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书
雷击年雷击次数计算

摘自《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二章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第2.0.1条 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第2.0.2第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第2.0.3条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五、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六、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七、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八、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九、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注:预计雷击次数应按本规范附录一计算。
第2.0.4条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二、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或等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三、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四、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跟雷电感应保护计算

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计算
L(m)=100ds(m)=2500.0500L(m)=250ds(m)=250
0.1250
35.2
2.459
0.430
总年雷击次数N=N1+N2=0.471可接受的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Nc的计算
信息系统所在建筑物结构C1= 1.0000 信息系统重要程度C2= 1.5000 信息系统耐冲击类型C3=0.5000 信息系统所在雷电防护区C4= 1.0000 信息系统危害后果C5=0.5000 区域雷暴等级C6= 1.0000年平均雷击次数Nc=5.8*10-1.5/C=0.033348各类因子C=C1+…+C6= 5.5000雷电拦截效率E=1-Nc/N=0.929226
低压埋地电源电缆长度电缆等效宽度电源电缆入户截收面积Ae1=2dsL10-6=埋地信号线电缆长度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 N 2=NgAe=该建筑物为:B类防雷电建筑电缆等效宽度信号电缆入户截收面积Ae2=2dsL10-6=年平均雷暴日Td=Ng=0.024Td 1.3=。
建筑物雷电防护等级计算

