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江雪》说课设计
人教二上:《江雪》说课设计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江雪》。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三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的作品。
全诗写的是江野雪景,一个“绝”字和一个“灭”字,展示了一个辽阔、幽冷的白雪皑皑的画面。
画面中,唯独一只孤零的小船上有一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在寒江边独钓。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蕴深远,仅仅20字就描绘了一幅大雪寒江独钓图,流露出诗人凄清、孤独的情感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这首古诗是训练学生语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能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江雪》古诗的单元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学过一些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想象画面等来理解古诗的大意。
但由于学生与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语言环境不同,很难与诗人的心意相通,需要教师的启发和点拨。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如下:二、说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体会诗境,感悟诗情。
三、说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知古诗内容,想象诗句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借景寓情的孤独情感和顽强不屈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品读感悟教学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本首古诗,我主要采用:1.情境教学法2.品读感悟教学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堂上这些方法相互结合,让学生在浓浓的诗境中主动学习,进行多元化的阅读,个性化的体验,达到快乐学习。
)学习方法:1. “自学——互学——评议”法2. “朗读、想象、品悟、质疑”结合法(教是为了不教。
江雪的说课稿

《江雪》的说课稿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江雪》,江雪是小学语文s版第五册的一首诗歌。
本次说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本诗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他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诗歌不仅描写了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渔翁“独钓寒江”的精神。
二、说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在《课程标准》中结合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这一科学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古诗。
2.体会诗人孤独、苦闷、彷徨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三、说重难点。
意境的体会。
四、说教法古诗教学我首先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试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课堂上我给学生多品读诗句,从读中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品读诗句意境及理解架起了桥梁。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导入新课。
开课时我直奔教学目标利用课间出示诗歌,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通过品读、析句体会当时的环境,想象当时的画面,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了解,更好地感受到那份寒冷和孤独。
从而引出板书“千万孤独”。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髓,是教学内容的体现,“千万孤独”这四个字又是诗句每一句的开端,对诗句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突出了文章的内涵,孩子们易于接受。
板书后我又问:老渔翁为什么这样孤独?为什么要在这么寒冷的冬天独自一人在江上钓鱼?接着出示课件,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于是就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最后又问,学完了课文,你认为老渔翁目的是在钓鱼,还是另有别目的?学生回答后,我顺滕摸瓜,告诉学生作者写诗的目的是通过写江上的雪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郁闷、顽强不屈的精神。
在课外延伸方面,我出示资料告诉学生:唐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诗人常常借助景物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唐代社会的各个立体侧面,掌握了材料后,学生对诗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最后提醒学生以后在课外阅读时要注意积累材料,把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成为学生的语文营养。
《江雪》教案优秀10篇

《江雪》教案优秀10篇《江雪》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扩大阅读量,打造人文课堂。
【设计特色】在关键处提问,触动学生情感的需要。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
2、体会诗人孤独、苦闷、彷徨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
教学重点:意境的体会。
教学过程:一、课前铺垫,导入课题。
1、说几个表示冬天的成语。
2、揭题,并说说诗题《江雪》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概况。
1、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2、把课文读正确(这里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多读,大面积的检查。
)3、猜猜课文大概写了些什么?(用一个“猜”字能减轻学生的心里压力,发言的同学就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三、教给方法,自主学习。
1、仔细观察,今天学的古诗与以往学的在内容的编排上有何不同?2、板书“注释”。
利用注释帮助理解古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今天就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自己去学懂古诗。
(五年级的课文中第一次对古诗作出注释,让学生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方法。
)3、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四、集体交流,适时点拨。
(一)理解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千山、万径”难道不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2、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
“千”和“万”在数学上都是很大的数,在文学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用“千()万()”说几个成语?(既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又进行了词语的积累。
)(二)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情?读读后两句。
2、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老渔翁独对寒意袭人的江流,冒着风雪垂钓。
你感受到了什么?4、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字都浸透着诗人难言的孤独。
找出表示数量的4个词。
师板书:千万孤独。
(三)了解背景,体会意境。
1、读到这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诗人要在如此寒冷的大雪天,独自一人在江面上钓鱼?)2、了解诗作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
唐顺宗永贞年间,柳宗元协同王叔文进行积极的政治革新,惨遭失败。
江雪说课稿(精品8篇)

江雪说课稿(精品8篇)江雪说课稿(1)《江雪》说课稿一、说教材:《江雪》是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古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
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诗中前两句“千山”形容山多,山虽然很多,可是连一只鸟也没有,都飞走了。
“万径”形容路多,可是再多的路连一个脚印也没有。
山和路都被雪封盖起来了,整个世界显得十分寒冷,寂静。
这是老渔翁垂钓的背景。
后两句写老渔翁垂钓的情景,这是画面的主体。
“孤舟”是说江上只有一只船,“独钓”表明船上只有一个人,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这个超脱世俗的老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此时此地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这样做使环境描写既有象征意义,又有衬托作用。
学情分析:因为我们学校一直重视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对这首古诗比较熟悉,很多学生都能够背诵,但对古诗的诗意理解不够精确,对诗人的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 对诗人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理解不够到位。
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和古诗特点我们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2.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3.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四、说教法: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比赛时,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江雪》优秀教案

