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性阻抗标准

合集下载

波导特性阻抗的新概念

波导特性阻抗的新概念

o C Z b a C Z 波导特性阻抗的新概念1 引言阻抗是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

特性阻抗是传输线理论与微波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

波导特性阻抗是波导这种电磁能量传输系统的基本而又实用的概念。

波导特性阻抗的主要应用是计算截面尺寸变化产生的反射,由此可以对波导生产工艺提出合理的公差要求。

许多国家都有波导标准,并有国际性的波导标准(IEC 标准)。

波导标准中工艺公差的规定是以特性阻抗理论为依据的。

特性阻抗的具体应用还有设计波导过渡、设计波导滤波器、计算截面变化型标准负载反射值等。

由谢昆诺夫引入[1]并载入大量书籍(例如[2~5])而被长期应用的矩形波导特性阻抗(部分书籍又称等效阻抗,以下简称旧特性阻抗)是个不正确的概念。

它从三十年代末产生到此文前,一直陷于物理意义的费解和逻辑上 的混乱。

用此概念计算反射与实验不符,更是其致命伤。

国际上多次出现 对旧特性阻抗的异议[6~9] ,但一则未指明旧特性阻抗的弊病,二则所提出的唯象阻抗本身也不完整,遂未能变革这个概念。

本文分析了旧特性阻抗的弊病,提出关于定义波导特性阻抗的法则, 建立了矩形波导与远程圆波导特性阻抗的新概念,并联系到实际应用的问题。

2 矩形波导旧特性阻抗的问题矩形波导旧特性阻抗是类比于双线、同轴线引入的,用了总电流的概念,并随意选取电 压电流值。

所得结果为其中,a 为矩形波导宽边长,b 为窄边长,Z o 为波阻抗,C 为某一常数,随定义方式而不同:由宽边中间电压与电流定义时,C =π/2;由功率与宽边中间电压定义时,C = 2;由功率与电流定义时, C =π/8。

这样定义的特性阻抗,有下列问题:(1) 定义量选取的随意性由电压与电流定义特性阻抗时,电压V 取宽边中间电压值或空间均方根值。

这种选取是人为的。

用集总参数的量代表分布参数的量,还有多种乃至无数种选取方式。

定义量选取的2VI WI WV Z Z Z =222⎪⎭⎫ ⎝⎛=b a b c c a 随意性,说明这样定义的特性阻抗不受电磁运动规律的约束,不是某一电磁运动规律的表达。

RF中的阻抗匹配和50欧姆是怎么来的?

RF中的阻抗匹配和50欧姆是怎么来的?

RF中的阻抗匹配和50欧姆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很多射频系统或者部件中,很多时候都是用50欧姆的阻抗(有时候这个值甚至就是PCB板的缺省值) ,为什么不是60或者是70欧姆呢?这个数值是怎么确定下来的,背后有什么意义?本文为您打开其中的奥秘。

我们知道射频的传输需要天线和同轴电缆,射频信号的传输我们总是希望尽可能传输更远的距离,为了传输更远的距离,我们往往希望用很大的功率去发射信号便千覆盖更大的通信范围。

可是实际上,同轴电缆本身是有损耗的,和我们平常使用得导线—样,如果传输功率过大,导线会发热甚至熔断。

这样,我们就有—种期望,试匿寻找一种能够传输大功率,同时损耗又非常小的同轴电缆。

A BA: 塑料绝缘层B: 屏蔽层(信号回路)D C: 电介质D: 内窃体(信引专输大概在1929年,贝尔实验室做了很多实验,最终发现符合这种大功率传输,损耗小的同轴电缆其特征阻抗分别是30欧姆和77欧姆。

其中,30欧姆的同轴电缆可以传输的功率是最大的,77欧姆的同轴电缆传输信号的损耗是最小的。

30欧姆和77欧姆的算术平均值为53.5欧姆,30欧姆和77欧姆的几何平均值是48欧姆,我们经常所说的50欧姆系统阻抗其实是53.5欧姆和48欧姆的—个工程上的折中考虑,考虑最大功率传输和最小损耗尽可能同时满足。