NC=5.8*0.0316227766/C
各类因子之 和C 10.50 可接受的最 大年平均雷 击次数Nc 击次数Nc
0.01747
按防雷装置的拦截效率确定雷电防护等级E=1ຫໍສະໝຸດ Nc/N0.993946002
结论: 结论: 应该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A级
建
建筑物年预计累计次数计算
序 号 1 建筑长度L (米) 35.00 建筑宽度W(米) 建筑高度H(米)
筑
物
雷
电
防
护
等
级
表
备 注
预计年雷击次数N1(次/a) 总预计年雷 击次数N 击次数N = N1+N2(次 /a) 蓝色单元格是 需要人工填写 的。无金属铠 装或带金属芯 线的光纤电缆, 其有效截收面 积Ae'为0。L是 线路从所考虑 建筑物至网络 的第一个分支 点或相邻建筑 物的长度,单 位为m,最大值 为1000m,当L 未知时,应采 用L=1000m
N1=k*Ng*Ae
校正系数K 扩大宽度D (米) 86.60254 等效面积 Ae(平方公 里) 0.03253899 雷击年均密度 Ng(平方公里 *a) 2.075665
年均雷暴日Td (d/a) 30.90
14.00
50.00
2.0
0.13508
入户设施年预计累计次数计算
序 低压架空电源电 高压架空电源电 号 缆长度L1(米) 缆长度L2(米) 0.00 2 有效截收面积 Ae1' 0.000000 500.00 有效截收面积 Ae2' 0.250000 低压埋地电源电 缆长度L3(米) 100.00 有效截收面积 Ae3' 0.050000 高压埋地电源电 架空信号线缆 缆长度L4(米) 长度L5(米) 0.00 有效截收面积 Ae4' 0.000000 500.00 有效截收面积 Ae5' 1.000000
2010版防雷设计规范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模板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建筑物预计 雷击次数 N /次/a 0.046 序号 1 2 建筑物性质 L /m 111.20 建筑物长宽高 W /m 76.50
它低的其他建筑物, 围内时 建筑物预计 雷击次数 N /次/a 0.077 平行长度 总和 L /m 60.00 序号 1 2
当建筑物的高等于或大于100m, 同时其周 这些建筑物不在所考虑建筑物以滚球 建筑物性质 L /m 111.20 建筑物长宽高 W /m 76.50
的其他建筑物时 建筑物预计 雷击次数 N /次/a 0.035 序号 1 2
当建筑物的高等于或大于100m, 同时其四周在2 建筑物性质 L /m 111.20 建筑物长宽高 W /m 76.50
的其他建筑物时 建筑物预计 雷击次数 N /次/a 0.064 平行长度 总和 L /m 60.00 序号 1 2
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H≥100m)
扩大宽度 等效面积 校正系数 H /m 102.70 H /m 102.70 A e/m
2
建筑物长宽高
k 1
年平均 雷暴日数 T d/天 34.5
建筑物预计 雷击次数 N /次/a 0.277
0.0802
于或大于100m, 同时其周边在2H 范围内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 不在所考虑建筑物以滚球半径等于建筑物高( m )的保护范围内时, 扩大宽度 等效面积 校正系数 H /m 102.70 A e/m2 0.0771 k 1 年平均 雷暴日数 T d/天 34.7 建筑物预计 雷击次数 N /次/a 0.268 平行长度 总和 L /m 60.00
当建筑物的高小于100m, 同时其四周在2D 范围内都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时 序号 1 2 建筑物性质 L /m 60 建筑物长宽高 W /m 30 H /m 20 扩大宽度 等效面积 校正系数 D /m 60.00 A e/m 0.0100
(建筑工程管理)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建筑工程管理)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附录壹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国际上已确认Ng和年平均雷暴日Td为非线性关系。
本规范修订组和有关规范修订组口头商定结合我国情况采用。
至本规范定稿时止,IEC-TC81未通过的文件提出Ng和Td关系式为。
本附录提出计算Ae的方法基于以下原则:1.建筑物高度在100m以下按滚球半径100m(即吸引半径100m)考虑。
其相对应的最小雷电流约为kA,接近于按计算式以积累次数P=50%代入得出的雷电流I=32.5kA。
在此基础上,导出计算式(附1.4),其扩大宽度等于。
该值相当于避雷针针高H在地面上的保护宽度(当滚球半径为100m时)。
扩大宽度将随建筑物高度加高而减小,直至100m时则等于建筑物的高度。
如H=5m时,扩大宽度为m,它约为H的6倍;当H=10m时,扩大宽度为m,约为H的4.4倍;当H=20m时,扩大宽度为=60m,为H的3倍;当H=40m时,扩大宽度为=80m,为H的2倍;当H=80m时,扩大宽度为=98m,约为H的1.2倍。
2.当建筑物高度超过100m时,如按吸引半径100m考虑,则不论高度如何扩大宽度总是100m,有其不合理之处。
所以,当高度超过100m时,取扩大宽度等于建筑物的高度。
此外,关于周围建筑物对Ae的影响,由于周围建筑物的高低、远近都不同,计算很复杂,因此不予考虑。
这样,在某些情况下,计算得出的Ae值可能比实际情况要大些。
“a”为法定计算单位符号,表示时间单位“年”附录三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和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附3.l)式中的A值,实际上是冲击系数a的倒数。
在原规范的编制过程中,曾以表1作为基础,经研究提出表2作为原规范的附录,供冲击接地电阻和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
但由于存在不足之处(即对于范围延伸大的接地体如何处理,提不出壹种有效合理的方法),后来取消了该附录。
本附录是在表2的基础上,引入接地体的有效长度,且参考图1提出附图3.l的。
对附图3.1的俩点说明:1.当接地体达有效长度时A=1(即冲击系数等于1);因再长就不合理,a>1。
雷击次数计算方法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的简化计算方法摘要:对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
由于建筑物一般都不是规则的六面体,使建筑物等效面积的计算变得复杂,笔者分析了用矩形等效计算平面代替实际建筑平面进行等效面积计算的可行性,从而使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的计算大大地简化了。
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CB50057—94)给出了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的计算式:N=kNgAe (1)式中:k——校正系数;Ng——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Ae——等效面积,km2,见图1。
Ng=0.024Tdl.3 (2)式中:Td——年平均雷暴日数,d/a。
Ae=[LW+2(L+W)D+πD2)·10-6 (3)式中:L、W——建筑物的长、宽,m;D——建筑物每边扩大宽度,m。
当建筑物高度H<100m时:D=√H(200-H) (4)当H≥l00m时:D=H (5)对于比较规则的六面体建筑物,上述计算比较简便。
但现实中的建筑物,可以说没有一个是规则的六面体,使等效面积Ae,的计算变得复杂,也就使年预计雷击次数N的计算变得复杂了。
能否找到一个简便、实用的计算方法,既能使防雷等效面积计算简便可行,又能使计算误差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这就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
1 不规则建筑物防雷计算平面的简化由(1)、(2)式可知,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的关键是等效面积Ae。
的计算,而Ae的计算取决于防雷计算平面的确定。
所以,简化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的关键是简化建筑物的防雷计算平面。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不规则的建筑平面,都可以用一个适当的矩形平面代替,进行防雷计算。
只要这个平面确定得合理,其Ae(即N)的计算误差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就使不规则建筑平面的建筑物的防雷计算大大地简化了。
上述矩形平面可称为等效(或近似)计算平面,其确定的原则为:a.等效计算平面应为矩形(含正方形),以保证计算的简化;b.等效计算平面的面积应接近或等于建筑物的屋顶平面的面积,以保证计算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c.有凹口的建筑物,一般可将凹口补齐作为建筑物屋顶平面,再按此屋顶平面确定等效计算平面(见图2)。
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

