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介绍——中元节
中元节的民俗传统和道教习惯

中元节的民俗传统和道教习惯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
它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和亡灵,并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和安抚逝去的亲人。
除了民间传统,中元节还与道教有着紧密的联系,道教的习俗和仪式也成为了这个节日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中元节的民俗传统和道教习惯。
一、民俗传统1. 祭祖和祭祀亡灵:中元节是人们祭祖和祭祀亡灵的重要日子。
人们会在家中设宴,摆放祭品,燃香拜祭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同时,人们也会前往墓地祭拜逝去的亲人,为他们烧纸钱、烧香,祈求他们在阴间得到安宁和庇佑。
2. 点灯放水:中元节的晚上,人们会点起灯笼和蜡烛,放在家门口或庭院中,以示照亮亡灵的归途。
同时,人们还会在江河湖海等水域放河灯,寄托对亡灵的思念之情,并祈求亡灵能够安息。
3. 烧纸钱和供品:在中元节,人们会烧纸钱和烧纸衣物等供品,以供给在阴间的亲人使用。
这是一种传统的方式,人们相信逝去的亲人在阴间仍然需要物质上的供养。
4. 传统戏曲表演:中元节期间,一些地方会举办传统戏曲表演,如京剧、豫剧等。
这些表演不仅是为了娱乐,也是为了向亡灵致敬,以及向后人传承传统文化。
二、道教习惯1. 道士法事:中元节是道教中的重要节日,道士会举行法事来祭祀亡灵和驱邪祈福。
法事包括祭祀仪式、念经、燃香等环节,以及道士们的演讲和教诲。
2. 道士讲道:在中元节期间,道士会给信众讲道,传授道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这些讲道既有关于生死轮回的思考,也有关于修身养性的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和死亡。
3. 燃香祈福:道教徒在中元节会燃香祈福,向神明祈求平安和福祉。
他们会在道观或寺庙中燃香,虔诚地祈祷,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愿。
4. 道教仪式:中元节期间,道教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来纪念亡灵和祈求平安。
这些仪式包括神像游行、道观巡游等,吸引了大量信众和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
总结起来,中元节既有民俗传统的祭祀和纪念活动,也有道教习俗的法事和祈福仪式。
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鬼节、盂兰盆节等。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的固定日期。
这一天被认为是鬼门开启,人间与阴间之间的通道打开,亡魂有机会回到人间。
在中元节这天,人们会祭祖、扫墓并举办各种祭祀活动,以祭拜祖先和安抚鬼魂。
一、中元节的由来中元节起源于佛教,源自于盂兰盆经。
相传,在盂兰盆经中,佛陀教导弟子观世音菩萨为了救度他母亲转生在恶道的亡魂,他向佛陀求助。
佛陀告诉他应该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进行三时功德,以救度亡魂。
因此,中元节也成为了诸佛菩萨救度一切亡魂的时刻。
二、中元节的习俗1.祭祖扫墓:中元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祭祖扫墓。
人们会前往祖坟或者家中的祖先牌位前,焚香祭祖、烧纸钱,并敬献食物和水果以示孝道和怀念。
扫墓也是中元节的重要内容,可以清理墓地,为祖先们打扫整洁的环境。
2.放河灯:在一些地方,中元节的晚上,人们会放河灯。
河灯是用纸制成,里面装有蜡烛。
人们将点燃蜡烛的河灯放入河流中,让河灯随着水流漂流,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3.表演传统舞蹈:中元节期间,一些地方会举办传统舞蹈的表演。
这些舞蹈通常是表达祈福和驱邪的意义,人们可以观赏这些表演,体验传统的艺术形式。
4.戴鬼面具:有些地方的中元节还有戴鬼面具的习俗。
人们会戴上面具,扮演鬼魂的形象,以求避邪辟邪。
这一传统旨在让人们认识到鬼魂的存在,警示人们要珍惜生命并追求善良。
三、中元节的意义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元节是传承祖先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弘扬孝道和家族的凝聚力,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
其次,中元节也是人们感恩、怀念亡者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可以向已经逝去的亲人和英烈表示敬意和哀思,缅怀他们的奉献和牺牲。
此外,中元节还取得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和传承。
各地的中元节习俗多种多样,丰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喜爱自己的文化。
总结起来,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是人们祭祖、怀念亡者的重要时刻。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中元节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中元节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为鬼节、盂兰盆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人民对祖先和亡灵的追思和祭奠的日子。
中元节起源于佛教盂兰盆节和道教祭山节,后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
本文将介绍中元节的由来、习俗和重要意义。
一、中元节的由来中元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东汉末年。
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将印度的“盂兰盆节”和中国的“孟获山神节”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中元节。
佛教认为,农历七月是地狱门户打开的时候,亡灵可以离开冥界,到阳间流浪。
为了安抚亡灵,世人开始举行各种祭祀仪式。
二、中元节的习俗1. 扫墓祭祖中元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献花并烧纸钱、烛炬、食品等祭品。
这是一种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的方式,也是维系家族与历史传统的纽带。
2. 点亮孟兰灯孟兰灯是中元节的特色之一,形状像共融的灵蛇,一端点亮后,从尾部下掉的蜡油滴到香案上,形成了美丽的花烛。
人们将孟兰灯放在窗台上或屋顶上,寓意辟邪、祈福和引领亡魂。
3. 祈福醮仪在中元节期间,一些寺庙和道观会举行盂兰盆佛事活动。
信众们集会祈福,听经念佛,祈求亡者超度,祛除厄运和灾难,同时也祈求自己平安、健康和幸福。
三、中元节的重要意义中元节既是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也是对生者的担忧和祈福。
