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绿化设计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环境心理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环境心理摘要:现代高校校园不再仅仅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研究的场所。
多种教育形式在大学中并存,不同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在学校中交叉、碰撞、交流,给大学校园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环境心理学中关于认知地图,环境的认知与体验,以及私密性、领域性研究等理论及其应用在现代高效设计中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校园景观设计;校园意象;场所精神Abstract: the modern college campus is no longer just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learning, research place. A variety of education in the form of university coexist, different life, way of study and working in the school crossing, collision, the exchange, to the university campus brought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t the same time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bout cognitive map,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ognitive and experience, and the illicit close sex, sex research field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dern efficient design have obvious guidance.Keyword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Campus image; Place spirit随着众多高校新校区的建立,大学校园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心理学论文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1引言校园环境绿化是师生感官与精神的综合体验,优秀的校园绿化能体现一个大学的精神与文化。
井冈山大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大学,校园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绿化也不断更新。
本文结合井冈山大学的校园绿化现状,用环境心理学的生态知觉理论探讨师生的行为心理与校园绿化环境的关系,为校园绿化设计提供借鉴。
2相关概念2.1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心理学前沿学科,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表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1]。
2.2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设计“校园”源于拉丁语“campo”,意指一块连绵不断的绿色场地[2],特指学院或大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传统教育出现文人园,哲学家们在露天场所公开讲学,例如柏拉图就在雅典城内开设讲堂,园内有供散步的林荫道、树木、凉亭等,这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雏形。
随着时代变迁,大学的发展,目前广义的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设计,不仅指校园户外景观范围内教学区、办公区、宿舍生活区等范围物质环境,还包括校园空间氛围、场所精神等非物质环境。
3环境心理学国内外研究概况3.1国外研究概况关于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一百多年前,其最早的名称提出者是纽约的普洛尚斯基(ProsesJ.Gibson)创立的,知觉是一个有机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4]。
在生态知觉理论主要有三重含义,第一:将为它的使用者群体提供便捷性,需要能方便地到达它所在的位置,因此一般人都有走近路的习惯;第二,环境对象要有明确的意义,是由环境的物质特性直接显示出周围人群所需要的功能意义,这就是场所精神;第三,要让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比如依靠性让使用者感受安全。
4.2.1走近路走近路习性是一种行为现象。
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高校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校园设计已成为一个极其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校园景观作为校园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使用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既可以提高校园的功能性和美观性,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和实际需求。
首先,校园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感官体验。
感官体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
针对视觉体验,景观设计必须注重合理的颜色搭配、设计比例等,使学生在校园内看到的建筑和景观能够产生舒适愉悦的感觉。
针对听觉体验,校园景观设计应避免产生嘈杂的环境,如车流声、机器噪音等,保持安静的环境。
针对触觉和嗅觉体验,景观设计要注重绿化、味道、质感等方面,使学生在校园中感到舒适和愉悦。
其次,校园景观设计应考虑学生的社交心理需求。
社交是学生在校园中常常面临的问题之一,学生在校园中的交往可以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因此,校园景观设计应该为他们提供适合社交的空间,并确保这些空间的可达性、可见性和可用性。
例如,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公共空间,如休息区、咖啡厅、读书房等,以便他们与他人聊天、交流,建立友谊和关系。
第三,校园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
校园生活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压抑和焦虑,因此校园景观设计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能够缓解心理压力的场所,如休息室、户外健身器材等。
提供这些设施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第四,校园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需求。
认知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部分。
因此,景观设计应该给予学生不同的认知体验,使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新的信息和启发。
例如,景观设计可以的一些标志性建筑或特色景观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想像力。
总之,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为校园景观设计提供指导和帮助,让设计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校园环境。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高校校园的景观设计与环境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校园景观作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学生的精神状态、情绪和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评析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是相当必要的。
校园景观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注重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保护。
校园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环境,通过在校园中保留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休闲环境。
