杂的,诊断准确性对于缓解患者的症状、防止心脏病发展以及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诊断不稳定状态心绞痛时,应该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详细收集患者的病史,及时做好各项检查,并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是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因此熟练掌握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严格遵守标准的要求,并加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缓解患者的症状、防止心脏病发展、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荐)心绞痛CCS分级

心绞痛CCS分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劳累性心绞痛的分级标准是依据诱发心绞痛的体力活动量而定,较适合临床运用,目前,该标准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分级标准的具体内容如下: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情绪激动时受限制更明显;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平地步行1公里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Ⅳ级: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
一般来说,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发作程度常与缺血相关,与血管的阻塞程度相平行。
心绞痛Ⅰ级的患者,其冠状动脉循环储备力相对较高,因此常表现为典型稳定劳累性心绞痛,而诱发发作的运动量相对固定、重复性好。
心绞痛Ⅱ级的患者,若生活节奏掌握的好,也可将心绞痛控制在可预示的范围。
而心绞痛Ⅲ级的患者,心绞痛阈值的波动范围较大,有时心绞痛可发生在平时能很好耐受的劳力水平以下,但无休息时发作。
这些患者经充分的药物治疗,其病情仍可保持相对稳定。
心绞痛Ⅳ级的患者,其冠状动脉的储备能力已明显下降,心绞痛阈值已无明显波动的余地。
此类患者病情很不稳定,休息、平卧时也常常发生,随时有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故多归于恶化劳累性心绞痛。
掌握心绞痛的分级标准,对于了解病情的轻重、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心绞痛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一侧心室在一次搏动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stro ke volume),简称搏出量。
搏出量等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之差。
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左室舒期末期容积约为120~130ml,搏出量为60~80ml,平均约70ml。
由此可见,每次心脏搏动,心室只射出心室腔内的一部分血液。
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即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反映心室泵血的效率,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射血分数约为50~6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绞痛分级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稳定型心绞痛CCS分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
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
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情绪激动、寒冷时受限制更明显;平地步行200m以上或登楼一层以上受限;
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平地步行200m内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
Ⅳ级: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
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程度Braunwald分级?
I级.?严重的初发心绞痛或恶化型心绞痛?,无静息疼痛;??
II级.?亚急性静息型心绞痛(1个月内发生过,但48小时内无发作)?;
III级.?急性静息型心绞痛(在48小时内有发作)?
临床环境?
A??继发性心绞痛,在冠状动脉狭窄基础上,存在加剧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以外疾病?
B??原发性心绞痛?,无加剧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以外疾病?
C??心梗后心绞痛(心梗后2周内发生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ACS TIMI危险评分
包括:
(1)年龄>65岁;
(2)3个或3个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或吸烟);
(3)已知有冠心病史;
(4)心电图的ST段改变>0.05 mV;
(5)近24h内有严重的心绞痛发作;
(6)近7d内有口服阿司匹林史;
(7)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或cTnT)升高。
存在1个变量时计1分,然后累计其变量的数量和,评分范围为O~7分。
根据患者的危险评分值,将其分成低危(0~2分)组、中危(3~4分)组与高危(5~7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