中元节的习俗与思想内涵相结合,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敬仰祖先、尊重生命的传统观念。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除了怀念家人外,还会祈求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健康和幸福。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元节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元节不只是举行仪式,更是思考人生、珍惜当下的一种方式。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和历史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和庆祝中元节,我们能够更好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总之,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更加凸显了中华民族对尊重生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坚持。
传统文化介绍——中元节

中 元 节 的 来 历
中 元 节 的 习 俗
中 元 节 有 关 诗 词
中元节的来历
的故事是出自 ,根据《大藏经》的记载,目莲在 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受一群饿鬼折 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向佛主求救, 佛主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 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食物。为了纪 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 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女 儿,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 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 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 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 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back
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开始准备黄昏的大拜拜。 祭坛上各种牲礼及水果摆上几百盘,杀猪几十条 甚或百多条,米谷整卡车,鱼山、内山耸立着, 极尽铺张能事,与“做醮”相同。另请和尚或道 士登坛作法诵经,引渡孤魂野鬼,回归天地,有 时也上演钟旭道捉鬼等民间戏曲。 孟兰盆法会: 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谓的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 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的法会中,和尚诵经, 盆罗百味,供养僧众,功德无量。
back
七月十五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 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 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 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 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 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 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 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 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 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 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 式叫“放焰口”。
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节日,也被称为鬼节、鬼门开节等。
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祭拜祖先和亡灵,并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幸福。
同时,也会表达对亡灵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下面将介绍中元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现代庆祝方式。
一、中元节的起源中元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儒家的孝道观念。
儒家认为,人死后仍对家族有影响力,因此应该尊敬和祭拜先人。
在这一天,人们相信冥界的鬼魂回到人间,可以祭拜和敬奉亡灵,以保佑家庭的兴旺和福祉。
二、传统习俗1. 上坟祭祖中元节是人们扫墓祭祖的日子,许多家庭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或祠堂,献上鲜花、食物和纸钱等供品。
祭拜仪式通常包括叩拜、烧香和宴席,人们会向祖先祈祷健康、平安和幸福。
2. 点亮孝灯中元节晚上,人们会在家中点亮孝灯,代表对亡灵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孝灯通常由纸制而成,上面写有亲人的名字和祝福语。
这些灯可以放在窗户上,也可以放在院子或阳台上,照亮整个家庭给亡灵指引回家的路。
3. 发放敬亲食品中元节期间,人们会准备一些亡灵喜爱的食品,并在墓地或家中供奉。
这些食品通常是亲人在世时爱吃的,用以感召亡灵回家享用。
传统敬亲食品有水果、糕点和小吃等。
三、现代庆祝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中元节的庆祝方式也有所改变。
现代庆祝方式更加多样化,其中包括以下几种:1. 香港中元节在香港,中元节被视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上举行盛大的花灯游行和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
这些庆祝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和观众,增加了节日的喜气和热闹氛围。
2. 线上祭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人选择通过线上祭祀来纪念亡灵。
他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创建虚拟祭坛,献上香烛、食品和祝福。