树木、草坪、花卉等绿色植被的存在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保护自然环境也体现了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校园景观设计应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审美需求。
校园景观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校园中的雕塑、水池、喷泉等艺术品与景观构筑物不仅能够增加校园的美感,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创造力。
景观设计也可以考虑学生的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景观元素和活动空间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校园景观设计应创造积极的社交氛围和集体认同感。
高校校园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创造一个积极的社交氛围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
校园景观设计可以提供多功能的休闲和集会空间,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设置休闲座椅、运动场地、露天阶梯等设施,使学生可以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集体认同感和团队意识。
校园景观设计应满足学生的功能需求和行为习惯。
校园景观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行为习惯,为学生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校园中设置合理的交通道路、自行车停车设施、雨遮等便利设施,方便学生的出行和活动。
校园景观设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活动需求,进行空间布局和导向设计,提供方便的学习与交流空间。
高校校园的景观设计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论。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和可持续的景观设计,才能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宜人、舒适和有利于学习成长的校园环境。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高校校园景观是指校园内的各种景观元素,包括建筑、植被、景观艺术等,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研究人们对环境的感知、评价和行为等。
本文将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对高校校园景观进行评析。
高校校园景观对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美丽的景观能够提高人们的情绪和幸福感,增强积极的心理状态。
高校校园应该注重打造美丽的景观,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可以在校园内增添花坛、湖泊、草坪等植被景观,同时合理安排建筑的布局,使校园呈现出宜人的景色,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环境。
高校校园景观对学生的社交和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景观元素的布局和设计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高校校园应该创造出具有社交氛围的景观环境。
可以设计一些开放的广场和休息区,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校园中应该设置一些文化艺术设施,如雕塑、壁画等,给学生提供一个欣赏艺术和展示才华的平台,增加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高校校园景观对学生的行为和健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环境的美观和舒适程度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健康状况。
高校校园应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和户外活动。
校园中可以设置跑道、篮球场等运动设施,鼓励学生进行锻炼。
校园内的景观应该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比如可以采用绿化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提高校园的生态环境和环境质量。
高校校园景观评析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
不同年龄、性别、专业的学生对校园景观的评价和需求是不同的。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应该注意到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注重差异化和个性化的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如音乐学院可以设置音乐练习房、舞蹈练习场地等,给予专业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创作条件。
高校校园景观评析需要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考虑到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社交和交流、行为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还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景观设计。
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摘要】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在环境心理学的指导下,注重营造宜人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通过合理规划校园布局、景观绿化等,提升师生情感体验和认知品质。
情感和认知因素对景观设计起着重要作用,影响个体对环境的感知与评价。
社会互动与环境设计密切相关,创造支持学生交流和合作的空间。
学习和工作效率与环境心理学的关联也备受重视,营造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和提高效率的环境。
未来,应进一步研究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实现更好的教育和工作环境。
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提升学习和工作体验具有实际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情感、认知、社会互动、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实际价值、未来发展、总结、展望1. 引言1.1 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影响的学科。
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环境心理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人类对环境的感知、情感和行为,景观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具活力和吸引力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更加舒适和宜人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校园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通过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设计师可以更好地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和偏好,创造出符合人类心理需求的校园环境。
从景观材料的选择到色彩搭配的设计,都可以在环境心理学的指导下实现更好地与使用者需求的契合。
而情感和认知因素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情感反馈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校园环境的喜好和满意度。
在景观设计中考虑到用户的情感需求和认知特点,可以帮助设计师打造出更加具有性格和个性化的校园景观,提升整体环境品质和用户体验。
2. 正文2.1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在现代教育环境中日益凸显。
一个优美、舒适、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还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情感发展。
