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教材分析本组教材描述的是纯真、难忘的童年岁月。
教材安排了有关童年的古今诗词,也有名人名家对儿时情怀的追忆,讲述的都是亲身所为,亲眼所见,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安排都是针对童年话题的说说写写。
《古诗词三首》是本组教材的开篇,天真烂漫的童年情怀,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也特别能激发对童年的向往,用古诗词的语言描述的童年情景,更是活泼跳跃,意境深远。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1.会认4个新字,通过看图比较等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
会写7个生字。
2.读准诗词,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有感情诵读三首古诗词3.通过画面想象,图文结合,查看注解、关键词比较等方法,品词潜句,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使风儿童的顽皮可爱,以及溪畔农家生活的和美、恬淡、惬意。
4.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能够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改编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情韵。
教学时间:2课时基本程序教学调整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牧童》、《舟过安仁》。
一、话题导入:1.板书童年。
齐读。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你说童年是什么?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都怀念着,留恋着,让你们这些小小的孩子珍惜着,童年还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2.出示两首诗,自读。
二、学习《牧童》1.只显示一首《牧童》看屏幕自读。
问会读了吗?这首《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的《所见》,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读起来多么有声有色,动静相宜啊。
2.我们也把这首诗读活吧,老师建议看着书再读,问为什么要看着书读?因为书中有许多辅助的知识。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通用13篇)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2011版的要求、农村学校五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时要求我制定了一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迷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去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三、学生分析:农村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少,在狭窄的空间里看惯了山清水秀的家乡风景,几乎没有人见过真正的草原是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学过的诗歌《敕勒川》以及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对草原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阅读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愿意主动去探索新事物。
四、教学内容分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主题编写的开篇课文。
但本篇课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作者通过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课文语言优美,适合美美的朗读;适合在不断的朗读、探索中去感受草原的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感情的直接抒发在课文的末尾一句,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本文的难点之一。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2教学难点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3.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4.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5.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古诗两首》、《荷塘月色》、《春日》、《泊船瓜洲》、《长相思》。
2. 重点字词:生僻字、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等。
3. 语法知识点:形容词、副词、动词等词类的运用。
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重点字词的掌握。
2. 难点:语法知识点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字词。
2. 互动法:提问与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3. 实践法: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参与度、回答问题准确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字词掌握、课文理解等。
3. 测试成绩:阅读理解、写作等。
第二章:课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古诗两首》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掌握重点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古诗两首》。
2. 重点字词:生僻字、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等。
3. 文学常识:作者简介、诗歌背景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重点字词的掌握。
2. 难点:文学常识的掌握,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字词。
2. 互动法:提问与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欣赏法: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参与度、回答问题准确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字词掌握、课文理解等。
3. 测试成绩:阅读理解、写作等。
第三章:课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荷塘月色》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掌握重点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完整版教案

1草原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
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
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
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
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
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1-(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
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汇总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音乐响起
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2、认识本课6个生字,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习作四感动
教学目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10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10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
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内容,发现课文在叙述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学习文章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从直接描写葛利格语言、行为的语句中,以及描写音乐的句子中感受这位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
3、初步感受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
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
(生读课题)3.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二、整理字词,丰富词库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妮、菩、咆、哮、枞、抑、曙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生自学生字,词)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关于“爱德华·格里格”的资料。
3、小组合作,理清文章的结构。
4、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教学目标:1、会流利读外国的名字。
2、自主尝试以人物事件为纲概括主要内容。
3、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感受孩子舍与不舍的心理。
4、感受孩子们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对法西斯的恨。
教学重点: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舍与不舍的心理。
教学难点:自主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走进故事,感知大意。
1、课件演示,师:看着你们一张张活泼可爱的脸,我就知道你们的生活肯定很幸福,无忧无虑,然而世界并不太平。
让我们一起认真地阅读这张张图片,因为它诉说着一个个辛酸的故事,当你看完之后,想一想,你觉得该为他们做些什么?2、导入:是啊,你们都是善良的孩子,懂得应该去帮助应该帮助的人,我们这里也有一群像你们一样善良孩子,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3、出示课题,师:首先我们来认识这里六个孩子。
板书人名:甫兰杰克安东尼依沃塞夫罗达??还有两个没名字的孩子,(读人名)。
4、师:一天,这些爱玩游戏的孩子们被一张报纸给吸引了,这是怎样的一张报纸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看。
二、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大意。
1、学习继续事件“起因”的句子。
师:这是怎样的一份报纸?出示句子。
(1)师:报纸的第一版上有一张残缺不全的孩子的脸,这是一个在法西斯强盗轰炸爱里哥埃德时被炸死的西班牙孩子。
(2)出示句子,读句子,尤其是读准词语:爱里哥埃德。
报纸的第一版上有一张残缺不全的孩子的脸,这是一个在法西斯强盗轰炸爱里哥埃德时被炸死的西班牙孩子。
(3)说说读后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 读通下面的句子。
