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三氯苯胺
2,4,6-三硝基苯胺安全技术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
第一部分
化学品名称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资料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
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第十五部分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的专用爆炸品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中国MAC(mg/m3):
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紧袖工作服,长筒胶鞋,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在有防爆掩蔽处操作。用大量水灭火。遇大火须远离以防炸伤。在物料附近失火,须用水保持容器冷却。禁止用砂土压盖。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避免震动、撞击和摩擦。小量泄漏:用干石灰、苏打灰覆盖,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大量泄漏:与有关技术部门联系,确定清除方法。
2,4,6-三氯苯酚

原材料质量验收规范
2,4,6-三氯苯酚
RS-I13-50-2009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2,4,6-三氯苯酚的要求,采样及试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本厂2,4,6-三氯苯酚的进厂验收
2.概述
结构式:
3.要求
4. 采样
遵照GB6679《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执行
5. 试验方法
5.1外观:目测
5.2含量测定
5.2.1仪器
色谱仪:SP-502带氢火焰检测器
数据处理机:C-R6A
色谱柱:内装5%Car20+0.1%H3PO4 /Chromosorb-W-AW-DMCS(80~100目)Ф2mm×1.5m的不锈钢柱
5.2.2操作条件
柱温:180℃
气化温度:230℃
检测温度:230℃
载气(N2):0.18Mpa
氢气:0.05 Mpa
空气:0.05 Mpa
上述操作是典型的,可根据仪器特点对操作参数作适当调整,以获得最佳效果。
]
5.2.3样品的制备
取0.05克左右的样品,加入10ml丙酮充分溶解备用
5.2.4测定
以上述条件下吸取0.2ul试样直接进样,以面积归一法计算该样品含量。
2,4,6-三氯苯胺-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

危险性类别
化学品标识
危险性标志
有毒!
刺激!
2,4,6-三氯苯胺
2,4,6-trichloroaniline
C6H4Cl3N
CAS号:634-93-5
危险性理化数据
危险特性
外观与性状:白色针状结晶;
熔点(℃):78.5;
初沸点和沸程(℃):262;
闪点(闭杯,℃):无资料;
爆炸上限/下限[%(v/v)]:无资料
引燃温度(℃):无资料。
遇明火、高热可燃。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氮氧化物和氯化物气体。与强氧化剂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
健康危害
现场急救措施
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对眼睛、粘膜、呼吸道及皮肤有刺激作用。吸收进入体内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出现紫绀。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身体防护措施
消防灭火介质
可用:雾状水、泡沫、干粉、CO2、砂土;
禁用:无特别说明。
泄漏称
当地应急救援单位电话
MAC:未制定
PC-TWA:未制定
PC-STEL:未制定
消防中心
人民医院
火警:119
匪警:110
急救:120
2,4,6 三氯酚

计算化学数据
计算化学数据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3.7 氢键供体数量:1 氢键受体数量:1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互变异构体数量:2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20.2 重原子数量:10 表面电荷:0 复杂度:108 同位素原子数量: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用途
用途
主要用作染料中间体、杀菌剂、防腐剂,也用作聚酯纤维的溶剂。
谢谢观看
2,4,6 三氯酚
有机化合物
01 理化性质
目录
02 分子结构数据
03 计算化学数据
04 用途
05 安全信息
基本信息
2,4,6-三氯酚,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6H3Cl3O,主要用作染料中间体、杀菌剂、防腐剂,也用作聚 酯纤维的溶剂。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2,4,6-三氯酚在2B类致 癌物清单中。
风险术语
R22:Harmful if swallowed. 吞食是有害的。 R36/38:Irritating to eyes and skin. 刺激眼睛和皮肤。 R40:Possible risks of irreversible effects. 可能有不可逆作用的风险。 R50/53:Very toxic to aquatic organisms, may cause long-term adverse effect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对水生生物有极高毒性,可能在水生环境中造成长期不利影响。
理化性质
理化性质
密度:1.596g/cm3 熔点:64-66℃ 沸点:246℃ 闪点:95.9℃ 外观:淡黄色结晶性粉末 溶解性:能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丙酮、乙醚等有机溶剂
三氯酚

