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分解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赏析

《故都的秋》赏析

《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赏析11、以情驳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

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去了它固有的特征。

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作勾勒,便将谈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反射。

2、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和情思。

《故都的秋》赏析2《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静”“悲凉”为题眼的一篇文章,文章用北国的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浅味形成对比。

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0多个秋字来描写秋景非但没使文章枯燥无味反而使文章更加生动,可见郁达夫的写作手法已经出神入化了,本文堪称佳作。

一、诵读提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

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

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二、整体感知1.本文题旨“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都的秋详解

故都的秋详解

《故都的秋》详解1一、直击题旨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二、探寻思路全文按“总——分——总”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总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3-12段)从记叙和议论两个方面写古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

记叙方面:根据“清”“静”“悲凉”三个特点逐一描绘古都自然风物。

议论方面:从喻理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13、14段)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的无比眷恋之情。

三、质疑问难问: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想想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答: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

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他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园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他的审美眼光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

问:“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答: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食无所安。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因此,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情绪。

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动荡风云的投射,写出的是那个时代的感伤与悲凉。

《故都的秋》课文分析

《故都的秋》课文分析

《故都的秋》课文分析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我们不妨称它为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称它的主观色彩。

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和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

将文中富有主观色彩的词语汇集起来:清、清闲──恬静安谧,这是故都秋的“清”;细腻、幽远──幽静深邃,这是秋的“深沉”;落寞、衰弱、萧条──萧条凄凉,这是秋的“悲凉”。

郁达夫用情感绘画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

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

如果把以上的主观色彩称为“理智的思索”,需要借助读者的文学素养和一定的鉴赏能力才可完成的话,那么,也可以把《故都的秋》对客观色彩的描绘称为“自然的再现”,它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

这篇散文,对于自然风物,即没有浓装艳沫的涂饰,也没有对色彩层次的刻意雕琢,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稍事点染,把自然力赋于北平秋天的种种神韵和盘托出给了它的读者,既映衬出秋的底色,又和谐着文间的基调。

故都的秋分段解析

故都的秋分段解析

故都的秋分段解析【篇一:故都的秋》结构分析】故都的秋》结构分析中国语文网【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

第二部分(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记叙:(3-11)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2、议论:(12)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结构图解】【篇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赏析】【篇三:《故都的秋》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确定】《故都的秋》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确定一、《故都的秋》的文本解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郁达夫通过《故都的秋》完美的诊释了这样一种感情。

那么这篇文章所诊释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用的什么手法表达的呢?如想读懂一篇文章,必要先了解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经历以及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所以,我们就先来分析下郁达夫的生活经历以及《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郁达夫,原名郁文,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

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

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这些经历使得郁达夫拥有了更加强烈的情感,这些情感是《故都的秋》的创作源泉。

故都之秋,哀而不伤——《故都的秋》文本解读

故都之秋,哀而不伤——《故都的秋》文本解读

故都之秋,哀而不伤——《故都的秋》文本解读
故都之秋,哀而不伤——《故都的秋》文本解读
《故都的秋》是唐代词人白居易的词作,也是绝句的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文章
渲染了都城落日萧瑟的凄凉情节,令人怅惘不已。

白居易首先也描绘了历经冬春雨雪,夏夜萤火虫所熔炼出来的故都:“衰庭陈
落尽景物,惟有秋风起不穷。

”故都的落日、萧瑟与衰败的景象如此动人,令人感叹不远处,秋光袭人,收敛不尽。

接着,白老吾把这萧瑟夕阳背后的悲凉抒发出来:“功名休与世情鬱,我独悲
秋夜长.”此处,显露出他有志难伸的尘世痛楚与凄凉,英雄不甘、男儿有泪,都
透出胸襟的酸楚寂寥的情感。

最后,他象征性的叹息:“哀而不伤”,意即尽管心酸,却不至于落入绝望,
只能以哀叹回荡着故都的秋意。

这句词的出发点及其核心,是希望我们保持一份遗世绝顶的豁达心境,世间会得更多正面的洞察,而特立独行的梦终究还有可能实现。

《故都之秋》以萧瑟景象及忧伤情怀,抒发出白居易为全体尘世人心中绵延不
尽的疏离感。

他的情思只有在某种落寞的心境下,才能够感同身受,最终深深的勾起心的回响。

《故都的秋》课文赏析

《故都的秋》课文赏析

《故都的秋》课文赏析《故都的秋》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考的散文,作者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一、对故都秋天的景色的描绘《故都的秋》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如“秋天的早晨,阳光斜射在庭院中,树叶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影子,鸟雀在树梢上欢快地歌唱着。

”这样的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故都的秋天之中,感受到了秋天的清新和宁静。

同时,作者通过对秋天特有的景物如菊花、槐树等的描绘,使得故都秋天的景色更加鲜明、生动。

二、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的表达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这种情感在文中多次出现,如“在秋天,我总是想起故都的那片天空,那片金黄的稻田,还有那些亲切的人们。

”这样的表达,使得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故都深深的情感纽带,也让人们更加珍惜自己故乡的美好和温暖。

三、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对不同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他特别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如“那片金黄的稻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稻穗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这样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也使得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和创作魅力。

四、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认为,秋天是自然的转折点,是收获和离别的交织,也是生命与死亡的轮回。

这样的思考和感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入人心,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五、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故都的秋》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具表现力。

同时,文章中的情感表达也十分真挚、浓烈。

例如,“我想念那个秋天,想念那片天空,还有那些亲切的人们。

”这样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整篇文章的情感氛围浓烈、感人肺腑。

故都的秋》课文解读

故都的秋》课文解读

故都的秋》课文解读秋天总是美好的,无论在哪里,但北国的秋却特别清、静、悲凉。

这三个短语构成了排比,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作者不远千里赶来北平,只为了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南国的秋当然也有,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时常多雨少风。