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一、前言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是一个多方面综合的过程,除了考虑到美学、工程等方面因素外,也需要考虑到人类在校园环境中的感知、情感等心理方面因素。
因此,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如何通过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景观设计,以最大程度地创造符合人类需求的校园环境。
二、什么是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它探究人类在不同环境下感知、认知、情感、行为、健康等方面的改变,以及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因为大学校园是一个人们长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在该环境中心态和情绪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对学习、生活等方面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1. 建筑和景观的结合建筑和景观的结合可以帮助创造一个支持大学生活的环境。
建筑和景观的结合可以更加适应大学生活的需要,从而增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体验。
例如,在建筑和景观结合的设计中,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加舒适和健康的环境,可以增加大学生的获得感和学习动力。
2. 设计与人类行为模式之间的协调在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应该尽量考虑人类行为的模式。
例如,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向变化很大,所以在设计中应该增加人们的行为空间,从而增加学习和生活的便利性。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校园各个部分的不同需求,为不同的学生和老师提供适合的设计方案和功能。
对于大学生人群普遍喜欢的休闲时光,可以设置相应的设施,如花园、休息区等。
3. 营造建筑和景观的文化氛围建筑和景观的文化氛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加充实的体验。
因此,在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文化元素的融入,如在建筑物周围添加文化特色装饰,设置人文书籍广场等,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化底蕴的魅力。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
校园景观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为师生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也能够展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特色。
而环境心理学正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对于评析校园景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观感因素
校园景观的观感因素是指人们感知、审美、评价校园的各种景观元素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景观的美学价值、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协调性、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和布局的韵律感等。
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注重校园的整体氛围营造和符合人类审美趣味的景观设计,给师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体验。
二、功能性因素
校园景观的功能性因素是指景观元素对人类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包括提供舒适的座椅、有益健康的绿植、合适的光照条件、良好的空气质量等等。
这些景观元素的不合理设置或缺失不仅会影响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会对师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三、安全性因素
校园景观的安全性因素是指景观元素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保障。
校园内存在一些具有潜在危险的景观,如高手术台、陡峭的山路、无护栏的水池等,这些景观元素容易对师生产生伤害和安全隐患。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校园景观的安全性设计和管理,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
综合以上三个因素,评价一个高校的校园景观应该注重的是人类需求的全面满足,既要满足观感、美学价值的需求,也要满足其功能性、安全性的需求。
因为高校的校园景观是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舒适和健康发展,更直接影响学校的形象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心理学在校园绿化设计中的体现与运用徐雯君(江西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摘要:校园绿化除了美化教学环境外,也成为师生互相学习、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环境。
而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最基本的乃是如何处理环境才能符合人的心愿,因此该文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校园绿化的设计,以探讨如何创造更适于师生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园林绿化;校园绿化;环境心理学Abstract:Greening the campus apart from beautifying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become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rn from each other, communicat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thought and feeling.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study the most basic is how to deal with th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meet the aspiration of the people, so the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to analyze green school design, to explore how to create more suitabl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campus environment.Keywords:Landscape;Campus'sLandscape;EnvironmentalPsycholog y园林绿化是校园环境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两个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绿化除了绿化功能外,更具有影响人的心理功能,能激发师生员工的意识和情感,因此,园林绿化设计首先应遵循“育人”的原则;其次校园绿化设计必须体现一定的美学思想,给人以美好的精神享受;而环境心理学就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因此,本文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校园绿化如何创造更适于师生教学和休憩的校园环境。
1相关的基本概念1.1校园绿化的含义校园绿化创造的是物质环境,但它带给人的则是一种精神享受。
这种综合性的自然艺术在其一年四季有规律的生长中“给人一种在绿色中孕育大自然的生命力的感觉”,使人处在这种生动逼真的自然环境中,能够感受到真正大自然的乐趣和世外桃源般的情趣,并油然而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激发师生员工的思维意识和努力工作、学习的激情,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1.2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与相关概念1.3.1环境心理学的内涵环境心理学是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的,在继承和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人们的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