2,4,6-三氯酚(2,4,6-trichloro phenol)注意:2,4,6-三氯酚會燃燒,但不易著火,在火中燃燒會分解出CO, CO2, Hcl, Cl2等毒氣,且可由吸入、食入、皮膚接觸等進入人體,是一種疑似人類致癌物。
一、物質辨識資料表二、物性、化性與災害資料2,4 6-氯酚為不易燃、不易爆、具疑似致癌性之黃色片狀固體,其重要特性如下:1.物性表2.化性表3.災害資料表4.健康危害資料表三、防災設備2,4,6-三氯酚之救災需針對人員防護、火災爆炸預防及洩漏控制等方面選用適當防災器材設備:1.個人防護設備2.偵測及警報設備3.處理設備四、中毒之症狀2,4,6-三氯酚可經由呼吸道、接觸與食入引起人體中毒,症狀如下:1.吸入性中毒之症狀(1)可刺激鼻子、喉嚨及呼吸道等。
(2)吸入高濃度會造成呼吸困難、虛弱、顫抖、甚至死亡。
2.皮膚接觸性中毒之症狀造成皮膚之紅腫、熱、痛且可能併發皮膚炎。
3.眼睛接觸性中毒之症狀流淚、眼睛刺痛等症狀(若接觸其蒸氣)。
4.食入性中毒之症狀若不小心食入,會有虛弱、顫抖、噁吐等現象,若食入太大量甚至會死亡。
五、急救方式2,4,6-三氯酚中毒之搶救者須按前述救災設備中之個人防護設備穿戴完整方可進入災區救人。
而2,4,6-三氯酚中毒之急救最重要是將患者迅速搬離現場至通風處,檢查患者之中毒症狀,判斷出中毒路徑給予適當之救護(參見圖9.1)。
1.中毒急救基本處理原則2.吸入性傷害之急救3.皮膚接觸性傷害之急救4.眼睛接觸性傷害之急救5.食入性傷害之急救六、災害狀況判斷及應對措施七、救災方式及災後處理1.洩漏之救災2.火災之救災3.災後之處理(1)少量洩漏以砂土、木屑等撒在洩漏處待作用成為混合狀時,即迅速將其清除乾淨。
(2)若無分散劑,可以細沙代替,待其吸收後,將污沙剷入桶中,依相關法規處理。
(3)事後應以清潔劑和水,徹底清洗災區,產生之廢水應導入廢水處理場。
一种2,4,6-三氯苯胺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2,4,6-三氯苯胺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7617903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c.png)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558175.7(22)申请日 2019.06.26(71)申请人 张家港九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地址 215625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锦丰镇锦南路科技创业园B12栋(72)发明人 苏旭 (74)专利代理机构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代理人 耿霞(51)Int.Cl.C07C 209/10(2006.01)C07C 211/52(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2,4,6-三氯苯胺的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2,4,6‑三氯苯胺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冰醋酸/醇/卤代苯混合溶剂中,加入苯胺,搅拌控温;步骤二,搅拌下通入过量的干燥氯化氢气体;步骤三,在搅拌下通入过量的氯气;步骤四,整个反应过程中,温度控制在小于等于25摄氏度,至以上步骤反应结束;步骤五,缓慢升温至小于等于55摄氏度,驱除过量的氯化氢气体和氯气,至没有明显的气体产生,然后搅拌下降到室温;步骤六,过滤,所得的滤液即冰醋酸/醇/卤代苯混合溶剂回收,套用,所得固体用水反复漂洗,然后干燥,即得到2,4,6‑三氯苯胺白色固体,产品纯度在98%以上。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CN 112142603 A 2020.12.29C N 112142603A1.一种2,4,6-三氯苯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冰醋酸/醇/卤代苯混合溶剂中,加入苯胺,搅拌控温到小于等于25摄氏度;步骤二,搅拌下通入过量的干燥氯化氢气体,过程中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或以下;步骤三,在搅拌下通入过量的氯气;步骤四,整个反应过程中,温度控制在小于等于25摄氏度;至以上步骤反应结束;步骤五,缓慢升温至小于等于55摄氏度,驱除过量的氯化氢气体和氯气;至没有明显的气体产生,然后搅拌下降到室温;步骤六,过滤,所得的滤液即冰醋酸/醇/卤代苯混合溶剂回收,套用;所得固体用水反复漂洗,然后干燥,即得到2,4,6-三氯苯胺白色固体;产品纯度在98%以上(高效液相色谱)。
2,4,6-三氯苯酚

2,4,6-三氯苯酚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2,4,6-三氯苯酚化学品英文名称:2,4,6-trichlorophenol中文名称2:2,4,6-三氯酚技术说明书编码:2713CAS No.:1988-6-2分子式:C6H3CI3O分子量:197.44健康危害: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
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
其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星会发生爆炸。
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具有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酸碱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防止粉尘释放到车间空气中。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避免产生粉尘。
避免与氧化剂、酸酐、酰基氯接触。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N-(2,4,6-三氯苯基)马来酰亚胺的合成研究