而且通过实践发现,50欧姆的系统阻抗,对千半波长偶极子天线和四分之—波长单极子天线的端口阻抗也是匹配的,引起的反射损耗是最小的。

我们常见的系统中,比如电视TV和广播FM接收系统中,其系统阻抗基本上都是75欧姆,正是因为75欧姆射频传输系统中,信号传输的损耗是最小的,TV和广播FM接收系统中,信号的传输损耗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而对千带有发射的电台而言,50欧姆是很常见的,因为最大功率传输是我们考虑的主要因素,同时损耗也比较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对讲机系统中,经常看到的都是50欧姆的参数指标。

如果说阻抗匹配到50欧姆,从数学上,是可以严格做到的,但是实际应用中的任何元件,线路,导线都存在损耗,而且设计的任何系统部件都存在一定的射频带宽,所以匹配到50欧姆,工程上只要保证所有的带内频点落在50欧姆附近即可。

04 EVDC-特性阻抗测量课程-第四部-IPC-TM-650阻抗测量标准规范

04 EVDC-特性阻抗测量课程-第四部-IPC-TM-650阻抗测量标准规范
IPC-TM-650阻抗测量标准规范
IPC-TM-650阻抗测量标准规范
8 IPC(美国电子电路和电子互连行业协会)是国际性的行业协 会,拥有约2500家会员公司,他们代表着当今电子互连行 业所有的领域。 8 IPC-TM-650是IPC其中订立的一分约束如何通过TDR方法 进行阻抗测量的规范,广泛地受到行业内各个企业的认同 与遵行。其标准可以在以下网址免费下载:
8 偏置漂移与幅度漂移在校准期内(一般为1年)应少于0.25% 8 水平时基的准确度最起码为10 ps + 0.1%的时间间隔, 分辨
率起码为250fs (TDS8000B为10fs) 8 示波器主机的带宽 >10 GHz
现时世界上唯一只有TDS8000B+80E04能满足及超过IPC-TM-650的要求
测试结果
8 这样便完成了按照IPC-TM-650进行的校准与阻抗测量的步
重复键
骤 – TDR-Impedance-Meas使整个程序更容易了解与方便 。现时只有泰克能满足IPC-TM-650的测试要求。
/4.0_Knowledge/4.1_Standards/test/2.5.5.7.pdf
8 下面就基于IPC-TM-650规范介绍阻抗、差分阻抗测试方法 ,去除测量误差,增加测量精度的校准方法等。
IPC-TM-650阻抗测量标准规范
8 通过遵照IPC-TM-650的校准与测量方法,实现更高的测量精 度与重复性(测量50Ω时实现±0.5Ω的误差与0.1Ω的重复性), 并去掉绝大部分测量阻抗时的误差:
IPC-TM-650 – Stored Reference方法
8 校准步骤:
0首先在被测件的位置连接Airline空气线,假设阻抗值为:Zref,

特性阻抗 ( 简介 )

特性阻抗 ( 简介 )

特性阻抗假设一根完美电缆无限延伸,在发射端的频率阻抗称为 "特性阻抗"。

测量特性阻抗时,可在电缆的另一端用特性阻抗的等值电阻终接,其测量结果会跟输入信号的频率有关.. 特性阻抗的测量单位为奥姆(Ohm or Ω).在高频率一路提高时, 特性阻抗会渐近于固定值. 例如同轴线将会是50或75奥姆. 而对绞线(用于电话及网络通讯)将会是100奥姆(在高于1MHz时).远端串音串音是. 远程串音是在远程测量对绞线的输入端及接收间的噪声强度. 串音的单位是分贝(decibel or dB). 当电缆是由多对芯线组成时, 不同对绞线的组合也需要测量.衰减当信号由发生品通过电缆, 电线制品或其它零件到逹接收器前都会被减弱. 衰减便是测量这减弱的大小. 而这是信号强度在输入点和接收点的比例. 单位会是分贝(decibel or dB).近端串音近端串音是由近端测量输入端及接收间的噪声. 远程串音是在远程测量两对绞线的结果. 串音的单位是dB 当电缆是由多对芯线组成时, 不同对绞线组合也需要测量.延时为信号由导体的近端到逹远程的时间. 单位是十亿分之一秒(nanosecond or ns)电缆内所.有信号对都需加以测量延时差是指信号通过不同对线到逹时间的差异, 单位同样是十亿分之一秒. 而这经常是由延时结果中经常分析及计算得出回授损失回授损失是指待测物(电缆, 讯号源, 接收器或其它)的阻抗与标准阻抗的差距比 (这代表了讯)号反射的强度, 完美的匹配Return Loss Return Loss是无限大反应时间 (频宽)反应时间是测试对绞线或平衡在线的分差讯号(包括测试设备), 当数字讯号讯达到100%或0%这两个最高及最低点的时候, 在半时钟传输数字讯号会为喻为1及0来的.当我们使用TDR来测试反应时间时候, 应将时段的幅度调整得较为傻化, 这在测读取数据时更为准确. 在一般测试里头都是设定为20%及80%的幅度及波型平均化后来得出更稳定的数字.。

