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唐朝文学概况

合集下载

唐代文学

唐代文学

鉴真东渡
鉴真是唐玄宗时高僧 六次东渡日本终成功 在日本弘扬佛法,传授 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 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鉴真东渡日本历时10多年,于66岁高龄 时到达日本,受到日本天皇及举国上下 的欢迎,鉴真除传授佛法之外,还传授 给日本人民先进的文化,所以被日本人 民称为“日本文化恩人”
玄奘取经:
玄奘是唐代高僧,本姓陈, 通称三藏,世称三藏法师, 俗称唐僧。 经历百般艰险后,在天竺的 17年里,他遍访名师,最终 成为最有名的高僧。
二.唐代诗歌
唐诗的繁荣的原因 1、唐朝国力的强盛,达120余年之久的“天可汗” 的实际存在,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中外文化的交流,胡汉文化的交融,统治者华夷 一家的政策,造成开放的风气,对文学题材的拓广, 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南北文化的交融,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 “文”装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补充了 南方的“文”,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五、 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唐末诗人,置身昏暗动乱时代,对社会灾难、 民生疾苦,均有所关注。诗人们怀着避世心 理,追求淡漠情怀与淡漠境界,固然是要避 开现实,不愿看到苦难。诗境一般比较浅狭, 而且笼罩着末世的凄凉黯淡情绪,表现出痛 苦绝望的心理。 代表人物:韦庄、郑谷、 代表人物:韦庄、郑谷、罗隐
唐代的对外交流
1.乐府与歌行
乐府
李白继承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大力创作拟古乐府 诗,其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二是用古题写己怀。 李白还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 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如《蜀道难》、《将进 酒》等。
歌行
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 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 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而下, 而且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乐的错落,来显示其回 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 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及其非凡的气魄和生命激情, 在他的歌行中全部展露出来,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 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 的阳刚之美。

第一章 唐代文学概说

第一章 唐代文学概说

• 三教并重的统治政策 • 对儒学的重视 • 上曰,梁武帝君臣惟談 • 興學勅 苦空侯景之亂百官不能 • 自古為政莫不以學為 乗馬元帝為周師所圍猶 先學則仁義禮智信五 講老子百官戎服以聽此 者俱備故能為利深博 深足為戒朕所好者唯堯 朕今欲敦本息末崇尚 舜周孔之道以為如鳥有 儒宗開後生之耳目行 翼如魚有水失之則死不 先王之典訓而三敎雖 可暫無耳. 異善歸一揆 • 资治通鉴卷192 • 唐大诏令集卷105
飯,况懐辭大臣.白鷗没浩蕩,萬里誰能馴.
樂府詩集巻四十七,宋郭茂倩輯,清商曲, 呉聲歌曲 春江花月夜二首 隋煬帝晉書樂志曰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 並陳後主所作後主常與宫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 為詩太常令何胥又善於文詠採其尤豔麗者以為 此曲 莫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夜露含花氣春潭瀁月暉漢水逢游女湘川值兩妃 同前諸葛穎 花帆渡栁浦結纜隠梅洲月色含江樹花影覆船樓
三、.唐代思想政策及文化繁荣 <朱子语类>一一六,历代类三一云,唐源流出于夷 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朱子之语颇为简略,其意 未能详知.然即此 简略之语亦含有种族及文化二问题.而 此二问题实李唐一代史事关键之所在,治唐史者不可忽视 也.兹请先论唐代三百年统治中心皇室之氏族问题,然后 再推及共他统治阶级之种族文化问题。若以女系母统言之, 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 独孤氏,太宗之母为 窦氏,即 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 汉族,故李唐 皇帝之女系母统杂有胡族血胤,世所共 知.----陈寅恪 据陈先生考证 ,李唐为李初古拔之后裔。初古拔为当 日通常之胡名,初古拔为后魏之弘农太守。生熙,镇于武 山,生天赐,生虎,封赵郡公,陇西公, 追封唐国公,生 炳 ,封 阳是伯袭封陇两公,唐国公,生渊,七岁袭封, 唐国公——具有胡人血统的关陇贵族。

