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沈括传》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宋史·沈括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沈括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沈括传》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

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

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

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

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

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

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

”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

”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

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

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

”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

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

”帝颔之。

明日,二事俱寝。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

”帝遣括往聘。

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

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

”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

赐括白金千两使行。

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

他日复问,亦如之。

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

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取材于《宋史·沈括传》)[注]解:解州,地名。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大籍民车籍:征用B.人未谕县官意谕:告诉C.二事俱寝寝:停止D.契丹知不可夺夺:改变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治废田,以救水患以威用其民B.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括得地讼之籍数十C.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D.今所争盖三十里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市井小贩一样平庸的人,对于天象和历算的图谱仪器,大多全然不懂。

北宋-沈括《活板》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沈括《活板》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沈括《活板》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活板北宋-沈括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翻译: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广泛使用。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从五代时冯道雕版印《五经》开始,以后的典籍,就都采用刻版印刷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

其法: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用胶泥刻字,像铜钱的边缘那样厚薄,每一个字做成一个印,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准备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要印的时候就把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将字密密地排上,排满一铁框为一板,拿着放在火上烘烤,待松脂、蜡等逐渐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上面,这样铁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整了。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如果只印两三本的话,还不算简便。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印数十、成百上千本,就极为神速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

初中语文文言文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

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此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用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想要印刷,就把在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板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晏殊初任》(沈括)全文及翻译

《晏殊初任》(沈括)全文及翻译

《晏殊初任》(沈括)全文及翻译
作者或出处:沈括
古文《晏殊初任》原文: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

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寮择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一日选东宫(版权所有FanYi.Cool古文翻译库)官,忽自中批除晏殊。

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覆,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寮,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版权所有FanYi.Cool古文翻译库)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

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

仁宗朝,卒至大用。

沈括《活板》文言文翻译

沈括《活板》文言文翻译

沈括《活板》文言文翻译《活板》只用三百多字,便将我国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说得清楚明白。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括《活板》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活板》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翻译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

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之,指“板印书籍”。

盛,大规模地。

为,做。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始,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即“以后”。

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

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

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

炀,烤。

*: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宋史·沈括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沈括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沈括传》原文及翻译原文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

县依沐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

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校勘,删定三司条例。

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

坛下张幔,距城数里为园囿,植采木、刻鸟兽绵络其间。

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所宜。

乘舆一器,而百工侍役者六七十辈。

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

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

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

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

加史馆检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

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

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扌延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

"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

"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

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

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

"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

然患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臣恐得不足偿费。

"帝颔之。

明日,二事俱寝。

擢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自中允至是才三月。

为河北西路察访使。

先是,银冶,转运司置官收其利,括言:"近宝则国贫,其势必然;人众则囊橐奸伪何以检颐?朝廷岁遗契丹银数千万,以其非北方所有,故重而利之。

《宋史·沈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宋史·沈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宋史·沈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宋史·沈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原文: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

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

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

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

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

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

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

”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

”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

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

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

”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

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

”帝颔之。

明日,二事俱寝。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

”帝遣括往聘。

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

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

”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

赐括白金千两使行。

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

他日复问,亦如之。

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

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取材于《宋史·沈括传》)[注]解:解州,地名。

磁针指南文言文翻译

磁针指南文言文翻译

磁针指南文言文翻译《磁针指南》记载了磁针的制作方法及其特性。

沈括通过实验观察,对一些磁学现象提出新的见解。

下面内容由店铺为大家分享磁针指南文言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作品原文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水浮多荡摇。

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其中有磨而指北者。

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作品译文有特别技能的人用磁石磨针尖,针尖就能指南,但是常常略微偏东,不全指向正南。

把磁针漂浮在水面上多半摇晃不定。

在指甲上或碗边上也都可以安放磁针,这样针转动更迅速,但这些东西坚硬光滑,针很容易坠落下来,不如用丝线悬挂的办法为最好。

这种方法是:抽取新丝棉中的单股蚕丝,用芥籽大小的一点蜡,把丝黏连在针腰上,悬挂在无风的地方,那么磁针经常指着南方。

其中也有磨了而指着北方的。

我家指南、指北的磁针都有。

磁石的指南,好比侧柏树叶的指西,没人能知道它们的原理。

作品赏析到了宋代,指南针被广泛地运用于航海,成为辨识方向的主要仪器。

沈括发现,用天然磁石磨铁针,能使铁针磁化。

这一发现,不仅在我国,即使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

发现了磁针偏差现象,即现代科技术语所谓的磁偏角。

指出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沈括之所以能断言磁针偏差,是因为当时已经精确测量出地球子午线的方位,并使用了灵敏度很高的指南针来测量的结果。