反应 分 两步 进 行 :首先 是 顺 丁 烯 二 酸 酐 与 2,4,6 一 三氯 苯胺 发 生 酰 胺 化 反应 ,生 成 中 间产 物 Ⅳ 一 (2,4,6一三氯苯基)马来酰亚胺酸 ,然后该 中间 产物进一步环化 ,脱水反应生成 J7v一(2,4,6一三 氯苯 基 )马来 酰 亚胺 。反 应方 程式 如下 :
目前研究 的 Ⅳ一(取 代基 )马来酰亚胺 主要 集中在 Ⅳ一直链烷烃 、环 己基 、苯基、杂环取代 的 马来 酰 亚胺 等 方 面 ,已报 道 的有 Ⅳ 一苯 基 马来 酰 亚胺 ,Ⅳ一环 己基马来酰亚胺 ,Ⅳ一(4,2羟基 苯基 )马来 酰亚胺 】,J7v一(4,2烯 丙 氧基 苯 基 )马 来酰亚胺 J,Ⅳ一甘氨酸基 马来酰 亚胺 ,1一[4 一 (二甲氨基 )苯基 ]马来酰亚胺 ¨,Ⅳ一[4一( 一 二溴代丁酰氧基 )苯基 ]马来酰亚胺 J,Ⅳ一唑 啉苯基 马 来 酰 亚胺 等 。笔 者 在 这 些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并针 对 Ⅳ 一苯 基 马 来 酰 亚 胺 具 有 一 定 的杀 菌性能但不够理想¨ 这一事实 ,通过修饰基 团来 改进其性能 ,系统地 阐述 了 Ⅳ一(2,4,6一三氯苯 基 )马来 酰亚 胺 的合 成 。
2011年 6月
张颖朦 等.N一(2,4,6一三氯苯基 )马来酰亚胺 的合成 研究
53
Ⅳ 一(2,4,6一三 氯 苯 基 )马 来 酰 亚胺 的 合成 研 究
张颖朦 ,李 晓萱
(合肥工业 大学化学工程学 院 ,合肥 230009)
[摘 要] 以 2,4,6一三氯苯胺 和顺 丁烯二 酸酐为 原料 ,以乙酸 乙酯为 溶剂 ,乙酸酐 为脱 水 剂 ,无水 乙酸钠 为催化剂 ,对苯二酚为阻聚剂 ,通过 两步法合 成 Ⅳ一(2,4,6一三 氯苯基 )马来 酰亚 胺 。采用正交实验法考察 了诸 因素对反 应结果 的影 响 ,最佳工 艺条件 为 :反应 温度 55℃ ,反应 时 间 80 min,对苯二酚用量 0.15 g,乙酸酐用量 10 mL,催化 剂用 量 1.1 g;在此条 件下 产品收率 可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6-三氯苯胺化学品安全
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2,4,6-三氯苯胺
化学品英文名称:2,4,6-trichloroaniline
中文名称2:1-氨基-2,4,6-三氯苯
英文名称2:1-amino-2,4,6-trichlorobenzene
技术说明书编码:650
CAS No.:634-93-5
分子式:C6H4Cl3N
分子量:196.46
健康危害: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
对眼睛、粘膜、呼吸道及皮肤有刺激作用。
吸收进入体内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出现紫绀。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有毒,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氮氧化物和氯化物气体。
与强氧化剂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灭火方法:采用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
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避免产生粉尘。
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包装密封。
应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TLVTN:未制定标准
TLVWN:未制定标准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及时换洗工作服。
工作前后不饮酒,用温水洗澡。
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白色针状结晶。
熔点(℃):78.5
沸点(℃):262相对密度(水=1):无资料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0.13(134℃))
燃烧热(kJ/mol):无资料
临界温度(℃):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闪点(℃):无意义
引燃温度(℃):无资料
爆炸上限%(V/V):无资料
爆炸下限%(V/V):无资料
溶解性:溶于乙醇、乙醚。
主要用途:用于有机合成。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配物:酸类、酰基氯、酸酐、氯仿、强氧化剂、强还原剂。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与燃料混合后,再焚烧。
焚烧炉排出的气体要通过洗涤器除去。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61769
包装类别:O53
包装方法: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
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
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6.1 类毒害品。
这部分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