《江雪》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江雪》这首诗。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江雪》的背景及诗人柳宗元。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逐句解析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意境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所表现的画面。
4.情感把握(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5.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江雪》。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及读后感的质量。
五、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江雪》的理解程度,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1.千山:形容山峦众多。
2.鸟飞绝:鸟儿都已飞走,形容寂静。
3.万径:形容道路众多。
4.人踪灭:人们的踪迹已消失,形容荒凉。
5.孤舟:一只小船。
6.蓑笠翁:穿着防雨衣、戴着斗笠的老人。
7.独钓:独自垂钓。
8.寒江:寒冷的江水。
9.雪:下雪的天气。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柳宗元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淡泊。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许多唐代的诗歌,大家能回忆一下,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吗?生1:我记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2:我还记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江雪》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江雪》说课稿一、背景本课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篇说课稿重点介绍的是课文《江雪》。
本篇课文是一首描写冬天山水景色的优美的古代诗歌,作者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诗人、散文家,蕴含了深刻的对生活与自然的洞察和对人生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结构,学习如何欣赏诗歌。
2.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冬天的美丽和寂静。
3.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孩子们爱好诗歌、爱好自然、爱好生活的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感知底色,感悟情感,理解语言,体会审美趣味,欣赏名篇。
2.难点:诗歌中含有丰富的情感,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情感,了解古典中国文学的特点和唐诗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课前,我们可以先播放一段冬天山水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冬天的景色。
然后简单呈现一下课文《江雪》的背景和作者柳宗元的简介。
2.朗读课文(10分钟)老师可以请学生阅读、朗读课文《江雪》,并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词语和句子,结合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绘,感悟作者传达的情感。
3.诗句解析(2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读诗,在小组内讨论、感悟、解析下列诗句: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4.感悟诗情(20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人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方式和生活哲学: - 诗人如何表现冬日山水的画面? - 诗人为何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有何寓意? - 诗人为何说“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有何用意?5.表达个人想法(15分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从诗歌中获得的感受与想法,可以通过简洁的语言、画图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6.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简单总结整个课程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评价及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感知文学艺术的魅力,微观化地领悟中国文化及语言艺术的内在价值。
《江雪》说课稿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抓住古诗寓情于景的特点,主要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落实一个“学”字,具体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给学生展示配有情境描绘的白雪皑皑的雪景图片。
2.学生看图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寂静
3.教师导入新课,板题解题。
(二)初读诗文,读出韵味
2. (再自读解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读书、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的体验。在学生充分地读和思考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动,多元化地解读。。
3.最后全班汇报交流,点拨评议: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与教师的点拨中品味诗境,能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的“绝、灭”感受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灭的寒冷凄凉。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孤、独、寒”感受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只有一个渔翁在江雪中垂钓的孤独。并相机介绍“藏头暗尾”的艺术特色,把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就是“千万孤独”。
第三步:有效链接,升华诗情
情是诗的灵魂。为了把握古诗之魂。
1.我先让学生汇报交流采集本上搜集的柳宗元的资料,了解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接连遭贬却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经历。
2.接着让学生结合诗的背景自主质疑,知道他写诗的目的是借诗抒情。
3.然后想象说话。在学生内心与诗人产生共鸣时让他们谈谈想对柳宗元说什么?
二、说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体会诗境,感悟诗情。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知古诗内容,想象诗句画面,能用自己的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说诗句的意思。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借景寓情的孤独情感和顽强不屈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江雪说课稿

五.说教学流程
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 力。为了变课堂上教师教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让教师 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双主体,我的课堂以学生自主学 习为主。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三)勾勒画面,感受氛围。 (四)意境探寻,体会孤傲。 (五)总结升华,配乐背诵。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 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并背诵古诗。
• 过程与方法: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想象 诗中画面。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文,感受 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 情感。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我们传统的古诗教学都十分注重讲究学法:解题— —读诗——释意——悟情——吟诗,但是如果我们过 于强调这些学法,则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对于事物新鲜 感的需求。因此,我们的古诗教学也应为学生创设一 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尽量淡化教学痕迹,做到教育的 “无痕”。因此在课堂开始,我跟孩子们提到了他们 喜欢的休闲方式钓鱼,这样激发了他们的课堂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说课稿——《江雪》说课设计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顶峰。
可以说,唐诗从内容到形式,开创了繁星丽天、万花攒锦的辉煌局面,不但在我国悠久的诗歌传统中风采卓烁,历久常新,而且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能与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媲美,得到举世的赞扬和珍重。
因此,学习唐诗,研究唐诗,就成为我国一千多年来世代相沿的风气,从未衰落。
虽然,在小学阶段古诗学习的数量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
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
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
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
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
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执教这首诗,我努力在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标准》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
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课上,老师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习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沉重了。
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先有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借用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小燕子”了。
由此可见,阅读更多的是主观行为,这与阅读对象的年龄、阅历、经历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
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但如果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毕竟还是孩子。
因此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从自身出发谈体会,不追求唯一的
结论,也没有正确的答案。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的成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断发生变化。
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三、扩大容量,注重积累。
《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课前,我让学生说描绘冬天的词语;课中引导学生说“千()万()”的成语;教完教材中的古诗,再补充《标准》要求背诵的诗文。
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完全能够接受,而且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辍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两者之间总有着很大的差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正因为有缺憾,才更凸显追求的价值。
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多鼓励也多建议。
让我们在教育的蓝天下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