连接器 特征阻抗 测试方法

连接器 特征阻抗 测试方法

连接器特征阻抗测试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元件,它们的特征阻抗是连接器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特征阻抗是指在无限长的传输线上单位长度的电阻性能,是影响信号传输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参数之一。

测量连接器的特征阻抗需要依靠特定的测试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连接器特征阻抗的测试方法。

一、特征阻抗的定义和作用特征阻抗是指传输线上单位长度内的电阻性能,通常用Z0表示,是连接器本身的一个固有属性。

特征阻抗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信号传输的速度和质量,对于高频信号的传输特别重要。

当连接器的特征阻抗与传输线的特征阻抗不匹配时,会出现信号波形失真和反射现象,影响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特征阻抗的测量方法1、时域法时域法是比较直观和简单的连接器特征阻抗测试方法,主要通过测量连接器上的反射波来计算特征阻抗。

具体测试步骤如下:(1)连接测试仪器:在测试仪器上连接信号源和接收器,连接被测连接器。

(2)发射测试信号:向被测连接器中发送测试信号,记录输入信号波形。

(3)测量反射波:测量连接器上的反射波形,根据反射波和输入信号的差异计算特征阻抗。

时域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可以直观地了解连接器的特征阻抗情况,但缺点是对测试环境的要求较高,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频域法(2)设置频谱分析参数:设置频谱分析仪的参数,包括频率范围、分析带宽等。

(3)测量S参数:通过频谱分析仪测量连接器的S参数,根据S 参数计算出特征阻抗。

频域法的优点是测量精度高,适用于高频信号传输特性测试,但其缺点是需要较复杂的仪器和操作技术。

三、连接器特征阻抗测试的注意事项1、测试环境要求高:连接器特征阻抗测试需要在无反射环境中进行,测试仪器和连接线的质量及性能对测试结果有极大影响。

2、注意连接方式:连接方式的不同会影响测试结果,必须确保连接器与测试仪器之间的连接有效且稳定。

3、多次验证:为了确保测试结果准确可靠,建议进行多次测试,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阻抗