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方便了很多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3. 现代义演一些地方会举办中元节的义演活动,借此机会呼吁社会爱心,筹集善款支持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
这些活动以音乐、舞蹈、戏曲等形式进行,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了力量。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引言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元节是中国民间信仰中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它以祭奠祖先和亡魂的方式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在这一天,人们通过祭祀、放焰灯、烧纸、上供等方式来安抚和敬奉祖先和亡魂,同时也希望祖先和亡魂能够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传统习俗在中元节,人们会展开一系列的传统习俗来纪念和祭祀祖先和亡魂。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其中的一些习俗吧:1. 上坟祭祖中元节期间,人们会到祖先的墓地上坟祭祖,表达对逝去先人的怀念和尊敬之情。
这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仪式。
人们会给祖先上供,烧香拜祭,并祈祷祖先保佑自己的家人健康平安。
2. 祭祀亡魂中元节也是祭祀亡魂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将食物和纸钱摆放在庙宇或者家中,为亡魂提供供品。
同时,人们会燃放鞭炮、焰灯和燃纸钱,以驱散不祥之气,迎接善良的亡魂。
这些仪式是为了安抚亡灵的心灵,并祈求亡魂得到安息和庇佑。
3. 放焰灯放焰灯是中元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晚上点燃蜡烛,将蜡烛放在纸灯笼中,然后放入江河湖海中。
这象征着人们舍弃烦恼和不幸,希望自己的亡魂得到解脱和安宁,同时也祈求自己的心愿能够实现。
4. 烧纸钱烧纸钱是中元节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
人们会将纸钱放在竹筒中点燃,以表达对亡魂的关怀和敬意。
烧纸钱的意义在于人们相信,在阴间,用纸钱可以充当货币,供给亡灵所需。
5. 上供祭品在中元节,人们会供奉各种食物和饮品给祖先和亡魂。
这些祭品有米饭、水果、糕点、鸡鸭鱼肉等。
人们会将这些食物放在祭坛上,然后祷告和祭奠,希望祖先和亡魂能够接受这些供品,并保佑自己的家人平安幸福。
文化内涵中元节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首先,中元节体现了中国人们对祖先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先崇拜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
人们相信祖先能够保佑后代,因此定期祭祖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或孟蜀会,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的正式祭祀日。
中元节是民间信仰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主要祭祀的对象是亡灵和祖先。
中元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道教的鬼节。
根据传统信仰,农历七月是阴气最盛的时候,这个时期人们认为阴间的亡灵可以出来活动,所以要用各种方式祭祀和祈福,以避免厄运降临。
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或者寺庙里供奉祖先的牌位或者牌匾,并且摆放各种祭品。
祭品包括水果、糕点、饼干、烧纸、香烛等。
人们相信,通过祭祀可以安抚亡灵的魂魄,祈求祖灵保佑家庭平安、健康和繁荣。
除了祭祀祖先,中元节还有着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最具特色的是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相传起源于佛教,是为了超度地狱中的亡灵。
在盂兰盆会期间,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表演各种传统艺术和民间舞蹈,还有灯笼和烟火等。
这些活动除了给人们带来欢乐,也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吉祥。
另外,一些地方还有放水灯和放风筝的习俗。
放水灯是为了祭祀亡灵,人们将装有蜡烛或者花灯的小船放到江河湖海中,寓意着祖灵归光明世界。
而放风筝则是为了避邪,人们相信通过放风筝可以驱散病气,保佑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传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元节提醒着人们要尊重和怀念祖先,传承家族的道统和亲情。
同时,中元节也加强了人们对生死和灵魂存在的思考,使人们更加关注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总之,中元节是一个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它不仅寄托了人们对祖先的敬爱和怀念之情,也是一次传统文化的独特体验。
通过祭祀和庆祝活动,人们向往着美好的未来,同时也铭记着自己的根源。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都展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让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庭和国家。
中元节的到来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也使人们更加思考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怀念逝去的亲人,感谢祖先的栽培和关爱,并且祈愿大家的生活幸福安康。
中元节传统习俗

中元节传统习俗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人们怀念祖先和已故亲人,并举行各种仪式和活动来祭奠他们。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其中一些。
一、上坟祭祖中元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进行祭祖活动。
他们会打扫墓地,烧香、烧纸,并摆放水果和食物作为供品。
同时,还会焚烧金银纸钱,以供给亡人在阴间使用。
人们认为这样一来,可以安抚祖先的魂魄,使他们得到安息和满足。
二、水灵节中元节另一个重要的习俗是水灵节,也被称为下水或放河灯。
这个活动在晚上进行,在河流、湖泊或者海边举行。
人们会将精心制作的纸灯放入水中,让水流带走亡者的灵魂。
此外,有的地方还会放放天灯,让它们飘荡在空中。
这是为了引导亡者回到阴间,并保佑家庭平安。
三、点燃孟兰在中元节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有点燃孟兰的习俗。
孟兰是一种植物,被认为是阴间的入口,中元节时点燃孟兰可以引导亡者走出人间。
人们会在门口或者道路两旁点燃孟兰,燃烧的火焰向上升起,代表着灵魂的升华。
这个仪式也被视为对亡者的一种慰藉和祝福。