唐代文学概述

唐代文学概述

唐代文学概述第一讲唐代文学概述一、唐代文学发展概况唐代文学的总体特征:文学创作丰富多样创新精神持久强烈诗歌:进入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散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小说:进入古典文言小说创作的成熟时期词:从萌芽发展到成熟讲经文和变文:成为后世说唱文学的源头唐诗1.诗家众多,作品丰富2.思想充实,艺术精湛3.风格多样,体裁齐备明·胡应麟《诗薮》: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

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

其调,则飘逸、雄浑、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

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唐文古文:韩柳骈文:四杰、温李小品文:皮陆唐人传奇唐人传奇标志着我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是继六朝小说后我国小说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亦如诗,至唐代又一变……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其尤显著乃是在是时始有意为小说。

宋?洪迈:唐人小说,不可不熟。

小小情事,凄惋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

与律诗可称一代之奇。

唐词词这种新型的文学形式经过初唐的民间孕育形成期、中唐的初步发展期、晚唐的成熟期到五代独立发展期,为在两宋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中唐:刘白晚唐:温韦五代:冯李变文俗讲——讲经文转变——变文通俗讲唱文学影响:对传奇小说和长篇叙事诗的创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宋代“说话”以及白话小说有较大的影响;对后世说唱文学有极大影响。

二、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大唐:强大统一的国家、开放型的富裕社会。

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为唐代文学的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

唐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人民的创造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政治经济上: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用人制度上:实行科举制度,取代六朝世袭制思想上:兼容并包文化上,开放和包容唐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的精神实行科举制对文学的影响:唐代新兴的庶族地主出身的文人,取代了六朝士族豪门成为作家的主体。

第一讲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第一讲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LOREM IPSUM DOLOR

唐代流传至今的诗五万余首,有成就的诗人五六十个。

(清代武英殿刻本
《全唐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艺术精湛
从风格(流派)看,诸如飘逸、沉郁、清雅、精致、真率、 俊爽、悲壮、超凡、平易、奇峭、精深、婉丽等等,形成 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 就诗歌的体裁而言,“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 府歌行,近体、绝句,靡不备矣。”(胡应麟《诗薮·外 编》卷三)


LOREM IPSUM DOLOR

2、盛唐 盛唐诗歌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璀璨晶莹,美不胜收。其标
志有四:风格流派,百花齐放;各体均有革新创造;开创出一代
新风;出现了李白、杜甫两颗诗坛巨星(被誉为“双子星座”)。

(1)山水田园诗派,以王、孟为代表


(2)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盛唐之音)
登科后
[唐]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1.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兼容并蓄 唐代文人的思想信仰虽各有所宗, 却大都带有出入儒道释三教的特点。对 唐代文人的人生哲学和创作都有很大的 影响。
2.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和积极吸收
2.南北文风的合流 唐朝的大一统,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南北对立。 南北文化开始交融互渗,各去其短,合其两长, 南方的“文”装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 补充了南方的“文”,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3.唐代文人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有兼容包举的 魄力和胆识,又善于“别裁伪体”,能够“转益 多师”。 此外,君主统治者的喜爱、提倡,广大民众的 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等因素,也为唐代诗歌的繁 荣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唐代文学概述

唐代文学概述




二 初唐四杰 1 “初唐四杰”(卢照邻、骆宾王、王 勃、杨炯) 审美追求:反对绮巧华丽,提倡刚健骨 气。 审美风格:悲凉慷慨,蕴涵不平之气。 (杨炯:愧在录前,耻居王后) 理想、锐气、希望和青春
2 作品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 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 沾巾。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 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 书生。


第二节 初唐诗歌 一 宫廷诗人 1 律诗的定型(沈诠期 宋之问) 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五言至沈宋始可称 律。” 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系铭序》:“唐 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 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律诗。”
赏析作品: 独不见 沈诠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 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 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2 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3 馆阁体
唐代文学繁荣的动力


杂文化的原始活力 胡化:胡服、胡酒、胡姬、 胡乐,异域风情 生活情趣、 婚俗、征战
夜光杯
唐代文化的精神
开放、释放的信

乾陵
中华之神气
自信、自豪的民族心理 丰满与祥和
大雁塔

大明宫
大唐神韵
恢宏、浩大、璀璨的文化气象 开元盛世
蜀道难

韩熙戴夜宴图
开放的情爱
武则天 李杨爱情 白居易的婚姻 杨妃 元稹的艳遇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唐代文学概述76943