阻抗

阻抗设计附件三1. 阻抗定义及分类:1.1阻抗(Zo):对流经其中已知频率之交流电流,所产生的总阻力称为阻抗(Zo),对印刷电路板而言,是指在高频讯号之下,某一线路层( signal layer)对其最接近的相关层(reference plane)总合之阻抗.1.2特性阻抗:在传输讯号线中,高频讯号或电磁波传播时所遭遇的阻力称之为特性阻抗1.3差动阻抗:由两根差动信号线组成的控制阻抗的一种复杂结构,驱动端输入的信号为极性相反的两个信号波形,分别由两根差动线传送,在接收端这两个差动信号相减,这种方式主要用于高速数模电路中以获得更好的信号完整性及抗噪声干扰1.4 Coplanar阻抗:当阻抗线距导体的距离小于等于最近对应层的距离时即为Coplanar阻抗.1.5介质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又称透电率(Permittivity):指介质材料的电容ε,与相同条件下以真空为介质之电容εo,两者之比值(ε/εo). 即. Εr=ε/εo.1.6介质:原指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绝缘材料而言,现已泛指任何两导体之间的绝缘物质,如各种树脂与配合的棉纸以及玻纤布.1.7 影响阻抗之要素相对于阻抗变化之关系(其中一个参数变化, 假设其余条件不变)1.7.1 阻抗线宽:阻抗线宽与阻抗成反比, 线宽越细, 阻抗越高, 线宽越粗,阻抗越低.1.7.2 介质厚度:介质厚度与阻抗成正比, 介质越厚则阻抗越高, 介质越薄则阻抗越低.1.7.3 介电常数:介电常数与阻抗成反比, 介电常数越高,阻抗越低,介电常数越低,阻抗越高.1.7.4 防焊厚度:防焊厚度与阻抗成反比.在一定厚度范围内,防焊厚度越厚,阻抗越低,防焊厚度越薄,阻抗越高.1.7.5 铜箔厚度:铜箔厚度与阻抗成反比, 铜厚越厚,阻抗越低,铜厚越薄, 阻抗越高.1.7.6 差动阻抗:间距与阻抗成正比.间距越大,阻抗越大. 其余影响因素则与特性阻抗相同.1.7.7 Coplanar阻抗:阻抗线距导体的间距与阻抗成正比,间距越大,阻抗越大.其它影响因素则与特性阻抗相同.2. 作业内容:2.1 客户数据确认2.1.1. 确认客户有无阻抗要求,有无阻抗类型及迭构要求,是否为厂内打样的第一个版本,若不是确认阻抗.迭构等是否与前版相同.2.1.2. 如有阻抗及迭构要求且为厂内打样的第一个版本则需模拟确认阻抗能否达到规格中心值,软件接口如下图A. 选择阻抗类型:参考表格内之阻抗结构选择与之对应的阻抗模拟类型.阻抗类型名称SurfaceMicrostripCoatedMicrostripEmbededMicrostripSymmetricalStriplineOffsetStriplineEdge-Coupled SurfaceMicrostripEdge-Coupled CoatedSurfaceMicrostripEdge-Coupled EmbededMicrostrip对应叠构阻抗类型名称Edge-CoupledSymmetricalStriplineEdge-Coupled OffsetStriplineBroadside-CoupledStriplineSurfaceCopalanarMicrostripCoatedCopalanarLineEmbededCopalanarLineOffsetCopalanarLine对应叠构A.阻抗類型選擇區B.阻抗計算參數輸入區4.計算結果區B. 参数输入区以上图为例,依照阻抗类型指示之参数分别输入介质厚度(H),防焊厚度(H1), 线宽上幅(W),线宽下幅(W1),线路铜厚(T), 介质常数(Er or Dk). 以上参数需根据理论值分别模拟上, 中, 下限值, 以界定线宽及介质管控范围.参数的取值方法B-1: 当信号层铜箔为Hoz时,W=W1-0.5mil,T=0.7B-2: 当信号层铜箔为1OZ时,W=W1-0.8mil,T=1.2B-3: 当信号层为外层时,W=W1-1.0mil,T依面铜管控中值为准;B-4: 当信号层为内层且经过电镀时,W=W1-0.8mil,T依面铜管控中值为准;B-5: Dk值内外层均为3.8,此为厂内的经验值,并非实际Dk,只能供参考C. 计算结果按下键, 就在字段4显示出计算结果.2.1.3 若试算的阻抗线宽未在客规范围内则需向客户提出工程问题,调整线宽或介层.2.1.4 若非厂内打样的第一个版本且叠构阻抗要求与前版相同则需至品保查询前版的品质履历表判定此版阻抗是否需调整;每次调整阻抗一般依据实际数据调整,反推Dk值,并按照新的Dk计算阻抗例:某料号前版的阻抗控制层别为:L1 L2,L1—L2的成品介层为2.2mil,外层铜厚1.4,成品线宽3.5mil,成品阻抗47.55欧,客户阻抗管控范围50+/-5欧,则依如下方式推算出DK值:反推DK為3.6求得最佳線寬為3.5mil2.2 阻抗设计:2.2.1 阻抗条之标准设计原则:A. 阻抗孔径ψ(1.0~1.1 mm), PITCH=0.1”B. 做全铜面时,孔与铜面的Clearance=20mil;C. 外层PAD以D+12mil制作, 防焊以外层+5mil制作PAD;D. 护卫铜条到线的距离应大于两倍的阻抗线宽.E. 阻抗条宽度0.4”, Coupon线长度大于3”, 一般是5”, 长度不足时以绕线制作F. Coupon设计在Panel内时以蚀刻字加厂内料号&阻抗规格和公差值&讯号线和关联层别名称于Coupon条对应内外层.G. 当板内有多组不同阻抗时, 针对不同之COUPON进行编号(如:A,B,C,D……),以方便CAM作业及现场量测.H. 如有特殊要求则另外依要求制作.2.2.2 阻抗条制作A. 阻抗条制作(一)B. 外层全铜面制作(二)外层全铜面制作时钻孔要有PAD, 且Clearance需20mil.C. 绕线制作(三)Type 1. D -------- 转角弧度至少90度;W ------ 信号线线宽;S =S1 ------ 铜面到信号线距离MIN 2倍线宽;Resistant copper block ------- 为避免信号干扰而设计,类似于护卫线,其宽度15 ~ 20mil即可。