这一发现,比欧洲哥伦布于1492年远渡大西洋时才观测到磁偏角现象,早四百多年。

验证了指南针的四种装置方法: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缕悬法。

通过分析比较,确认缕悬法为最好。

现代一些指南仪器采用的悬挂式磁针,就是沿用了这一方法。

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北宋天圣九年,出[2] 生于一个下层官吏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沈括常自谓“出自寒门”。

母徐氏,是苏州吴县人,知书达礼,谙通文墨;父沈周,为官清正,不主张严刑苛法,到泉州任职时,沈括随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史·沈括传》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导读:原文: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

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

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

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

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

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

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

”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

”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

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

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

”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

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

”帝颔之。

明日,二事俱寝。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

”帝遣括往聘。

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

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

”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

赐括白金千两使行。

至契丹庭,契丹相杨
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

他日复问,亦如之。

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

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取材于《宋史·沈括传》)
[注]解:解州,地名。

译文:
沈括,字存中,由于父亲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荫,担任了沭阳县主簿的官职。

沈括考中进士后,被派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后来升为提举司天监,当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对于天体的现象、图象以及观象的器械几乎全然不知。

沈括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以后这些都被使用。

淮南发生了饥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视调查。

他到达淮南后,便下令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同时组织修通河渠,整治荒芜的田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困难。

随后他又升任集贤校理,奉命巡视调查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情况。

当时,朝廷大量征用民间的车辆,人们不了解官家的意思,认为是对他们财物的夺取而忧虑;又加上市易司担心蜀地禁止不了私贩贩盐谋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解
州的盐去解决蜀地的吃盐问题。

上书议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织布机上的纱线,但都没有把问题讲清楚。

沈括侍立在皇帝身旁,皇帝看着他说:“你知道征用车辆的事吗”沈括回答说:“知道。

”皇帝问:“这事怎么样?”沈括说:“请问征用车辆要做什么用呢?”皇帝说:“北面的辽军用马来取胜,没有车是不能够抵挡他们的。

”沈括说:“车战的好处,在历代都可以看到。

但是古人所说的兵车,是轻车,有五匹马来拉,有利于快速进军。

现在民间的载重货车庞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所以人们都叫它‘太平车’,只能供平时用用罢了。

”皇帝高兴地说:“别人的话没有说到这些,我要好好考虑一下。

”接着又问他蜀盐的事,沈括回答说:“把所有的私人盐井都填塞掉而运解州的盐去,使所有的盐都由官府发售,当然好。

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小盐井特别多,是不能够一下子禁绝的,势必要派人去守卫它们,这样一来,恐怕就得不偿失了。

”皇帝点头,认为很对。

第二天,这两件事就都停止了。

辽国的萧禧来争要河东黄嵬一带地方,留在宾馆不肯离去,说:“我一定要达到目的才得返回。

”皇帝派沈括前去谈判。

沈括到枢密院翻看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近年来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为边界,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差三十里远,就上表述说这件事。

皇帝听后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

”于是,皇帝命令将所画地图拿给萧禧看。

萧禧理屈词穷,才不再争论了。

皇帝赏赐了沈括一千两白金,让他出
使去辽国。

他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谈。

沈括找到争论土地的数十份文件,预先让办事人员背熟它。

杨益戒提出问题,沈括就让办事人员回答。

另一天再提出,还是同样回答。

最后杨益戒无话可答,傲慢地说:“你们连几里的地方也不愿意放弃,难道想轻易断绝两国的和好吗?”沈括说:“现在你们北朝舍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凭借暴力来役使你们的人民,这对我们宋朝没有什么不利。

”总共会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会改变,就丢开了黄嵬地区不谈,沈括于是启程回朝。

他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风俗的单纯和复杂,人心的拥护和不满,写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

沈括学问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而且都有论述和著作。

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笔谈》一书,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

【《宋史·沈括传》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1.《宋史·沈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2.《宋史·沈括传》原文及翻译
3.《宋史·梁克家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4.《宋史·高登传》文言文的原文及译文
5.《宋史许骧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6.《宋史许骧传》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7.《宋史·许骧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8.《宋史·魏羽传》文言文的原文及译文
上文是关于《宋史·沈括传》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