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文档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六、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14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教学创意《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
连年内战的中国,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遁世离群,浪迹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忧国忧民的苦闷,作者的主观感情与故都的秋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清、静、悲凉”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绝好写照。
因此,本设计的意图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激发学生探寻作者附着于景物之中的特殊情感体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去发现、领悟散文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格境界。
教学目标1.培养朗诵能力。
2.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思路本设计主要采取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由相关的三个环节组成:1、披文入情,沿波讨源;2、感同身受,渐入佳境;3、纵观全局,探索主题;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争辩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预习要求1.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层次,体会课文大意,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故都的秋》课文教案

《故都的秋》课文教案《故都的秋》课文教案(精选6篇)《故都的秋》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3.诵读,积累语言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
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3.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重点、难点:《故都的秋》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它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
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活动诵读、鉴赏思考、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文章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
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体会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艺术风特色。
一、导入新课老师可选取传统教材中峻青《秋色赋》若干段进行朗读。
读后问:这段秋景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案:丰收,色彩绚丽,喜悦热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同样描写秋天景物的文章,我们看了郁达夫所描写的故都秋景与峻青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根据文意的需要来夹带介绍)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和怀念之情。
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故都的秋》的作者和背景。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如对比、象征等。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解读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背景和课文的情节,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记忆。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学生找出并记录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讨论。
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和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5.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讨论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准备课文《故都的秋》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6.2 课中活动进行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2篇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精选2篇(一)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1. 理解故都的秋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 培养学生对故都秋天的美的感受和表达才能;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才能。
二、教学重点:1. 学习秋季故都的一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 培养学生对故都秋天的美的感受和表达才能。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才能;2. 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秋天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故都秋天的照片和图片;2. 故都秋天的文学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都秋天的照片和图片,让学生感受故都秋天的美丽风光,并引发学生对故都秋天的好奇和想象。
2. 学习故都秋天的自然景观:a. 老师简要介绍故都秋天的自然景观,如红叶、秋菊、秋天的果实等;b. 让学生观察故都秋天的照片和图片,描绘景物的颜色、形状和变化;c. 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种景物,描绘它的特点和美丽之处,并展示给全班;d. 老师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都秋天的自然景观的感受和情感。
3. 学习故都秋天的人文景观:a. 老师简要介绍故都秋天的人文景观,如古建筑、秋天的庆典等;b. 让学生观察故都秋天的照片和图片,描绘人文景观的特点和气氛;c. 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处人文景观,描绘它的特点和美丽之处,并展示给全班;d. 老师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都秋天的人文景观的感受和情感。
4. 解读秋天的文学作品:a. 老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并解读其中秋天的意象和情感;b. 学生阅读一篇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选择一句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中的意义;c.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d. 老师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
六、课堂总结:老师对学生在本课中的表现进展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对秋天的观察和表达才能。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以故都秋天的一处景观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它的观察和感受;2. 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考虑秋天的美丽,积累更多的词语和句子,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篇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郁达夫和写作背景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4.思考: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中?明确:清静﹥文眼-→3~11段悲凉四、意境鉴赏㈠朗读感知⑴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⑴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㈡析秋色1、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哪些?注意间接描写的地方。
明确:芦花(白)柳影(灰)夜月(白)碧空(碧)牵牛花(蓝)落蕊(白里透黄)天底(灰沉)青布(青)秋果(淡绿微黄)探究:作者为什么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明确: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情。
2、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的总的格调是什么?明确:冷色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㈢析秋声1、我们来听听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虫唱钟声鸽声帚声蝉声雨声人声探究:雨后话秋“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这是为什么?明确: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2、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静。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3、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明确:孤独、痛苦。