同轴连接器控50欧姆阻抗

同轴连接器控50欧姆阻抗

同轴连接器控50欧姆阻抗1.引言1.1 概述同轴连接器是一种用于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中的连接器。

它通过电磁场的波导效应来传输信号,并保持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同轴连接器通常由内导体、外导体和绝缘层组成。

内导体负责将信号传递至连接器的不同部分,而外导体则用于屏蔽和保护信号免受外界干扰。

绝缘层则起到隔离内外导体的作用。

同轴连接器的作用是连接两个电路或设备,以传输信号或能量。

它们广泛应用于通信系统、雷达系统、卫星通信、广播电视等领域。

通过同轴连接器,不同设备之间可以高效地传输信号,并且在传输过程中减少信号衰减和干扰。

50欧姆阻抗是同轴连接器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阻抗是指电路中对交流电流和电压的阻碍程度。

50欧姆阻抗是一种标准阻抗,它在同轴连接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具体来说,当同轴连接器的阻抗与其他设备或电路的阻抗匹配时,可以实现最大功率传输和最小的信号反射。

这种匹配能够提高信号的传输效率,并减少信号的损耗。

因此,同轴连接器控制50欧姆阻抗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高频率和宽带传输领域。

总之,同轴连接器是一种重要的电子设备连接器,它通过控制50欧姆阻抗可以实现高效的信号传输和减少信号损耗。

这对于通信系统和其他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同轴连接器原理和作用,以及50欧姆阻抗的意义和影响。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主要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对整篇文章的整体把握,并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到感兴趣的内容。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同轴连接器控50欧姆阻抗的背景和重要性。

在文章结构中,会给出整篇文章的大纲,列出各部分的主题和内容,以便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安排。

最后,在目的部分,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和阐述的问题。

在正文部分,我将首先介绍同轴连接器的原理和作用,包括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在电子通信领域的广泛应用。

PCB生产工程阻抗制作规范

PCB生产工程阻抗制作规范

工程阻抗制作规范1.目的规范制作阻抗P C B的阻抗计算和阻抗图形设计方法,确保成品的阻抗符合规定。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厂客户要求阻抗控制的P C B的阻抗设计及之C A M制作的阻抗图形设计。

3.名词解释3.1特性阻抗(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m p e d a n c e):当一条导线与大地绝缘后,导线与大地彼此之间的阻抗。

3.2差分阻抗(D i f f e r e n t i a l I m p e d a n c e):二条平行导线与大地绝缘后的阻抗,两条导线与大地彼此之间的阻抗。

4.阻抗控制的制作规格范围一般地,对于成品产品来说,我司控制的阻抗值的规格范围为±10%,如客户又特别要求,可根据客户设计的产品结构或客户要求的阻抗规格制作。

4.1 与阻抗控制计算有关的各个材质的计算参数如下:⑴. 芯板:介电常数为4.5±0.2操作中,根据客户要求,以及产品的需要,可向板材供应商了解芯板的具体层压结构,然后依照该芯板的Prepreg配方的介电常数来计算。

⑵. 7628 PrepregA、介电常数为4.5±0.2B、压合后的介质厚度为(内层100%残铜理论值):RC%47 压合后的介质厚度为190±10UM,RC%43 压合后的介质厚度为180±15UM。

⑶. 2116 PrepregA、介电常数为4.3±0.2B、压合后的介质厚度为(内层100%残铜理论值):RC%54 压合后的介质厚度为118±10UM,RC%50 压合后的介质厚度为105±10UM。

⑷. 1080 PrepregA、介电常数为4.2±0.2B、压合后的介质厚度为(内层100%残铜理论值):RC68% 压合后的介质厚度为71±8UM,RC%62 压合后的介质厚度为65±8UM。

⑸. 当选用几种Prepreg同时压合时,则采用最高的介电常数与最低的介电常数的平均值进行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衰减
f/ 0 . 11 0 d / 0. B 10
dc . .
1 - 0 ^ 1 0 1
见 Y T 8 2 Y T 8 4 D/ 8 . 或 D/ 8 . 3 3
04 . c 06 . c
0 6 . c 0 6 . c
0 6c . 5 0 6c . 5
0 6 c . 5
24 .
标称传播相速度韵