一个人夹在城市中,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

那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

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XXX心醉。

本文点明北国之秋的特征,同时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进行对比,表达了对XXX的向往之情。

在南方的秋天,我总是会想起北京的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和潭柘寺。

这些地方都是美丽景色的代表,每个名词短语都像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让我感到无限向往。

这些皇家园林和名胜古迹构成了“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

然而,当我们阅读下文时,我们会发现,作者所描写的秋天并不是人人向往的地方,而是低矮的破屋和雨后的斜桥。

这引发了我们的疑问:作者写故都的秋天,到底是为了什么?即使在北京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破屋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也能看到高高的碧绿天空,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子底下,向东数着一丝丝漏下来的阳光,或者在墙上,静静地看着牵牛花的蓝色花朵,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牵牛花最好是蓝色或白色,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不好。

最好在牵牛花下面,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这是作者向我们展示的第一幅故都秋景图。

让我们细细品赏,看看它蕴含了怎样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这幅画的时间是早晨,主体是“一椽破屋”,屋的背景是“XXX”。

作者身处在“XXX”之中,但他的心却游在“名利场”之外。

他租了“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这难道不是一个置功名利禄于不顾,超凡脱俗的隐士?我们再来看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秋景:这里有“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有“日光”,还有“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秋“来得清,来得静”,全无“皇城人海”的喧嚣。

故都的秋详解讲解

故都的秋详解讲解

《故都的秋》详解1一、直击题旨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二、探寻思路全文按“总——分——总”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总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3-12段)从记叙和议论两个方面写古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

记叙方面:根据“清”“静”“悲凉”三个特点逐一描绘古都自然风物。

议论方面:从喻理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13、14段)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的无比眷恋之情。

三、质疑问难问: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想想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答: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

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他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园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他的审美眼光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

问:“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答: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食无所安。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因此,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情绪。

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动荡风云的投射,写出的是那个时代的感伤与悲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6
15
▪ 1·(仿句练习)郁达夫笔下 的秋在哪里?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 屋内外, 在—————————
——, 在—————————
——, 在—————————
——, 在—————————
——.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在 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在秋 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2020/12/6
5
2020/12/6
刘禹锡《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6
郁达夫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2020/12/6
7
知人论世:
郁达夫(1895-1945)其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
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
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反衬了故都
的寂静。
2020/12/6
20
(三)品秋味 1·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岳阳中学·陈益夫
本体: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黄酒 味润—— 白干 味烈

喻 稀饭 味浅—— 馍馍 味深 体 鲈鱼 味淡——大蟹 味浓
对 比
黄犬 机敏——骆驼 沉稳
鱼之比与起大北蟹国,的黄秋犬来之,与正骆像驼是。活黄泼酒之与白干,稀饭厚之重与馍馍,鲈
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
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
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
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
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
政2府020/1追2/6 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8
郁 达 夫
17 2020/12/6
二、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 作者在对这些具体景物的 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清、 静、悲凉”之秋味的?
▪ 请同学读3-11段,一是 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 请大家随朗诵者一道去神 游故都,观秋色,听秋声, 品秋味。
2020/12/6
18
▪ (一) 观秋色
▪ 这些色彩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 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 这些色彩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2020/12/6
19
▪ (二)听秋声
▪ 故都的秋声,主要
有哪些声音呢?这些声 音与景物的描写,在文 中起了什么作用?
▪ 鸽飞声、钟 鸣 声、 扫 地 声、蝉鸣声、 虫 鸣 声、风雨声、 问答声。
故都的秋分解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2020/12/6
——王实甫《西厢记》 2
不无
尽边
——
长落
杜 江木
甫 滚萧
《 登
滚萧 来下
高 》
。,
2020/12/6
3
浔阳江头夜送 客, 枫叶荻花秋瑟 瑟。 ——白居易 《琵琶行》
2020/12/6
4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020/12/6
13
▪ 3·读第一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呢?
▪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 悲凉。
文本思考与探究
▪ 一、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 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 界看看。
▪ 1·(3--11)文章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 ▪ 请作概括。 ▪ 秋景破院, ▪ 秋槐落蕊, ▪ 秋蝉残声, ▪ 秋雨话凉, ▪ 秋日胜果
四个比喻用了对比手法,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
“味”去领悟秋之“味”,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抒发了
2作020者/12/对6 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21
▪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 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 秋,这故都的秋味。
▪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啊,我愿 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 零头。
1919年夏在名古屋 高校毕业留影
2020/12/6









9
郁达夫言语
▲ 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 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
▲ 万一国破家亡后,对花洒泪 岂成诗。
▲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 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 在那里受苦呢! (《沉沦》)
▲ 老夫亦是奇男子,潦倒如今百事空。只见人 骑肥马去,更无心唱大江东。 2020▲/12/6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自题) 10
▪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 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又严厉、萧索的感触 来的。
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 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2020/12/6
22
2020/12/6
文题含意? “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从
前的国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暗含一种文化底蕴。“秋”字明确 描写的内容,围绕秋景抒发内心感受。
▪ 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这些色彩的描
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 主要是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 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 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
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
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
20交20/1融2/6 的画面。
11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
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
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
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
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
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
生的感受。
2020/12/6
12
检查预习:
凋零 混混沌沌 潭 柘寺 椽 喇叭 陪衬 槐 扫帚 细 腻 不能自已 衰弱 平平仄仄 悲 啼 萧索 橄榄 歧 韵 柿子 颓废
题目很深沉,故都与秋结合在一 起,暗含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 融合的一种境界;更有一种文化底 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 眷恋之情。
23
▪ 2·本文的“形” “神”是什么?
▪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 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