㈣品秋味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
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1《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为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二单元的《故都的秋》。
该课文内容主要是感受故都的秋天,特别是在紫禁城内的景色和感受。
包含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景区开放有关问题。
该课文重点是让学生从语言,文化和社会学角度去理解故都的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冲击。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本单元,达到以下目标:1)阅读并理解故都秋天的区别。
(听力,口语,阅读,写作)2)学习并掌握该段落的语法结构:定语从句;感受写作的技巧: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3)学习文化差异以及景区开放的有关问题。
(阅读,写作)2.思维和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教材,学生应该:1)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分析和比较,掌握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基本礼仪和习俗,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2)在文字阅读中感受文艺语言和美学思想,增强阅读造诣和美学素养。
3)在故都的秋景中和作者一起感受激情和痴情,感受历史和现代的交织,进一步提升情感共鸣和归属感。
三、教学策略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以便更好地达到上述目标,所以我们应该使用各种适合的教学策略:1.针对性教学的策略2.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策略3.创造性的交流与思考策略4.个性化的学生学习策略等四、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词法学习:新生词汇的录入和学习定语从句的辨析和学习:1.通过语法讲解和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技能。
2.以阅读为依托,锻炼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写作技巧:通过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学习一些比喻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表达的风格和效果。
文化交际学习:通过阅读材料的交流,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差异,掌握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基本礼仪和交际技能。
大量阅读:通过大量阅读,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涉及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艺术和文学的感受。
五、教学范例Part 1:新词汇学习1. 情景还原及单词填写老师与学生互动,通过一些情景还原和单词填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并记忆新生词汇,包括Octagon, autumnal, Pagoda, foliage, smoggy, prosperity, unrivaled等单词。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领会作者创作的感情基调(重难点)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运用(重点)教学方法:朗读、勾画一、导入对于秋的领会,处境不同,经历不同,看出的景也不同,毛泽东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
有人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悲凉。
一起走进作者,他看到的又是怎样的秋呢?二、题解《故都的秋》中的秋字点出写作的季节,而一个故字便把作者饱含的情感展现,(举例:故乡,故人等饱含的情感)是一种格外的亲切和深深的眷恋。
都,故都,便是北京,可是他不是北京人。
三、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四、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
《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四、感知文章基调1、北国之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吸引作者,让他在杭州仍然惦记着北国之秋呢?清,静,悲凉。
秋味(板书)其中悲凉更多的是作者的心境。
出生与知识分子家庭,却自小便颠沛流离,漂洋过海在日本生活。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北国秋的景色之中,有一丝的哀愁。
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2、作者对这样的秋是一种什么情感?热爱,眷恋。
(板书)最后一个自然段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由此可见作者对北国之秋情至深处,爱到极至。
除此之外第一自然段。
饱尝一尝,不远千里;还有无论总是可是更也不过等句子、实词、虚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强调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
3、作者既然如此深爱着北国之秋,课文为什么要宕开笔墨写江南之秋呢?引导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并进一步分析: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
郁 达 夫 (1896─1945) 现 代 作 家 。 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 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 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 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 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 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 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 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 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 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 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 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 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 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 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枣
• 淡绿微黄
冷色
秋声
• “青天下驯鸽的飞 声”,
• “秋蝉的衰弱的残 声”,
• “息列索落的雨 声”,
• “缓慢悠闲的人 声”,
•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 法,以静衬动,以有 声衬无声。形成了一 种“蝉噪林逾静,鸟 鸣山更幽”的艺术效 果,上述声音是细小 的,能听到这些细小 的声音,就能给人幽 静的感觉,说明这个 地方寂静无声Leabharlann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思考题: 1.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
秋?请用一字概括。(声、形、色、 味? )
清
,
味
静
,
悲
凉 。
动动脑
• 秋味 • (景物)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至10段 第11段
牵牛花 槐蕊 秋蝉 秋雨 果树
秋色
• 青天
• 蓝、绿
• 牵牛花(蓝朵) • 蓝、白
• 灰沉沉的天 • 灰色
注:联系背景
①北国之秋
对比 ②南国之秋
“清”、“静”、 “悲凉”
“慢”、“润”、 “淡”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比
喻
黄酒 与 白干
稀饭 与 馍馍 喻体
鲈鱼 与 大蟹
黄犬 与 骆驼
1、请你写出有关“秋”的四个 名句。
2、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 地选择故乡秋天的几处景物, 写成一篇周记,要求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话题:故乡秋色。
无声无息的槐蕊夜
里悄然而落,“早晨 起来,会铺得满地…”, 给人静寂的感觉;
“扫地的在树影下一 阵 扫 后 ,…” 几 句 , 突 出了秋的清,给人清 静悠闲的感觉;作者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 得有点儿落寞”,抒 发了悲秋之感
悲凉
合作探究:
4、作者在南方之时,想念的北方之景是哪 些?到了北平写的可不是这些,为什么?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 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 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 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 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 都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