导体直径u
绝 缘 外 径幻
0 5- . 0
0 6- . 5
0 4 mm ^ 0 6 mm . 0 - . 5
镇1 4 . mm

簇14 . mm

13 . 14 . 15 .
1 6 . 1 7 .
线对导体数 线 对屏蔽”
不适 用
可选 2或 4 镇2 5 可选 可选 簇 2 mm 0
Y / 9 62 2 . 1 9 D T 一 97
nq /E 18119 e IO I C 0 :95 S 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综合布线中的水平布线子系统和主干布线子系统用电缆、 光缆的主要技术要求、 试验 方法和检验规则以及工作区和接插软线用对称软电缆的附加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综合布线用对称电缆、 光缆的设计、 生产与选用。 本标准不包括某些应用对综合布线用电缆、 光缆的特殊要求 。 本标准中各类电缆的最高传输频率分别为:
3类 4类 5类 1MHz 6 ; 2MHz 0 ; 10 0MHz ,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 通过在本标准 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 出版时 , 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单位中线对数
电缆线对数 单位屏蔽幻
)4
>8 可选 可选 镇9 - m 0
18 . 19 .
电缆屏蔽3 )
电缆外径们
1 1 . 0
无机械损伤的温度范围1 1
安装 0 : C-5 C 0
安装 0 :℃一+5 ' 0 C
一2 ` C-t6 " 0 C 运行 : 0 一2 ℃一+6 C 运行 : 0 0
1 0
10 0
25 .
近端串音衰减或近端 申音衰减功率和3 ) 最大电阻不平衡
最 小 纵 向变换 损 耗
d / 0. B 10 或更 长
1 1 0 ^ 0
见 Y / 88 2或 Y T 8 4 D T . 3 D/ 8 . 3
26 .