唐代文学概述76943

4 文学本身的发展推动了创作的繁荣。
5 统治者的爱好提倡以及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也推动 了文学的繁荣。
杂文化的原始活力
胡化:胡服、胡酒、胡姬、
胡乐,异域风情
生活情趣、
婚俗、征战

夜光杯
开放、释放的文化心态
流金的色彩
任人评说的自信
乾陵
自信、自豪的民族心理
丰满与祥和
大雁塔
大明宫
恢宏、浩大、璀璨的文化气象
开元盛世
蜀道难
韩熙戴夜宴图
武则天
李杨爱情
白居易的婚姻
杨妃
元稹的艳遇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李杨爱情
诗是通信证,诗即使快意人生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 作品赏析 4 创作成就
盛唐诗歌: 表现领域扩及山水田园、广袤关塞、英雄情怀
等; 情思格调骨气端翔、兴象玲珑; 代表诗人——王孟、高岑、李白 中唐诗歌: 表现领域以民生疾苦和社会动乱为主; 情思格调气骨顿衰又沉郁苍凉; 代表诗人——杜甫、韩孟、元白
晚唐诗歌:
表现领域转向诗人自我情感的抒发和对历史兴 亡的感慨;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第一章:唐代文学概观

第一章:唐代文学概观

三、唐代文学总貌
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多样化 自曹植开始,诗歌的审美趣味日渐偏向华丽,在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这种华丽绮靡的风格成为单 一风格,导致了诗歌艺术趣味的偏狭。 唐诗从总体上看也是注重修辞之美、注重华丽的, 这是对前人的继承。但同时某些前人不大可能承认 为美的风格,如险怪、粗犷、诡谲等等,也异彩纷 呈,表明唐代诗人对美的理解更为宽广。
一、唐代文学繁荣的外部因素
士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 漫游、入幕与读书山林之风
从山水游赏扩大到漫游,这一风尚始于唐。唐人入仕之 前,多有漫游的经历。漫游之所,或为名山大川,或为通都 大邑,或为边塞异域。 唐人青年时期往往隐居山林,寄宿寺观以读书。唐代寺 院经济发达,且又藏书丰富,为士人读书提供方便。读书山 林,不仅读经史,也作诗赋,山林的清幽环境,对于士人的 情趣的陶冶,审美趣味的走向,都会有影响。 入幕:高适、王维、李白、岑参、杜甫、李商隐……
一、唐代文学繁荣的外部因素
佛、道二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教材P140)
唐代立国之本为儒,而在思想领域则儒、释、道并存。 士人入仕,致君尧舜,建功立业,持儒家入世的进取精 神,而在人生信仰、社会思潮、生活情趣与生活方式方 面,则时时杂入释、道二家。 佛:主要是禅宗。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哲理思辨 道:返归自然,亲近自然。神仙思想。 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 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教的影响则丰富了唐诗 的想象。对于文学的发展均有积极作用。
三、唐代文学总貌
以安史之乱(755-763)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分 为前后两期。前承六朝文学,下启两宋文学。 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各类文体的全面发展。诗的 发展最早成就也最高。当诗到高峰时,散文开始了 文体文风改革。小说也开始走向繁荣。当散文、小 说、诗相继进入低潮时,词又登上文坛,焕发光彩。 终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时期。 这是一个群星璀璨而大师辈出的时代。全唐文收作 者3035人。全唐诗收作者2200余人。唐人小说今天 还可以找到的有230多种。唐代出现的杰出诗人数 量之多,为我国诗歌史上所仅见。