环境心理学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物质环境有力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同时人作为环境的塑造者和使用者,也会对所处的环境产生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反应,并在长期的共生和演变中,或是改变环境适应自身,或是改变自身适应环境。
1.3.2相关概念环境知觉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
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知觉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知觉。
人通过环境知觉来感受和评价园林景观。
空间认知空间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储存、回忆和解码。
这些信息包括方向、距离、位置和组织等。
一个容易辨认的环境应有明显的路径、明确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
私密性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
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
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
领域性领域有三个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
其中的次级领域与我们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为相似。
领域性行为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
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
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性。
个人空间个人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
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18英寸)、个人距离(1.5~4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和公共距离(12英尺以上)。
在环境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舒适距离。
2环境心理学在校园绿化设计中的运用对于校园绿化首先要明确其使用的主要人群是学生和教师,行为模式主要是学习和教学,还有平时的教学交流和课余休憩活动,因此,在校园内创造的环境要以服务于师生,为师生创造优美的环境为目标。
2.1从领域感的角度看,要构建校园绿化特色,增强师生的“归属感”从心理和行为角度看,校园的特色会使师生唤醒和愉悦,因校园环境与众不同而丰富了师生的生活,增加了师生的探索性行为,有助于广义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师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
同时,特色还具有充实本校师生内心的作用,使之因“与众不同”而产生自豪感,促进师生努力去实现个人或群体的奋斗目标。
因而校园特色为该校师生所共享的,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校园绿化设计不能脱离校园本身的特色,应力求使景观设计与当地文化、校园文化相渗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园林景观,使校园环境景观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能够直观地反映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类型及办学特色。
根据本校的校园文化,确立本校的校树或校花,加强某一种或几种植物的景观建设,使其成为代表景观。
例如武汉大学的上千株樱花驰名中外,每当樱花盛开时游人如织。
2.2从环境知觉的角度看,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校园绿化的设计原则在视觉方面,可布置一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标语用鲜花或色草装饰在校园明显位置上,既增添校园美感,又可以作为学生人生修养和奋斗目标;还可以在校园内设计体现学校历史传统的景物和雕塑,如纪念碑、塑像、亭阁等,既增加了校园美的风景,又使师生对校史有更多了解,增强爱校、爱国、爱科学的热情。
在听觉方面,无论是人声嘈杂、车马喧闹,还是虫鸣鸟语、竹韵松涛,都能有力表达环境的不同性质,烘托出不同的气氛;从嘈杂街道进入宁静地带时,声音的明显对比会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特定的声音可以成为视觉探索的引导,还能唤起有关特定地点的联想。
因此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可在热闹的环境中利用喷泉的水声可以掩蔽噪声,而在安静的环境中利用水声又会使环境显得更加幽静,如“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在嗅觉方面园林绿化应坚持绿色植物造景为主,应尽量选择那些无毒、无刺、无污染、无刺激气味,有彩化、香化、净化功能,富于季节变化,能缓解大学生的学习疲劳、紧张、焦虑情绪,能陶冶师生道德情操的树木和花草。
在触觉方面,不同质感(如草地、沙滩、碎石、积水、厚雪、土路、蹬道等),有时还可以唤起不同的情感反映。
如我们应有选择地开放一部分绿地,除去封闭绿篱,突出大面积草坪。
在新建的规划中则大力发扬草坪文化,即大面积铺植草坪;并在草坪上点缀少量乔木、花灌木;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利用地形起伏,配上假山石,造一些隽永的小景,使绿地开阔、通透、明快,与封闭度较高的绿地相辅相承,疏阔并举,别有一番风景。
2.3从私密和公共空间的角度看,校园绿化要处理好不同的空间需求对于私密空间的形成,从听觉方面看,土山、石壁、围墙、建筑等实体可用于隔绝噪声。
同时,自然水体(瀑布、溪流)、人工水景(喷泉、叠水)和广播音乐所产生的掩遮噪声也有助于形成相对私密的空间环境。
从视觉方面看,在园林设计中,较多采用小乔木、整形树、假山、石壁、土山等作障景处理,不仅可造成先抑后扬的景观效果,而且有助于保持区域的私密和安静。
较小尺度的可用绿篱、树丛、土坡、岩石等自然元素以及矮墙、小品等人工元素造成视觉遮挡。
为了满足不同活动、不同使用者的需要,仅仅机械地提供私密和公共两类空间远为不够。
园林设计应尽可能提供一系列私密性(公共性)不同的空间,形成明确的层次;在私密为主的空间中要保持视听联系的渠道;在公共为主的空间中应设置半公共(私密)的场所;不同层次的空间之间应有可感知和认知的界限和过渡(实际的和象征的),如采取不同的树种和种植方式、显著不同的高差和铺地、内外有别的灯具和座椅等,并留有机动改变的余地。
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的活动各具其所,使不同的使用者各取所需。
2.4从校园的不同功能区角度看,应考虑不同使用人群的园林设计要求面积较大的校园一般有比较明显的分区,如教学区、行政办公区、学生生活区、职工宿舍区等,由于各个区域的功能不同,对园林绿化设计的要求也相应不同。
校门区校门区体现了整个学校的形象,是人流、物流的聚散地,并起到标志的作用。
校门区是全校应该重点绿化美化的区域之一。
学校大门入口处采用规则式布局,栽植树型整齐的乔木,并点缀灌木花丛,使学校大门整齐美观。
教学区教学区的空间形态、建筑形象、环境品格、绿化特色,集中反映和代表了校园的整体风貌,是师生聚合最集中的地方,是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校园绿化的最重要的场所。
因此教学区的绿化,在不妨碍楼内采光和通风的条件下,应多种植大乔木和花灌林。
同时为了满足学生课间休息的需要,楼附近要留出供学生课间活动的场地。
行政办公区行政办公区通常与教学区相邻布置,与教学区结合较为紧密。
行政办公区为人群来往频繁,外来单位联系工作和访问的人也较多,绿化要能体现校园的形象和绿化品味。
办公的绿化应适当建造园林小品,植物配置上整齐、大方等,布置成安谧,朴素的环境,色彩淡雅、柔和,栽植的树木树冠要整齐,同时应多配植花灌木,做到四季有景,以供师生作短暂休息和观赏。
学生生活区学生生活区应该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地区。
多利用自然绿化的手法,采用装饰性强的花木布置环境。
在生活区可以开辟林间空地。
设小花坛,留有一定的活动场地。
宿舍附近的绿化,需要提供一个安静。
相对封闭的环境,利于学生的安静休息。
教工生活区教工生活区应注意注意选用一些树形优美的常绿乔木、开花灌木,使宿舍区组成老年人、中青年人和小孩,绿化设计要充分考虑教职工及其家属活动的要求,开辟运动和休闲的绿地,以适合各种年龄人群的活动要求。
体育运动区运动场离教室图书馆应有常绿与落叶乔木混交林带,以防来自运动场上的噪声,并隔离视线,不影响教室和宿舍同学的休息,为了运动员夏季遮荫的需要,可在运动场四周局部栽种高大乔木,下层配置耐阴的花灌木,从而形成一定的绿化层次和密度,具有一定密度的林木形成的绿荫能有效地遮挡夏天阳光的直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