d. c .
2 5 .
25 .
25 .
2 7 .
5( 0暂定)
10 暂定 ) 0(
在 考虑 中
2s .
最大转 移阻抗
( 仅适用于屏蔽电缆)
绝 缘 电阻 介 电强 度
mn/ m
1 0
1 0 0
21 .0 21 .1
n M
・k m
dc . .
见 YD T 8 2 Y / 8 8 4 / 8 . 或 D T . 3 3
d c 或 ac . . . .
2^10 0-0
2-O l(/0 3I X gf 2
பைடு நூலகம்
1 )如果能滴足其他所有指标要求 , 其直流电阻允许增大到 1. 10 4 8 /0.. n 2‘ ) 为电磁波在真空 中的传播速度,=29 48 s c 9 72 m/o 9 5
5 )在一定条件下( 例如 在寒冷季节布线)可能要求具有一3 ℃低温弯曲性能的电缆 。 , 0 6d ) — 电缆直径
7S ) 电缆中所有铜导体模截面积, — 单位为 m ' mo
4 12 0 4 对称 电缆电气 特性 . . 1 02
在测量对称电缆的衰减、 近端串音衰减、 特性阻抗和结构回波损耗时应使用扫频测量。使用线性或
别品种系列未被本标准采纳。本标准同时参考了美国A S/ I / I 58 19《 N IEA T A A:95商务建筑电信布线 6
标 准》 。
符合本标准的综合布线用电缆和光缆也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 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 IO IC S /E
18 1 1 9 , 1 0 :9 5
本标准在下列几点与 IO IC 8 1 S / 1 0 不同: E 1 a )未列人星纹结构与特性阻抗为 10I 2S 的电缆品种;
见 Y / 8 82 D T . 3
11 .5
1 1 . 6
见 Y / 882 D T . 3
见 YD/ 8 8 2 T . 3
1 导线直径小于 。5 m时, ) .- 可能与某些型式的接头尺寸不兼容. 2 )当满足所有其他要求时, 绝缘外径可以到 16 m,这种电缆可能与某些型式的接头尺寸不兼容 . . 3 如果使用带屏蔽的电缆, ) 需要专门设计终端屏蔽的连接硬件。屏蔽要求见 Y / 961 D T . , 2 4 宜尽量减小电缆外径, ) 以便能充分利用管道和配线架( Y / 961。这些参数对毯下电缆不适用。 见 D T .) 2
G / 25.-19 14 94 电线电缆机械性能试验方法 外径测量 B T 9 G / 40.-18 92 95 裸电线试验方法尺寸测量 B T 9 G 52. 8 2 95 额定电压到 4070 B 3 -1 0 5/5V的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第 2 部分: 试验方法 G / 69-8 5 6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 B T 9 G / 72-8 5 7 光缆的机械性能试验方法 B T 4 G / 80-8 1 7 光纤的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测试方法 B T 4 G / 80-8 2 7 光纤的( B T 4 几何) 尺寸参数测量方法 G / 80-8 5 7 光缆的环境性能试验方法 B T 4 G / 97-18 1 98 通信用单模光纤系列 B T 7 G / 1 5-19 3 7 90 通信用多模光纤系列 B T 2 Y / 8 -19 7 96 铜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试验方法 D T 3 Y / 8 .-19 81 96 数字通信用对纹/ D T 3 星绞对称电缆 第 1 部分: 总规范 Y / 8 .-19 8 2 97 数字通信用对纹/ D T 3 星绞对称电缆 第 2 部分 : 水平对绞电缆 Y / 8 .-19 83 97 数字通信用对绞/ D T 3 星绞对称电缆 第 3 部分: 工作区对绞电缆 Y / 8 .-19 84 97 数字通信用对绞/ D T 3 星绞对称电缆 第 4 部分: 主干对绞电缆 Y / 961 97 .-19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第 1 D T 2 部分: 总规范 IC 9 119 -:95 射频电缆 第 1 E 1 6 1 部分: 总规范— 总则、 定义、 要求和试验方法
4 要求
本章规定了对称电缆和光缆的主要性能要求。光电综合缆中的电缆或光缆应分别符合本章的有关 要求, 工作区光缆与设备光缆的传输特性也应符合本章的有关要求。 4 1 on对称电缆 . lo lo 电缆的主要 电气特性和机械物理性能分别见 4 1 1 4 12 lo on对称 . . 和 . . , n对称 软电缆的电气 o
11 .1 11 .2 11 .3
1 4 .1
安装牵引时的最小弯曲半径。 安装后的最小弯 曲半径
8 d
8 d
6( d 暂定)
5S 0
4( d 暂定 )
5S 0
可承受张力” 单位 N ( )
燃烧等级
色谱 电缆 标 记
见 Y / 884 D T . 3
见 Y T 84 D/ 8 . 3 见 Y T 8 4 D/ 8 . 3
序号
电气特性
特 性 阻抗
单位
频率
M H名 0 0 4 . 6
电 3类


别 5类
4类
2 .1

15 5 暂定 ) 2 士2 (
10 1 0士 5
95 .
15 5暂定) 2士2(
10 1 0士 5
95 .
1 5 5 暂定) 2 士2 (
10 1 0士 5
9 5 .
)1
22 .
2. 3
最大直 流 电阻1 ”
1 1 - 0 1-1 0 6
1 2
见 Y / 882 Y / 8 84 D T . 或 D T . 3 3
2 1 2 3 2 3
2 3
21 .2
最小结构回波损耗
1-1XI(/0 2 0 gf 1
1-1XI(/0 2 O gf 1 2-O I(/0 1IX 9f 1
d / 0. B 10
1 - 2 6 0
d B
0 0 4 . 6 1 1 0 - 0
在考虑 中
在考虑 中
30 3
4( 3 暂定)
在考 虑 中
3 0 3
4( 3暂定)
在 考虑中
3 0 3
2 8 .
最大线对对地
电容 不 平 衡
p /0m F 10
000 .08
或 00 1 .0

5( 0暂定)
1 0 暂定) 0(
5( 0哲定)
1 0 暂定) 0(
Y T 2 . 1 9 D/ 9 6 2 一 9 7


本标准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 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 IO IC 8119 《 S /E 1 0 :95 信息技术一一用 1 户房屋综合布线》 。本标准对 IO IC 8 1 S /E 1 0 中收录的品种系列进行了优选 , O/E 18 1 1 I IC 0 包含的个 S 1
I U T以 :98 918 确定对地不平衡度的测量装置 T -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 1 9 一 9 0 批准 9 70 -9
1 9 一 1 0 实施 9 80 一1
Y / 9 62 1 9 D T . 9 7 2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