唐宋代文学

唐宋代文学

传统要求小类对仗,例:名词可分为许多小类。 天文类——日月风云;地理类——山水江湖; 衣饰类——衣帽鞋袜;饮食类——茶酒饭菜; 文具类——纸墨笔砚;文学类——诗词书画; 植物类——草木花果;动物类——鸟兽虫鱼等。 颜色要对颜色,专用名词要对专用名词。 (05年高考,上联是: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 伟业 要求对出下联和给出横批)
4、变文和文人词
变文是佛经传入中国后产生的一种通俗的讲唱 文体。变文是近百年来才大量发现的唐代民间 文学的重要文献,在这以前很少有关于变文的 记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甘肃敦煌千 佛洞发现了两万卷藏书。许多变文抄本因而问 世。变文的发现,使我们的文学史上的一段空 缺被补上了,使我们明白了宋元以后的评话、 词、白话小说、弹词和鼓词等和变文或多或少 的联系。
2、时风昂扬,才路宽广。
“安社稷,济苍生”,知识分子受时代影响, 纷纷要求建功立业:“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 生。”;“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 州。”
唐代用人方面也较开明,它沿用了魏(220年) 设立的“九品官人法”,选任各地有声望的人 为“中正”,使他们就所知的人才,分别评定 为九等,作为朝庭任命官职的根据。
声调和谐:格律诗要讲究平仄,粘对。
①平仄及古今音调的变化。平仄是汉字的不同声调应 用于诗词格律的名称。古汉语把汉字分为四声:平、 上、去、入。根据“不平就是仄”的原则,上、去、 入是归入仄声的。现代汉语分:阴平、阳平——平; 上,去——仄。古汉语有的入声字跑到阴平、阳平中, 如别、发、国等,要注意分辨。因而有人今天写古诗 以现代汉语的四声为准。
③排律(也叫长律),凡超过八句的律诗都叫 排律,一般十句以上,多至上百句。有五言亦 有七言,但以五言为常见。
律诗的特点:必须对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唐朝文学概况唐朝(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唐朝建立后,经百余年的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在开元、天宝之间,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强大的封建帝国,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与此同时,各种内外矛盾,也在潜滋暗长。

而唐玄宗却宠幸杨贵妃、高力士,日事宴乐游幸,将朝政交与李林甫、杨国忠两人处理,并骄纵野心勃勃的安禄山,养痈遗患,终于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此后,虽出现过“永贞改革”、“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但不过昙花一现,作为中晚唐政治痼疾的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后演变为宦官、朝官之争,宦官、藩镇之争)却愈演愈烈,民不聊生,终于导致懿宗乾符年间的黄巢起义。

起义虽然被镇压了,唐王朝不久也就灭亡了。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唐朝则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成熟、繁荣的时代。

唐诗代表着唐代文学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古文是继先秦两汉之后,散文创作的又一高峰;唐传奇脱胎于六朝志怪,而演变为真正成型的文言小说;词和变文,则是唐代两种新兴的文体。

(一)唐朝的作家和作品作家的特点、思想状况、文化素养,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诸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的风貌特征。

作家的特点。

唐代新兴的庶族地主出身的文人,取代了六朝士族豪门成为作家的主体,使文学从宫庭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市井,这是唐代文学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唐朝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建中元年(780)以后,又推行两税法。

六朝盛行的庄园制经济在唐朝相对衰弱,寄生于庄园制经济的士族地主的势力受到削弱,而庶族地主的势力迅速崛起。

在政治上,唐太宗、高宗为抑制士族豪门并抬高自己的地位,几次下令依现今官爵高低定等级,重修氏族谱牒。

又以科举制取士,明经之外,进士试诗赋。

“士益竞趋名场,殚工韵律。

诗之日盛,尤其一大关键。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27)这就为庶族地主跻身政治舞台,为中下层文人踏上仕途创造了条件。

与六朝的宫庭文人相比,唐朝的中下层文人生活天地广阔得多,阅历丰富得多,对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的了解也深刻得多。

国家的强盛统一,中外交流的频繁,大大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许多人或应举或漫游,足迹遍于大江南北,名山大川。

不少人数赴边塞,几参戎幕。

他们在政治上富于积极进取的精神,有的还参与改革,自觉地用诗文揭露时弊,干预朝政。

这就使唐代文学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上,大大超越前人。

在文学艺术上,唐代文人互相酬赠唱和,切磋琢磨,取长补短,蔚然成风。

如初唐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盛唐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李华、萧颖士、独孤及,中唐的刘长卿、韦应物: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温筠庭、李商隐等,他们之间都有创作上的交流启发,对形成流派,繁荣唐代文学起了推动作用。

