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什么董仲舒的思想受到重视
• 法家? • 道家? • 儒家? •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 家和阴阳无行家的一些思想糅 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后成为
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
阴 阳 家 思 想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 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 之人同归之,若归父母,……观天人相 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败之道,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 乃至。”
(2)“有为”措施: (知识链接必修1 P12、P14;必修②
P17)
①政治: ②经济: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 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③军事: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西汉与时俱进的儒学代表、哲学 家、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 《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 (前 134),董仲舒在《 举贤良对
③ 统治者的有为 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儒家垄断中央、地方教育 •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兴办太学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打破……,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2、结果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有一定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 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 制的需要。
探究学习 2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详解

2.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复习
• 回答问题: • 1.秦朝治国理念是什么?“焚书坑儒”的实
质是什么? • 2.汉初治国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那样
的理念? • 3.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当
时国家面临哪些问题?
焚了哪些书,又保留了哪些?手段如何?
鲁壁 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据说是秦朝时孔子第
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
一、秦汉时期治国理论:
秦
Hale Waihona Puke 汉初汉武帝时重法轻儒 道家“无为”思 (焚书坑儒)想
2、汉初的“无为”
汉 初
战争 破坏
“无为”
与 民 宽松
形 势
社会 凋弊
黄老之学 (道家)
休 息
面汉对兴汉,初接秦如之此敝形,势诸侯,并如起果,民你失是作刘业邦而大,
——顾颉刚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
、 政治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措
施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教育 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从
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2、汉 代 教 育 状 况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 政治,写了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 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大臣。文章上奏前,被告 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 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 他。——《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 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 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 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记载,惠帝时,曹参为相,更不求有为,无所事事。
朝廷大臣及地方官吏有事禀报,他一律“饮以醇酒”,直到其“醉后而去,终莫得开说”,如此“以为常”。
这反映了汉初曹参接受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2、下图是汉武帝问策贤良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的场景,,他提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进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学术自由B、加强中央集权C、提高儒学地位D、统一思想文化3、汉武帝是董仲舒发挥了儒学,提出了“大一统”思想。
后来唐人颜师古曾解释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吸取了A、孔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墨子的思想4、中国古代君主有颁布《罪己诏》的传统。
其内容一般是君主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
唐德宗颁布《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语,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与上述思想有关的人物是A、老子B、庄子C、韩非子D、董仲舒5、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主张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认为人性本善,君权神授6、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
”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应指A、民贵君轻B、天人感应C、三纲五常D、和谐中庸7、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十年要人民只读一种书。
”汉武帝为使人民“只读一种书”采取的具体措施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设立太学,以儒为教C、鼓励学习,游而入仕D、注重孝廉,察举征召8、“汉武帝时,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高考链接· 典题8】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 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深察名 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答案】B
【高考链接· 典题9】 下图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 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高考链接· 典题6】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 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 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 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 位显著提高
【答案】D
【高考链接· 典题7】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 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答案】A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 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 “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 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 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 《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 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 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 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识记汉初的无为而治,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概念。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理解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的理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回顾儒学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1、汉初实行“无为”的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坏破严重,汉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汉武帝时实行“有为”的政策的原因A、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汉经济实力增强,社会繁荣。
B、但也存在许多问题:(1)、南北边境不宁。
(2)、王国威胁中央。
(3)、阶级矛盾激化。
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历史贡献他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著有《春秋繁露》。
贡献:他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A、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B、政治方面:用文人、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C、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为儒学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第2课 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 理想化 宗教化)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 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理想化 政治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 被当作“圣经”。
◆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神学倾向。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巩固了政治统一,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大一统”与 “神话皇权”);
促进传统主流文化的进步,推动了儒 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文化专制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积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评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价 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消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 极 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 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土地兼并剧烈 匈奴为患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可能性)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 地兼并、匈奴为患等问题。 (必要性) ③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 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目 的)
(2)方法: 推荐——策问(成 为定制) “贤良对策”。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 “初令郡国举孝(孝子)、廉(廉吏) 各一人”(《汉书· 武帝纪》)。
4、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先秦儒学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关系 学派地位 思想内容 发展趋势 仁 儒家 批判时政 诸子学派之一 谈论现实问题 充实发展,追 求真理
必修三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国力日盛
消极: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放纵、姑息 边境不宁——和亲 王国问题——中央软弱无力
(5)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武帝时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是什么?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此在政治、经 济、思想 、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可能性: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 关系是( )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C.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 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 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2、新儒学的内容:
为儒学披上了神学 外衣(具有神学色 彩)其哲学思想的 为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 权神授”,“天人合 一”,“天人感应” 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
3、核心: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
董仲舒
考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 学和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课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从“无为”到“有为”
材料一:教材P8引言部分。 材料二: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 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 车。 ——《汉书· 食货志》 ( 1)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怎样?原因是什么? ( 2)原因: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朝维护大一统 的局面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评价: 原因:儒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违背 ①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了历史发展。 ②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 2)根据材料一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怎样?原因何在?怎 (( 3)西汉建立后治国的指导思想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③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 样评价焚书坑儒? 原因: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主观原因) ②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 (3)根据材料二到了西汉治国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人心 ),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原因)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 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 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思之窗】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
为什么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 ①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是因为董仲舒提倡的“春秋大一统”“君权神 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符合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 都是他吸取的方向。 • ③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 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结束语
•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 经济的反映。 • 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 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易被统治 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 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
3.评价 ⑴积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确立儒家独尊地位。 ⑵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 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学习延伸】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
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 答案要点提示: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 •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 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 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 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第 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的史实。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的体现: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 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的儒学体系。
2.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仁政”:限田、薄赋、省徭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的消亡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
A、②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D
【习题4】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Hale Waihona Puke 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
C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
诸侯做大,威胁中央
一、提出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无为而治”表现:休养生息政策 影响 :
经济恢复增强,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王国膨胀;土地兼并;匈奴边患
“有为”
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汉武帝刘 彻(公元 前156年~ 前87年)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1)统治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3)汉武帝推崇儒学措施的影响
2.表现:
思想儒家肯思定想董逐仲舒渐的成新为儒历学代思统想治者所 措 推政崇治的正用统文学思儒想者,参逐与渐国成家为大两政 千多年 施 来中国(传1统)文儒家化经的典主成流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核心:“天人感应”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新儒学
边境不宁 诸侯割据
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土地兼并 限制兼并 限田、薄赋、省徭役
社会矛盾 缓和矛盾 制定规范
三纲五常
儒学的自我调节满足了时代的要求。 新儒学为儒学赢得正统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育(2)五经“博士”为教官;兴办太学; (3)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从官方到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态度有何异同?
焚书坑儒
【习题1】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 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秦 朝 ——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西汉初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 ——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 ①背景:经济残破 ②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③治国原则:“无为而治” ④应用:休养生息政策
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2)加强皇权:中外朝制; 经济:
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 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抑 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军事: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外交:打通“丝绸之路” 文化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罢黜20百20/1家1/22,独尊儒术
13
【习题2】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
“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
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D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习题3】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 现了 ( )
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 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 道而为。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
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史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纪》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D
罢黜20百20/1家1/22,独尊儒术
12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态度有何异同?
焚书坑儒
同 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实质:都是文化专制。 影响:都有利于国家统一但不利于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异 政策:秦始皇排斥儒学,汉武帝尊崇 儒学。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