建筑物的高度(H): 建筑物的长度(L): 建筑物的宽度(W): 年平均雷暴日数(Td): 校正系数(k):
请输入
3.6 m 10.8 m 8.5 m 35.6 查询 2
计算结果
建筑物等效面积(Ae): 0.00333941 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Ng): 2.49514759 年预计雷击次数(N): 0.01666466 km2 次/(km2): 0.00899114 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Ng): 4.91821905 年预计雷击次数(N): 0.06633059 km2 次/(km2*a)
次/a
次/a
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 1.平屋面或坡度不大于1/10的屋面——檐角、女儿墙屋檐。 2.坡度大于1/10且小于1/2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屋檐。 3.坡度不小于1/2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
建筑物为圆形
建筑物的高度(H): 建筑物的直径(D):
请输入
12 m 12 m
年平均雷暴日数(Td): 校正系数(k):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新规范,填入数据自动生成)

H )] 106 [
D L0 ] 10 6 2
与本建筑物平 建筑物每边 年平均雷暴日 建筑物的长 建筑物的宽 建筑物的高 行的周边建筑 的扩大宽度 Td(单位:d/a) 物边长总和 L(m) W(m) H(m) D(m) L0(m) 69 15 2.8 14 51.0 5.6
面计算: (A.0.3-3) 建筑物每边 年平均雷暴日 建筑物的长 建筑物的宽 建筑物的高 的扩大宽度 Td(单位:d/a) L(m) W(m) H(m) D(m)
:
(A.0.3-4) 建筑物每边 年平均雷暴日 建筑物的长 建筑物的宽 建筑物的高 的扩大宽度 Td(单位:d/a) L(m) W(m) H(m) D(m) 69 33.5 23.5 78 97.5
占地面积 (平方米) 1500.0
层数 (层) 30
总建筑面 积(平方 米) 45000
1500.0
45000
占地面积 (平方米) 42.0
层数 (层) 30
总建筑面 积(平方 米) 1260
占地面积 (平方米)
层数 (层)
总建筑面 积(平方 米)
787.3
30
23617.5
占地面积 (平方米) 787.3
层数 (层) 30
总建筑面 积(平方 米) 23617.5
占地面积 (平方米) 787.3
D L0 ] 10 6 2
序号
建筑物名称
1 2 3
人行天桥
③.四周在2D范围内都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时,按下面计算:
Ae [ LW ( L W ) H (200 H )
序号 建筑物名称
H (200 H )
4
] 1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书
工程名:山东大学
计算者:王威
计算时间:2014.5.15
参考规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1.已知条件:
建筑物的长度L = 48.7m
建筑物的宽度W = 19.6m
建筑物的高度H = 13.8m
当地的年平均雷暴日天数Td =28.4天/年
校正系数k = 1.0
不考虑周边建筑影响。
2.计算公式:
年预计雷击次数: N = k*Ng*Ae = 0.0454
其中: 建筑物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 Ng = 0.1*Td = 0.1*28.4 = 2.8400
等效面积Ae为: H<100m,
Ae =[LW+2(L+W)*SQRT(H*(200-H))+3.1415926*H(200-H)]*10^(-6) = 0.0160 3.计算结果:
根据《防雷设计规范》,该建筑应该属于达不到第三类防雷建筑。
附录:
二类:N>0.05 省部级办公建筑和其他重要场所、人员密集场所。
N>0.25 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
三类:0.01<=N<=0.05 省部级办公建筑和其他重要场所、人员密集场所。
0.05<=N<=0.25 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