作家的思想状况。

唐朝政治比较开明,一些君主能任贤纳谏,广开言路。

所以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文人思想开放,禁忌较少。

他们敢于嘲讽皇帝,揭露时弊,而统治者一般也不以文字治罪: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不敢尔也。

(洪迈《容斋续笔》卷2)他们敢于蔑视封建礼教,在诗词、传奇中大胆表现男女爱情。

唐朝历代皇帝,或出于政治需要,或由于个人嗜好,曾左佛右道或左道右佛,但统观有唐一代,大体是儒道佛三教并举的。

中唐以后,皇帝常亲自主持三教辩论,互相诘难,促进三教的合流与发展。

受其影响,唐朝文人的思想信仰,虽各有所宗,却多带有出入三教的特点。

儒学在唐朝没有汉代、宋代那样尊显的地位,但仍是官学。

唐太宗命孔颖达撰五经正义,作为学校教材和考试的内容,“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

”(杜甫《行次昭陵》)儒学是文人入仕的必修课。

唐朝文人既不像汉儒那样皓首穷经,拘泥章句,也不像宋儒那样侈谈性理,而是专注事功,关心济世拯物。

当然由于时迁世变,它们的表现内涵不尽相同。

初盛唐文人有强烈的用世干世,建功立业的抱负,在诗文中抒发宏大的胸襟,表现激昂奋发的感情,如陈子昂、李白的诗文;中唐文人力图重振王室,表现出深沉的忧世济世意向。

诗文中的现实主义倾向明显加强,可以新乐府运动和古文运动的兴起为证;晚唐文人则在诗文中宣泄他们济世不能,而产生的愤世、遁世之情,皮日休、陆龟蒙的诗文既有愤世疾俗的批判,又有闲适自放的隐逸,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儒家注重事功的文学批评理论:兴寄美刺说和明道辅时说,是唐代诗文革新的指导理论。

道教攀附李耳为始祖,李唐为抬高身世,也尊老子为先祖。

有这一层政治关系,道教在唐朝被奉为国教。

道家是哲学学派,道教是宗教教派,两者既有联系,更有区别,它们分别对唐朝文人的思想、生活和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

隋唐文人,得志则尊孔孟,失意则祖庄骚。

他们有的归隐躬耕,习周易老庄以自遣,如王绩;有的受庄子愤世疾俗的影响,蔑视礼教、粪土王侯、讥嘲孔丘,与现实相抗争,如李白;有的浪迹山林、修炼学仙,如顾况。

道教大量的神仙故事传说,成为诗文、传奇的题材典故。

道教的修炼斋醮,引发了诗文中许多亦真亦幻、迷离恍惚的仙界幻境的想象与描述,如李贺、李商隐的诗。

道家老庄崇尚自然淳朴,反对雕琢华艳的美学思想,庄子恣肆浪漫的风格,都深深地影响着唐代文学。

佛教在唐朝流布甚广,宗派林立,而对唐代文人的思想、生活和创作影响最大的,则莫过于禅宗。

为僧寺写碑作铭,与僧徒交往酬唱成为时尚,排佛最甚的韩愈,也未能免俗,遑论其他。

不少文人失意之后或在晚年,奉佛自释,所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叹白发》)“不堪匡圣主,只合事空王”(白居易《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

王维、白居易这种受佛教影响,随缘任运,与现实妥协的态度,在中晚唐失意文人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许多文人甚至逃避现实,遁入空门。

所以唐朝的诗僧和僧诗,均称空前。

佛教对唐代文人生活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而与诗文创作的关系则要复杂得多。

如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借论张旭草书,驳斥浮屠淡泊清心之学,说明他洞悉佛理。

刘禹锡是中唐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却能由“明心见性”的禅悟之理,申述诗歌创作的意境说:“梵言沙门,犹华言去欲也。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象入,……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惠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秋日过鸿举法师院》)禅宗关于渐悟、顿悟的理论,启发诗人净心观照自然,以心会景,领略事物的诗情禅趣,创造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