四、扎堆驱邪中元节也有驱邪的习俗,人们会在房屋的四角插上绿枝,或者在门口悬挂菖蒲叶和艾叶。
这被认为可以驱除邪恶之气,保护家庭平安。
另外,还有一种叫做“中元草”的植物,被认为有驱邪化煞的作用,会被用来制作花环挂在门口。
五、晒货市中元节的传统习俗还包括举办晒货市的活动。
这是一个集市,人们会将各种商品摆放在桌子和布地上,供人购买。
这些商品包括怀旧用品、纪念品、陶艺和手工艺品等。
晒货市是中元节期间最具有娱乐性和商业性质的活动之一,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通过祭祀祖先、举行水灵节、点燃孟兰、扎堆驱邪和参加晒货市等活动,不仅怀念了已故的亲人和祖先,也展示了对传统文化和节日的重视。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涵,也团结了人们的感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农历七月十五 民间称为鬼节 道教称为中元节 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还有人称为送羊节
水 官 则 称 下 元 解 厄
地 官 为 中 元 赦 罪
天 官 为 上 元 赐 福
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 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检查诸路鬼众了。这一 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检查。道门中於 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 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 升天堂。
超级链接: 中国四大“鬼节” 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 中元节(夏历七月十五) 上巳节(夏历三月初三) 寒衣节(夏历十月初一) 中国祭祖四大节日 除夕 清明节 中元节 寒衣节
中元节的节日习俗 一、七月半做普度 二、怎样做普度 三、中元节祀先祭祖
中元节的活动
放河灯 放焰口 普渡拜拜 抢孤
七月十五主要习俗为家家户户 放水灯(也叫河灯或荷花灯), 僧、道、俗皆有其传统。一般做 成荷花瓣形,点上蜡烛,飘浮在 河水之上,以普度孤魂,这也是 “中元节”的由来。“上元节” 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 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 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 “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 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人为 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 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张灯 在水里。
目莲藉功德救母亲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 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 已盛行。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 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 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在20世纪20-40年 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 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 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 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 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 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 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 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 “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 中元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 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 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入选, 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元节诗词
此诗《中元节有感》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这首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 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中元节有感》 中元节有感(清)王凯泰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中元作》 中元作(唐)李商隐 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 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 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日观法事》 中元日观法事(唐)卢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云迎碧落都,章奏玉 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羽衣凌缥缈,瑶毂辗 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青囊如何授,从此访 鸿家。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 祭祖文化,对祖先的一种 思念,一种崇敬、还有一 种畏惧是民族心理的真实 写照。具有浓郁的宗教色 彩,其实是关注弱势群体。 中元节并非宣传迷信,这 个节日的文化核心是敬祖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 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 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 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 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 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 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