(1)导语:六个孩子看了报纸后,他们知道——,他们想——,他们用什么来帮助西班牙人民呢?让我们好好读读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男生分别读第5至10节;女生分别读第1至18节(4)根据提示概括课文大意:谁,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做了些什么。
(5)师小结并过渡:是啊,为了西班牙人民,他们捐出了自己的玩具,在捐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许多举动深深打动了我们,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我们一起往下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爱阅读
第一课《捉迷藏的乐趣》
课时安排
本课时为第一课时,共需一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
- 了解“捉迷藏”游戏。
- 阅读课文,感受读书的乐趣。
- 理解语文知识点,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 研究语文知识点,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难点
- 能够理解课文更深层的含义。
- 能够将语文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
- 多媒体教学设备。
- 相关绘本和课件。
- 课堂小游戏和趣味互动环节。
教学过程
1. 开始课堂,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整个单元的研究目标。
2. 让学生们谈论一下自己喜欢玩的游戏,并引入本课将要研究的内容。
3. 播放一段有关“捉迷藏”游戏的视频,并与学生们分享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有趣的游戏。
4. 介绍本课的词汇和知识点,并让学生们自己翻阅课文,理解文章的表层含义。
5. 分组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中“爱读书”的含义,并与同伴进行讨论。
6. 班级互动环节,设计一个带有趣味性的小游戏或互动环节,将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回顾。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题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总结
本单元是围绕“我爱阅读”这个主题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们了解到阅读是一种乐趣,更要让他们明白阅读对于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认识到学习语文知识和运用语言是十分必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2、认识本课6个生字,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
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1 / 16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2、交流:(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2 / 16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
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第二课时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3 / 16地拥上木桥。
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
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4 / 16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
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
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
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
参考题目:爷爷,我们想您!老支书,慢走!挥泪送别老支书!我们永远纪念您!洪水退后……四、领悟写法,激发情感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5 / 16的地方?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1)巧妙的设置悬念。
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五、作业1、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2、排演课本剧。
17梦想的力量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2、能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到“梦想的力量”,感受人们对非洲人民的同情和爱,能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瑞恩说的话。
课前准备:搜集资料了解非洲缺水的状况教学过程:6 / 16一、“梦想”的质疑1、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2、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梳理归纳:(1)谁的梦想?(2)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3)梦想是怎么实现的?(4)这个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二、“梦想”是什么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尝试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
”◇“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三、“梦想”怎样实现的7 / 16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意见,进一步深入理解。
(1)瑞恩为攒够这七十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①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
”②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瑞恩还是一个孩子,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做那么多的家务活。
当时瑞恩心里会怎么想的?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瑞恩的同情心感动了很多人,得到了同学、老师和其他很多人的支持。
①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瑞恩筹齐了大一口井的钱。
”◇“瑞恩的老师没想到……是瑞恩和同学们更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②当人们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中听到瑞恩的故事后,他们会怎么想的?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3、再次默读课文,深入地思考:是什么是瑞恩的梦想8 / 16成真?实现梦想不仅仅是钱,更是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四、“梦想”的力量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2、课堂交流。
(1)打好了瑞恩的第一口井。
①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
②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像些什么?③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为什么而幸福地流泪?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2)“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已经为非洲打了30口井。
3、讨论:你还认为“梦想的力量”大在哪里?梦想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心,能够为非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能够为非洲建设作出贡献。
五、作业1、摘录瑞恩说的话。
2、瑞恩满怀希望的去募捐,当他得知七十块钱只够买一个水泵时,幼稚的他并没有失望,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虽然这非常非常难,但瑞恩9 / 16依然执着地做着。
他的执着感动了妈妈的一位朋友。
她决定帮帮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他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
如果你就是妈妈的朋友,你会在文章中写些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话。
参考题目:《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瑞恩的井》……也可以自己命题。
口语交际四感动教学目标: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课前准备:1、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2、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1、播放电视广告。
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
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
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2、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10 / 16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
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
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
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
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
(音乐响起)6、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7、出示刘翔的图片。
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国歌声。
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为什么?8、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因为我们善良,11 / 16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指名说话。
一位同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
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2005”比赛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
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开展活动。
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习作四感动教学目标: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