作家的文化修养。

唐朝历代皇帝雅好文艺者不少。

太宗能诗善书,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人学士,留意儒学,酬唱诗歌。

高宗武后,常制新词以入乐。

玄宗更是精通音律,善制新曲。

文宗曾特设诗学士72人。

统治者的爱好、创作和奖励,对文人创作自然是提倡、诱导,而更重要的是他们重视文治,发展教育,提倡中外交流,对唐朝文人的影响。

唐朝在全国普遍设立各级学校,教授经律书算诗等课程。

唐朝与西域、印度、东亚、东南亚各国的交往规模和频繁程度大大超过以往。

在发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外来影响,使唐朝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等等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

教育、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决定了唐代文人的文化艺术秦养的总体水平大大高于前人。

唐朝不少文人诗文、书画、音乐兼长,善于在不同的文学艺术门类之间,互相渗透借鉴,因而题画评诗,鉴赏书法,描绘音乐的佳作层出不穷。

如杜甫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张旭的草书、曹霸的画马、公孙大娘的剑舞,都曾给予他的诗歌创作以灵感和启发,因而他的诗题画、论书,也能深中肯綮。

王维兼工诗书画乐,他的山水诗在绘景状物、意境创造、布局谋篇等方面从绘画中多有借鉴,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都是描绘音乐演奏的名作,它们是高超的演奏技艺和精湛的艺术鉴赏力相结合的产物。

唐朝的文学与艺术互相影响,使诗歌与书画的题材和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同步变化的趋势:初唐多宫庭和宗教的题材,崇尚精工典丽的风格;盛唐多社会、自然的题材,追求雄壮浑厚的风格;中晚唐的诗画,从题材到风格,都有世俗化、通俗化的趋势。

这同样也与作家、艺术家有兼长并擅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关。

唐朝文人文学艺术素养水平的高深,还表现在他们善于继承,勇于创新。

继承创新需要识、胆、才,唐朝文人有兼容包举的魄力和勇气,善于“别裁伪体”,能够“转益多师”。

(杜甫《戏为六绝句》)他们对诸如《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楚骚的浪漫主义风格,诸子的哲理思辨,汉魏风骨,齐梁声律,史汉的传记叙事,六朝的志怪神异,辞赋的铺张扬厉,乐府的质朴白描,南朝民歌的清丽婉约,骈文的精工俪对,均能广采博取。

他们反对“荣古虐今”,“渔猎前作,戕贼文史”,(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敢于突破传统,推陈出新。

如柳宗元作《非国语》,对《国语》中的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等迷信邪说进行批驳,但正如胡应麟所说:“柳宗元爱《国语》,爱其文也;非《国语》,非其义也。

义诡僻则非,文杰异则爱,弗相掩也。

好而知恶,宗元于《国语》有焉。

”(《少室山房笔丛》卷13)“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拿来主义》)正是由于唐朝文人敢于和善于“拿来”,才能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唐代文学。

唐代文学有“文质半取,风骚两挟”的特点和世俗化、通俗化的倾向。

唐朝文学是在南北朝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南朝文学长期占统治地位,它在艺术上精美华艳,但内容贫乏空虚。

北朝文学,尤其是北朝民歌,内容较充实,风格刚劲粗犷,而艺术上却较质木朴拙。

唐朝文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创造出唐朝文学“文质彬彬”的一代新风。

唐代因处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文学作品的文质彬彬,有气势恢宏,风骨刚劲的特点。

就诗而言,从唐太宗的“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入潼关》),到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从四杰的“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王勃《平(台秘略赞·艺文》)到李白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唐诗的恢宏气势,刚健风骨,表现得十分充分。

唐诗经过百余年的改革发展,到开元、天宝年间,“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殷璠《河岳英灵集》)表现出文质彬彬的特点。

就散文言“唐之文章,无虑三变。

武德以来,沿江左余风,则以 章绘句为尚。

开元好经术,则以崇雅黜浮为工。

至于法度森严,抵轹晋、魏,上轧周、汉,浑然为一王法者,独推大历,贞元间。

”(严有翼《柳文序》。

(引徐志钟语)唐代散文经过三百年的革新努力,至韩、柳而臻于极盛其间,陈子昂的文章“逸足骎骎,方将抟摇而凌太清,猎遗风而薄嵩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